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民办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8-09-10王晓露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艺术学院河南郑州451191
王晓露(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艺术学院,河南 郑州 451191)
在新常态下,民办高校作为教育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民办高校音乐表演专业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应结合新常态下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整体需求出发,在强化专业基础知识与艺术素养的基础上,注重实践能力的训练,也就是说,要培养应用型人才,以促进学生与就业市场有序接轨,全面提高民办高校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一、当前民办高校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一)人才培养定位不清晰,尚未建立鲜明的培养模式
就当前民办高校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的整体情况来看,院校关于人才培养的定位不清晰,尚未结合市场需求、院校实际以及学生水平等因素出发建立明确的人才培养模式,此种情况下不仅会影响民办高校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甚至会从宏观层面上对民办高校的持续健康发展形成制约[1]。尤其是民办高校创办时间较短,音乐表演专业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与适宜性,大部分情况下是将高等师范类院校及专业音乐学院的人才培养方式照搬过来,但由于院校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存在一定差异,生搬硬套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不利于民办高校音乐表演专业教学活动的高效开展,甚至导致民办高校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不足,不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二)教学硬件条件有待完善,教师队伍综合素质有待提升
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当前民办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专业教学缺乏完善的硬件条件,教材、音响、乐器等设施比较陈旧,无法满足新时期音乐表演专业教学的实际需求,学生参与音乐表演专业课程的积极性不高,长此以往势必会严重影响民办高校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教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当前大部分民办高校的教师队伍综合素质有待提升,尤其是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的艺术修养与教学实践能力不足,无法准确把握社会发展新形势,及市场对音乐表演专业人才的多元化需求,自身专业素质有待提升,在音乐表演专业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式单一,单纯开展理论学习,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实践活动对于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的重要性,学生艺术实践经验不足,音乐表演专业水平得不到有效提升,这就严重影响民办高校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的整体效果。
(三)专业艺术实践的计划评定标准机制不健全
就新常态下民办高校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的整体情况来看,其艺术实践的计划评定标准机制不健全,甚至可行性不足,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并未结合教学需求及学生的专业水平开展有层次的教学活动,不同年级及专业学生对于音乐表演专业知识的需求存在一定差异性,但由于专业艺术实践的计划评定标准机制不健全,导致学生艺术实践经验不足,甚至在实践中无法全面的将自身实践与创新能力展现出来,学生的艺术修养得不到全面的培养,艺术实践能力的提升也会受到一定程度制约[2]。对于民办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来说,由于计划评定标准机制不健全,导致学生的学习成果缺乏可行的评定标准与依据,此种情况下,教师在对音乐表演专业学生进行评估的过程中无法保证评估的全面性与科学性,学生艺术实践成绩评定的公正化与标准化不足,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民办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产生一定影响。
(四)青年教师与学生艺术实践的机会较少
当前民办高校音乐表演专业艺术实践过程中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音乐表演专业青年教师与专业学生参与艺术实践的机会较少,而往往是由教学与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参与艺术实践活动。由于音乐表演专业青年教师的艺术实践经验不足,其教学过程中往往存在与实践相脱节的情况,导致音乐表演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效果并不理想,再加上相关负责人未加以重视,艺术实践地点的缺乏、管理的空缺、资料的贫瘠等原因,导致民办高校音乐表演专业致青年教师对艺术实践即使有创新的想法,也未必能够成功地将其传播开来。
而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的艺术实践不足,主要是指专业水平低的学生,一般情况下,在院校大型节日活动中,为保证演出效果,一般选择专业水平高且艺术实践经验丰富的学生参与活动,这就导致专业水平低的学生缺乏参与艺术实践的契机,长此以往,音乐表演专业学生两极化的问题将越来越严重,优秀的越来越优秀,水平低的则日渐退步,甚至产生自卑心理。由于学校艺术实践所投入的活动成本和基地建设成本比较大,目前多所综合性大学尚未能实现艺术实践平台的扩大化,导致大部分学生被限制在枯燥乏味的课堂之上,所能体验到的艺术实践也只是模拟参与而已。
(五)音乐表演专业毕业生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民办高校音乐表演专业设置结构同社会人才需求结构没有完全匹配,这直接体现为艺术实践在民办高校的不完善,把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单纯理解为聘请国内外名师、增加教学硬件设备投入等。因此民办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培养的学生,既缺乏高等师范类学生音乐教育的育人才能,又缺少专业艺术团体所需要的顶尖的演奏技能,从而导致其毕业生无法适应当下社会的需求,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
二、新常态下民办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在全面把握当前民办高校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的基础上,应结合当前社会环境及市场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出发,积极构建音乐表演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明确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的落脚点,找准音乐表演专业发展的基本方向,做好人才培养的规划工作,制定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致力于培养个性化、多方向的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全面提高专业人才的综合能力,促进其更好的适应市场需求。以下就新常态下民办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方法开展具体分析。
(一)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创造性,促进个性化发展
新常态下民办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首要前提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结合学生个性特征、学习兴趣以及综合能力等因素开展综合分析,突破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局限性,坚持做到因材施教,以促进民办高校音乐表演专业人才的个性化发展。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日趋多样化,对于民办高校音乐表演专业来说,若想要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就必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音乐表演专业教学需求出发,以“学”和“演”为入手点,从这两方面来培养专业应用型人才,增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性沟通互动,教师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启迪学生的思维,建立指导性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多种教学活动的开展,增强学生自信心,激发其成就动机与自我效能,自主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3]。在这一过程汇总教师应结合音乐表演专业教学需求及学生实际情况优化调整教学内容,确保教学计划与教学活动具有高度适宜性,且能够为应用型人才培养而服务。
(二)“学”与“演”相结合,满足学生知识需求,丰富学生实践经验
在新常态下民办高校音乐表演专业教学过程中,为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效果,应将“学”与“演”相结合,在满足学生对音乐表演专业知识需求的同时,积极组织开展多种音乐表演活动,营造优良的艺术氛围,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促使学生更好的满足社会发展新时期对音乐表演专业人才的多元化要求。
