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黔南州石漠化格局变化特征

2018-09-10许玉凤黄敏潘网生张永雷姚兴孙连群

生态科学 2018年4期
关键词:黔南州喀斯特覆盖度

许玉凤, 黄敏, 潘网生, 张永雷, 姚兴, 孙连群



贵州黔南州石漠化格局变化特征

许玉凤*, 黄敏, 潘网生, 张永雷, 姚兴, 孙连群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旅游与资源环境学院, 贵州 都匀 558000

基于3S技术分析了2000—2015年间黔南州植被覆盖度和不同等级石漠化格局变化特征, 为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石漠化防治提供参考。采用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的植被NDVI遥感影像计算植被覆盖度, 通过图像差值分析和石漠化转移矩阵定量分析研究期间石漠化格局变化特征。2000年黔南州无石漠化面积占总面积的51%, 重度石漠化面积占11%, 石漠化程度最严重的是长顺县、惠水县和独山县; 2005年其无石漠化面积达到研究期间的最大值, 重度石漠化面积达到最小值, 长顺县石漠化较严重; 2010年无石漠化面积为研究期间的最小值, 重度石漠化面积为最大值, 整个黔南州石漠化程度加深, 面积在扩大, 黔南州各县、市均有较严重的石漠化分布; 2015年其无石漠化面积在2010年的基础上有所上升, 而重度石漠化面积在2010年的基础上有所下降、石漠化程度有所减弱, 黔南州中西部、东南部石漠化较为严重。黔南州生态环境脆弱, 在石漠化治理过程中要坚持生态治理模式, 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植被覆盖度; 石漠化; 变化特征; 黔南州

0 前言

石漠化是指在特定的喀斯特环境条件下,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干扰破坏造成的基岩大面积出露、土壤严重侵蚀等土地退化过程[1-3], 地表呈现类似荒漠景观的现象[4-6]。石漠化的形成是强烈的人为干扰和脆弱的自然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是土地退化的极端表现[7], 与北方沙漠化和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并列为中国三大土地退化问题[8], 严重阻碍着中国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9]。贵州省位于中国西南喀斯特分布区的中心, 石漠化是该区域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10], 是导致当地自然灾害频发和贫困落后的主要根源, 抑制了该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11]。由于贵州省位于珠江上游和长江中上游的重要水源补给区, 影响着珠江流域和长江流域下游的生态安全, 其地理位置和生态区位十分重要[12]。黔南州位于贵州省中南部, 苗岭山脉横亘其中部, 是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分水岭, 是贵州省的重要林区之一, 由于开发利用不当造成的石漠化问题正在影响该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因此研究其石漠化格局变化特征对于保护贵州省、西南地区乃至全国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 已有许多学者基于GIS与RS技术对喀斯特地区石漠化问题进行了研究。谢雅婷等[13]研究了贵州省石漠化敏感区生态红线空间分异, 并提出了相关的管控措施。陈起伟等[14]基于3S技术对贵州喀斯特石漠化进行遥感监测, 发现贵州石漠化等级转化主要发生在较低等级之间。熊康宁等[15]基于生态治理对石漠化演变规律与趋势进行了讨论, 发现中国南方石漠化问题将长期存在, 石漠化治理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颜萍等[16]研究发现随着石漠化等级增加, 其土壤理化性质减弱, 养分含量降低。史迎春等[17]研究发现石漠化不断发生变化是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中地类面积变化和人口对石漠化变化的影响最为显著。李建存等[18]依据石漠化分类标准进行遥感图像解译和信息提取, 结合野外调查数据, 发现1980s末至1990s末, 贵州省石漠化呈严重恶化态势, 1990s末到2008年前后, 石漠化有所改善, 认为退耕还林等国策是石漠化减少的直接原因。何朝凤等[19]利用遥感影像研究了毕节地区的石漠化情况, 研究发现由于气候和人为等因素的影响, 石漠化在局部上仍呈扩展之势, 但已基本得到控制, 并正向逐年好转的趋势发展。马士彬等[20]通过遥感影像运用地形位指数和分布指数定量研究了贵州六枝特区的石漠化, 建议自然因素驱使形成的石漠化应以自然生态恢复为主。

