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见大塑品质拓展时空育英才
2018-09-10王甲刘艳
王甲 刘艳
摘要:近年来,学校利用“互联网+”在教育领域内的广泛应用,创设新技术背景下的德育教育形式,拓展德育教育的空间和时间,探索和实践具有校本特色的德育教育课程。经过几年的实践,德育微课提升了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促进了良好的班風和校风的形成。
关键词:德育微课 校本课程 实践研究
随着“互联网+”在教育领域广泛而深入的实践推进,以微课、慕课为代表的教育技术创新应用备受瞩目。在这种新背景下,自2013年5月起,西安交大阳光中学在全省率先开设了德育微型校本课程(以下简称“德育微课”)。德育微课的开设,增强了德育实效,促进了良好的班风和校风的形成。同时,德育微课也成为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一大特色和亮点。
一、德育微课的概念和功能
1.德育微课的概念
微课的理念最早是由英国纳皮尔大学(Napier University)的T.P.Kee所提倡的一分钟演讲和美国北爱荷华大学(University of Northern Iowa)McGrw教授所提倡的六十秒课程而发端。德育微课是在借鉴“微课”理念和形式的基础上,以提升学生思想道德品质为目的,进行校本化设计的微型德育课程,既具备“微课”的特点,同时在制作和应用上又不同于专业学科,具有鲜明的育人特点。
我校德育微课是在原来班级自主发展小组每日10分钟讲评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是以提升学生思想道德品质为目的,以学生为参与主体,以学生生活中生动的事件或者富有教育内涵的资讯为课程资源。通过精心设计和制作,运用多媒体播放或者采用讲解、演讲、表演、讲评等形式,创设一种便于学生接受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得到启发和教育。
2.德育微课的功能定位
我校的德育微课取微课之形式,融德育之内容,采他校之经验,成阳光之特色。因此,与其他学校的德育微课有相似之处。然而,我校的德育微课在借鉴的基础上进行了超越和发展,是一种校本化的产物,其显著特点是课程层次的灵活性。我校的德育微课考虑到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将课程层次分为学校、年级和班级三级德育微课。日常德育微课以班级为主体组织实施,同时根据需要或学校或年级统一组织实施。
二、德育微课的组织实施
1.重视课程的组织
学校将微课纳入学校的课程计划,每班每日一节微课,时长为十分钟。课程通常在正课之前,由班主任组织实施。在政教处制订的教育主题基础上,提前一周制订本班的微课计划。以自主发展小组为单位确定实施人员和实施形式。每日一微课的内容,有专人负责记录在政教处统一印制的《微课记录本》上。
学校通过四年间征集的德育微课素材,已经建立起了丰富的门类,内容包含文本、PPT和视频三大类,涉及爱国、安全、心理健康等近20个教育主题的德育微课素材库,并印刷《德育微课素材库》一书,这为德育微课提供了丰富的德育教育内容。
2.重视课程的开发
学校成立了德育微课研发制作小组,负责学校德育微课原创视频的开发工作。德育微课研发小组已经独立制作《早餐记》《惜时记》《校园里平凡的人》《绽放的冰花》《话秋》《毕业了》《我的初三四班》七期原创视频。其中,《阳光早餐记》和《惜时记》分别荣获碑林区2016年、2017年“碑林区现代技术教育成果评选”高中组二等奖;《毕业了》荣获了“2017年碑林区中小学微电影大赛活动”中的高中组二等奖;微课《话秋》的文字稿发表于《三秦都市报》。
德育微课的开发,极大地丰富和活跃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促进了学生在美育教育方面的发展。
3.强化课程的管理和评价
学校制订了《班级微型德育校本课程管理和评价办法》,由政教处专员每天坚持对班级德育微课的实施过程进行检查评价和反馈。把班级课程的执行情况纳入班级量化考核和班主任考评之中。政教处每学年组织一次德育微课的调研,征求学生和班主任的意见,确保微型德育校本课程的效果。班级每学期对学生参与德育微课的情况进行评价,并将结果纳入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
每学期开学前,政教处检查班级的德育微课课程计划,期末检查班级德育微课记录本的落实过程,以此督促德育微课的实践落实。
政教处坚持每学年组织一次德育微课观摩评选活动,2015年12月组织了以提升德育微课为主题的德育研讨会,有力地推动了德育微课的深入开展。
4.重视课程的研究
在省级课题《西安交大阳光中学德育微课的探索与实践》的研究中,凝练出多种德育微课模式和优秀课例,形成校本资料《德育微课课例和德育微课故事汇编》《德育微课论文集》和《德育微课素材汇编》各一册。
课题研究中的《德育微课调查报告汇编》翔实地记录了德育微课的成长过程和在学生老师中间的认可程度,也为课题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佐证。课题研究过程中,也开始尝试将视频课程通过互联网让学生进行学习,并参与讨论和互动,以此来扩大德育微课的效能。
三、德育微课的亮点与特色
1.内容的丰富性
大到世界风云,小到班级事务甚至个人琐事,都是德育微课丰富素材的来源。德育微课内容,从历史大事记,到文化名人的纪念日;从和同学相处的身边琐事,到国际外交的风云变化;有关注成长的当下,也有回眸历史的传承,可谓精彩纷呈。
2.形式的多样性
德育微课短短的10分钟里,包含了PPT课件展示,微视频播放,相声、曲艺,演唱、乐器演奏、戏剧片段表演等,都是学生展示德育微课的形式。特别是德育微课研发小组拍摄的七期原创视频,深受学生喜欢。
3.学生主体参与性
说、学、逗、唱样样在行,学生在德育微课上的参与度高过其他课程。德育微课说的都是学生的生活,从收交作业,到上课听讲,再到同学关系,再到小组合作,同学们不是主角,就是观众。
4.与班会课的互补性
在德育微课和班会课实施过程中,不能厚此薄彼,更不能将班会课束之高阁。班主任要根据德育微课和班会课各自的功能定位开展教育活动。班会课时间长、开展主题较大,是较复杂的教育活动。德育微课时间短、针对性强、形式灵活,着力于一些细小的问题。这样可以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增强德育效能。同时,也可以将德育微课作为主题班会课的延伸和补充,这样可以集中教育资源解决德育工作的重大问题。
四、德育微课的效果和影响
德育微课增强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提高了班主任德育工作的能力,也促进了班主任专业化发展。随着德育微课的深入开展和学生的深度参与,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在逐渐提高,促进了学校校风的持续好转,成为学校德育创新的一大亮点。
近年来,学校的多个德育特色项目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尤其是德育微课受到了同行的关注和称赞,先后有省内外30多个学校和团体来校观摩学习和交流。这种“微课”式的德育改革探索样态,也使得学校在2016年被评为“西安市德育工作先进集体”。
西安交大阳光中学德育微型校本课程的探索与实践,以“德”为其核,拓展教育空间,培育英才;以“微”为其形,以小见大,塑造品质。正所谓,不忘“德”之初心,方得“育” 之始终。
参考文献
[1] 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