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元人山水认识意境
2018-09-10古筱芳宋慧芝贵州大学贵州贵阳550025
古筱芳 宋慧芝(贵州大学,贵州 贵阳 550025)
意境是什么?“意”是人的主观情思,“境”是外在客观的环境,是客观事物的具体或抽象之存在,可以说,意境就是主观和客观之结合,是对物象的整体把握。意境简单来说,它是“情”与“景”的结合,是画家将笔墨与自身感悟结合呈现出来的气韵,所以说,意境的产生又得益于意象。《系辞》云:“卦者,挂也,挂物象以示人也。”《释名》释“画”云:“画,挂也,以五色挂物象也。”挂通卦,而卦是一种符号化,两条释语中都提到了物象,但物象这一词,古今词义是不一样的,现在我们理解物象就是说“物”之“象”,其实就是物体的外相、表相,而《系辞》中的物象是指抽象形式的卦象。
唐人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引颜光禄之语云:“图载之意有三:一曰图理,卦象是也;二曰图识,字学是也,三曰图形,绘画是也。”其中的“卦”“字”“画”都是“图”,这样的解释表明了中国人对画的认识:即凡是说形之于纸张、器物等上的形式,不管它以什么样的形式表现,有什么样的具体状态,都可以称之为“图”“画”。所以这样看来,抽象性的文字能够被看作是一种艺术,与这种古典观念有密切的关系。对于说那纯粹是抽象形式的“卦”,古人视其为“图”,今天我们却可以将其称为“抽象画”。而“卦象”可以视为我国抽象绘画的最早作品。所以说象也是要以客观物象为载体的,与客观事物有一定的相似性,并不追求说外在相同,也是一种人们从外界事物中汲取、提炼出来的形式,比如说人类远古的图腾意象,它只是仅仅通过简单的线条勾勒出来的一种形象,表达人类对外在世界的一种祈祷和憧憬。那么这样说来,“象”的产生和其意义都与“意”相融合,这样就构成了我们所说的“意象”。
那么从以上看来,我们认识“象”可分层次趣理解,第一为识象,即象之外在,象之形式,它所描述的内容是什么;第二即为表象,作为一种象征趣理解认识,比如说图腾的意义;第三位理象,可以看作一种启示或者说情感,上升为一种审美观念,不仅仅是代表其本来的象征,更有人类情感的参与。
图像是我们对外物形表的一种描绘,那么像到什么程度,“写实”“写意”便由此分别开来。中国画是尚意的,注重气韵、意韵而不过分追求形式。相对西方画来说,其所重视的光线、明暗、比例、结构等的一套系统理论,在中国画看来却不是最重要的。写实可以理解为就是对外在客观事物的直观摹写,看到什么就表现什么,简单的描摹而不深入追求表现主体的情、思,容易有工匠气,这便可以看为是“意境”之第一层。
前面说到中国画尚意轻形,是说中国画更注重内在精神的表达。中国写意画重视画家在画中情、思的表达,也就是说画家内心的感受体验之表象。我们有“意在笔先”之说,是说个人的思想、感情和所要表达的形象都要融为一体,在下笔之前这些都要已经成竹在胸。我国最早的画论宗炳的《画山水序》及王微的《叙画》中,宗炳云:“山水以形媚道。”王微云:“目有所极故所见不同。于是乎,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所谓“媚”“拟”都是说要将个人之情、趣融合于所要表达的形象中,通过山水之形表现气韵。谢赫六法中就将气韵生动列为第一位,可见气韵生动四个字在中国画中的重要性。中国画中之笔墨所创造所表现出来的韵律即为气韵。气又可以理解为道,前面说的“以形媚道”、“太虚之体”中的“道”、“太虚”就是指道,都是说给人以活力的传达。中国山水画就是不断体道、观道、悟道的过程。道是一个非常抽象的词语。以老庄为基础的道家思想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道这个字是老子建立起来的最高概念,是道家思想最基本的观念,将其看作是万物的本源、世界的本体,那么它就具有最天真、最朴质的美。道家说“道法自然”“法天贵真”就是说道是绝对的真善美,“贵”在其本原的天真,而这天真的美我们在山水画中如何表现,这抽象的道如何体现在我们的 画中?这也是意境之第二层的表现。前面说到中国画中气韵的重要性,而我们学习中国画,学习山水画也是不断要悟道的过程,那么道也可以看作是要在精神上与为一体,这就是体道,也就是说在画中体现自己的精气神儿,表现出自己对生命之道的感悟。这也就回到我们前面讲的“气韵生动”。表现出这节奏韵律与生命,便是意境第三层的标准。
意境的最高表现是你的作品能够直达人心,是自己最高灵境的表现。透过画面能直指人心并看到、体会到作者的人格高尚美。
“情”是心灵对印象的直观反映,对应意境的第一层是直观感相的摹写;“气”是思想蓬勃活力的表现,是气韵,对应了意境的第二层即活跃生命的传达;最后“道”是心灵中最干净最纯洁的人格美,对应了意境的最高层即最高灵境的启示和传达。
中国画可以说是文人画,它体现的其实就是儒道思想,所以说看中国绘画就不能不了解人格与心性,这正是意境最高层的体现。
元朝特殊的社会环境正式元代士人画、山水画大发展的一个原因,也导致了审美观念的改变。将自己的情、趣、格寄于笔墨中,这正是作者体道、悟道的表现。
元士人中首屈一指的画家可以说就有赵孟頫,尽管他在历史上争议颇多,但抛去这些,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他在书画上面的伟大成就。被称为“一洗工气”的《鹊华秋色图》,左右两边的鹊、华两山相对,,鹊山相对平缓、圆厚,而华山则平地拔起、俊俏挺立,平原上的红树、茅屋则更添了一份平淡天真的童趣,简单的设色,毫无夸张、浮躁之意,整个画面都透出一种追求天真平淡的感情。这正是将自己的情思与品格和画面笔墨完美融合的典范。而他的书法成就更高,其《真草千字文》字字都显示出内心的沉静和风度。赵孟頫擅各种字体,但这《真草千字文》相对其楷书如《胆巴碑》的娟秀、沉稳来说,更多了一份来去自由的气质,其节奏和韵律不得不让人佩服起强大的深厚功力和人性,这不也是将自己人格品性寓于作品之中吗?
而说元人山水有不得不提到元四家。元四家的成就即使现在来说也是山水画基本离不开的。四人代表了四种不同的风格,黄公望的平淡天真,倪瓒的高洁疏离,吴镇的浑厚朴实以及王蒙的生气活力,都不能不说是自身精神与生命体验融于笔墨中的典型。
元代山水画可以说是追求神似,追求外物和主观审美理想融合的特质,它讲求意到,是作者情志意趣、气概品格的体现,十分重视画家的道德品格,并将其诉诸于作品从而影响和感染欣赏着,而这正是我们中国画不断追求的意境,将自身的情思、格趣不管渗透在我们的作品中,不断体道、悟道,像最高境界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