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看外国文学中的精神救赎
2018-09-10黎桑
【摘要】外国文学中有着一个永恒不变的主体就是“精神救赎”,因为受到基督教的宗教文化影响,外国文化中所表现做多的一个主题就是“精神救赎”。小说《追风筝的人》就是一本以精神救赎为主要主题的外国小说。这本小说的主人公叫做“阿米尔”,文章全文的发展线索就是以主人公的个人经历为主要的线索开展进行的,文章围绕着“背叛”和“救赎”两个极端的方面进行讲述。本书展现了主人公在经理了自身的内在的痛苦挣扎以及漫长的追寻过程后,实现了对自身的救赎。
【关键词】《追风筝的人》;外国文学;精神救赎
【作者简介】黎桑,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主人公阿米尔,对自身的行为能够有着一个深刻的反省,并能够通过实际生活中的行动去进行对自我的一种精神救赎,使得自己在对自身进行救赎的过程中达到了对自身心理的挽救和成长,这种表现的艺术形式也是外国文学中自我精神救赎的一种完整体现。并且,文章中对当时阿富汗贫富差距悬殊阴影下的社会伦理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无形冲突以文学的手法进行社会性的研究,对文章中风筝的象征性意义进行研究探析。
一、故事梗概
这本小说在一开始的故事梗概中对整个故事的主要内容进行介绍了。主人公阿米尔说过一句话:“在对过往的经历回忆中,我能清晰的认识到,在过去的二十六年里,我始终在窥视着那条荒芜的小路。”这条荒芜的小路就是主人公阿米尔一直到三十八岁才完成自身意义上的真正成长。主人公的心理历程发生的最初是始于十二岁那年,主人公阿米尔因为一些原因背叛了自己的玩伴哈桑,自己的心理出现了悔恨和自责,并且因此为疾。这件事情所产生的自责和悔恨一直伴随着主人公到中年的时光。他心理上的自我悔恨一直在折磨着主人公,阻碍着主人公的成长,直到主人公经历过漫长的心路历程达到自身的精神救赎。
二、成长中的救赎
1.童年经历。这本小说,所真正的具有着指导性教育意义的方面是主角成长的两个方面:一是,生理上的成长,随着年龄的长大出现的身高以及其他生理上的变化;二是,心理内部的成长,这是精神世界的不断成长使得其性格方面发生的变化。着两方面的变化是相互促进的。主人公阿米尔的成长历程中有着美好的童年时光和一场记忆深刻的纷争比赛,后来远走美国逃避自责,一直到了解到事情的真想,毅然決然的返回阿富汗,最后实现精神上的救赎。伴随着这些经历,主人公阿米尔也达到了自身外在的生理成长。
主人公阿米尔的故事发生在阿富汗,那时候主人公还有着一个美好的童年。那时候家境还算是富裕,他有着一个玩伴,整日的和玩伴在一起玩耍享受着阳光的沐浴,快乐悠闲的时光。玩伴哈桑和主人公阿米尔之间的关系是很要好的朋友,虽然是一主一仆,但是因主人公的年龄还小有时候就会有意或是无意的对哈桑开一些小玩笑,有时候主人公也会因为父亲对哈桑的爱而产生一些嫉妒的情绪,但是本质上还是纯真的孩子。
2.主人公外在的生理成长。主人公生活出现转折的时候是在主人公十二岁时候的那场风筝比赛。主人公希望凭借这机会提升自己在父亲心里的中重要程度,导致哈桑的心理受到了没有办法愈合的伤痛,两人的感情也因此终结。主人公的心理产生了强烈的罪恶感一致笼罩着整个青春。随后,十八岁独自一人踏上远赴美国的路,在美国生活的二十多年里面经历了很多的挫折,成长为一个有承担的成熟男人。最后得知哈桑的身世,回到阿富汗救出哈桑的孩子,实现自己成长以来实践。
3.主人公内在心理上的成长。主人公随着身体和心理的上的不断成长过程中,心理世界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历经背叛的煎熬一直到达成自身的勇敢迈步,完成自身内心的救赎。因为一时的嫉妒造成的伤,选择远走美国用时间淡化过往,一直到指导哈桑是自己的亲人悔恨和罪恶感再一次迸发,无比的强烈。最后,完成自身心理和心理的成长。
三、在救赎中成长
1.血的救赎。对主人公来说,鲜血和刺痛同样是救赎中应该付出的。因此,主人公在解救自己的侄儿的时候面对阿塞夫的拳头毅然决然的选择面对,并付出了血的代价。主人公的鲜血漫布在拳套上,但是主人公却感受到了有史以来的欣慰和解脱。他说:“我一直在期待着这件事”。在鲜血从主人公的身体中流出来的时候,主人公知道自己获得了解脱,自己也将自己从自责和悔恨的牢笼里释放了出来。
2.现实救赎。主人公因嫉妒犯下的错误,其幼小的内心出现了强烈的罪恶感。由于内心的煎熬使他决定逃离,试图用时间去化解自身的罪恶感,表明主人公一开始就具有着正义感,因为嫉妒的原因才酿下错误。在最后的救援中,实现真正的救赎这都说明主人公本身就具有着正义感。
四、结语
不管怎么说,在阿米尔的精神世界中,风筝所象征的意义,具备着兄弟之间的兄弟情谊,同时,也是对勇气的暗示,风筝在放飞的过程中,有可能是血迹斑驳,但是对追风筝的人来说,这是生活的意义。只有最终追到风筝的人才能够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平静和救赎。
参考文献:
[1]王娟.《追风筝的人》看外国文学中的精神救赎[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9):36,38.
[2]金文超.《追风筝的人》看外国文学中的精神救赎[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9):95.
[3]薛媛.《追风筝的人》看外国文学中的精神救赎[J].神州(下旬刊),20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