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环境下企业组织管理特征、问题与方法
2018-09-10刘作仪
胡 斌,刘作仪
(1.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学部三处,北京 100085)
1 引言
如果将企业组织架构视为执行、职能、决策等三层系统,那么,通过传感和通讯技术将“物”与互联网相连的物联网,从纵向打通了三层,从横向扩展了三层的业务范围和地域空间[1],实现了企业组织从日常运作到战略经营的大规模、多领域问题的一体化管理[2]。
对于企业组织而言,“物”借助物联网系统提供的计算服务和深度分析功能,主动参与网络中的活动,成为类似于人一样的智能成员[2]。“物”既有实物的,也有虚拟的,前者主要指企业的实物资源[3],包括机床、车辆、仪器、通信器材、办公设备等各类装备,也包括处于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物资与商品[2],如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已售商品等;后者主要指物联网系统提供的计算服务、深度分析及其他软件系统和功能[3]。
物联网的传感设施将“物”的信息在企业组织的人、“物”成员之间传递,能够获得实时、透明的“物”信息[4],运作起来更有便捷性,决策行为更有实时性[5]。
但物联网提供的便捷性和实时性是个双刃剑,它给企业经营带来便利化的同时,也便捷了顾客(政府、企业和个人)行为的变化,顾客的购物过程可以透明化,顾客可以及时地、精准地体验不同企业服务过程的细节,更便于在不同企业之间做出抉择[4]。因此,顾客需求的发生具有实时性,需求的偏好具有突变性[5-6]。
同时,“物”的加入,使得传统企业在互联网环境下的人-人之间的交互,转变为物联网环境下的人-人、人-物、物-物之间的交互。传统企业运作中,“物”是被动的,人对“物”(如物流、信息流)进行处理、控制,是单向关系。物联网环境的企业运作是双向过程,人在操控“物”的同时,“物”对人也有推动作用,即物联网环境中的互操作特性[4]。
“物”的加入、及其引起的多元交互(即不同领域要素之间的交互),显然引起了企业组织管理的复杂性,“物”成为组织中的成员之后,组织结构的性质会发生变化[6],传统环境下组织结构的设计要考虑岗位与人员匹配问题[7],物联网环境下就要考虑“物”与组织的匹配问题。
“物”是智能的,其智能体现在,“物”借助物联网系统的计算服务和深度分析功能,具备了识别、传感、网络化和参与组织活动的能力[8]。智能“物”成为组织成员,会造成更加复杂的多元交互行为:
企业各类流程的性质会发生变化,在业务流上,“物”参与人的工作,在物流上,“物”实时定位并提供场景信息,“物”不仅是流程中被处理的对象,还可以作为流程中的可以使用的资源[8],这种情形的流程设计与优化,非传统管理学方法所能解决。
人的行为更趋复杂,“物”既便利了人的工作行为,也不断驱动人的工作,给以巨大的心理负荷[9]。而在这样的智能、快捷的环境下,群体行为的形成与演化规律,必然与传统环境下的不同。
在企业的外部行为上,在物联网的智能互联环境下,企业组织之间可以实现在广阔的地域范围、以及广阔的业务范围内的实时性合作与竞争[10],其场景、条件、性质,显然将脱离传统竞争理论的范畴。
所有这些变化,必将驱动企业组织管理实践在物联网环境下的变革,驱动物联网环境及智能环境下企业组织管理新的理论与方法的提出与开发。下面从分析物联网系统和物联网环境的基本特征出发,进而详细分析物联网环境引发企业组织所表现出的特征,相应地提出物联网环境下企业组织管理的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
2 物联网系统/环境的基本特征
从横向来看,物联网系统实现了“物”的互联,包括人所使用的设备和工具的互联、从原材料到产品、售后商品等各生命期阶段的物资的互联[2]、其他固定资产的互联。万物互联的网络系统,才能形成物联网环境,而单个新兴信息技术、单个智能设备或工具的使用,不能称为物联网环境。
