自古情深风与月
——李飞诗歌阅读
2018-09-11伍亚霖
伍亚霖
文章的题目似乎有些艳俗,有悖于诗歌的严肃性和高贵的气质。不过,我认为,所谓“艳俗”,所谓诗歌的“严肃与高贵”,无非是我们为自身命运所赋予的虚情幻景,无非一场场世事喧嚣沉沦后的表象。李飞的诗歌中涉及到许多自然物景,物象的所指大多是以月亮、荷塘、莲花、云、秋意等等这些对自然界的抒怀,而在其过程中的真情深执,无处不是凸显了“风”与“月”的高洁。
一
“这些年/我一直皱着眉头/站在桃枝上,耐性地等候……我有三三两两小故事/交错盘根/都在猴场的三月”(《猴场桃花》)。
一枚小小的桃花,从最早出现在诗经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热闹和喜悦,到宋代大词人苏轼的“竹外桃花三两枝”中的情景关照,再到唐代诗人崔护笔下的“去年今日此门中”的悱恻和追忆,可谓是言之不尽,意之不绝。
在《猴场桃花》这首诗里,这里的桃花既不是“竹外桃花三两枝”中写实的桃花,也不是“人面桃花相映红”中艳丽浓郁的情感,这里的桃花寄托了一种希望和盼顾之意,作为替代诗人出场的代言。诗歌发展到今天,无论作为言志抒怀的诗人,还是描写恒古未变的自然之物,都有属于自己选择的自由,而这样的自由是建立在遵循传统的基础之上。
就这一首看起来简单的诗歌,它的写作过程和阅读过程并不一定是简单的,就算其本身因为一些因素未能触及到当代现实意义的敏感点,未能唤起更多人的集体记忆,但是在诗人的写作过程中所注入的情感、记忆、希望、怀旧、甚至风花雪月等等,所有需要的过程都不缺失。如诗歌中“我有三三两两小故事/交错盘根”,非常引人联想,三三两两交错盘根的故事,一种时间与事件的立体叙述,生动、形象、回味、同时也蕴含有沧桑的悲喜之味。
“知道你要来/可你知不知道,这满山遍野的花/都是我的心事”,不得不说,这首诗歌在结尾处理上有些欠缺,一是抒写的调子陈旧,二是没有写出自己独特的发现。我们所看到所触摸到的物象是同样的,关键在于一个诗人感知上的特别。陈词滥调,那是“诗家大忌”,是一个诗人最应该避开的泥沼险境。
二
在《岁寒堂诗话》中有:“一切物、一切事、一切意、无非诗者”,也可以说一切都为诗,但是要将“物”“事”“意”完整融合一体,达到如生命中“呼”与“吸”之间的自然天成,那是一种至高的境界。又但凡每一个写诗的人,凡写一物一事,或多或少都在写其本身,不过有些表现得明显,有些表现得含蓄,表现得明显的有故意而为之、也有能力不足而所致。故意而为之者,是其必有所指,或以此喻彼、或拟他山之石;能力不足者,与其学识、能力修为、涵养阅历等等原因。
“堆砌一梯相思,只为抵达/你的高度/铺设满天流云,只为吻你/那纯朴白色……/是谁告诉我/如果爱,距离再远/也不远/天下那多相思,它们那么辽阔(《白月光》)”
这样写月光也是有点意思,看得出,“月光”是实指,作者是直接分明的在写月光。虽然这里“白月光”中的 “白”可以是现实的明亮、皎洁的写实,也可以是作者营造出来的作为一种精神寄托的虚幻氛围。但从诗歌的表现角度来看,定然是作者目睹了真实的月亮,所引发的一系列抒怀、表露诗人的爱恨、所思所想以及遗憾情绪。
诗人对月光的相思堆积成为梯子,这美好的想象,有些让人迷离恍惚,仿佛真的抵达了高处,诗人和月光,表现在诗歌中的 “人”与“物”近距离,拉近了诗歌中梦境与虚幻之间的游离状态。
