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比较
2018-09-10刘晓陈天雁
刘晓 陈天雁
摘要:本文拟结合金融危机时期美国和日本两个典型国家的非常规货币政策实施背景,分析其共性、差异及成因,进而总结其经验与不足,旨在为我国央行实施反危机的扩张性货币政策提供启示与借鉴,并对提高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量化宽松;流动性陷阱
自2007年下半年开始的美国次贷危机,不仅使得欧美等国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大幅度恶化,而且动摇了其市场上投资者的信心。这场金融危机是自亚洲金融危机以来影响范围最广、影响程度最深的一次全球金融危机。为了防止危机的进一步加深,振兴经济,各大主要经济体的中央银行纷纷推出了量化宽松政策以促进经济复苏,特别是美日两国之间的经济复苏状况对比明显。美国在实施了量化宽松政策之后,经济正在缓慢的恢复中,各项经济指标逐渐恢复到了经济危机之前的水平。而日本的经济仍然处于停滞的状态,量化宽松政策并没有对日本的经济恢复起到明显的作用。
一、量化宽松政策理论
根据量化寬松货币政策的特点和措施可将其定义为:当利率达到零利率或者接近零利率水平时,经济状况陷入“流动性陷讲”,传统的货币政策效果不再明显或者基本失效。中央银行可通过在公开市场上购入国债或者政府债券、为私人部门提供贷款支持等方式向市场注入超额的流动性,缓解金融机构的资金压力,以期达到缓解经济低靡状况、稳定金融体系、刺激经济增长的目的。
该政策的实施会带来三种效应。第一,资产配置再平衡效应,金融机构从中央银行获得大量流动性,而后将流动性运用于贷款业务或者进行股票和债券的投资,进而刺激消费,缓解经济状况;第二,告示效应,通过中央银行持续的增加流动性,伴随着公开市场购入国债和政府债券的行为,形成一种市场预期,增加居民信息,进而刺激消费和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第三,时间轴效应,未来短期利率预期的平均值加上风险溢价等于长期利率。
量化宽松的基本操作方式:
第一、降低基准利率。中央银行采取降低基准利率的措施并长期维持低利率或者明确承诺维持现有的低利率在一定时期内不变,直到经济稳定复苏。
第二、向市场和金融机构提供超额流动性。公开市场业务有供给信贷和流动性供给的职能,是货币供给变动的主要来源,也是利率和基础货币变动的最主要的决定因素。
第三、支持重要的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当部分举足轻重的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产生严重危机时,政府纷纷向私人部门伸出援手,为私人部门成立特殊的公司向私人机构提供贷款支持、注入流动性、消化不良资产等。
第四、大量购买中长期政府债券和国债。在承诺低利率的基础上,主要手法是在维持低利率的前提下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等方式持续大量的购买长期或者中长期的国债和部分政府债券。
二、美日量化宽松政策的相同点
第一、两国量化宽松政策的总体目标相同。两国的经济发展状况虽然不同,受危机影响的程度也不同,但两国在面对危机时都不约而同的采取了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目的在于推动经济尽快走出这次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增长。
第二、两国量化宽松政策操作方式和工具有相似之处。一是两国央行都大量购买了长期债券来向市场提供充足的流动性,以达到压低长期市场利率刺激投资的效果;二是在量化宽松政策过程中,两国央行注重发挥政策的承诺效应,稳定公众预期和信心。
第三、两国均注重量化宽松政策与其他政策的协同效应。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两国不仅采取了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而且也出台了其他的政策措施予以配合,意在通过政策间的协同效应综合达到政策效果的最大化。四轮量化宽松政策过程中,美国通过了1500亿美元的财政刺激计划以及3000亿的“两房”住房援助法案;而日本的“安倍经济学”政策中除了货币宽松政策以外还包括了扩张的财政政策和长期经济成长策略。
三、美日量化宽松政策的不同点
第一、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不同。日本的量化宽松过程中,央行强调的是通过增加本国金融机构在央行的准备金和扩大货币在市场的投放量来增加央行账户的余额。而美.联储的主要操作目标是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的优质债券来置换金融机构中流动性较差的资产,从而向市场直接的注入流动性。
第二、创新性工具有所不同。美联储在此次的量化宽松操作过程中使用了很多创新性的货币政策工具。例如美联储对存放在央行的超额准备金采取支付利息的方式。而日本央行已经采取了“零利率”的货币政策措施,市场基准利率已经达到了最低点,因此日本央行则没有采取此项措施。再例如美联储实施的资产支持商业票据货币市场共同基金流动性支持工具、商业票据融资工具、货币市场投资者融资工具,以及定期资产支持证券的贷款工具和公私联合投资计划和定期标售工具和定期证券借贷等工具,都是美联储在此次量化宽松中所创新的政策工具。而日本的量化宽松政策的工具相对有限,因此也限制了政策实施的效果。
第三、政策效果不同。1.GDP增长率。相比较而言,美国的GDP增长率则更为亮眼,政策效果更显著。而且美国的经济复苏与日本相比更为稳定。2.CPI美日两国的货币政策均注重对于物价水平的引导,甚至将通胀水平作为相当重要的货币政策目标。从CPI的现实情况来看,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的效果比较明显,量化宽松政策既缓解了通货紧缩的压力,同时也有效地控制了公众的通胀的预期,从图中数据可看出,美国政策实施以来的物价水平基本稳定在3%左右,而日本的量化宽松政策在初期并没有达到既定的2%的政策目标,整体经济还是明显处于低迷状态,直到政策后期才有所缓解。3.失业率水平。危机以前,日本的失业率一直保持着相对较低的水平,除了在2009-2010年失业率短暂的出现的上涨的趋势,月度平均失业率达到了5%以外,整体的失业率一直维持着较低的水平,约为3%~4%左右。而美国的失业率在量化宽松政策过程中起伏较大,尤其是在第一轮量化宽松政策之后,失业率甚至一度高达10.0%,后期随着量化宽松政策的逐步实施,失业率稳步下降,但是如何恢复正常的水平仍然是美国经济发展中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