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崇明德 皓首以为期
2018-09-10李伟
李伟
摘 要:本文试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结合个人长期教学实践,客观剖析中学教育中的师德培养问题,强调习德、养德与崇德在日常教育中的重要意义,以期在日常教学中实现“道”与“术”的统一,“德”与“才”的兼顾,培养出既有理想信念又有责任担当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中学教育;实践;师德
作为全社会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有别于其他行业的道德要求,关涉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因而备受社会关注。对师德的要求与标准,自古有之,无论是“智如泉源,行可以为表仪者,人师也”(《韩诗外传》),还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都体现了时代、社会与民众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期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价值准则,赋予师德新的时代意涵,必须认真学习并适时将其融注到高中教育实践中。现结合工作,谈谈对师德培养三个层面的理解。
一、微观层面:学有科别 习德为先
众所周知,教育在微观层面由不同阶段的具体学科组成,每门学科都有独特的治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授受方式,但道德的学习与养成,超越传统意义上的学科范畴,贯穿学生成长成才与教师职业生涯的始终,成为不同学业阶段师生的公共精神品质,正所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
事实上,不仅仅教育,各行各业都有建立在“术”或“道”之上的“德”的要求,比如“病家求医,寄以生死”“无恒德者,不可以作医”(《省心录》),是为医德;“习武先习德”“武有七德: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左传·宣公十二年》),是为武德。道德之“道”,从哲学角度,就是万事万物的客观规律,诉诸于社会学,可以引申为人们必须遵循的社会行为准则、规则或规范;道德之“德”,其本意是直视“所行之路”,遵循本性、本心,顺乎自然。可以说,道是承载,德是发扬;道是德的物质载体与存在方式,德是道的外化形式与内心体现,是修“道”者内心的精神情操与人生境界。
对于中学生而言,学道之本,在于习德。具体科目即“道”的学习,可以探颐某一领域的知识架构,从而丰富学识,以兹体用;习德却能明理修身,为学道、为人、成才做精神储备。对于中学教育实践,特别是中学语文教学而言,道德的传授更甚于文化教育本身,在书本文化知识讲习的同时,更应该将道德传授作为重点教学任务来抓,正所谓“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二、中观层面:正己正人 养德为务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德高身正,既是传统文化对个体修身处事的经典标准,也是教育行业必备的行为准则。
中学教育的一大特点,在于教育产品的受众即中学生处在人格塑造的关键阶段,模仿作为这一阶段精神发展的显著特征,在实践中往往为教育实施者所忽视。对于中学教师而言,既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语言、文字、图片等向学生多视角传授基础知识与道德理念,课下也要通过自身的一言一行,教育和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司马迁曾说:“经师易遇,人师难遭”这就告诉我们,作为中学教育工作者,在传授“经”即专业知识的同时,要把自身的道德品质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仅要求学生争做道德先锋,更要坚持正人先正己,严于律己,见贤思齐,养德修仁,随处彰显道德的感召力量,真正做到“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唯有以高尚的道德品质身体力行,为学生做出榜样,才能使其真正分辨是非、区别善恶,从善如流,才会使其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不敢为,唯有如此,方能达到为人师表的较高境界:培育学生健康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习近平同志指出:“师德是深厚的知识修养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师德需要教育培养,更需要老师自我修养。做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应该是每一个老师的不懈追求和行为常态。” 这既强调了自我修养在师德培育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深刻指出正己、养德在教师职业生涯中的长期性、艰巨性和不可或缺性。
三、宏观层面:推己及人 崇德为业
如果说“习德”是教育工作的客观需求,偏重职业技能;“养德”是教师职业的主观诉求,偏重职业操守;那么“崇德”,对教师而言则是建立在职业生涯之上更高的精神追求,偏重人生理念。换言之,作为一名普通教育工作者,前两者是其职业范畴的自有组成部分,而后者,是将其视作社会主体的人,所应有的自发修为,是其终身追求。
在道德实践中,两类现象值得反思:一是不重修为、言行失范,其行事作风违背教师基本职业道德,但尚不构成违法犯罪。这在近年的媒体报道中屡见不鲜,比如汶川地震中的“范跑跑”,又如前不久上海小学教师“打伞”事件,现象虽为少数,但教训深刻,引起的社会评价与争论不容忽视;二为错失时机、麻木不仁,相对前者,此类行为不在少数,表现在个人堅守道德底线,保持从心所欲不逾矩,却只将道德教育挂在嘴上,写在纸上,糊在墙上,对青少年道德培养不身体力行、适时跟进、择机施教而麻木懈怠,在道德问题上未能做到“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其根本问题在于要不忘初心,时刻牢记教育工作者神圣使命,用爱与责任担起未成年人教育的神圣使命;要时刻牢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于国家、社会和公民道德的基本意涵,以之指导高中教育教学实践;要只争朝夕,推己及人,时刻牢记将崇尚师德、以德辅行作为终身奋斗的事业。
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师大师生座谈时,把“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作为新时期好教师的标准,成为推进教育改革的重要遵循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行动指南。“努力崇明德,皓首以为期”,让我们携起手来,同心同德,共同致力于教育这个充满爱、责任、担当与奉献的特殊职业,立志做具有高尚情操、渊博学识和人格魅力的教师,努力培养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师德建设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展望[J].李清雁.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08)
[2]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现实思考[J].申继亮,赵景欣.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6(01)
[3]师德崇高性与底线师德[J].李敏,檀传宝.课程.教材.教法.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