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仪式文化的褪变:简论春晚音乐的特殊属性及存在价值

2018-09-10赵宇河南艺术职业学院河南郑州450000

丝路艺术 2018年2期
关键词:仪式音乐活动

赵宇 (河南艺术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在人类社会中,仪式的存在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旧石器时代。原始先民在与自然界的斗争和博弈中饥寒交迫,为了寄托内心的期许,赋予自身更为强大的意志力,形成了具有仪式性质的宗教巫术活动。在漫长的朝代更迭中,各种各样基于本地文化而存在的仪式活动纷纷涌现出来,而音乐也自然而然的称谓各种仪式活动中必不可少的辅助内容。当社会的脚部不断向前迈进,工业文明甚至电子科技文明代替了农业生态时,大量的仪式活动或是退居到幕后,或是被抛弃,但是对于一年中最为重要的几个旧时节日,还是充分保留了它们的存在感。其中,必须要提到的是春节,而与之相符的仪式活动也是最为繁复和隆重的。在今天的社会中,围绕春节的仪式活动不断被简化,甚至很大程度上浓缩到了春晚的舞台上。让我们以仪式文化的视角来仔细观察和品读春晚上的音乐节目,思考其中的一些问题。

一、春晚音乐对仪式文化的继承与改变

春节标志着一个旧的四季循环就此结束,新的节气轮回重新开始。所谓“万象更新,普天同庆”就是春节仪式活动最为重要的存在意义。当人们告别了过去的一年时,必须对过往的生活有所回顾,对自己能够拥有许许多多的收获感到欣慰,对未来新的生活寄予了无限的期许和希望。春节仪式活动在漫长的农业社会中,始终是最为重要的,也被赋予了各种各样样的名称和存在意义。比如:祭灶、扫房、祭祀、祈祷,这些仪式活动和民间的许多风俗习惯又连接在一起,比如丰盛的演戏,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包饺子,放鞭炮。这些活动都是为了促进和烘托仪式感,并将仪式活动的意义做到最大化的丰富。

中国古代的仪式活动中,向来不缺少对于音乐的采集和应用。早在商周时期就有十分丰富严谨的礼乐制度,音乐与礼仪活动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无论是在佛教或道教的宗教仪式中,或是皇帝拜祖祭祀的活动中,都会有声势浩大的音乐阵容辅助仪式的开展,一方面表现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敬畏感,另一方面也使仪式活动在声音层面能够得到丰富的表达和诠释。在春节仪式活动中,由于其特殊的仪式意义在于继往开来,保持重要的核心功能,因此,音乐活动从仪式内部到民间的外延都表现的丰富多彩。比如:在仪式活动中,祭祀天地和祖先的活动中,音乐就会表现出庄重典雅之感;而在民间的庆祝仪式活动中,又会表现出十分丰富的喜庆音乐气氛。

时至今日,当国家的概念得到了强化和和前所未有的重要时,对于文化的调控和集中有了新的方式方法。在媒体传播层面,以网络和电视为主要媒体的传播途径是十分发达且快速的,这就使其承载了仪式的场地平台角色。当媒体形成的中介使仪式活动的主战场从现场转移到中介媒体中时,我们可以深刻的感受到,仪式的丰富性和实效性出现了变化,既有新鲜感,又缺少了临场性。但无论如何,这就是时代所造成的文化变迁,当旧的模式方法无法继续维系的时候,就会有新的形态取而代之。春晚的出现代替了许许多多的仪式活动,而春晚音乐也将原始的音乐形态丰富化了许多。

在今天的春晚上,我们依旧能够感受到仪式文化在音乐中的继承和发扬。比如在开场、午夜、结束等重要的时间节点上,春晚的音乐始终表达的是恢弘大气的主题,欢歌热舞营造出一派喜悦欢腾的场景。这样的音乐取材和表达并没有使仪式文化的氛围被破坏,也没有因为仪式场所和表达方式的变化而改变了原有的原始使命。从1983年开始的春晚如今已经走过了三十多个年头,但并没有在仪式感的方面体现出丝毫的淡化和凌乱。无论各种文艺节目如何改变和选择,音乐始终是其中的重中之重,而仪式特性则是重要时刻音乐的唯一标识。

二、春晚音乐仪式功能的外延之一:社会主旋律的凸显

旧时的仪式活动或是由国家和政府发起,或是由宗教发起,少数活动是由民间独立形成的。类似于春节这样的重要节点,活动的主体必然是通过国家所形成的统一规划和发起,在民间的传承中得到广泛的共识和普及。在当代社会中,国家和政治的符号已经成为一个社会群落向前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领路者。因此,在这样一个辞旧迎新的时刻,国家文化主旋律的意愿和形态必然也会植入到春晚的舞台上,而音乐的题材选择方面也会将这些内容进行有效的表达和彰显。

在观看三十多年的春晚节目列表中,我们发现了许许多多弘扬社会主旋律,凸显国家标志的节目内容,尤其在歌唱类和舞蹈类音乐节目中,这样的节目内容始终占据着较大的数量比重。比如:《家和万事兴》、《大中国》、《中国人》、《龙的传人》这样的歌曲和舞蹈节目,都是在以音乐的潜移默化来表现主旋律气质。

