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新常态下精准扶贫转型的路径和效果分析

2018-09-10袁颖

环球市场 2018年2期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

袁颖

摘要:伴随着党的十九大的顺利召开,党对精准扶贫等工作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面对我国贫困人口多,扶贫难度大、任务艰巨的现实问题,本项目以宁夏地区为例,对当前精准扶贫具体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通过精准的对扶贫对象识别、合理的动态考核机制、大数据精准扶贫相关的办法,发展出新的扶贫模式,以便早日打赢脱贫攻坚之战,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精准扶贫转型;宁夏地区

一、引言

经济新常态就是经济结构的对称态,在经济结构对称态基础上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可持续稳增长。经济新常态是强调结构稳增长的经济,而不是总量经济;着眼于经济结构的对称态及在对称态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而不仅仅是GDP、人均GDP增长与经济规模最大化。经济新常态就是用增长促发展,用发展促增长,经济新常态是我国经济现代化过程中的革命性转变,同时对精准扶贫提了更高的理论要求,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从宏观层面上说,精准扶贫符合政府职能明确化和经济发展持久化的要求。经济新常态引起的宏观上的改革与变化,对于扶贫工作的影响是广泛而持久的。对于精准扶贫工作,这是宏观环境与宏观趋势的重大变化,是对精准度提出的新要求。一方面,要求在扶贫中政府的职责更加明确,更加精准,另一方面,也要求市场的作用发挥和规则制定更加充分和规范。

从中观层面上说,精准扶贫要求区域精准化和个体精准化。在经济新常态的发展中,一是各地区都在对自身的发展戰略、布局、重点、方式等进行调整和优化。这对本地区的扶贫工作会产生相应的影响。二是国家实施区域性的重大战略规划,将不同的行政区在一个新的战略平台上整合为一个新的发展共同体。其次,在中国,除了贫困的连片化区域化现象较为明显,若干贫困户的碎片化现象是未来扶贫工作难啃的“硬骨头”,精准扶贫就是要把主要力量集中于个体层次上,从贫困户的精准识别做起,同时总结精准扶贫对象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要求,进行问题的精准识别和精准分析。

从微观层面上说,在经济新常态的形势下,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对于贫困地区的经济活动主体与各种经济资源的分配也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需提防两种不利影响。一种需求排斥,由于不同贫困户在贫困表现、贫困根源、贫困特点和减贫需求等方面存在区别甚至显着区别,精准帮扶就应该针对贫困户的具体情况提供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另外一种是入门排斥,现行的不少帮扶项目对贫困户都提出了入门要求,有的门槛还很高,以至于贫困户无法承担只能选择放弃,减贫项目的受益者更多变成了能够承受入门要求的非贫困户。这就是由于市场竞争产生了排斥弱者的力量,使得真正的贫困户经济发展空间更小,机遇更少,进而导致精准扶贫或脱贫的封闭化,自主发展的造血功能受到压抑。

二、宁夏地区精准扶贫的现状分析

宁夏22个县(市、区)中有8个属于国家重点贫困县,加上红寺堡开发区及中宁、中卫、灵武的部分山区和吊庄移民点,贫困地区占据宁夏的半壁河山,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的构成复杂,分布区域具有很强的边缘性,生态更具脆弱性,扶贫工作任务异常艰巨。

宁夏中南部地区工业发育慢,城镇化水平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扶贫开发经济基础薄弱。2010年,中南部8县(区)GDP为178.6亿元,占全区的10.9%;人均GDP为7708.1元,为全区平均水平的29.6%;地方财政收入6.8亿元,占全区的2.4%,财政自给率仅为7.3%。2010年8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415.7元,分别是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4675元的73.1%和全国5919元的57.7%,与区内川区农民收入差距从2005年的1897元拉大到2010年的2595.1元,与全国农民收入差距从2005年的1567.9元拉大到2010年的2503.3元。由此可见,我区要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重点和难点都在贫困地区,扶贫开发将承担着十分艰巨的任务。只有适时调整和提高扶贫标准,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和政策强度,确保贫困人口享受扶贫政策的覆盖面和支持强度,加快脱贫致富步伐,缩小发展差距,才能促进自治区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才能确保宁夏在2020年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但是宁夏地区贫困因素具有复杂性,比如生态环境脆弱、人均占有土地的数量偏少、经济基础设施落后等因素,因此宁夏地区精准扶贫推进存在以下问题:

(一)没有完整的教育扶贫体系

教育扶贫对于精准扶贫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大对当地教育的投入来提升当地的科学文化水平以及经济的发展,但是宁夏地区没有一套完整的教育扶贫体系导致教育扶贫投入并不充足,校舍条件恶劣师资薄弱,人们缺乏受教育意识,义务教育质量无法保证,辍学现象严重。

