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2018-09-10江腾春
江腾春 刘 毅
原发性高血压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高血压病变通常首先累及血管,促使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而动脉粥样硬化更是心脑血管疾病的根本病因。近年来,有很多研究证明低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与原发性高血压病相关[1-3]。而由于25羟-维生素D3皮肤合成和肠道吸收的局限性[4],25羟-维生素D3缺乏是目前社会人群中普遍存在问题[5]。大量研究显示,低水平的25羟-维生素D3与高血压风险相关。基于以上基础,我们提出了本研究,旨在分析血清25羟-维生素D3的水平变化,探讨其与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336例高血压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30例,女106例。入选标准: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平均收缩压≥140 mmHg和(或)平均舒张压≥90 mmHg,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病[6]。排除标准:①服用调节血脂的药物、非甾体类抗炎药、维生素D及钙剂者;②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③患有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如心肌梗死、脑梗死、严重的心律失常等;④骨质疏松症、自身免疫性疾病、慢性肾脏病;⑤意识不清,依从性差。收集所纳入患者的一般资料,记录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血压,计算患者的体质量指数(BMI)。
1.2 研究方法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7],根据测量结果分为3组。其中,颈动脉IMT<0.8 mm为对照组;IMT 0.8~1.2 mm为增厚组;IMT>1.2 mm为斑块组。
血清25羟-维生素D3的测量采用罗氏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系统测量,正常值为19~56 μg/L或30~140 nmol/L。测量患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对3组的性别、年龄、血压、BMI、TG、TC、HDL-C进行分析,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3组的LDL-C、FBG、HbA1c、Hs-CRP、25(OH)D3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与正常组相比,增厚组和斑块组的LDL-C、FBG、HbA1c、Hs-CRP显著性升高(P<0.05);25(OH)D3显著性降低(P<0.05)。与增厚组相比,斑块组的LDL-C、FBG、HbA1c、Hs-CRP显著性升高(P<0.05);25(OH)D3显著性降低(P<0.05),见表1。
表1 各组一般资料的比较 ±s,mmol/L)
注:1)与对照组相比,P<0.05;2)与增厚组相比,P<0.05
2.2 颈动脉IMT的相关性分析
各检测指标与颈动脉IMT进行相关性分析显示:在高血压患者中,性别、年龄、BMI、SBP、DBP、TG、TC、HDL-C与颈动脉IMT无相关性。其中,HbA1c与颈动脉IMT微弱相关(rHbA1c=0.270);LDL-C、FBG、Hs-CRP与颈动脉IMT低度相关(rLDL-C=0.475;rFBG=0.525;rHs-CRP=0.535);25(OH)D3与颈动脉IMT高度相关(r25(OH)D3=-0.918)。见表2。
2.3 颈动脉斑块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在高血压患者人群中,25(OH)D3是颈动脉斑块的保护因素;LDL-C、FBG、Hs-CRP、HbA1c是形成颈动脉斑块的危险因素。见表3。
3 讨论
原发性高血压病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长期的高血压病可以导致广泛的血管硬化,引发心、脑、肾靶器官的损害。根据我国大规模的成人血压普查研究发现,原发性高血压病的患病率是明显上升的。目前认为原发性高血压病的发病机制与神经递质活性、肾脏功能、RAAS(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血管活性物质的释放和胰岛素抵抗等有关。
表2颈动脉IMT与各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mmol/L)
表3 颈动脉斑块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同时目前研究发现,25(OH)D3不仅仅可以调控RAAS,还可以刺激血管炎症、增加胰岛素抵抗和利钠肽受体的表达[8]。流行病学研究和实验室研究也提示低25(OH)D3水平可以导致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内皮细胞功能不全及心肌细胞的钙化[9-10]。动物学和细胞学研究也证实25(OH)D3可以保护内皮细胞抵抗细胞粘附因子和炎性因子的作用[11-12]。目前更是认为血清25(OH)D3水平是动脉壁厚度和内皮功能障碍的生物学标志物[13]。但是也有研究报道1,25-(OH)D3呈剂量依赖性地增强血管平滑肌细胞钙化和骨桥蛋白的表达,从而促进血管壁钙化,而中毒剂量的维生素D3诱导动脉弹力层钙化[14]。而上述研究结果均对预防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动脉硬化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基于本研究,我们发现LDL-C、FBG、HbA1c、Hs-CRP是高血压人群中颈动脉IMT增加的危险因素;而25(OH)D3在高血压患者中,是颈动脉IMT的保护因素。血糖升高导致的大血管病变早期就可以出现大血管壁内膜增厚,管壁内部出现不规则的粥样硬化斑块,最终导致管腔狭窄[15]。Hs-CRP也在血管炎症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同时在非高血压患者人群中证实,正常的血清25(OH)D3水平可以使左室有更好的几何结构及功能[16-17]。以上研究都与本实验结果趋于一致。
因此我们认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IMT发生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而其中25(OH)D3是颈动脉IMT的保护因素;有研究认为补充适量的25(OH)D3是可以引起SBP的下降[18]。且结合本研究结果推测,或许通过补充适量的25(OH)D3也可以降低高血压患者形成颈动脉IMT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