目前针对黔南州不同等级分阶段石漠化格局变化的研究报道较少。本研究试图从植被覆盖度变化的角度, 分析喀斯特地区不同等级不同时间段的石漠化格局变化特征。石漠化监测是防治的基础[14]。本文基于遥感图像监测黔南州的石漠化格局变化特征, 有助于了解黔南州喀斯特石漠化现状及发展变化趋势, 为促进黔南州生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地理位置介于106°12′—108°18′E、25°04′—27°29′N之间, 位于云贵高原东南部边缘斜坡地带、贵州省中南部(图1)。其北部狭窄, 从中南部逐渐向东西方向扩展; 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地势起伏大, 地貌复杂多样。碳酸盐类岩石分布广泛, 岩溶发育强烈, 全州岩溶分布面积达80%, 是世界上岩溶发育最完美最典型的地区之一。

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 山地、丘陵、盆地和河谷相互交错, 70%以上为高山、峡谷和丘陵, 绝大部分均可利用, 为发展农业提供了良好条件。

黔南距离海洋仅369 km, 大部分时间受海洋暖湿气流的影响, 具有明显的亚热带气候特征。四季分明, 雨热同期, 降水丰沛。海拔高差大, 立体气候明显; 空气湿度较大, 日照偏少。

全境总面积26197 km2, 占贵州省总面积的14.9%。辖12个县(市), 共有乡(镇)93个, 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全州总人口为406.08万人。

本文选取了经度相同的两个点进行实地考察并进行数据验证, 分别是黔南州的瓮安县建中镇 (27° 13′N、107°33′E)和黔南州南部的独山县麻尾镇(25°20′08.69″N、107°27′53.97″E)。独山县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具有环境承载能力低下、生态系统脆弱、地形破碎崎岖、坡度陡急、土层浅薄等自然环境特征同时过度采伐、陡坡耕作、毁林开荒等导致森林植被受到破坏并逐渐消失, 水土流失不断加剧, 土地严重退化。独山县植被覆盖率为30.23%, 且分布不均; 麻尾镇植被覆盖率为9.27%, 石漠化现象比较严重[21]。瓮安县地处黔南州与遵义市的交界处, 植被覆盖率较高。瓮安县建中镇石漠化所占比率相对较小, 石漠化的区域主要出现在坡度较大、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地区。

图1 黔南州及各县位置示意图

1.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2.1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遥感数据来自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提供的Terra卫星的MOD13Q1归一化植被指数数据, 其空间分辨率为250 m×250 m、时间分辨率为16 d合成数据, 已经过大气校正、辐射校正、云体掩膜等处理[22]。

首先进行投影转换, 将MODIS影像自身的Sinusoidal投影转换为UTM(通用横轴墨卡托投影); 然后进行格式转换, 将HDF格式转化为Tiff格式; 坐标系统采用WGS_84坐标系; 最后根据行政边界进行研究区裁剪。

1.2.2 研究方法

1)利用二分模型计算植被覆盖度

常用植被覆盖度进行植被变化、气候变化、生态环境演变、水土保持等方面的研究[23]。应用亚像元分解法二分模型[24]来计算和植被覆盖度之间的关系。计算公式如下:

f=(–)/(VV) (1)

式中,f为某像元的植被覆盖度,为该像元的值,V为植被覆盖区的值,V为无植被覆盖区的值。

理论上V的值接近0,V的值接近1, 近似可以理解为V取的最小值,V取的最大值。一般根据实际情况选取置信度范围内对应的值。

2)图像差值分析

图像差值分析是指利用研究期末的图像数据减去研究期初的图像数据所得到的差值, 可以反映每相邻两年间或相隔几年间的植被改善或退化状况[25-26]。

3)石漠化面积转移矩阵

分时段建立石漠化类型转移矩阵, 定量研究不同类型之间的相互转移情况[27], 有助于了解不同等级石漠化土地的转移方向和趋势, 更好地把握石漠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演变特征。

2.2.3 石漠化等级划分标准

通常选取坡度、坡面的形态、地貌特点、植被的覆盖度等作为石漠化分级体系的指标因子[2]。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 以植被覆盖度为主, 综合相关条件将研究区石漠化土地分为重度石漠化、中度石漠化、轻度石漠化、无石漠化四个等级[28](表1)。