从纵向来看,物联网系统可以大致分为三层,包括感知层、网络层(或传输层)和应用层。以物流行业为例[11],物流企业组织体系和物联网系统的关系见图1。
图1 物联网环境下的物流组织体系
其中物流组织体系位于物联网系统的应用层,含有平台企业、中段企业和终端企业三个部分,平台企业依托信息系统对其他企业进行调度管理,中段由多家干线物流企业组成,终端是紧挨着顾客的一端,由大量的社会化加盟企业或个体组成。
物联网系统的感知层、传输层,对运作过程中企业各环节各成员的信息进行实时采集,对物流从业人员和“物”实现从制造、运输到销售全过程的实时定位和跟踪。对于平台企业而言、对于中段的企业和企业之间而言、以及对于参与某项任务的员工之间而言,信息是透明的[4],即较少存在传统环境下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企业对信息分析可以实现实时性[2],人的信息如身份(该人是哪个企业哪个部门的员工、或是用户)、地点和时间(在某个时刻,该人所处的位置)、行为表现(该人外显的行为状态,如员工的工作效率、用户的购买行为)。“物”的信息如身份(该“物”的类型:装备、商品、或软件系统等)、地点和时间(在某个时刻该“物”所处的位置)、进度(所处的阶段,对于业务流而言,指某项业务处于正在完成的哪个阶段,对于物流而言,指该“物”处于物流的哪个环节)、其他属性(该“物”受管理者关注的其他属性或状态,如生鲜食品的质量状态)。
在物流行业,由于RFID技术的特点,信息的采集是局部的,因为基于RFID技术读取信息的距离有限,因此物联网信息系统获取的信息只能是局部的,如仓库门禁系统只能读取通过门口的车辆上的信息,无法获得远处车辆信息;送外卖的员工下单时,只能获得他/她所处地点的局部的信息,包括其附近的商业机会、附近有哪些同事等。
这些信息主体(即人、“物”)显然是处于移动状态的,员工、货物、工具处于移动状态,不同的时间处于不同的地理位置,其中,工具指运输、通讯等工具。这与工业企业无人生产车间中的设备互联、固定资产互联不同,它们的位置主要是固定的。物流行业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处于移动状态的。
这些信息主体即人、“物”之间是相互操作的。在传统环境下的企业中人是主体,人对“物”进行管控,物联网环境下人、“物”都是主体,“物”对人也进行操作,即物对人不断地有要求,一项任务的完成,需要人和“物”之间的及时通讯和交互,因此,可以说在这种环境下,“物”倒逼组织对人进行实时调度与管理。
企业在这样的环境下运作,离不开物联网系统提供的机器学习、云计算等计算服务功能和深度分析。因此,物联网环境及其给企业组织带来的基本特征见表1。
表1 物联网系统/环境的基本特征
3 物联网环境引发企业组织所表现的特征
上述物联网系统和环境的基本特征,扩展了企业组织的地理空间,移动的人和“物”,带着实时、透明的信息,将传统固定在某个区域地点的企业从空间上延展了出去,而万物互联、人和“物”的互操作,又造成了企业组织运作的复杂性。
那么,这些会给物联网环境下企业组织带来哪些影响?我们从物流企业组织的结构、流程、行为及环境四个要素来进行分析。
3.1 结构
在传统的互联网时代,用复杂网络来表达组织结构,已被人们普遍接受[12]。具体来看,企业组织结构由企业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形成[13],主要包括从属关系、业务关系、信息关系、社会关系。从属关系描述的是部门结构,业务、信息关系描述的是任务结构,社会关系则是行为结构,其中还存在着它们之间的交互,因此组织结构是多元化的网络结构,或称为多领域多维网络[13]。这是企业在传统环境下的组织结构。
物联网环境下,“物”也是企业的主体成员,人-“物”之间的互操作,使得传统组织结构中多了一维含有“物”的结构,这使网络化的组织结构中多元特征更加突出[14]。
而从网络结构的形态来看,互联网环境下企业组织结构呈现网络化、扁平化趋势,物联网环境下人和“物”的移动性,致使组织结构在空间上延展,加速并加剧了这种去中心化的趋势[1]。众所周知,当今的企业组织,都是建立在计算机信息系统之上的,物联网系统扩展了信息系统的空间,企业基于扩展的空间可以更方便地与其他企业沟通,发现更多的商业机会[2],这使得企业组织结构的网络化和扁平化将更加突出。