所谓“学”,就是要从学生角度出发,了解民办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的学习态度、机制水平、专业基础等基本情况,坚持与时俱进设计音乐表演专业课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其端正学习态度,积极参与到音乐表演专业学习活动中。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科学设置音乐表演专业课程,确保其与市场需求高度相符,且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音乐表演专业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为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民办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应积极开展有关文化与艺术素养的课程,教师也应注重自我修养以及教学能力的提升,从而更好的为音乐表演专业教学而服务,切实改善民办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所谓“演”,就是在学生掌握音乐表演专业基础知识之后,应积极组织学生开展音乐表演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紧密联系起来,切实强化学生的音乐表演技能,无形中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学生的舞台驾驭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锻炼,这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效果的改善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说,在民办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音乐表演实践活动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在音乐表演专业教学过程中积极组织开展丰富的艺术实践活动,促进音乐表演专业内涵的不断丰富,营造生动的艺术氛围,增强学生对艺术的感知,满足学生的实践活动需求,丰富学生在音乐表演方面的实践经验,进而促进民办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提升。为了有效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应积极联系学生实习基地或实训点,比如音乐表演培训机构、乐团、中小学、演艺公司、录音公司以及电台等,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融入到实践活动中,切实提高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三)明确专业建设发展思路,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新常态下民办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应坚持与时俱进,明确音乐表演专业建设发展的基本思路,就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准确定位,以推进民办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建设与发展的顺利推进。对于民办高校来说,其音乐表演专业建设发展思路应具备科学性与前瞻性,基于音乐表演专业特征出发,全面把握社会发展情况及市场对音乐表演人才的多元化需求,找准专业发展方向,制定具有高度适宜性与可行性的音乐表演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丰富音乐表演专业内涵,落实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各项因素,推进民办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活动的高效开展[4]。民办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建设发展过程中,要基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加大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力度,打造特色化的音乐表演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方式,于行业内寻求合作,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实习平台,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有效锻炼,真正意义上培养应用型人才。对于民办高校音乐表演专业来说,教师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因此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过程中,要积极建设优良的师资队伍,鼓励教师不断提升自我艺术修养与教学能力,促进教师快速成长,并鼓励其走进行业内部体会市场形势,以开展有针对性的音乐表演专业教学活动,促进民办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提升。
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能够为音乐表演专业教学指明方向。在新常态下,民办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应全面把握社会发展形势及市场需求特征,在深入研究分析的基础上,致力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以促进学生更好的适应市场环境,实现合理就业。由于民办高校的学生在展业知识水平及音乐素养方面与其他高校学生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在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致力于为学生探寻一条适合其发展的职业道路,因此必须要做好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工作。
(四)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改善教学方法
为保证民办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满足新常态下社会发展对音乐表演专业人才的多元化需求也能够积极优化音乐表演专业课程体系,改善教学方法,整合教学内容,从而激发学生参与音乐表演专业活动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推进民办高校音乐表演专业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具体来讲,在音乐表演专业课程才能体系的优化过程中,需结合市场需求及学生兴趣爱好出发,科学设置专业课程,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强化学生综合实践技能,促进学生专业水平的提升。由于民办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具有一定特殊性,因此在课程体系的优化方面,要积极拓宽专业口径,增强专业课程设置的灵活性,满足新常态下学生就业与创业需求,通过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为民办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效果的改善提供可靠助力。应当注意的是,民办高校音乐表演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上,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确保与国家政策相接近,能够与市场需求保持紧密对接,且符合当前民办高校自身实际情况,与学生个性特征相结合,以便真正意义上开展因材施教,全面提高民办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效果。
在对音乐表演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优化的基础上,需要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及学生实际情况整合专业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推进音乐表演专业教学活动的高效开展,切实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也就是说,在民办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制定科学且可行的专业教学计划,结合社会形势及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适时调整专业教学内容,鼓励并引导专业教师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打造精品示范课程,并发挥优秀教师榜样作用,定期举办教学研讨会,增进专业教师之间的良性沟通,以改善音乐表演专业教学方式,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积极转变传统教室授课的模式,建设各个种类的实践排练场所,音乐厅、多媒体功能厅、舞蹈排练厅、器乐排练厅、声乐排练厅、音乐教育教具室、电脑音乐制作室、录音师、键盘排练厅等,将上课场所改变,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提倡学生动手能力的锻炼。由于学生专业水平、艺术修养等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在民办高校音乐表演专业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科学的专业教学方法,缩小师生之间距离,积极与学生沟通,针对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深化学生对音乐表演专业应用性知识的理解,促进其对知识进行吸收和内化,从而全面提高民办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为提高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可采取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资源配置,为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搭建平台,促使音乐表演专业基于社会发展及企业需求培养人才,找准人才培养的基本方向,开拓创新,优化教育教学方式,从而全面提高民办高校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的整体效果。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现代社会发展新时期,民办高校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若想要全面提高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就必须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通过“学”与“演”的有机结合,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差异化需求,丰富学生的艺术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改善教学方法,从而全面提高民办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满足新常态下社会发展对艺术人才的多元化要求。
[1]张媛.关于高校应用型音乐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研究[J].艺术评鉴 ,2017(22):93-94.
[2]葛丹.高师音乐表演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之教学法浅析[J].黄河之声,2017(14):34-35.
[3]沈艳芳.音乐表演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天中学刊 ,2016,31(05):126-128.
[4]丁琰彦.构建应用型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戏剧之家 ,2016(04):197-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