3 结果与分析

3.1 黔南州植被指数空间格局现状分析

研究期间, 研究区的差值主要在–0.7—0.7之间, 且有明显的空间差异(图2)。黔南州北部的瓮安县、福泉市、龙里县等的大于0的比例较高, 植被覆盖率较高。中部的贵定县、都匀市、平塘县的小于0区域较大, 在交界地区小于0的趋势更明显。说明相对于其他地区来说, 植被覆盖率较低。西南部的长顺县、惠水县、罗甸县的介于两者之间。因此, 黔南州中部地区植被覆盖率<长顺、惠水、罗甸三县的植被覆盖率<黔南州北部地区植被覆盖率。这一研究结果与王培彬等[29]的研究结论一致。

表1 喀斯特石漠化分级标准

图2 2015与2000年黔南州植被NDVI的空间变化

黔南州东南部大于0的区域为独山县、三都水族自治县和荔波县的部分地区, 而小于0的区域为三都水族自治县的东部地区和荔波县的东部、东南部地区。独山县的植被覆盖率相对较高, 三都水族自治县东部和荔波县东部、东南部的植被覆盖率较低。

黔南州小于-0.7的面积占黔南州总面积的0.07%,介于[-0.7, -0.5]的面积占1.20%, 介于[-0.5, -0.3]的面积占4.38%, 介于[-0.3, 0]的面积占39.21%, 介于[0, 0.3]的面积占49.30%, 介于[0.3, 0.5]的面积占4.53%, 介于[0.5, 0.7]的面积占1.20%, 大于0.7的面积占0.11%。总体来看, 整个黔南州I在[-0.3, 0.3]之间的面积所占比重最大, 为88.51%。

2.2 黔南州植被覆盖度时空格局分析

2.2.1 黔南州植被覆盖度的空间变化

2000—2015年黔南州东南部和西部地区植被覆盖度呈上升趋势, 其余地区有所下降(图3)。

2000—2015年间黔南州植被(2015年减去2010年)中大于0的比例最大, 占研究区面积的55.11%, 说明黔南州整体的植被覆盖率在变好。小于0的面积比例为44.86%;等于0的面积比例最小, 其植被覆盖度变化较小。

2.2.2 黔南州植被覆盖度的年际变化

研究期间植被覆盖度总体呈下降趋势, 但有阶段变化。2001—2007年间连续下降, 2007—2011年呈波动上升趋势, 2011—2012年呈明显的下降趋势, 2012—2013年间呈明显上升趋势, 2013—2015年有所下降(图4)。总体上来看, 黔南州植被覆盖度在2003年出现最高值, 2012年出现最低值, 主要由于2012年贵州各地先后遭受了低温凝冻、低温寡照、暴雨洪涝、干旱、大风冰雹等灾害影响。

图3 研究期间黔南州年植被覆盖度空间变化

图4 2001-2015年植被覆盖度的年际变化

2.3 黔南州石漠化时空格局分析

2.3.1 黔南州分阶段石漠化空间格局分析

1)2001年黔南州石漠化空间格局分析

2000年黔南州重度石漠化区域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1.96%, 中度石漠化的土地占11.13%, 轻度石漠化的土地占25.53%, 无石漠化土地占51.37%。由此可见, 2000年黔南州石漠化面积比例较小, 植被覆盖度较高, 生态环境良好。

2000年黔南州重度石漠化主要出现在长顺县的中部和南部地区、惠水县中部地区出现重度石漠化、独山县由北至南中部呈条带状分布。中度石漠化分布较为零散, 各县、市均有分布, 其中长顺县较为明显(图5a)。

轻度石漠化各县、市均有零星分布, 其中瓮安县、福泉市中东部地区、三都水族自治县和独山县及荔波县三县的交界地区分布较明显 (图5a)。无石漠化地区主要出现在瓮安县北部、龙里县西部、交界地区(福泉市、都匀市、平塘县、惠水县等)、三都水族自治县东部、荔波县大部分地区、罗甸县西南部地区(图5a)。

2)2005年黔南州石漠化空间格局分析

2005年黔南州重度石漠化土地面积占总面积的10.10%, 中度石漠化土地面积占9.00%, 轻度石漠化土地面积占25.89%, 无石漠化土地面积占55.01%。

2005年重度石漠化区域较之2000年降低了1个百分点, 中度石漠化区域降低了2个百分点, 轻度石漠化数据相差不大, 而无石漠化区域所占比例在2000年的基础上上升了将近4个百分点。相对2000年而言, 2005年黔南整体的植被覆盖度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石漠化程度在减轻。主要由于1998年以来贵州省开展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长防林、珠防林、退耕还林、水土保持、石漠化治理专项工程等一系列生态工程建设项目, 贵州石漠化状况开始发生变化, 石漠化面积开始减少, 石漠化等级开始降低, 石漠化发展趋势得到基本遏制[29]。

