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阿恩海姆的儿童视觉发展观
2018-09-10庞蓉河南大学艺术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庞蓉(河南大学艺术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鲁道夫·阿恩海姆是当代著名的格式塔心理学派的美学家。他的“空间”理论、“张力”理论以及“平衡”理论等直到今天都影响着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除此之外,阿恩海姆对儿童的视觉发展也做出了一定的论述。他从绘画的角度入手,解释了儿童在视觉上与成人的诸多不同,也对儿童绘画中流传着的一些错误的说法做了批判,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儿童视觉发展观。本文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阿恩海姆的儿童视觉发展观进行阐述。
一、视觉发展中----为什么这样画
对儿童的视觉发展的讨论最为普遍的便是儿童绘画。通过对儿童早期绘画的观察可以发现,儿童绘画的显著特点就是用直觉的线条或者是几何图形来表现事物,以至于所呈现的画与他们实际上看到的东西并不一致,比如,一条笔直的大道和路旁的两排小树,在儿童的笔下可能就是弯弯曲曲的道路和稀稀松松的小树。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有人认为儿童不能把他们所看到的东西复制出来是技术上的原因,儿童没有达到一定的绘画能力。也就是说就像1岁的孩子不会跳舞,3岁半的儿童不会骑自行车一样。但是阿恩海姆却认为这种解释说不通。大多数情况下,儿童描述的线条还是可以来暗示想要表达的图像的本来面目的,也就是说能力上完全达的到要求。而儿童画所呈现出来的这种“不成熟”必定是有其他的原因。其次,有人认为儿童的绘画方式是因为观察事物时缺乏兴趣粗心大意或者是绘画时不细心而造成的。但是阿恩海姆认为恰恰相反,儿童正是具有这种普遍的敏锐的观察力。最后,还有一些人认为儿童之所以这样画是因为他们创作的目的不是为了复制现实而是为了象征现实,这种将儿童绘画看成是一种符号,再去用“符号学”的方法解释这个问题这种做法,在阿恩海姆看来更像是在玩文字游戏。因此以上这些关于儿童绘画的解释都是不准确的。
二、视觉发展中----所画即所见
既然如此,那究竟为何儿童画会呈现出如此形态呢?阿恩海姆用知觉的概念对儿童画的创作问题进行了解释。他认为,儿童所画即为所见,这也是儿童视觉发展中的一个突出特点。这与我们所熟知的贡布里希在《艺术发展史》中提出的“画知不画见”的论述大相径庭。
首先,阿恩海姆认为“在视觉经验中不包含视网膜投影所包含的那些有关物体的全部细节”[1]也就是说知觉并不是从感知特殊物体开始,然后总结经验特征,形成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一种普遍性的活动。这就好像儿童在区别男性女性的时候,并不是先总结出来他们的特征,而是先有一个最总体的判断,随时时间的发展,慢慢开始有了抽象的概念。遵循这样的视觉经验,儿童艺术品的创作,也是一种再现事物普遍特征的作品,也可以说是再现事物简化结构特征的作品。
从这个角度讲,儿童画之所以构成简单,多用于没有经过变形的形状来描绘,整体趋于简化,是因为他们画的都是自己看到的东西。在儿童还没有成熟的掌握各种表现技巧,在视觉机制的作用下,他们首先形成对物体一般结构特征把握的知觉,然后将此表现在艺术作品当中。其次,他们总是习惯用圆圈或者是“蝌蚪纹”来画人,画面中也没有透视效果,无论画多少个人都是呈一字排开的。这样也就可以解释了为什么儿童画总是充满了一般性的特征和未经变形的形状。
三、儿童视觉经验表现的特点
那为什么儿童喜欢用一些线条或者是圆圈来表现自己的视觉经验呢?我们来看两个4岁的小朋友画的名为“我的妈妈”的作品,妈妈除了头部之外,五官也都是用圆形表现,而肢体都是用线条来表现。为什么儿童在画画的时候不尽力模仿他所看到的事物去呈现呢?也就是说为什么她们不将妈妈的手画的再“像”一些呢?为什么不画出五个指头的形状呢?其实这与儿童视觉经验的表现特点有关。
阿恩海姆认为“儿童发育初期所涂画出来的东西,目的并不是为了表现,而是要做出某种展示”。[[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滕守尧、朱疆源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231页.]也就是说他们仅仅是想把看到的新奇的东西用画笔表现出来。这就使得最初儿童绘画时的动作看起来像是在纸上嬉戏一样有趣。这种展现出来的形象,是儿童视觉经验再现的结果。但这种再现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儿童在视觉经验的基础上,对现实进行创造的结果。比如,让几个年龄相仿的儿童看同样的风景,将他们所看表现出来。但是每个儿童的作品却大相迳庭。因为这些儿童对所看景物进行了二度创作。这体现的就是儿童对视觉经验形象再现的创造力特点。
四、儿童视觉发展的阶段性----以绘画中的简化样式为例
阿恩海姆认为儿童的视觉发展也经历了一个从最简单向最复杂的过程。儿童绘画开始于描绘线条的活动,早期儿童处于涂鸦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他们随意用线条在纸上涂画,一旦他们发现自己涂画活动形成一定的图形时就会产生极大的兴趣,对这些图形进行进一步的认识。因此线条在儿童画中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而后儿童绘画中开始大量的充斥着圆形,这是视觉简化律使然的结果。当刺激物比较模糊的时候,视觉总是自动的把事物看成是一个圆形。对于儿童来说,也正是因为圆形的结构比较简单,所以能够为他们提供更多试验的机会。儿童处于圆形式样为主的阶段时还不能分清形状。圆圈在这里还有一个特殊的作用,它代表的是事物的普遍性质“事务性”。
第二个简单的样式是由多个圆组成的同心圆式样。在这一阶段儿童学会掌握“包含”关系。如可以描绘一个人住在一间房子里的图像。之后再更高一级的发展上出现了阳光放射式样,这是简单的圆形式样与直线性式样的组合。在直线性式样这一简化性的基础上儿童发展为更高一级的垂直----水平式样,之后便继而试图去解决那些更为复杂的倾斜方向关系。随后儿童便开始思考,作品如何向两度形式的转化、如在一个平面内如何表现出物体的多个面、一个正方体如何用三度空间表现等等。
阿恩海姆认为这种演化主要是因为儿童对于他们初级构图式样的不满意而造成的。当他们发现自己不能更好的表现奔跑的人和静止的人的时候,他们感觉到苦恼,因此就出现了倾斜方向的关系。正是因为儿童极力想要克服模棱两可的这种关系,才促使艺术作品向更高的一个阶段发展。我们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儿童绘画遵循简化律的原则,从一个较为初级的直线性图示阶段逐步发展为更高的层次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也体现了儿童视觉发展的螺旋式上升性。
在如今的读图时代,视觉的作用被放大得越来越重要,似乎生活中所有的东西都与视觉有关。儿童作为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其视觉的发展在当代也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如今,我们重新审视阿恩海姆的儿童视觉发展观,就会发现它无论是对我们认识实际生活还是进一步发展儿童美术教育都具有指导意义。
注释:
[1][美] 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滕守尧、朱疆源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220页.
[1][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滕守尧、朱疆源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