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中历史学生自主学习的开展
2018-09-10余爱兵
余爱兵
【摘 要】改变以往学生偏重于记忆、理解的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更加的重视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学习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和相互交流的学习方式。
【关键词】初中历史 自主学习 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09.093
“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本”是当前课程改革一个重要的思想。社会的发展对人类创新精神的要求日趋迫切。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张扬他们的个性,已成为广大教师的亟需解决的问题。古人云“授人之鱼,不如教人以渔。”但长期以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并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素质”的现象严重制约着初中历史教学改革,既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又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要真正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学得轻松愉快,并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发展,就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
一、优化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内驱力
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发展,离不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而又以非智力因素起决定性的作用。非智力因素不仅决定一个人肯不肯干,而且决定着他以积极的方式还是以消极方式、是以勤奋钻研的态度还是以懒惰敷衍的态度去干。由此可以看出非智力因素在人的学习、成才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
为了让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能够持久,形成对历史学科的深厚感情,历史教师要做有心人,要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根据学生课堂上注意力的集中状况,及时判断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程度,适时调整教学步骤和方法,不断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同时,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赞赏、激励的评价语言,也是促进学生形成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的因素之一。在历史教学中,学生有争议的问题,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教师就应视为正确,更要加以鼓励,不宜统一答案。即使对问题理解的偏差较大,教师也要肯定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究的精神是值得提倡的。这样,对不断激活学生学习历史的内驱力,具有指向和增力作用,有利于培养他们自主探究,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引导学生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表现为学生敢于打破习惯的思维程序,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和思路去思考、解决问题,是思维活动积极的象征。教学中如果教师采用自己的思维方法把历史知识灌输给学生,使学生的思维模式化,就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如在探究课《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时,教师不提供任何观点,只印发了有关辛亥革命的一些史料和参考书,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这些史料,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并用具体史实论证自己的观点。然后在课堂上讨论,学生们你争我抢积极发言,纷纷阐述自己的观点,最后形成三种观点:一部分认为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取得了胜利。另一部分认为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社会的性质,失败了。还有一部分认为辛亥革命既胜利了,又失败了。这样,既培养了学生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三、创设求知心向环境
思维的诱发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下产生的。斯托利亚尔认为:“知识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我们依据教学内容,常常通过设疑问、设障碍,布迷局,揭矛盾,创设认知冲突,激发学生质询兴趣,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知识处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这种情景,能引起学生对老师提的问题高度注意,投入积极探索之中,使学生成为自觉主动学习的主体。
如在讲授到《太平天国的失败》时,教材对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性质、历史功绩有十分完整的叙述,但要使学生真正理解這些结论仍有困难。因此我依据学生求知心向,创设如下问题情景,激发学生自主参与。
问题:太平天国运动既承担了反侵略反封建的任务,又提出了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治国方案——《资政新篇》,这充分说明近代的农民阶级已完全不同于古代的农民阶级,它们不仅是先进的阶级,而且完全有能力完成中国的民主革命任务。你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这样,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对教材的观点或进行再思维,或加以印证,或探究创新。既深化、巩固了学生对这些历史结论的理解和记忆,又使学生获得了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
四、自主学习指导
阅读指导。历史课程的特点就是知识涵盖量大,纵贯古今中外。所以阅读能力是学习历史最基本的能力。教师帮助学生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史料、历史地图对学生进行指导,培养学生掌握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
(一)思维指导
历史的每一部分内容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共同构成完整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学生在学习中,要把零散的知识纳入知识体系,进行系统的掌握。①掌握专题线索,如政治、经济、文化各大专题,在大专题下又可分为若干个小专题,如政治专题下的政局、制度、政体、政策、阶级、民族、对外关系等;经济专题下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文化专题下的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各方面等;②掌握历史阶段特征,要从政治、经济、文化涉及的诸方面进行抽象的概括和掌握;③掌握历史的横向的、纵向的联系。学生可参照相关辅导材料中对知识体系的概括,结合自己学习特点进一步加工改良,用“集合”的方法,确定层次和隶属关系,探索出系统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最佳方法。
(二)探究指导
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历史在教学中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怎样发现问题。在学生掌握一定历史学习方法,敢于讨论、善于发表自己见解时,教师就应该注意指导学生挖掘历史学习中隐藏的“发现”因素,逐步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己提出问题、相互之间提出问题、学生提问老师等多种提问方式组织学生学习、讨论,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做到了集思广益,同时也让学生在自读、自问、自悟、自解中初步体验到自主学习的成功喜悦,从而唤起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内驱力,完成“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过渡。
总之,在当今素质教育的提倡之下,初中历史的教学方法也要改变以往“满堂灌”的传统教育方式,建立起以学生为主体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新兴教学模式。所以,在教学当中实现学生主体的自主学习的方式,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