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EET认证”和学分制背景下通识课的改革
2018-09-10孔家兴黄振永
孔家兴 黄振永
摘 要:分析了“IEET认证”对通识课的要求和学分制对通识课的要求,并提出改革通识课的建议,认为通识课的建设应该在“IEET认证”和学分制背景下进行优化整合,才能促进通识课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IEET认证;通识课;学分制
一、“IEET认证”对通识课的要求
“IEET认证”中规定了八项专业学生核心能力:1)具有应用科学、物理学、微积分、工程数学及工程统计知识的能力;2)具有设计及执行实验,以及分析解释数据之能力;3)具有设计工程系统、组件或流程之能力;4)具有辨识、分析规划及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5)具有有效沟通、团队合作及领导统御的能力;6)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及外语能力;7)具备专业伦理、人文素养及社会责任;8)具备跨领域之学习能力。
分析“IEET认证”中的要求:
1)课程可分成四类:数学、基础科学、工程专业及通识。通识课是大学课程建设的必备内容。
2)通识课也应该和专业课一样在开设时需考察是否能培养学生具备某个或某几个核心能力。若不能培养“IEET认证”中规定八大核心能力的某个或某几个核心能力,则不应开设了。这样可有效避免因人开课,也可避免某些课程在“IEET认证”时无法对应八大核心能力的问题。
3)通识课程须与专业领域均衡,在教学管理方面和专业课应该一视同仁:通识课应和专业课是同等重要的,不管是在管理者眼中、还是在任课教师眼中、还是学生眼中,通识课决不是专业课的附属品,更不是“副课”;在教改立项时应该同等对待,并且与专业教育目标一致,都是用来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
4)每项核心能力至少需多门课程养成。一般课程会仅属于课程分类中的某一类,但有需时,部分课程可依授课内涵拆分。每门课程各自对应一个或几个核心能力,一个核心能力应该对应多门课程。在开设通识课时,要权衡每个核心能力对应的课程数量。坚决避免某个核心能力只有一门或两门课程养成。
二、学分制对通识课的要求
1)学分制要求学生在毕业之前必须完成足够学分的通识课学分。要想让学生修够通识课学分,就必需有足够的通识课程。在我校通识课有两类:人文社科类和自然科学类。据悉,人文社科类课程比自然科学类课程相对较多。且每一门通识课程与“IEET认证”的八大核心能力并没有挂钩。因没有这部分统计数据,故给“IEET认证”工作中统计数据带来了不准确性。再加上已经开设的通识课大都是因人而设的,有的课程因老师已经离职而停开,有的课程因专业教学计划年年持续变革而停开,这些停开的课程依旧存在教务系统平台中,这些停开的课程也给“IEET认证”工作带来了统计数据的虚假性。
2)学分制要求学校给学生足够的选课自由,要允许学生在3~6年内完成规定的最低学分。在选修通识课时,要允许学生根据个人情况酌情选择在哪个学期选修多少学分的通识课,直到选够相关学分为止。在教学中发现,因学校对通识课的管理不如对专业课的管理则严谨,故出现了一个学生在一个学期同时选修很多课程,但“选而不修”的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
①因通识课程的考核模式大都是二元考核模式——平时考勤成绩+期末考核成绩,忽略了对学习过程的考核,故不少学生在结课时或结课后提交一份期末论文或参加考试就结束了学习。这给学生“选而不修”课程提供了便利。今后学校要按“IEET认证”的要求加强对学习过程的考核。
②通识课的评价体制没有起到保障课程质量的作用。通识课和专业课以及其它课程一样,都是使用相同的课程评价系统。因选课人数多,老师的教学工作量就多,有的老师为了让自己的教学工作量多,就故意违背教务处对成绩分布的规定或放松对学生的考核标准,这让学生很容易获得课程学分。教务处需像监管专业课程一样监管通识课。
③选课制度给课程考核带来的困难。通识课的选修分为三个阶段:抢选→试听→补选。举例,某通識课的学分是1学分,对应的学时是16学时,共上8次课。若某学生上完第一次课时就换课了,由A课程换成了B课程,对该学生而言,实际上是缺席了B课程一次课。并且,因该学生在换课时没有试听过B课程,故他也不知道他是不是适合B课程后,若该学生又觉得不适合自己,又该怎么办呢?表面上学校多给该学生选择课程的一次机会,其实对A课程而言损失了一名学生及其工作量和B课程而言因少了一次学习时段故学习内容不完整,老师在考核该学生时,平时成绩是按8次考勤算满分还是按7次考勤算满分呢?对应同样都只上7次课的学生而言,先修的学生算缺席一次课,后选修的学生并不算缺席课程,这对先修的学生而言是不公平的。这种不公平是由选课制度造成的,教务处需改变现有的选课制度,维护选课的公平性。
三、改革通识课的建议
1)借“IEET认证”的契机,删除因教师离职或教学计划变更造成的停开课程,同时梳理删除后的课程各自对应的八大核心能力,为认证提供准确的统计数据。
2)对现有的通识课而言,不能培养核心能力的通识课坚决删除。对准备开设的通识课而言,不能培养核心能力的通识课坚决不允许开设。
3)统计每个核心能力对应的通识课的数量,查漏补缺,均衡发展。
4)取消试听环节,只设抢选环节和补选环节,并且在开课之前完成选课。因在选课时,教务系统已经公布了课程的教学大纲,学生可据此获悉课程并酌情选课了。这样做也维护了教学的公平性、公正性。
5)坚决杜绝为了吸引学生选课而故意放松和降低考核标准的行为。今后学校要按“IEET认证”的要求加强对学习过程的考核。
6)督导组像监管专业课一样监管通识课,不分主课副课,在教改立项时、教材立项时和课程建设时,通识课和专业课应该一视同仁,给通识课立项的机会。
7)利用慕课技术和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优选通识课并建成慕课课程或从校外引入优质网络课程。甚至允许学生凭慕课证书换取等价课程的学分。引导学生利用手机学习通识课。
8)在高校成立通识课教学管理中心已经成为很多高校的成功做法。建议在我校也成立通识课教学管理中心,统一管理全校200余门的通识课。
基金项目:1.珠海市光电信息技术与应用协同创新中心(珠教高“2015”5号文附件4序号5)
2.珠海市优势学科:通信与信息系统(珠教高“2015”5号文附件2序号5)
作者简介:
孔家兴(1994.09-),男,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学号:140109021009
指导教师:
黄振永(1979.09-),男,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工号:01045
(作者单位: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