然而,网络化和扁平化只是企业组织结构在形态上所具有的外显特征,不是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目的,其最终目的,是企业组织在物联网系统提供的各种计算服务功能的支持下[6],能敏捷地响应外界的攻击[5],能适应市场实时性的变化[16]。因此,敏捷性、适应性是企业组织的功能特征。这是对于个体企业组织而言。
而对于集群企业组织(见图1),基于空间扩展的物联网系统,物流企业集群位于中段、终端的执行层,可以聚集大范围大规模的相关企业,实现企业集群运作。基于物联网系统的计算服务功能[6],企业集群可以建立一个集中的管理中心或称平台企业,通过管理信息流程(物联网环境下应该称为信息网络)来管理企业集群的运作[15]。
而物联网内“物”的透明性[4],势必形成企业集群运作所需的某些公共的、共享的成分,它既包括相关的“物”的信息,也包括服务部门、某项服务软件或系统,可以将它们统称为公共资源池[16]。管理平台依托物联网系统调集公共资源池中的计算服务管理整个网络组织。
因此,物联网环境下集群企业组织结构的形态,呈现为纵横交错的、多元的混合结构,从纵向看,组织结构含有三层:管理平台-由大规模众多企业形成的企业集群-公共资源池,从横向看,中层的大规模企业集群呈网络化和扁平化趋势。
从横向上看该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在理论上就能随环境实现多种变形,此时,人、物混合组织不再是静态的,当外部市场上顾客行为和竞争者行为发生变化,集群组织中不同的成分,可以随时做出新的组合,形成新的结构,管理中心和资源池提供的强大计算服务功能,则予以配合,满足新组合的需求,适应外部的变化。这就是集群组织在物联网环境下的可重构性[17]。物联网系统可以承受企业组织在可重构下规模的“无限”扩大,这就是可扩展性[1]。
3.2 流程
将企业组织的流程分为业务流、信息流和物流[18]。以图1为例,顾客的行为(如电商顾客的下单行为)启动了信息流,平台企业通过控制信息流来指挥和管理中段、终端企业集群组织的运作。
由于组织结构的网络化,信息流必然也呈现出网络化的趋势[12],即信息流网络化特性。不同于组织结构网络表达组织结构,信息流网络是讲究流动过程及其运作管理的。而由于物流企业人、“物”地理空间的延展,人、“物”信息的实时性、透明性[4],从企业组织全局来看,信息的发生、流动是多点并发的,人、“物”之间的互操作,还会不断地产生新的信息。因此,与传统环境下信息流在空间上的传播在人与人之间分享不同,物联网环境下的物流企业的信息流除了传播与分享(即复制),还会随时随地的产生。
显然,物联网环境下的网络化信息流,呈现出动态的网络化、并行化特征,传统的信息系统及其管理方法,不适合物联网环境下的信息流网络的流动管理,而应该寻求分布式、并行的实时管理方法,以保障信息流网络的畅通。其他的流程如业务流、物流也存在这种情形。
业务流在物流企业业务和行政部门中流转,通常表现为任务流,而在企业组织中流转的任务是有多种类型的,它们同时在网络化的企业组织中流转,因此,形成了并行化特征更加突出的任务网络[19]。由于网络化企业组织中人和“物”的互操作、人和“物”不断产生新的信息,这就倒逼企业组织产生新的任务。因此,任务网络中任务源的空间位置是不确定的。
与信息的性质不同,任务是被完成的对象,存在任务的运作管理问题,物联网环境下任务的相关属性也具有实时性、透明性,方便了对大规模任务网络进行分布式并行化的实时运作管理。
企业集群内业务流程的运作管理,涉及企业之间的合作方式。传统环境下各企业都按照自己的理念管理业务流程,不利于合作双方的业务衔接,因此对于集群内不同企业之间的任务流动而言,标准化工作是瓶颈[3,20]。解决了工作标准,再基于信息系统解决企业之间业务流程上的协同问题,即解决组织际管理问题[20]。