整体来看, 2005年重度石漠化主要分布在黔南州西部地区, 其中长顺县最为严重, 惠水县和龙里县次之(图5b)。中度石漠化主要分布在黔南州西南部的平塘县、惠水县、长顺县和罗甸县, 黔南州北部的瓮安县和福泉市部分地区也有分布。轻度石漠化主要分布在黔南州西南部的罗甸县、平塘县、惠水县、长顺县, 黔南州北部的瓮安县、福泉市以及贵定县的部分地区。无石漠化地区主要分布在贵定县、都匀市、三都水族自治县、荔波县等县市(图5b)。与2000年相比较, 石漠化程度减轻较明显的是东部地区, 其中独山县最为突出。

3)2010年黔南州石漠化空间格局分析

2010年黔南州重度石漠化、中度石漠化、轻度石漠化、无石漠化面积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17.12%、16.48%、24.27%和41.53%。

与2005年相比, 重度石漠化所占比例上升了7个百分点, 中度石漠化上升了将近8个百分点, 轻度石漠化在2005年的基础上降低了1个百分点, 无石漠化在2005年的基础上降低了将近14个百分点。

相对2005年而言, 2010年黔南整体的植被覆盖度有所降低, 石漠化程度加深。

2010年重度石漠化的区域在各县、市均有分布, 较为严重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四县交界处(长顺县、龙里、贵定、惠水、平塘)、罗甸县北部、瓮安县、都匀市、三都水族自治县、独山县、荔波县等地区(图5c)。

图5 黔南州石漠化分布(a.2000年; b.2005年; c.2010年; d.2015年)

中度石漠化区域主要分布在重度石漠化的边缘地区。轻度石漠化主要分布地区和重度石漠化、中度石漠化分布地区一致。无石漠化地区主要在福泉市、龙里县北部、贵定县北部、罗甸县西南边缘(图5c)。与2005年石漠化分布相比, 大部分地区石漠化程度较为严重。2009年秋季到2010年春季全省性降水异常偏少, 造成贵州中东部和中西部地区严重干旱[30], 是导致2010年石漠化状况比较严重的重要原因。

4)2015年黔南州石漠化空间格局分析

2015年黔南州重度石漠化、中度石漠化、轻度石漠化和无石漠化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12.61%、12.07%、28.75%和46.57%。

重度石漠化所占比例较之2010年降低了5个百分点, 中度石漠化降低了4个百分点, 轻度石漠化在2010年的基础上上升了4个百分点, 无石漠化在2010年的基础上上升了5个百分点。相对2010年而言, 2015年黔南整体的植被覆盖度有所上升, 石漠化程度降低。

2015年重度石漠化在黔南州最为严重和集中的是荔波县, 以及三都水族自治县、独山县与荔波县的交界地区, 在黔南州中西部地区也有零星的分布(图5d)。

中度石漠化主要分布在重度石漠化的边缘地区。轻度石漠化主要分布地区与重度石漠化、中度石漠化分布地区一致(图5d)。

无石漠化地区主要分布在罗甸县、瓮安县北部、独山县与三都水族自治县北部地区(图5d)。与2010年石漠化分布图相比较, 石漠化程度减少较为明显。

2.3.2 黔南州石漠化年际变化特征

2000年黔南州重度石漠化面积占总面积的11.96%, 2005年重度石漠化所占比例下降, 重度石漠化程度有所减轻。2010年黔南州重度石漠化面积无论是与2000相比还是与2005年相比, 2010年的重度石漠化面积均有所上升, 石漠化程度在加剧。2015年黔南州重度石漠化面积占总面积的12.61%, 与2010年相比有所降低 (表2)。

整体来说, 黔南州2005年重度石漠化面积最少, 2010年重度石漠化面积最多, 2015年植被覆盖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回升。这与退耕还林、封山育林、陡坡限耕种等政策相关。

表2 黔南州不同时间段石漠化等级面积比例(%)