而在诗歌第二段第一句“你离我那么远……”,突然就把第一段中游离的状态又拉回到了现实,并产生了怀疑和诘问;第三段是一个转折,从第二段的怀疑诘问给出了答案,完成了对自身的心灵慰藉。
“天下那多相思,它们那么辽阔”,诗歌的结尾一句很出彩,一下子就把这首诗歌相对狭窄的视觉拉宽和拉远了去,就像眼前突然打开了一扇远望的窗户。
三
传统观念中的“风花雪月”含了贬义,就像我老家的大人们对镇上的小混混和二流子的命名一样。其实,这个词的本来意义与贬义无关,是为了表现如“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霜”的自然景色,经后来的词义演变不慎被戴上内容空泛、华而不实、花天酒地等负面意义,甚至于弄得其本来意思被后者替代。也是基于这样的原因,诗人在提笔写“月”“云”“花”等物时,几乎都是小心又谨慎的,一则有太多优秀的先贤们留下了难以逾越的高度,二则,对于太熟悉的事物,稍不留意便会陷落进“虚浮跟华而不实”的尴尬。
所以,我对写月、写花的诗人满怀了敬佩之心,因为如此的选择,诗人必须赋予自己特别的思想,特别的思考角度、体察角度、感知融汇角度,这也带来两种结果,一是可能写出优秀的诗歌,二是流入庸常,当然也有介于二者之间的,就是更多诗人因为认识到前者而无力抵达,但是他又完全拥有了避开后者的能力。
“遇见你时,还来不及开口/声音还在孕育,而天上云彩/早已飘下来/于那片荷塘,开出浓情小语/开出秋眸迷幻(《对莲说》)”
这首诗歌中用了天上的云彩与荷塘中的莲花两两相映、互为衬托、甚至带给人亦是莲、莲亦是云的恍惚。这里的“浓情小语”与“秋眸迷幻”,携带了风花雪月的浪漫之意,但显现的是情真意执之心。
“在这十里招堤,我让惊叫变成一滴晶莹/不经意地,有意掉进你酒窝/亲吻你(《对莲说》)
这样的结尾有些太过于直白,为表达诗人内心的惊叹与赞美,诗人的意图是想将物象更具体化,我想,他的目的达到了,这里的“酒窝”指荷叶,“晶莹”是由内心的赞美具象出来的水珠,这样的一滴水珠滚落在荷叶上,好似恋人间的亲吻,如此想来,诗人看似直白的表达也算得上委婉含蓄。
▲ 竹坪村(国画) 70×70cm /王永忠
四
“过了小桥流水,这边是暖阳/那边是秋凉……/写一封信给远方/让相思一页页落下,铺满一地……/我把落叶放进记忆的激流/让它穿过小桥,随风飘向远方/期待走出,这一场秋凉/被风吹皱了一池秋水,那爱的小船/正随风荡漾”(《秋意凉》)。
在传统诗歌的表达上寻找突破,这是每一个诗人都应努力探索的使命。
而所谓传统,有时候真的就像张爱玲笔下那一袭“华丽的袍子”。诗歌是要能带给人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感觉”的过程,这里的感觉很宽泛,可以是全部身体感官加精神需求,前者是实,后者为虚,而后者明显重于前者。其间有一个众所周知的问题,即传统的意象或者说由具象所延伸出的精神指向,如果老是在一个狭窄的点上重复,会带来审美的疲劳。
