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高中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校本研究

2018-09-10◎黄月初

中小学德育 2018年8期
关键词:心理品质课型心理健康

◎黄月初

摘 要基于高中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采用“双向”架构,开发常规、实践、讲座等课型,并鼓励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情景体验、测量发现、实践模拟、训练拓展和辅导咨询、示范引领、社团色和念头等新型学习方式,通过引领学生主动投身课程学习,通過向内心求证和向外界开放,实现心理成长和心理能力的开发,建构积极心理品质。

高中教育;积极心理品质;课程建设;学习方式

关 键 词

中图分类号

文献编码G41 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8)08-00-03

柏拉图曾说,教育的目的就是教会年轻人从正面的事情中寻找愉悦。高中阶段的任务就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高等教育和职业发展做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而拥有积极的心理品质,学生才更容易激发潜能,获得幸福的人生。为此,学校注重校本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着力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一、架构“双向”课程框架,唤醒学生潜能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其最大特点是一切从积极出发,用积极的视角发现和解读问题的积极方面,用积极的途径培养积极的品质,用积极的思想浇灌积极的心灵,用积极的过程提供积极的情感体验,用积极的态度塑造积极的人生[1]。概而言之,就是要通过积极的课程及其实施来唤醒学生潜能,引领学生积极向上。

据此,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仅要引导学生面向内心世界,不断实现认知、发现、反思与改进;同时也要引导学生面向外部世界,不断体验、探索、思考、改变。如此,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这样的课程必须立足学生生理与心理发展实际,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为此,学校从五个方面进行了相关调研。一是成长中的青少年身心发育带来的系列变化;二是日常心理辅导中来访者的心理困惑及表现;三是日常班级生活中班主任及家长的教育困惑;四是常规课堂反馈;五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经验和反馈总结。

同时,我们借鉴了积极心理品质研究的相关成果。如谢恩·罗普兹等以美国四个主流咨询心理学杂志为研究对象,将积极心理品质按照频次,由多到少进行归纳和总结,其具体内容及顺序为:价值观、道德规范、自我效能、成就、自尊、调节、应对、移情、目标设置、自我概念、问题解决、自我控制、亲情、思想开放、现实化、幸福感 、动机、希望、适应性、一般能力、领导力 、生活满意度、创造性、洞察力、见识、乐观、灵性、道德判断、情感智力、爱、生命力、积极情绪。[2]

塞里格曼和彼得森则认为通过分析和总结个人的优点和品德,人们才可以更好地利用自己的长处和优势来提高生活效率和幸福感。他们将这些优点和品德归纳为六大美德:智慧和知识、勇气、仁慈、正义、自制和超越自我。每个美德还包含着几个优秀性格品质(见表1)。

表1.人类的六种美德24种积极心理品质

智慧和知识 创造力、好奇心、开放的思想、热爱学习、视野

勇气 真实性、勇敢、坚持不懈、热情

仁慈 友善、爱、社会智能

正义 公平、领导能力、团队精神

自制 宽恕、谦虚、谨慎、自律

超越自我 欣赏美和完美、感激、希望、幽默、宗教信仰

由此,我们确定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两个方向、四条主线和二十个板块(见表2)。方向一是“向内心求证”,以自我认识和生涯规划为主线,涵盖气质、性格、兴趣、能力、价值观、专业、职业、人生意义、人生目标、积极人格等内容板块;方向二是“向外界开放”,以学习和交往为主线,涵盖脑科学、学习策略、注意、记忆、思维创造、情绪调控、人际交往、友情爱情、积极资源、幸福生活等内容板块。

