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课堂分层教学应用探析
2018-09-10周晓静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仙女镇张纲小学
周晓静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仙女镇张纲小学
小学体育以强健体魄,增强小学生的体育意识为重要目标,并融入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实践。但长期以来,“大一统”教学模式,统一设定教学目标,统一安排教学内容,统一开展教学考核,无法兼顾学生个体差异,导致学生运动积极性不足,更不利于挖掘学生的运动潜能,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分层教学理念的提出,依据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与优势。现就其应用方法进行归纳如下。
一、以生定教,立足儿童差异合理分层
在体育课堂实施分层教学,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合理分层。分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而学生的分层,有助于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每个学生在体育素养方面存在差异性,根据对学生体育素能的分级,关注学生实际,尊重学生需求,促进因材施教。体育教师在进行分层前,需要就分层的思路、方法进行说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能素质,对体育运动课程的兴趣来自主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发展层级。接着,根据不同层级,制定相应的体育教学计划,让学生能够在各自的层级上,逐步提高自己的体育素能。以三年级小学体育为例,在学期开始,我们对学生的体育素质状况进行分层,形成四个层级,每个层级递进上升。在第一层级,以学生体能较差,对体育兴趣不强烈的学生为主,尤其是在跑、跳、蹦等基本技能方面没有突出表现;第二层级,对体育运动有一定兴趣,但体质素能有待提高;第三层级,学生体质素能较好;第四层级,对体育运动兴趣高,体能好和具备突出体育优势的学生。如此以来,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体育素质差异,并结合各自所在的层级,教师适当调整课堂教学内容,并融入动态流动机制,便于激发不同层级学生的运动热情。
二、分层教学,让学生获得应有的发展
结合小学体育新课标,体育课堂强调三维目标的融入,而在分层教学上,我们对分层目标进行细化。对于每个学生,不能按照统一的目标、统一的内容进行教学,而是要因层而异。分层教学,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理念,关注每个层级学生自身实际。如在“立定三级跳远”教学中,我们根据学生分层,对“立定三级跳远”的动作要领进行细化、分解后,并不要求所有学生都能够掌握,而是根据各层学生,设置相应的基本运动底线。对于一级目标,需要学生了解“立定三级跳远”的基本动作,把握自身的平衡性;二级目标要让学生熟悉“立定三级跳远”的动作要领,并能够掌握如何跳的更远的方法;三级目标能够完全掌握“立定三级跳远”的整套动作要点,并能跳出好成绩。在对学生分层进行教学时,教师还要变革教学方法,对不同层级学生选择最适宜、最有效的指导方法。如在学习“跳山羊”时,该项运动对学生的动作要领要求较高,教师一个人面对班级学生指导会力不从心。为此,我们在课堂上,鼓励学生毛遂自荐,进行试跳,从中遴选动作掌握到位的学生,由学生担任“小老师”,带领各小组学生进行指导,如此以来,教师可以对表现较差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纠正其动作,掌握其要领,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尽量掌握动作方法。
三、分层评价,激发学生体育运动动力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学评价,在分层教学中,评价要注重分层,要成为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有效推动力。新课改强调以学生为发展中心,要构建过程性、动态性、发展性评价体系。小学生在体育课堂上,根据其自身体质条件和体育素能,以分层教学来融入分层评价,促进每个学生都能够获得最佳发展。教学作为体育课堂评价的主体,在评价方式、方法上要突出多样化,特别是关注每个小学生的细微进步,给予其积极的鼓励。如在“单脚跳接力”教学中,由于小学生对自我控制力不强,在迫切希望教师肯定和表扬的心理作用下,往往急于表现。但在“单脚跳接力”中,很易忘记“单脚跳”。所以,教师要顺应小学生的心理成长特征,对学生的表现要给予赏识,对于出现差错的学生,要给予正面纠正评价,不能“谁跳的好就表扬谁”,反而让更多的学生放弃体育参与热情,影响体育课堂教学整体质量。所以说,教师在分层教学时,要多观察、多思考,多给予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认知,顺应小学生身心成长规律,进行综合性评价,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感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从而激发更高的体育动力。
总之,分层教学是对学生个体的尊重与引导,分层教学顺应学生成长发展实际,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我们不能用“整齐划一”的标准来要求学生,而借助于分层教学,实现对学生体育素养层级的针对性教学,让体育特长生更强,让体质差的学生也能够乐于运动,锻炼身体素质,养成良好的体育健康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