诗人李飞的诗歌遵循了较为传统的写作模式,这样写依然存在难度,一是难于出新,二是沿袭同一固定的思维定式会让自己陷入重复循环的漩涡。如《秋意凉》这首诗歌,用传统的诗歌去评判没有问题,意象、具象、比喻、借代等等,诗歌所有的元素都一一具备。诗歌表现了诗人一种矛盾、焦虑或者悲欢交集、回忆、希望、美好、遗憾、失意,干脆说,就是诗人在写作这首诗歌时将自己当时所有的内心情绪进行了一次集中的汇集流露。其可取之处在于,诗中隐含了希望和美好,诗人的胸怀是包容的、向上的,诗歌能带给读者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但是另一方面,这样的写作方式过于窄狭,意向也趋于陈旧,诗人需要探索新的东西,接近更为广大的河流、更宽阔的天空,这是每一代诗人使命。
“决心动摇在无尽劝说里,友好的另一些树/它们伸出绿色橄榄枝,一杯又一杯地……/往我嘴中送上甘泉,一次又一次地/往一株弱树身上,种上一些让它生病的虫子”(《喝酒之后》)。
这首关于喝酒的诗歌很有意思,诗人将一个人酒醉清醒之后的心理描绘得让人哑然。无奈、后悔、对自己的失信、对友人的不忍拒绝等,非常形象和生动。我想大多数“深陷”于此的人都能在其中找到共鸣和相同的感受,不过,从字里句中看似无奈的情绪,其实跟诗人另外一首诗“今夜,要么她被月光一次次惊醒/要么就在不同地点,举起相同玫瑰/不醉不归”(《爱情喝醉了酒》),流露出来的都是诗人对生活的一往情深。
五
有几句电影中的台词,一个男人问自己陷入热恋中的朋友:爱一个人是什么样的?朋友答:就是一颗心时时刻刻都在她身上。男人再问:我还是不明白,你说明白一点。他的朋友被为难得竟有些恼了:我又不是诗人,你叫我怎么能说得清楚。
我说这几句台词的意思是,诗歌不是能说出来的,诗歌的意义不完全在语言上而是在传递什么样的“感受”上,当然这里的“感受”跟阅读者的背景关系也很大。
“回家旅途,是冰做的/一句大声说话/一次沉重呼吸/都足以令它化了,断了”(《回家旅途》),这首诗歌是写诗人对于长时间没有回家看望父母的愧疚之心,因为工作、因为繁杂的种种理由,诗人对此充满了自责。
“邪魔者,你良知都去哪儿了/怎能人披狼皮/上帝,你该有多愧疚/让魔活着,说你多丑就有多丑”(《良知都去哪儿了》)。这首诗歌因为情绪直接,诗歌中诗意与句式的递进速度较快,这是诗人当时情感所需所带来的,这一类的诗歌写作,大都是直抒胸臆,婉转曲折的力量实不足以表达诗人“捏紧的骨头”,咯咯着响地举向天空的正义之拳。
“再过些年,父亲就会像/屋后那株陪伴了他六十八年的老槐树/开始有些枯枝落叶”(《父亲的春天》)。这首诗歌非常感人,我理解为是一种对生命的赞美和祝愿,非常可贵的东西,也很能引起阅读者的共鸣,其间流溢出来的温暖气息和选择以春天为背景的相融,“让一树槐花,能够常年开放/且弥久溢香”。
“人生自是有情痴”,诗人多是多情人,一乍月色、一粒沙石、一滴水、一抹云,一旦结合诗人自身命运,都是一场属于自己生命中的“雪月风花”。就像诗人在一首诗歌中写的:“左一点,右一点,画出你的羊角辫/再画一个我,手搭莲蓬,在你/左边,开口喊你名字——/群 /你是中秋八月里,最美、最美那首诗”(《你是中秋八月里,最美的那首诗》),此情此景,这里的深情已经溢出了纸面,荡漾为高天的明月一轮,年华三千。一直以来,我相信爱情降临到一个人物质身体引起的机体变化,但是并不会保持长久,而精神和物质身体的和谐统一,虽然有诗如:“譬如世间风与月 皆与深情共白头”,我依然保持了我一厢情愿的怀疑。
所以说,诗人情深如此,我在想,那个叫“群”的女子,该有多么幸福和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