物流与业务流具有共同的特征。物流在企业生产、销售等执行部门流转,包括从原材料到产品、售后商品等各生命期阶段物资的流转[2],以食品物流为例,当今食品供应链的地域更分散、上下游企业队伍更庞大、运作管理业务更复杂,从这些过程和特点可见,物流也呈现网络化特性,即物流网络[21]。借助物联网的实时定位与跟踪功能[8],可以实现对食品从农业生产、食品加工、储存、销售、消费各环节全生命周期的管理[11]。“物”信息的实时、透明,可以实现对组织结构中处在物流周围的空闲资源的实时调度,空闲资源如人、运输工具等,在这样的网络化流动和调度中,资源以是否空闲而呈现出碎片化特性,因而调度具有局部性特征。
从上述分析可知,物联网环境下的流程管理是粒度更精细的管理,传统环境下无法控制的对象、过程,在物联网环境下可以实现控制[2]。
3.3 行为
企业组织的行为可以从个体、群体和组织三个层面来进行分析。
对于个体行为,我们从顾客、员工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顾客行为是企业组织运作的原始推动力,包括顾客的习惯、倾向和偏好、以及顾客周围邻居的行为等[5]。与传统环境相比,物联网环境下顾客信息来源更精准、及时,顾客决策行为也就更及时,顾客需求更精准(即更具有个性化),由于“物”信息的透明,购物后顾客也能跟踪定位商品,对服务的体验就更优于传统环境[22],这些都提高了顾客的满意度。
但另方面,购物过程的任何信息细节,对顾客而言过于透明化,便于顾客比较不同企业产品及其服务的差异,可以提出更加个性化的需求,实时改变自己的购物行为,可以随时随地选择满意的企业,改变对企业的忠诚度。同时,物联网带来的信息透明性,涉及到市场销售时,顾客是避讳的,比如顾客的身体健康状态、性取向、宗教信仰、甚至性格特质等,这都是顾客不愿意对外公开的[23]。从这个方面来看,顾客又是抵制物联网技术的,从而形成顾客对物联网技术的双面性。
物流行业员工在物联网环境下工作,员工行为也会表现出双面性。受物联网技术及设备的支持,信息来源快,智能设备以及计算服务功能,能辅助甚至代替员工完成日常工作和各类决策工作,因此,员工的工作技能无疑是提高了,工作效率显然也将提高[8]。但另方面,由于商品“物”信息能实时提供出来,顾客的需求信息不断涌现,装备“物”不断提出新的任务指令,在这样的智能环境下,“物”不断地支配物流员工的工作,员工要应付“物”的实时行为,员工的心理压力显然是巨大的[9]。
因此,物联网环境下不管是顾客还是企业员工,从个体行为来看都具有双面性特征。
传统环境下员工群体行为由人-人之间的互动而涌现形成,人-人之间的互动,是单一领域中的要素的互动,且有大量心理学和社会学理论支持互动模型的建模、互动演化结果的分析,因此,传统环境下的员工群体行为的研究是比较成熟的。
物联网环境下的员工群体,由于介入了智能“物”成员,就形成了人与“物”之间的多元互动[14],在内(员工个体的双面性)、外(来自外部信息和“物”信息的实时性)因素的作用下,群体行为的涌现过程具有非线性现象[6],表现为:a.群体行为的某种演化,不是外部环境(如顾客、竞争者)造成的,而是自己内部的某个因素造成的,因为内部的“物”的行为变化可以实时捕捉到;b.当外部环境发生一个轻微的变化,可能会引起整个群体行为的失控;c.当外部环境发生一个较大变化时,也可能对群体行为没有任何影响。
还会存在其他非线性特征,比如分叉特性[24],例如,顺应敏捷性和适应性的组织结构,员工群集智能将会达到一定的水平,但某些内外因素的实时变化将会促使它快速反转为其对立面[3]。在这样的环境下,员工由于没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深度分析,而是依赖“物”的及时信息和周围同事及时行为的影响,因此员工行为具有显著的分叉性。虽然在传统互联网环境下人的行为也具有分叉性,但是,物联网环境下这种分叉性发生的频率更快,即分叉频率快的特性。
已有研究表明,在智能环境下,人类不管是个体还是群体,其观点、情绪等人类的各种心理和行为都有与上述类似的不稳定特性[25]。尤其是在电商物流行业,由于员工所获信息的移动的、局部的等特点、以及“物”的要求和压迫,员工的决策,处于卡尼曼二阶段决策过程的第一阶段,即及时决策[26]。因为员工在移动中获得的信息和商业机会是及时的,信息和机会稍纵即逝,员工主要靠自己的本能和对局部的感知而快速决策,否则就会失去商业机会。