何为主旋律?与中国当代社会而言,无外乎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国家和政府的形象得到符号性的强化。当代中国人在无数先辈的卓绝斗争中,才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抗击外寇,在经历了各种腥风血雨的斗争之后,才以无数生命换取了今天的光明。因此,在这样的重要仪式活动中,必须要告诫今天丰衣足食的年轻人,勿忘历史,继往开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在国家的兴旺发达中,个人的许多生活愿望得到了充分的满足,在春节这样举国欢庆的节日中,国家符号的强化,正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也是最为恰当的时机。

其二,主流文化和社会道德标准贯穿其中,成为引导人民形成良好精神文明的平台。中国处于发展之中,快速的经济发展必然需要良好的精神觉悟与之相配。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许许多多的历史典故告诉我们,仁义礼智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今天的社会中,这些传统美德必须得到继承和发扬,良好的文化品质也必须得到在当代社会的完善与保留。因此,我们在春晚的音乐中听到了《常回家看看》这样有关于亲情的歌曲,也听到了表达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表达诚信、勇气、信念、关怀、善良的歌曲题材。这些歌曲的存在正是为了弘扬民族文化的主旋律精神,充分展示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文化品格。

其三,还有一类主旋律精神,是对于古典文化的继承和唤醒。由于今天的社会音乐类型中,主要的成分来自于现代音乐或与西方交融的多元音乐。比如:年轻人更为喜爱的是流行音乐,各种各样前卫时尚的音乐形态往往能够点燃年轻人内心的激情火焰。另一方面,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音乐的创作中也逐渐植入了许许多多的西方作曲技巧,在唱法方面倾向于现代声音效果。当然,这样的理念本身并无可厚非。时代在向前发展,必然会导致音乐精神的褪变和一往无前。但是作为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华古国,对于传统音乐和文化精神原汁原味的传承也不应缺少。春晚的收视率使各种电视晚会节目中观众人数最多,最受到国内外瞩目的,因此,在春晚中对于中国古曲和古文化音乐形态的表达,也是一种良好的介绍传播途径。另外一方面而言,这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仪式精神,能够体现出与春晚密切的结合特性。

主旋律的植入,其实是春晚音乐仪式性质的一种外延附加条件。在春晚的内容中,对于主旋律的凸显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国家形象树立与表达的重要途径,也更加能够唤醒国人的文化共识感。

三、春晚音乐的仪式功能外延之二:娱乐性的体现

在各种各样的古代仪式活动中,我们时常能够感受到严肃的仪式氛围。因为仪式的对应者往往是天地神灵和祖先,对于这些超自然的虚幻对象,人的敬畏感是与生俱来的。但在春节活动中,除了基本的祭祀性仪式,还有欢庆仪式,是对生活的满足感和对更好生活的期许。这样的仪式文化被贯穿到现代春节的庆祝中,并在春晚舞台上通过音乐形态进行卓有成效的表达。

通过对于30多年来春晚音乐的观察,我们发现,作为一场万众期待的晚会盛宴,春晚节目中,尤其是在音乐节目中的娱乐成分在不断地增加。最初,李谷一在春晚上以气声唱法表演歌曲,都被舆论和学术理论界批评讨论,如今,在春晚的舞台上,流行歌手已经占据了半壁江山。当红的明星带着标志性的作品,音乐的娱乐化使春晚的仪式感在以欢庆的名义愉悦着各种各样年龄层的观众。尤其对于年轻人的关注,是春晚音乐变革的一个重要原因。年轻人对于春晚的喜爱使他们更好地接受和感受到春晚的仪式作用,他们的观看和广泛参与,也使春晚的仪式功能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扬。

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清楚地意识到,春晚的娱乐性并没有稀释或者偏离仪式感。在古代的春节仪式活动中,各地民间都会有唱戏、耍龙灯、踩高跷等活动,这些活动的内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就是名副其实的流行文化。今天,当人们更愿意听到流行音乐时,只是我们将这种娱乐性的主角更换成为了流行音乐而已,并没有由于音乐形态的变化而使这种仪式精神变得不够严肃。在春节这样一个阖家团圆的时刻,就应该更好的以欢乐的气氛来烘托仪式感的强烈,春晚音乐成功的将两者紧密衔接在一起。

春晚音乐的仪式功能在今天社会形成了十分良好的循环,也使这样的一个独特文化标志被深深镌刻在人们的心中。春晚音乐的特殊选择和表达,使古老的仪式功能在今天社会中焕发出勃勃生机,也使春节的仪式精神持续传承与表达。

参考文献:

[1]修海林,罗小平 著 《音乐美学通论》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1994.115

[2]梁茂春,著《中国当代音乐》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7月第3版

[3]宫承波,编著 《传播学纲要》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02月

[4]张友琴,著《社会学概论》 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1版

[5]曾遂今,著《音乐传播与传播音乐-中国音乐传播论坛》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版

猜你喜欢

仪式音乐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十岁成长仪式
仪式感重要吗?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音乐
Talking strategies
开营仪式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