表2.基于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课题基本架构

向内心求证 自我认识 气质、性格、兴趣、能力、价值观、

专业、职业、人生意义、人生目标

生涯规划

向外界探索 学习心理 脑科学、学习策略、注意、记忆、思维创造、情绪建设、人际交往、积极资源、幸福生活

人际交往

我们希望,借助这一课程突破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强调心理问题矫正的“消极”做法,一方面引导学生向内心求证,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欣赏自己,激发自己。通过课程学习调动积极性,发挥潜能,促使学生从“现有水平”向“可能水平”不断尝试,实现动态的“最近发展区”;获得成长型思维,在学习过程中享受乐趣,形成更加坚毅的个性品质。另一方面,带领学生向外开放,突破“舒适区”,在高质量的课堂体验、训练和课外活动中探索、深度思考;参与更多的社团活动,与人形成亲密有间的互动关系等,将课堂上布置的任务在实践中应用、生成、反馈、创新。由此,促进学生心理成长和心理能力的开发,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促进学生积极发展,拥有抵御风险的内在力量,在时代潮流中拥有更强的主动性和积极感。

二、开发“动态”课型,激发积极心理体验

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源于学生的主体活动,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接受教育和知识的客体,而是自觉完善自己的主体。因此,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显著特点就是“活动”,它旨在让学生在多样活动中获得积极的心理体验,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3]基于高中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心理课程建设应该是一个开放的动态过程,本质上要求不断进行开拓和创新。我们在实践中,根据学生的成长需要和生活环境的变化,开发了多种课程类型,并随时调整和补充课程顺序和相关内容,力求使其不断丰富、更加有效。

常规课型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的基础路径,它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以课堂教学为主。学校每周开设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引领学生学习心理知识,模拟现实情景,构思未来发展,提升心理技能,为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与发展搭建稳定的平台。这类课程让学生获益良多,有学生在反馈报告中写道:“心理课对我的影响很大,自我气质测试之后,我惊讶地发现和自己性格相同的人,行为举止相似的人竟然可以神奇地聚集在一个角落,我周围的同学们对我的认识竟然清清楚楚地写在纸上。我花了一个学期的时间认识自我,结果却比以前的十五年都要显著……”

在保证常规心理健康教育课时的基础上,我们开发了兴趣课型、实践课型、讲座课型等,力求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收获。例如,兴趣课型主要面向部分对心理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由学生自发、自愿选择,以启发诱导教学为主。授课专题根据学生第一节课反馈的需求进行灵活调整,比如,有学生反馈经常感觉“没意思”,体验不到意义感和价值观,不知道为什么而活等。为此,教师以电影泰坦尼克号中沉船事故发生前的17分钟为素材,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船长毅然走进了已经被淹没了一半的驾驶舱?为什么两个孩子的母亲尝试在船沉没前哄孩子睡觉?为什么艺术家们还选择站在甲板上为所有人演奏?借由生死话题,引发学生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深刻思考。课后,超过一半的学生通过发邮件和QQ与老师互动,讨论关于生死、生命意义的话题,从而对人生意义与目标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实践课型则面向全体学生,以体验感悟为主。每年暑假,学生们都会背上铺盖、提着行李,开展为期一周的“学工学农”社会实践之旅。学生们到农村、进企业,与农民同吃同劳动,与工人同岗同工作。学生尽管会有一些不适应,但在农民与工人师傅的指导下,很快学会了犁田、除草、种地等,体会到了在水田“捉鱼”的乐趣;企业繁忙的流水线,先进的装备和工艺等也让学生大开眼界。看到自己亲手加工的零件,描画的设计图纸,绣出来的花纹,学生们真切感受到职业生活的艰辛和乐趣。

讲座课型主要面向住校学生,以深度参与为主。学校设置“学达讲坛”“惟一论坛”,为学生搭建深度研讨和交流平台,促进学生的思辨和精准表达。例如,在“学达讲坛”主题讲座“我们的秘密,理解多元,尊重每个人的选择”中,讲座的学生引用了大量社会研究数据,回顾了不同国家相关法律的变革历史,以学术研讨的方式介绍了性少数群体的成因及国内外现状。讲座注重互动参与,学生们围绕“性取向”这一敏感话题,展开了热烈研讨。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们对人际交往中尊重多元的基本原则有了深刻的领悟和理解。