对于企业层面的组织行为,物联网系统可以支持众多物流企业围绕着一个管理中心(平台企业),以大规模的企业生态集群的形式运作,“物”信息的实时、及时、透明,要求各个企业共享各自的资源和信息,在透明环境下实现无缝合作[10]。但是,传统企业原本拥有各自的经营领域和核心利益,企业的竞争性本质致使他们不愿意使自己透明化。这就存在企业之间的合作与竞争的矛盾。
但在这种实时性、动态性、矛盾性的智能环境中稳定运作,众多企业之间必须遵循共同的社会规范、或企业之间的行为标准,否则谈不上无缝合作[2]。因此,社会规范化、行为标准化是物联网环境下企业之间合作经营的必然要求。
而对于人与组织之间的关系而言,以众包物流企业为例,社会化物流从业人员依靠手机终端实时获取订单信息,在信息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及时决策是否接受送货任务,不可能有时间进行深度计算和思考,而企业有计算系统的支持,可以对实时信息进行深度分析,这就是个体与组织之间在计算能力上的不对称。该种场景在物联网环境下普遍存在,单个顾客与企业之间也存在这种现象。从一点来看,物联网环境虽然消除了传统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但是又带来了人-组织之间的技术不对称性。
3.4 环境
物联网环境下企业组织所处和所需的外部环境,可以从PEST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P代表政府管理和行业管理环境。在传统商务环境中,我国各地各级政府对辖区内商务组织有监管、有政策支持,容易造成各地的地方保护、各自为政的局面;而在物联网环境下,企业依托于物联网系统的网络化和扁平化组织结构,具有跨地域性[27],其业务流由众多的企业合作完成,具有多领域性、跨产业性。因此,物联网环境下的政府管理和行业管理,应该具有跨地域、跨行业的一体化特性。
E代表市场环境,可以从竞争者和消费者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物联网系统的网络化特征,扩展了企业所处市场的空间,在这个大范围、甚至无边界的空间中,由于物联网连接增加,接入控制更加困难,隐私问题也更加突出,因此便利了竞争者的攻击行为[28]。而“物”信息实时性、透明性,也便利了消费者随时随地的需求行为及其变更。这些都形成了物联网环境下市场的范围无边界性、交易随时随地性、竞争者攻击的及时性、消费者行为及其变更的及时性等特征。这就要求提出物联网环境下新的企业竞争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
S代表社会环境,是笼罩在企业组织及物联网系统之外的宏观环境,对处于其中的人的行为规范、人的行为习惯、以及组织文化都有导向和约束作用[29]。传统的社会环境,主要成员是人,人与人之间的交互形成了社会环境。而物联网环境下,智能“物”也成为社会环境的主体成员,人与人、与智能“物”之间的交互,形成了半人工智能的社会环境[30],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物”是被人和组织所管理的,这一点与过去的环境没什么区别,但物联网环境下,“物”与“物”之间也有社会关系[31],也存在亲近度、情绪等问题,同时,人的行为、组织文化等都要受智能“物”的导向和约束。
因此,物联网环境下的社会环境具有人、“物”混杂的半人工智能特性,智慧城市、智能建筑、智能互联家居等,都普遍存在着这种特性。
T代表技术环境,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从硬件来看,物联网环境为企业组织提供了互联网络,企业组织结构就是依附于互联网络而建的。物联网系统支持企业组织建立的管理中心,就是物联网系统中的信息管理系统,它对企业组织的运作进行调度和管理[32]。从软件来讲,物联网系统为企业提供计算与分析服务功能,是资源池的重要成员,对人和“物”随时随地产生的大数据进行分析,为企业组织运作中的各个环节服务。
