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垃圾分类的认知、意愿及其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2018-09-10王可呈朱文浩董蓉
王可呈 朱文浩 董蓉
摘要:中国在近几年才开始重视垃圾分类,垃圾分类具有重要意义,垃圾的合理分类处理会能有效缓解垃圾所带来的环境污染,能做到人工节省,有效减少资源浪费,并能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垃圾分类的有效处理有利于更好地教育和培养大学生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对于促进垃圾分类和提高大学生素质有重要意义。并通过大学生群体的行为带动更多公民进行垃圾分类,从而提高我国垃圾分类的水平,减少污染并保护环境。但是我国现在垃圾分类实施效果还很不理想,这与很多因素有关,其中国民对于垃圾分类的认知和意愿是一个重要因素。大学生是素质相对较高的群体,从提高大学生对此的认知和意愿人手,对于推进我国垃圾分类事业具有重要意义。可以通过大学生群体的行为带动更多公民进行垃圾分类,使垃圾分类回收在社会上更加普及,从而提高我国垃圾分类的水平,减少污染并保护环境。
关键词:江苏大学;垃圾分类;认知;意愿;影响因素
一、相关文献介绍
目前国内外都对垃圾分类有不同的做法和措施。欧盟国家对垃圾分类有着严格的管理,随意乱倒垃圾会有罚款等相应措施,时候去垃圾的工作人员发现没有按规则对垃圾进行分类,或者把不适当的东西放到垃圾里,有权利拒绝收集这些垃圾甚至罚款。日本对垃圾分类也十分清楚,有些区域每周回收不同的垃圾,如玻璃制品、金属、家电等。这样的方式,能让垃圾车运同一种垃圾,可直接送到处理处理,既省时又省力。相比,国内垃圾分类的状况并不理想,我国在起初是有相关政策。秉承从现状垃圾“小分类”起步,再从改善垃圾分类运作模式,明确垃圾分类技术路线,让垃圾分类能深入居民生活。但是,我国垃圾分类事业进程缓慢,大量可回收资源由于没有实施垃圾分类而导致资源浪费,未处理的垃圾严重污染了大气和城市的生活质量,侵占了大量土地。而且,我国公民素质相比其他国家都差很多,对于国内垃圾污染严重的现状并不关心,从而对垃圾分类的认知较少,意愿也较低。由此,我国从学校家庭培养这一方面就比较薄弱,学校家庭对垃圾分类这类的问题并不重视,虽然有相似的道德品质教育,但是并没有从细节去教育孩子。所以,我们以江苏大学为例,研究大学生垃圾分类的认知、意愿及其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的问题,对大学生进行相关调查并针对问题提出改善对策。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有83.62%的同学对于垃圾的最终去向不了解,大部分同学仅仅知道变废为宝,而对于垃圾分类的其他意义了解甚微。对于问卷中所罗列的十五种生活垃圾(玻璃瓶、纸巾、作业本、塑料瓶、砖瓦陶瓷、易拉罐、牙膏皮、灯泡、果皮、废弃衣服、电池、外卖包装、过期药品、废水银温度计、剩饭),仅仅有30%的同学能正确的将这些垃圾进行正确的分类,大部分同学普遍能将纸巾、废纸归类为可回收垃圾;其次是将废电池归类为有害垃圾,而对于废玻璃、牙膏皮、砖瓦陶瓷、废弃衣服等,并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有61%的同学认为垃圾分类的实施来源于家庭教育和公益广告,仅仅有13%的同学认为垃圾分类知识来源与学校宣传、垃圾分类类讲座等。
在意愿方面,有高达93.43%的学生选择了有较高的意愿进行垃圾分类,但其中,77.39%的学生都不能经常做到垃圾分类,只有少数学生能进行垃圾分类的工作。在能做到垃圾分类的90位学生中,72.22%的学生对垃圾分类限制于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只有8.89%的学生能将自己的生活垃圾用不同的垃圾袋分类。
在“您认为校园内部不能实行垃圾分类的主要原因”这一题中,大部分同学认为“觉得麻烦,不愿意分类”、“对垃圾分类不够了解”、“校内设施不够完善”。而对“分类没有意义,暂时不用分类”、“塑料袋不够”这两项选的人很少。可喜的是,在“您认为校园垃圾分类的决定因素”一题中,93%的同学选择了“个人因素”,87%的同学愿意参与到垃圾分类中来,67%的同学表示如果学校有垃圾分类的活动,他们可以自愿成为志愿者。
另外在对同学的调查中72%的同学回答注意到过校园中的垃圾分类标志,但是在校园垃圾日常分类整理方式一题中,大部分同学仍然选择“未分类为整理,直接扔进垃圾桶”,只有极少的同学选择“分类整理后,扔进垃圾桶”。