2000年黔南州中度石漠化面积占总面积的11.13%, 2005年中度石漠化程度减轻。2010年黔南州中度石漠化面积无论是与2000相比还是与2005年相比, 2010年的中度石漠化面积均有所上升, 石漠化程度在加剧(表2)。2015年黔南州中度石漠化面积与2010年相比有所降低。综上来看, 2005年中度石漠化面积最少, 植被覆盖度最高; 2010年中度石漠化面积最多, 植被覆盖度最低, 森林资源遭到破坏。2015年植被覆盖度有一定的回升趋势。

与2000年相比, 2005年中度石漠化所占比例上升, 轻度石漠化面积增加。2010年黔南州轻度石漠化面积无论是与2000相比还是与2005年相比, 2010年的轻度石漠化面积均有所下降。2015年黔南州轻度石漠化面积与2000年、2005年、2010年相比均有上升(表2)。整体来说, 黔南州2005年轻度石漠化面积与2000年持平; 2010年轻度石漠化面积最少, 植被覆盖度最低, 森林资源遭到破坏。2015年植被覆盖度有一定的回升趋势。

2.4 2000年以来黔南州石漠化动态变化分析

黔南州不同等级石漠化土地转移矩阵直观反映的是2000年四种等级的石漠化转移到2015年四种等级的面积百分比, 其中1、2、3、4分别表示重度石漠化、中度石漠化、轻度石漠化、无石漠化四种等级[26](表3)。

表3 黔南州不同等级石漠化土地转移矩阵(%)

2000年重度石漠化无变化面积为1.96%, 转化为2015年的中度石漠化、轻度石漠化和无石漠化的面积分别为1.83%、3.56%和4.62%。

2000年中度石漠化无变化面积为1.73%, 转化为2015年的重度石漠化、轻度石漠化和无石漠化的面积分别为1.55%、3.72%和4.14%。

2000年轻度石漠化无变化的面积为8.26%, 转化为2015年重度石漠化、中度石漠化和无石漠化的面积分别为2.95%、3.14%和11.19%。

2000年无石漠化无变化的面积为26.63%, 转化为2015年重度石漠化、中度石漠化和轻度石漠化面积分别为6.15%、5.38%和13.22%。

总体来看, 2000年四种类型中转化为2015年的无石漠化类型面积最多, 其次是轻度石漠化类型面积, 再次为中度石漠化的面积, 转化为重度石漠化的面积最少。无石漠化面积转化为重度石漠化的面积的比例最大, 需要引起重视。

分析石漠化格局变化过程是认识喀斯特地区石漠化发生、发展的前提和基础[31]。本研究对石漠化格局变化的特征以及不同石漠化等级之间的转换进行了定量评价, 而且选择了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地点进行验证, 对制定生态保护措施有现实意义和价值, 但是对自然环境变化、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生态保护等驱动因素的影响程度研究不足, 今后会逐步加强相关研究。

3 结论与建议

由于遥感数据有覆盖范围广、获取方便、时间序列长等优点, 特别适合地形复杂地区的科学研究, 成为研究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现象广泛采用的数据。

研究期间黔南州长顺县、三都水族自治县、独山县、荔波县石漠化程度较严重。2000—2010年间, 黔南州石漠化面积和石漠化程度逐渐扩大、加深; 2010—2015年间, 石漠化面积和石漠化程度逐步减弱。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减弱趋势明显, 而东南部地区有加重的趋势。四种石漠化土地转化按面积大小分别为无石漠化、轻度石漠化类型、中度石漠化类型和重度石漠化类型, 但不同区域转化情况有较大区别。

黔南石漠化严重地区土层一般比较薄, 植物生长缓慢, 植被结构和植被覆盖度较差, 有人为破坏或天气干旱极易导致植被干死、退化, 生态环境急剧恶化, 土壤受到侵蚀的面积扩大, 因灾致贫加剧。

在黔南石漠化格局演变研究的基础上, 结合生态环境现状, 针对石漠化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坚持生态立县、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在贵州省已成为首批全国生态文明试验区的背景下, 结合喀斯特扶贫开发建设, 将生态文明和生态建设理念贯穿在生产生活的各个环节。在改善和提高基础设施的条件下, 实行封山育林、改造中低产林; 开展植树造林种草、种植经济林; 扶持和培育立体生态农业建设; 发展规模养殖。

2)实施区域综合治理, 利用工程建设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结合地形地貌、气候水文等特点, 实施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建设, 如三都县用于林草植被保护和建设、草食畜牧业发展和坡改梯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等; 针对乱牧状况实行草地围栏、棚圈建设等; 针对喀斯特地区土层较薄、蓄水量有限的特点, 发展现代集雨农业、高效灌溉技术; 在使用能源方面, 发展沼气和节能灶, 减少砍伐植被。

3)发展生态旅游, 转变发展理念。生态旅游是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发展的一种无污染产业。发展生态旅游有助于将黔南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实践已经证明这是带动脱贫的一种重要方式; 发展生态旅游对当地人民从理念上进行提升, 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信念, 有助于减少石漠化的发生。

[1] MARIO P, Jo D W, FRANCISCO G. Current perspectives on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s and hazards in karst[J]. Environmental Geology, 2009, 58(2): 235–237.

