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例胃癌术前胃镜病理活检结果及误漏诊因素分析
2018-09-10钟玉全林廷辉
钟玉全,张 旭 ,杨 丽,林廷辉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现代人生活习惯不规律,胃癌患病率逐年攀升;又因为半数以上的胃癌患者在进展期才得到确诊,其临床治疗与预后效果皆不理想;故对于早期胃癌患者的及时发现与准确诊断,成为临床研究中受到广泛关注的课题[1]。本研究通过对比胃癌患者术前胃镜活检诊断与外科手术后确诊结果,分析二者异同,探讨胃镜活检在胃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与前景,并对误漏诊原因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选取2011年4月~2016年4月医院收治的早期胃癌患者共180例,所有患者确诊为胃癌并行胃大部切除手术治疗,手术前所有患者皆接受胃镜活检。其中男性患者112例,女性患者68例。年龄 18~87(59.8±13.9)岁。所有患者皆是初次确诊为胃癌患者,影像学检查未发现有远隔转移,符合手术指征。所有患者术前皆未接受化疗、放疗
2 结果
2.1 术前胃镜活检与术后病理诊断的比较 本组180例术后病理检查均明确为胃癌患者,其中术前胃镜活检确诊166例,诊断符合率为92.22%;10例(5.56%)诊断为疑似胃癌;漏诊4例,漏诊率为2.20%。
2.2 术前胃镜活检与术后病理诊断的组织分化程度比较 术前胃镜活检诊断为胃癌的166例中,仅120例与术后病理诊断的组织分化程度判定一致,等。所有患者皆知晓研究详情并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诊断方法 (1)胃镜活检:所有患者术前行胃镜检查,确认病灶位置大小以及浸润程度等相关信息,并依据患者病灶位置及特点审慎选取组织细胞进行活检。对于伴有溃疡发生的患者,要对溃疡发生边缘区域四周分别取样;病灶发生于黏膜下,则在黏膜中央凹陷处取样;对于隆起处,则移除隆起部位,分别取基底和顶端组织进行活检。(2)外科手术后病理检查:患者胃切除手术后,取切除病灶组织进行相关病理检查。所有胃镜或外科手术取样组织标本皆用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切片后,HE染色检查判定。
1.3 观察指标 (1)此次研究诊断标准依照原国家卫生部2010年颁布的《胃癌诊断标准》[2]。切片样本完全符合标准则确诊为胃癌病例;判定指标有部分异常者则判定为胃癌疑似病例;切片样本组织无异常,不符合诊断标准则认定排除。以外科手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将胃镜活检胃癌诊断判定结果与之进行对照分析。(2)对比术前胃镜活检与外科手术后病理检查两种方法对于胃癌组织分化程度判定,分化程度分为分化型和分化不良型。(3)对比两种方法对于胃癌病理类型划分结果,胃癌病理类型主要包括黏液腺癌、管状腺癌、印戒细胞癌以及乳头状腺癌和低分化腺癌5种。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例和百分率表示,行χ2检验;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评价两种诊断方法的一致性,Kappa值≥0.75提示一致性极好,0.40~0.74提示一致性良好,Kappa值﹤0.4提示一致性差;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符合率72.29%,Kappa值=0.694,一致性一般(P﹤0.05)。 见表 1。
表1 术前胃镜活检与术后病理检查的的组织分化程度比较
2.3 术前胃镜活检与术后病理诊断的胃癌病理类型比较 术前胃镜活检诊断为胃癌的166例中,仅97例(54.83%)与术后病理诊断的胃癌病理类型一致,Kappa值=0.571,一致性一般(P﹤0.05)。 见表 2。
3 讨论
胃癌作为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因其早期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漏诊率高。多数患者要到病情中晚期才确诊为胃癌,错过了临床的最佳治疗时机[3]。因此,能够及时、准确鉴别诊断早期胃癌,对于胃癌的临床治疗及预后都有极大的价值。
3.1 术前胃镜活检的临床价值 在胃癌的诊断中,传统临床上的诊断方法,多采用影像学诊断如B超、X线检查等,或者通过血检、尿检等相关功能检查,皆缺乏特异性指标及有关肿瘤的形态学及组织分化程度等信息[4]。而病理学诊断通过对于病灶或疑似病灶直接取样,能够直观判断样本切片的形态、组织分化等情况,具有其他诊断方法不可企及的真实性和准确度,在胃癌术前诊断具有重要价值。随着内窥镜的技术不断发展,胃镜活检因为其微创、取样方便、诊断准确等优点,在胃癌早期诊断中获得广泛的青睐[5]。从研究中也可看到,180例早期胃癌中,术前通过胃镜活检确诊率高达92.22%,与文献报道一致[6],提示胃镜活检对于临床上排查诊断早期胃癌具有很高的准确度。
表2 术前胃镜活检与术后病理诊断的胃癌病理类型比较[n(%)]
3.2 术前胃镜活检的局限及误漏诊分析 从本研究结果可见,两种病理活检方式在胃癌组织分化程度、病理类型的判定上一致性一般,提示术前胃镜病理活检对胃癌组织分化程度及病理类型的诊断上,虽有一定的优势,但仍需结合其他术前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诊断及病理分型。究其原因,胃癌作为高异质性病变,不仅其发生因素、治疗方式不一,
病变细胞组织生物学性质亦可因解剖部位、组织学类型的不同而出现明显差异化,尤其是胃癌早期病灶无显著特异性[10]。而出现诊断效能不佳的主要原因,或与胃镜观察范围受到限制,对于病灶的观察总是难以全面覆盖有关[8];同时取样也受制于操作空间的狭小,取样标本量有限,无法对病灶及周围组织作全面分析,影响其判断的准确性、尤其是涉及组织分化程度及病理分型的判断,这一局限性会更明显[9]。由此可见,术前胃镜活检在准确度、灵敏度等方面之所以逊色于术后病理检查,其主要制约因素在于取样数量范围有限及胃癌特殊的分子特征。
综上所述,术前胃镜活检虽存在一定取样限制,但其在胃癌术前诊断中的优势仍非常突出,仍是胃癌术前诊断的重要手段。随着放大胃镜、染色胃镜、激光胃镜等新型胃镜精检手段的推广应用,或可进一步提升术前胃镜活检诊断效能[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