(二)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对此次调查结果的分析,可以发现垃圾分类处理在大学问还是深入人心的,大学生在此方面都有良好的环保意识。大家也乐于接受环保、垃圾分类的宣传和教育,对于垃圾分类的基本知识也有所了解。但是在行动上,我们做到的远远不够,其中不乏我们的主观原因:对环保行动不够主动,大多只是被动接受、关注,缺乏积极性。另外一方面,社会条件提供的不够完善,对垃圾分类问题的宣传投入、重视不够,垃圾分类桶的设置不够,缺乏合理的标志。另外,对公共设施缺少必要的保护和监督,当其受到破坏的时候,也没有及时的修补。
总体来说,大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但是不具备一定的行動能力。所以大学生应该从自己做起,在自己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提升环保意识、公民意识,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带动整个社会的环保风气。此外,学校等单位也要积极地提供相应设施,改善大学生垃圾分类处理的问题,构建良好校园环境,争做社会的先锋者。
三、改善对策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民的垃圾分类认知度
在线上宣传方面可以充分运用电视台、广播、微博、微信平台等宣传媒介,大力宣传垃圾分类知识,通过公益广告、短视频、H5等能让大家更容易接受的方式,让公民更快的了解垃圾分类知识。
在线下可以通过社区或公共区域板报、报纸、展览的方式。定期组织公民参观环保类主题的展览,或者参观市区内垃圾分类站,让大家了解垃圾分类的过程。
另外社会公益类组织可以招募一些环安专业的在校大学生作为生力军,带领公民参与到垃圾分类中来,另外还可以定期对志愿者垃圾分类情况进行考核,每月选出环保之星,激发志愿者的积极性,提高与保持志愿者的参与热情。
(二)大力研发垃圾再利用技术
支持创意创新环保公益项目,加快研发垃圾再利用等技术,支持相关企业有关垃圾分类技术的发展。我国相对日本、欧美一类国家,垃圾分类技术较为落后。因此,政府应该加大投资力度,促进各环保部门、科研机构和相关厂家企业投入垃圾再利用的科学研发。有效处理垃圾分类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从而能为改善国内环境带来较好的发展。此外,必要时可以走出国门,学习其他国家有关垃圾分类的相关措施,可以进行试运行。
(三)完善垃圾分类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
目前我国并没有具体的针对不配合参与垃圾分类的公民的惩罚措施的法律法规。以江苏大学对面水木阳光小区居民为例,物业嫌麻烦、居民对于垃圾分类意识不够都成为推动小区垃圾合理分类措施的实施的阻力。参考文献:
[1]陈冬梅,王宏宇.浅谈高校开展垃圾分类的重要性[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5(11):76-81.
[2]白培虎.浅读高校垃圾分类的措施——以广州番禺2011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群文天地,2012(22).
[3]马凤霞,赵权.高校率先实行垃圾分类处理的重要性[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05,4(1):11—13.
[4]陈丽.上海市垃圾分类工作瓶颈及对策分析[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10(12).
[5]鲁先锋.垃圾分类管理中的外压机制与诱导机制[J].城市问题,2013(01).
[6]占绍文,张海瑜.城市垃圾分类回收的认知及支付意愿调查——以西安市为例[J].城市问题,2012(04).
[7]张佳梅.从法制来看日本的生活垃圾处理[J].科技创业月刊,2011(17).
[8]杨雪峰,左光栋.日本垃圾处理技术创新[J].环境教育,2009(01).
[9]姜朝阳,周育红.论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中的公众参与[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12).
[10]余洁.关于中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法律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