渗透课型面向全体学生,重在鼓励教师挖掘学科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例如,通用技术课教师在讲授“服装设计”一课时,敏锐地捕捉到了学生对于“设计”的畏难情绪,于是积极运用心理辅导技巧,以“没有天生的设计师,我们可以试一试”等积极语言,配以鼓励的动作和欣赏的眼神,引导学生勇于尝试。学生们开始大胆想象,设计了许多服装样式。尽管这些服装看起来“奇形怪状”,却激发了学生更多的创意。许多学生从开始的无从下手转变为不断尝试,体验到了创新的喜悦。在渗透课型尝试中,各学科教师都深切感受到心理的影响力,开始积极主动参加心理培训,获取资格认证,以更好地挖掘本学科心理教育资源。

三、变革学习方式,成就更好的自己

基于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课程建设,其核心是要发挥个体的品格优势,唤醒学生潜能。课程实施必须改变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救火式”的教学方式,通过学生的自主体验和探究,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规划生涯,让学生学会开发自己的潜能,成为更优秀的自己。因此,我们强调体验等学习方式,引领学生主动投身课程学习。

根据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和不同课程内容,我们探索总结了情景体验式、测量发现式、实践模拟式、训练拓展式、辅导咨询式、示范引领式和社团渗透式等七种学习方式。其中,最常用的有情境体验式和测量发现式等。

体验学习本身就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我们将它引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之中。情景体验式学习通过创设活动情境,旨在引导学生用心体验,获得有价值的感悟。例如,在“我的人生目标”学习中,学校为每一个班级都准备了信封,将全班同学的人生目标都收集到信封内。课堂上,请班长和心理课代表组织主持目标集中和封存仪式,并在信封正面郑重地写下XX班的人生目标,反面则写下班长和课代表的名字,并当众密封。强烈的仪式感和庄严隆重的氛围让学生们激情澎湃,获得了深刻的体验。

测量发现式学习主要通过组织心理测量,引导学生发现自我,形成对自我的全面、客观、科学认知。心理测量并非简单地让学生填写量表,而是注重让学生认识多种量表,并采用多种方式为学生进行分析解释。例如,在组织学生进行霍兰德职业性向测量时,我们采取四步走的方式:课堂传授分析方法——课后接待个别咨询——学生撰写自己的分析报告——教师对学生分析进行书(下转第页)(上接第页)面修正和补充。这种测量方式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引发了学生对自己行为和心理的反思。在此类学习结束后,许多学生都会在周记中讲述自己的理解和收获。

此外,实践模拟式通过组织各种生活体验,引领学生体验生活的艰辛和幸福,拓展视野;训练拓展式则通过开展户外活动和拓展训练活动,针对学生的某些心理品质进行强化训练;辅导咨询式通过心理辅导,为个别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既帮助学生及时解决心理问题,又帮助学生增强心理品质;示范引领式将班主任、心理课教师、生涯规划师和成长导师等作为榜样,教育学生,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社团渗透式则结合学生社团活动,渗透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也借此增强社团的凝聚力。教无定法,各种学习方式强调服务于不同的课型、内容,灵活使用,力求更好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基于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课程建设切实促进了学生的积极发展,好学、勇敢、仁爱、懂得感恩、责任感强、有担当等逐渐成为学生显性的心理与个性品质。而教师也從中获得了能力提升和职业幸福,学校形成了一支整体素质高、教书育人能力强、极富教育情怀和教育幸福感的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孟万金.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研究,2008(5):44.

[2]王希永.实施积极心理教育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6(4):55.

[3]李钰,高耀鸿,谢凤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2014(6):76.

(作者单位:湖南师大附中

湖南长沙 410006)

责任编辑 毛伟娜

猜你喜欢

心理品质课型心理健康
普通高中家长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江苏省儿童七项心理品质调查报告(下)
基于核心素养的创造式课型组合操作体系
学科教学中的课型设计思路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教育的实践
关于语文课型研究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