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校沟通“不谐音”的心理分析

2018-09-10郑娟

中小学德育 2018年8期
关键词:小颖移情信念

郑娟

【案例描述】

一次考试后,小颖爸爸留言道:

“老师,卷子上有对文言文加点词的注释:(1)儿女:准确注释是子侄辈的年青一代,孩子回答是“年青一代”,没有突出“子侄辈”;(2)欣然:准确注释是:高兴的样子,孩子回答是“高兴地”,于文中是通顺的,但没有译出“然”字。改卷结果是全扣4分,这似有不妥。当然从严要求无可厚非,但不至于一点分都不给。这倒没有纠缠分数的意思,毕竟这是游戏规则,我们关心的是这样判分折射出什么样的信号,是初中阶段更精细化的要求,亦或是严格按照八股文标准来评分。个人意见,当否供参考。”

看完留言,老师心生反感:一个不熟谙教学规律的人,居然对老师“指手画脚”,而且把分数看得过重,这口气如何咽得下去?于是回复道:

“高兴地”只是“欣”的意思,“然”的意思没有答出。按中考评分标准,这是不能给分的。另外,感觉您对分数看得有些重了,这对孩子成长不利。

也许老师的语气有些生硬,小颖爸爸“怀恨”在心。在新生的第一次家长会后,他竟然直接在Q群上留言说:

“家长会缺少家长之间的沟通,比较失望,没想到名校也没有新创意,感觉和小学区别不大,各位不要再唱赞歌,应该反思……”

老师没想到自己辛苦准备的家长会竟被一个外行人士如此评价,不由怒火中烧。平静下来后,她强压怒火回复道:

“本次家长会的目的是引导家长帮助孩子做好小学与初中的衔接,自然是老师们讲得多些。以后随着孩子年龄增长,青春期问题出现,我们会陆续安排家长座谈会,交流教子心得。”

小颖爸爸不说话了。但这位老师的心里并没有“获胜”的喜悦。

【案例思考】

每一个孩子都承载着家庭的希望,因此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出于对自己孩子的偏爱,家长往往会首先指责老师。如果遇上懂一点教育知识却又不系统了解的家长,老师往往会感觉应对无术。如上述案例中的老师将家长的疑问和思考看成是对自己教育教学水平的质疑和挑剔,将家长和老师完全对立了起来,处理方式稍显急躁。

从心理学上讲,一般人对外界的批评指责往往有两个习惯性的反应:对抗或忍让。对抗也许会让自己内心舒畅,但也往往容易加深矛盾,对解决问题不利。忍让也许会让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但老师自己的情感也会受伤,长此以往,将产生严重负面效果,影响老师对职业的兴趣和信心。

案例中的老师选择用强硬的方式让对方屈服,却无法让对方信服。因为虽然这个问题被压制住了,但出现下一个问题时该怎么办?如此家校沟通将走进死胡同,最终受伤害的是无辜的孩子。那么,面对这类强势家长的提问、质疑甚至责难,老师该如何正确应对呢?

1.运用移情技巧,与家长保持“同心”

所谓“移情”,简单说就是换位思考,设身处地考虑对方感受,与对方建立共情,让对方感受到你理解他的感受,这样双方就会避免误会,更容易达成一致意见。

如果运用移情技巧,老師就可以先这样说:您如此看重孩子成绩,作为老师我感到非常高兴。我想,有您这样负责任的家长,孩子的分数一定会很快提上来。这样只需用简单的几句话,就能让家长感受到老师的真诚与亲和力。而当家长感受到老师的理解,就会与之站在同一战线上,后面的沟通就会非常顺畅了。

2.巧用情绪ABC理论,发现正面动机

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所创建的情绪ABC理论认为,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直接引起的。错误信念也称为非理性信念。

埃利斯认为,正是由于我们常有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才使我们产生情绪困扰。因此,在面对家长的质疑甚至责难时,如果教师能调整心态,发现事情背后的正面动机,就能够避免让沟通陷入僵局。

无疑,案例中的A是家长的第一份留言,而老师看完这段留言后的心理活动则是B,C则是老师暗含了复杂情绪的第一份回复。

在这件事的整个反应模式中,家长想知道评分标准折射出了怎样的考试规则(A),而老师却理解为这是家长在对自己工作指手画脚(B),导致她不客气的回复(C)。可见,这一次家校沟通出现问题,是由老师的非理性情绪造成的。实际上,当面对家长质疑时,如能运用情绪ABC理论改变信念,发现家长提问中的正面动机,就会改变教师对事件本身的认识,从而避免与家长的沟通陷入僵局。

如小颖爸爸对成绩感到紧张,教师应该感到理解和高兴,因为只有负责任的家长才会理解和配合学校教育。小颖爸爸在Q群上发表意见,说明他对教育有自己的理解,教师不妨运用拿来主义精神,充分利用家长资源,采纳家长合理建议,这样当家长得到认可,就会更加积极地支持老师工作。家长认为本次家长会缺乏沟通,正说明他有向老师倾诉的愿望,重视孩子的教育。此时老师如能“放下身段”,与家长真诚沟通,效果可能大不一样,同时吸引更多家长为班级建设做出贡献。

3.引领家长观念,形成教育合力

运用移情技巧,发现家长行为的正面动机,可以增强教师的亲和力,获得家长理解认同,但要真正解决问题,还需改变家长态度和认识,以使家校之间在未来面对事情时,能始终处在同一“频道”,合力解决问题。否则,无论哪一方指出对方观点错误,都只能激发对方抗拒心理,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还可能引发其他问题。

经验表明,解决家校看法分歧问题的最好办法是先“跟”后“带”。所谓“先跟”,就是先在情绪、角度、观点等方面给予认同,也即前面所说的与家长共情,并发现家长提问背后的正面动机。“后带”,则指顺着对方思路,引领家长看到不一样的内容,增加对方体验,让对方在不自觉中改变自己的看法。

例如,教师在看到家长会后的留言后,可先“跟”——首先感谢小颖爸爸对学校工作的关注,表示有如此信任学校的家长是老师的福气。小颖爸爸的看法一方面源于对学校和班主任的期望,另一方面也是自身对教育独到的理解,希望他今后多提宝贵意见。

然后再“带”—— 我想,小颖爸爸的反思一定是为孩子的成长考虑,对吗?孩子从小学进入初中,环境变了,同伴变了,老师也变了,如何让孩子尽快融入新集体?家长们是否有科学合理的办法?然后还可进一步让家长思考:全班几十人,家长会是采取一一沟通的形式,还是先面上统一讲解事后再单独答疑的形式好?家长们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如此通过发问,引领家长深入思考,老师就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从而也更容易获得家长的认同。同时,通过思考,家长们就会认识到,本次家长会让老师多讲,是为了教给家长科学的方法,引领孩子更好地适应初中学习生活。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附属中学

广东广州 510050)

责任编辑 余志权

猜你喜欢

小颖移情信念
小幽默
小幽默
脑筋急转弯
脑筋急转弯
冠军赛鸽的信念(上)
斯洛特的移情机制对学校德育的启示
围墙的信念
信念而非执念
心理咨询中如何识别和应对反移情
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