(二)扶贫对象自身的发展能力不足

当被扶贫主体接受到物质或者其他支持时,并未实现造血功能,导致返贫现象严重,一方面贫困主体思想觉悟不足加之发展意识不强,致使扶贫成果不明显;另一方面精准扶贫缺乏针对性,导致个性化需求无法满足,限制进步思维式发展,助长其懒散思想,不利于主动脱贫,导致脱贫的方针或政策无法很好的执行下去。

(三)科技扶贫效果不理想

我国为精准扶贫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员配备与资金支持,然而只能饮鸩止渴,宁夏地区在科技扶贫方面,每年在贫困区域都会举办定期的技术培训,投入大量财力的同时,收入效果甚微,究其原因,一是形式化过重,针对性不强、二是不能学以致用,缺乏理论结合实际,不能创造长期的收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同时精准扶贫的效果也不明显。

(四)扶贫的监管力度不足

扶贫的监管力度不足,主要体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扶贫资金缺少统一与专业化的管理,管理者不能进行明确的监督,透明监管机制不健全,职责不明确;二是社会监督意识差,对于扶贫资金和项目的监督机制不完善,第三方监督主体缺位,由于致贫原因的复杂性和脱贫的紧迫性,导致宁夏地区精准扶贫的推进不尽人意。

三、创新精准扶贫的模式建议

(一)建立多维的贫困对象识别机制

目前,乡镇地区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普遍有限,让其负责逐村逐户排查识别扶贫对象,社会成本较高,因此应推动识别层级扁平化,强化县、村两个主体的识别权,其次要调动村庄内部群众积极参与识别和评议,通过开展村民大会等方式让群众普遍认可的、需要扶助的“真贫”对象纳入精准扶贫范围,防止识别中的“漏桶效应”,提高群众的满意度。另外,由于精准扶贫是一项牵涉到多个部门的综合性工程,上级政府必须将扶贫任务向下分解到村,让村级组织和干部予以落实到户,所以最重要的就是要处理好政府管理与村民自治之间的关系。

(二)强化分类管理和动态考核机制

民众的生计空间是一个多元复合体,在生产生活实践中,自然环境提供了生计行动的地理空间,土地等物质资源与市场条件提供了生计行动的经济空间,社区管理提供了生计行动的制度空间,社会网络提供了生计行动的社会空间,信仰、习俗、舆论等传统提供了生计行动的文化空间,所以致贫的原因也不是由单一资本决定的。所以精准扶贫就是要注重对扶贫精细化的考量,针对不同的贫困情况、致贫原因以及地理环境,采取切实有效的扶贫措施。因而,需要分类实施差异化管理,产业发展、搬迁移民、社会保障、民政救助或劳动力转移等扶贫手段并用。除此之外,扶贫工作还要注重其持久性和长期性,降低脱贫人口返贫概率,这就要求在考核评估环节要特别注重其持续性和动态性,一方面要注重考核评估贫困人口的脱贫效果,进行一段时间的跟踪监测,使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脱贫人口逐渐退出;另一方面要制定动态的帮扶主体考核机制,使帮扶不积极或效果不明显的成员退出,支持和鼓励帮扶效果好的成员推广帮扶范围和措施,实现帮扶主体和帮扶措施优胜劣汰。

(三)运用大数据提高精准扶贫效率

大数据是对复杂系统的一种把握工具,运用大数据来把握社会经济的复杂系统,有助于贫困区域找到最适合自己特殊情况的发展方式,促进本地区的长远、持续和平衡发展。首先要改变传统思维,健全扶贫信息系统,注重扶贫主体与客体的“供需对接”,提高扶贫工作的预见性与准确性,推进精准扶贫,有效规避市场风险与挑战,重视新时期扶贫管理方式与内容创新,改变政府扶贫治理结构,持续追踪扶贫效果并及时提供指导,强化资源整合与政策保障,提高扶贫水平,改善民生。另外要完善网络基础设施等大数据系统运行所需硬件基础,通过开展社会经济调查、建立数据交易和整合平台和推进数据建模、分析等增值服务,准确把握贫困人群发展意愿,明晰贫困区域发展要素资源禀赋差异,清晰测量已有生产发展资源利用效率达到精准扶贫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小云.我国中央财政扶贫资金的瞄准分析[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2(3):1-6.

[2]黃承伟,覃至敏.我国农村贫困治理体系演进与精准扶贫[J].开发研究,2015(2):56-59.

[3]张富利.新乡村建设运动与社会转型时期的乡土复兴[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0(4).

猜你喜欢

经济新常态
论城市品牌在经济新常态下的建设意义
中国经济增长的逻辑解读
经济新常态下的减速治理——驳中国经济崩溃论
经济新常态下河南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研究
经济新常态下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对策
浅论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
经济新常态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与发展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究
经济新常态下中小房产企业竞争优势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