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种降糖药物治疗新诊断2型糖尿病的疗效对比分析
2018-09-10张新霞杨启悦
张新霞,杨启悦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慢性代谢性疾病,主要病理变化表现为胰岛素分泌不足或生物活性降低,导致糖、蛋白质及脂肪代谢异常。研究显示,胰升糖素样肽-1(GLP-1)水平异常是引发2型糖尿病(T2DM)的主要病理生理机制之一[1]。早期发现、及时诊断并接受早期治疗可促进新诊断T2DM的快速康复。但目前市面上降糖药物有很多,各种药物对T2DM患者血糖及其他指标的影响也各有不同,如何选择安全有效的药物治疗新诊断T2DM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为进一步探究胰岛素、二甲双胍、艾塞那肽、噻唑烷二酮这4种药物对新诊断T2DM的疗效,本研究开展临床对照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纳入2016年1月~2017年1月医院收治的128例新诊断T2DM病例。根据患者就诊时间顺序编号,采取随机数字法分为4组,每组32例。A 组男 18例,女 14例,年龄(50.27±7.51)岁,体重(67.32±7.67)kg,病程(13.54±4.26)个月;B 组男19 例,女 13 例,年龄(50.18±7.42)岁,体重(67.28±7.64)kg,病程(13.62±4.29)个月;C 组男 17 例,女 15例,年龄(50.16±7.39)岁,体重(67.35±7.68)kg,病程(13.61±4.30)个月;D 组男 20 例,女 12 例,年龄(50.21±7.45)岁,体重(67.23±7.65)kg,病程(13.57±4.32)个月。4组基线资料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得到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病例入选标准 (1)纳入标准:①新诊断T2DM,符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有关T2DM诊断标准;②无降糖药物治疗史;③空腹血糖(FPG)>10 mmol/L,并且餐后 2 h 血糖(2 h-PG)>15 mmol/L;④糖化血红蛋白(HbAlc)为 7.2%~11.8%;⑤胰岛自身抗体呈阴性。(2)排除标准:①存在严重肝肾功能障碍;②严重心功能受损;③处于哺乳或者妊娠期;④伴精神类疾病或者认知障碍。
1.3 治疗方法 A组口服二甲双胍(国药准字号:H20023370,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0.5 g/次,3次/d;B组给予5 μg艾塞那肽注射液(注册证号:H20090381:Lilly Pharma Fertigung und Distribution GmbH&),分别在早晚餐前1 h皮下注射给药,2次/d,连续治疗 30 d后调整为 10 μg,2次/d;C 组给予门冬胰岛素注射液(国药准字:J20100124,丹麦诺和诺德公司)和甘精胰岛素[国药准字:J20140052,赛诺菲安万特(北京)制药有限公司],门冬胰岛素初始剂量为每日早中晚餐前,皮下注射4 U,甘精胰岛素初始剂量为10 U,于睡前皮下给药,并依据血糖监测结果调整使用剂量;D组服用噻唑烷二酮(国药准字:H20030569,成都恒瑞制药有限公司)4 mg,1次/d。治疗16 w为1个疗程,4组均连续治疗2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 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患者的HbAlc、FPG、2 h-PG、GLP-1 水平,根据公式计算胰岛敏感性指数(IAI)、Cederholm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ced)及定量胰岛素敏感性检测指数(QUICKI)[3-5]。IAI=1/(=FINS×FPG);QUICKI=1/(lgFPG+lgFINS);ISIced=MCR/lgMSI, 其中 MCR=M/MG,M=75000/120+(G0-G120)×0.19×1.15×180×体重/120,MG=(G0+G30+G60+G120)/4,而 MSI=(I0+I30+I60+I120)/4。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F值与t值检验;计数资料以例和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4组治疗前后血糖指标比较 治疗前,4组HbAlc、FPG及 2 h-PG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4组上述指标均显著降低,且B、C、D 3组均明显低于A组(P<0.05),而这3组间无明显差异(P> 0.05)。 见表 1。
表1 4组治疗前后血糖指标比较(n=32)
2.2 4组治疗前后GLP-1水平比较 治疗前,4组GLP-1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4组GLP-1水平明显升高,且B组高于其他3组 (P<0.05,表 2)。
表2 4组治疗前后GLP -1水平比较(n=32)
2.3 4组治疗前后胰岛素敏感性比较 治疗前,4组 IAI、ISIced 及 QUICKI比较无显著差异(P> 0.05);治疗后,4组IAI、ISIced及QUICKI均显著升高(P<0.05),且 A 组明显低于其他 3 组(P<0.05),B、C、D 3组间则无明显差异(P>0.05,表3)。
表3 4组治疗前后胰岛素敏感性比较(n=32)
3 讨论
T2DM常用治疗药物为二甲双胍以及磺脲类药物,但有研究显示,长期予以这些药物治疗难以保持理想HbA1c水平[2]。皮下注射胰岛素属于控制新诊断T2DM血糖水平的基本治疗措施。艾塞那肽为GLP-1类似物,其能够持续有效控制新诊断T2DM患者血糖,降低体重,同时提高胰岛β细胞功能,减少低血糖并发症,为T2DM药物治疗新选择[3]。其作用机制与G1P-1类似,可促进胰岛素分泌,同时可发挥其他抗高血糖功能。二甲双胍能够降低T2DM,尤其是合并肥胖者病死率[4]。噻唑烷二酮属于口服降糖药,通过提高靶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血糖,同时能改善血脂谱、增加纤溶系统以及血管内皮细胞活性。此外,噻唑烷二酮类可以促进T2DM患者脂肪重新分布,由原来的内脏组织转移到达皮下组织,并增加胰岛β细胞功能[5]。
现阶段,临床上体现血糖控制效果的指标包括FPG、2 h-PG、HbA1c等,其中HbA1c的检测没有空腹要求,能反映T2DM患者近2~3个月内血糖水平变化。目前有大量关于测量胰岛素敏感性的研究,其中IAI、QUICKI等指标被大多数人认可[6],信度和效度好,可广泛应用于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中。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B、C、D 3组HbAlc、FPG、2 h-PG均明显低于A组,而B、C、D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与肖新华[7]研究结论一致。说明与二甲双胍相比,艾塞那肽、噻唑烷二酮、胰岛素对新诊断T2DM的降糖效果更加好。结果还显示,治疗后,B组GLP-1水平明显高于其他3组,提示艾塞那肽能够更显著提升新诊断T2DM患者G1P-1水平,促进机体胰岛素分泌,因而降糖效果更好。A组IAI、ISIced、QUICKI明显小于其他3组,说明艾塞那肽、噻唑烷二酮、胰岛素提高新诊断T2DM患者胰岛素敏感性的效果优于二甲双胍。
综上所述,胰岛素、二甲双胍、艾塞那肽、噻唑烷二酮均能有效控制新诊断T2DM患者的血糖水平,其中胰岛素、艾塞那肽和噻唑烷二酮的降糖效果均优于二甲双胍,且艾塞那肽提升G1P-1的作用最显著,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