[2] 李森, 董玉祥, 王金华. 土地石漠化概念与分级问题再探讨[J]. 中国岩溶, 2007, 26(4): 279–284.

[3] 袁道先. 中国岩溶学[M]. 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3.

[4] WANG Shijie, LI Ruiling, SUN Chengxing, et al. How types of carbonate rock assemblages constrain the distribution of karst rocky desertified land in Guizhou Province, P R China: Phenomena and mechanisms[J]. Land Degradation & Development, 2004a, 15: 123–131.

[5] WANG Shijie, LIU Qiming, ZHANG Dianfa.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in southwestern China: Geomorphology, land use impact and rehabilitation[J]. Land Degradation & Development, 2004b, 15: 115–121.

[6] 白晓永, 王世杰, 刘秀明, 等. 中国石漠化地区碳流失原因与固碳增汇技术原理探讨[J]. 生态学杂志, 2015, 34(6): 1762–1969.

[7] 王霖娇, 盛茂银, 李瑞. 中国南方喀斯特石漠化演替过程中土壤有机碳的响应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生态科学, 2016, 35(1): 47–55.

[8] 吴秀芹, 蔡云龙. 我国亚热带喀斯特生态环境演变研究进展[J]. 自然科学进展, 2006, 16(3): 267–272.

[9] 姚永慧. 中国西南喀斯特石漠化研究进展与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 2014, 33(1): 076– 084.

[10] 张红玉, 杨勇, 李勇. 西南喀斯特石漠化区域生态系统退化与恢复探讨[J]. 生态科学, 2015, 34(4): 169–174.

[11] 王世杰, 李阳兵, 李瑞玲. 喀斯特石漠化的形成背景、演化与治理[J]. 第四纪研究, 2003, 23(6): 657–666.

[12] 刘彦随, 邓旭升, 胡业翠. 广西喀斯特山区土地石漠化与扶贫开发探析[J]. 山地学报, 2006, 24(2): 228–233.

[13] 谢雅婷, 周忠发, 闫利会, 等. 贵州省石漠化敏感区生态红线空间分异与管控措施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7, 26(4): 624–630.

[14] 陈起伟, 熊康宁, 兰安军. 基于3S的贵州喀斯特石漠化遥感监测研究[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4, 28(3): 62–67.

[15] 熊康宁, 陈起伟. 基于生态综合治理的石漠化演变规律与趋势讨论[J]. 中国岩溶, 2010, 29(3): 267–273.

[16] 颜萍, 熊康宁, 王恒松, 等. 喀斯特地区不同等级石漠化对土壤性质的响应[J]. 南方农业学报, 2016, 47(4): 557–563.

[17] 史迎春, 舒英格. 喀斯特石漠化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因子分析——以贵州晴隆县为例[J]. 林业资源管理, 2017, (1): 135–143,152.

[18] 李建存, 涂杰楠, 童立强, 等. 贵州岩溶石漠化20年演变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J]. 国土资源遥感, 2013, 25(4): 133–137.

[19] 何朝凤, 银正彤. 基于“RS”的毕节地区石漠化变化趋势分析[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2, 30(3): 332–335.

[20] 马士彬, 张勇荣, 安裕伦, 等. 喀斯特石漠化景观空间分布特征分析——以贵州六枝特区为例[J].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15, 32(12): 30–35.

[21] 付永利. 独山县石漠化治理模式探讨[J]. 林业调查规划, 2006, 31(A01): 95–97.

[22] 韩月娇, 刘航. 基于ENVI的阜新山区植被覆盖度的提取研究[J]. 鸡西大学学报, 2012, 12(5): 39–40.

[23] 赵丽苹. 基于MODIS数据的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时空演变特征研究[D]. 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 2015.

