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L11块基础地质研究

2018-09-10张洪光

中国化工贸易·上旬刊 2018年9期

张洪光

摘 要:L11块位于L河盆地东部凹陷牛居─青L台构造带QL台油田南部,为依附于NQ断层的断裂背斜构造,该块地质条件较为复杂,早期受到地震资料精度的限制以致对该块构造认识不精确。本文在重新落实L11块构造特征和油藏规律的基础上,对该块提出产能部署及开发的建议。

关键词:精细构造解释;复杂断块;三维地震技术;岩性油气藏;成藏规律

L11块位于辽河盆地东部凹陷牛居─青L台构造带QL台油田南部,为依附于NQ断层的断裂背斜构造。主要目的层S3段,北邻L10块、L19块,南邻L12块。

近年来通过东部凹陷北部地区整体研究重新落实了地层对比标准,重构地层格架、确定剩余油分布,在L618、L10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次以L11块为目标区块继续开展研究工作,落实地质体特征。

1 潜力分析

L11块位于L河盆地东部凹陷牛居─青L台构造带QL台油田南部,为依附于NQ断层的断裂背斜构造。主要目的层S3段,北邻L10块、L19块,南邻L12块。该块1983年上报含油面积4.2km2,石油地质储量1078万吨。上报含气面积5.65km2,天然气储量6.47×108m3。

近年来通过东部凹陷北部地区整体研究重新落实了地层对比标准,重构地层格架、确定剩余油分布,在L618、L10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此基础上以L11块为目标区块继续开展研究工作,落实地质体特征,对L11块进行挖潜。

2 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

2.1 落实地层特征

①重新认识地层程序特征。本区钻探揭露地层自下而上依次为新生界下第三系沙河街组四段、三段、一段及东营组等地层;②重新对区块所有井进行时深标定。选择区块标准井L11、L14制作时深尺,对区块所有井进行时深标定;③重新落实标志层特征。通过东部凹陷北部地区的整体研究,统一了全区的地层对比标准。沙四段主要发育大套玄武岩,表明该时期火山活动频繁;沙三段早期到晚期依次发育泥岩-砂泥岩互层-大套泥岩夹薄层砂和煤层,属于深湖相-扇三角洲前缘亚相-沼泽相沉积,沙二段发育砂泥岩互层,储层连通性差,属于辫状河沉积;沙一段发育砂泥岩互层,储层连通性好,属于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并且沙一段泥岩感应值明显高于上覆东营组、与下伏沙二段泥岩感应值。东营组发育砂泥岩互层,储层连通性差,属于辫状河沉积;本区沙二段完全剥蚀不发育。

2.2 落实构造特征

通过井震结合重新落实了L11的构造。其中S1底构造整体表现为被五条断层夹持而成的复合背斜构造,地层发育平缓,地层倾角较小0-5°;其中S31底构造整体表现为被五条断层夹持而成的复合背斜构造,南高北低北西倾,地层倾角4-12°,中间发育的断层将区块分为南块和北块两部分。其中北块构造高点在L16-020井附近,高点埋深1550m;南块构造高点位于NQ断层附近的L18-023井,高点埋深为1550m;新认识NQ大断层在L20-23井以南向南部偏移,原认识认识NQ断层仅为其派生断层;中部发育西北走向断层,分为南、北两条断层,其中南断层与南部发育的东北走向断层合为一条断距较大的断层;L11内部新增4条断层控制油水分布。

2.3 油藏分布特征及油藏类型

纵向上:油气层在S1、S31、S32Ⅰ均有发育,其中S31、S32Ⅰ为主力生产层系,S1仅在局部发育岩性油气层。平面上:S1段油气层仅在区块内局部发育,较为零散,受岩性变化控制,属于岩性油气藏;S31段油气层在区块内发育较好,受上伏S1底界剥蚀面与中部断层影响在断块的南、北内部从北向南逐渐变薄,主要受岩性、构造双重控制,属于构造-岩性油气藏;S32段油气层在区块广泛发育,油气层主要受断层遮挡、构造高低控制,局部有岩性变化,属于岩性-构造油气藏。

3 区块开发建议

L11块受储层胶结疏松、出砂严重影响,油水井套损、套坏严重。井区南部、北部主力区域共168口,仅有正常生产井49口,其中油井38口,水井11口。南部按照新认识,已经部署审批侧钻井3口待实施;北部通过本次研究,重新落实控藏断层,在L22-18井组部署侧钻井L23-118C井。并且北部高部位注采井网效果明显,建议原部署井L19-319井实施。

建议1:通过研究分析,L22-18井区内新增高部位遮挡断层,区域行形成构造圈闭。且井区内仅有3口井钻遇S32Ⅰ组油气层,并油气层较为发育产能较好,因此建议140m井距断层遮挡构造高部位原部署产能井23-314井实施,受低油价影响建议利用L23-118井实施侧钻,预测钻遇油层厚度25m左右,累计产油8000噸。

建议2:2012年在该块部署注采井网,共部署各类井19口,其中油井12口,注水井7口。截止目前通过产能井井组实施,侧钻井实施,共实施7口井,除L22-20C2井,均取得较好效果。井网加密实施后,构造高部位井组,调驱注水效果明显,多井组见到注水效果。因此建议实施原高部位部署产能井L19-319井完善注采井网,提高区块开发效果。

4 结语

通过本次研究,对L11构造,储层,油层分布规律有了新认识,并根据剩余油气藏分布规律规划开发井,并进一步开发该区块的剩余油藏价值。

参考文献:

[1]邹才能,等.油气勘探开发应用地震新技术[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36-37.

[2]李丕龙,等.陆相断陷盆地隐蔽油气藏形成[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4:21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