[24] 杨世凡, 安裕伦. 生态恢复背景下喀斯特地区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以黔中地区为例[J]. 地球与环境, 2014, 42(3): 404–412.

[25] 梁继运, 万力, 金晓媚, 等. 基于SPOT-VEGETATION数据的张掖盆地植被覆盖变化动态分析[J]. 科技导报, 2009, 27(12): 65–70.

[26] 张晓克, 胡海峰, 康立勋, 等. 基于SPOT卫星影像的矿区植被指数研究[J]. 山西农业科学, 2010, 38(3): 48–51.

[27] 许联芳. 基于3S的西南石漠化时空变化分析——以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为例[J]. 国土资源导刊, 2009, 6(4): 72–75.

[28] 张平仓, 丁文峰. 我国石漠化问题研究进展[J].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08, 25(3): 1–5.

[29] 王培彬, 安裕伦. 2000—2010年贵州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时空特征分析[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 32(3): 10–15,46.

[30] 池再香, 杜正静, 陈忠明, 等. 2009—2010年贵州秋、冬、春季干旱气象要素与环流特征分析[J]. 高原气象, 2012, 31(1): 176–184.

[31] 左太安, 刁承泰, 苏维词, 等. 毕节实验区石漠化时空演变过程和演变特征[J]. 生态学报, 2014, 34(23): 7067– 7077.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pattern in Qiannan Prefe­cture of Guizhou

XU Yufeng*, HUANG Min, PAN Wangsheng, ZHANG Yonglei, YAO Xing, SUN Lianqun

School of Tourism and Resource Environment, Qiannan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Duyun 558000, China

The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pattern were studied from 2000 to 2015 in Qiannan Prefecture of Guizhou Province. The study will provide reference for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rocky desertifica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 Karst mountain area. The NDVI derived from remote sensing images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changes of vegetation coverage and rocky desertification area in 2000, 2005, 2010 and 2015. Additionally, the image difference and the transfer matrix were adopted to analyze the change patterns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in quantity. In 2000, the area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in Qiannan Prefecture was accounted for 51% of the total area with severe rocky desertification being 11%. The most serious rocky desertification areas were in Changshun, Huishui and Dushan Counties. In 2005, the area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was the minimum value in Qiannan, while the rocky desertification in Changshun County. This indicated that the vegetation coverage was better in 2005 compared with 2000. In 2010, the area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in Qiannan Prefecture was the smallest, while the area of severe rocky desertification was the maximum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In this period, the serious rocky desertification was distributed in Qiannan counties. In 2015, the area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was increased on the basis of 2010, and the area of severe rocky desertification was declined compared with 2010. The rocky desertification was more serious in midwest and southeast of Qiannan. The Qiannan Prefecture had a fragil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process of rock desertification control, we must adhere to the ecological management model to promote sustainabl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vegetation coverage; rocky desertification;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Qiannan Prefecture

10.14108/j.cnki.1008-8873.2018.04.013

K903

A

1008-8873(2018)04-105-09

2017-09-03;

2017-09-30

贵州省教育厅创新群体重大研究项目(黔教合KY字[2016]055); 贵州省教育厅创新群体重大研究项目(黔教合KY字[2016]054)

许玉凤(1969—), 女, 山东聊城人, 博士, 副教授, 主要从事资源利用与生态安全、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研究。E-mail: 1546246929@qq.com。

许玉凤(1969—), 女, 山东聊城人, 博士, 副教授, 主要从事资源利用与生态安全、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研究。E-mail: 1546246929@qq.com。

许玉凤, 黄敏, 潘网生, 等. 贵州黔南州石漠化格局变化特征[J]. 生态科学, 2018, 37(4): 105-113.

XU Yufeng, HUANG Min, PAN Wangsheng, et al.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pattern in Qiannan Prefecture of Guizhou[J]. Ecological Science, 2018, 37(4): 105-113.

猜你喜欢

黔南州喀斯特覆盖度
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植被覆盖度变化遥感监测
基于NDVI的晋州市植被覆盖信息提取
辽宁省地表蒸散发及其受植被覆盖度影响研究
低覆盖度CO分子在Ni(110)面的吸附研究
“别有洞天”的喀斯特王国
喀斯特
————水溶蚀岩石的奇观
寻味贵州——黔南州
“数”说黔南茶业
助力黔南州茶业发展 有我一份
来吧!老年朋友们
——黔南州老年大学校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