因此,分布式网络系统、集中式信息管理系统、大数据分析、大规模并行计算,是物联网环境下企业组织的技术环境特征。
综上分析,物联网环境下组织的特征见表2。
表2 物联网环境下企业组织所表现的特征
4 物联网环境下企业组织研究的新问题
通过对物联网系统和环境的基本特征、及企业组织所表现的特征的分析,我们可以提出物联网环境下企业组织管理研究的新问题及研究方法,为此,我们先搭建物联网环境下企业组织的逻辑结构及组成,见图2。
图2 物联网环境下企业组织的逻辑结构及组成
其中,组织的结构、流程、行为和对组织的运作,也是传统环境下企业组织的逻辑组成,而在物联网环境下企业组织离不开计算服务和深度分析功能的支持,计算服务为结构、流程、行为和运作的优化提供建模与求解支持,深度分析则为它们提供数据处理、仿真分析等支持,它们由物联网环境下新的管理学理论和方法根据具体的应用对象及其需求而开发[33]。组织运作产生的输出,包括效率指标和成本指标。因此,我们从结构、流程、行为、运作、及为实现计算服务和深度分析而需要的组织管理的新研究方法这五个方面,分析物联网环境下企业组织管理研究的新问题和方法。
4.1 物联网环境下企业组织结构设计与优化
组织结构设计的传统目标,是保持各类流程的畅通(即效率最大),尽可能地减小运行费用(成本最小),所以,如果把企业组织结构设计作为一个优化问题,那么,这是一个以效率、成本为目标的多目标优化问题。
组织结构设计的传统方法主要有优化[34]和实证方法[35]。这些方法本质上都是静态研究方法,面对的主要是小规模问题,在研究对象上,也无法开展人、“物”、行为等多元关系结构[10]的一体化设计与优化,这是因为缺乏进一步的理论和工具,这也符合企业所处的传统环境和当今管理学传统的学科发展水平。
而在物联网环境下,企业组织结构具有大规模(组织规模随着物联网系统无限延展)、多元混合(多元关系共生)[14]、动态的(组织规摸、内部关系不断变化,即可重构、可扩展)特征,对于如此特征的组织结构,我们首先要寻找建模方法,再以上述多目标来解决模型的优化问题。
复杂网络理论和方法就是面向大规模、动态的网络结构的,该领域中的动态网络分析方法,是面向多元混合网络的,因此,物联网环境下企业组织结构的建模,离不开复杂网络方法[12]。
对于优化目标中的效率和成本指标,组织结构本身无法计算,要结合企业的业务流或物流来计算,即将流程流经所设计的组织结构,观察效率和成本。这就要将运筹优化和管理系统仿真结合起来,集成到组织结构的复杂网络模型上去。
管理系统仿真方法可分为离散事件仿真、连续仿真、多Agent仿真和定性仿真四类[36]。由于每种仿真方法都有针对性和局限性,在使用时一般是两两相互集成起来取长补短,尤其是管理系统仿真与优化方法的集成[37]。
对于用复杂网络表达的组织结构,设计仿真实验方案,即设计各种假想环境和条件下的流程,将这些流程流过组织结构,用仿真方法建立流动模型,仿真后得到效率和成本,不满意,就用运筹优化方法,对网络组织结构进行优化。这就需要开发复杂网络和运筹优化相结合的方法。
复杂网络模型适合于表达大规模、动态的网络结构,运筹优化适合于小规模、相对静态的、理想的研究对象,通过计算机仿真方法,将复杂网络和运筹优化结合起来,开发智能环境下大规模动态结构的优化方法,对今后智能环境下组织管理而言,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因此,物联网环境下企业组织结构的科学问题和基本研究方法见表3。
表3 物联网环境下企业组织结构的科学问题
4.2 物联网环境下网络化组织流程设计与优化
企业流程的设计,无论是信息流、业务流、还是物流的设计,它们的目的仍然是使流经组织结构的各类流程能够效率最大、成本最低。在传统环境下,企业规模相对不大,组织结构相对稳定,可用资源相对单纯,流程就主要呈“链”的形态,企业在信息系统支持下,可以对业务流进行定制(如使用OA系统),对小规模物流线路选择、及其调度问题进行优化设计[38]。
面向小规模静态特征的传统运筹优化方法,不适宜处理动态的流动过程、以及流动中出现的不确定现象,因此,在业务流程研究中,计算机仿真一直在配合运筹优化方法。传统环境下的流程都被视为“链”,离散事件仿真可以表达和分析这个“链”的排队过程[36]。当面对大量并行运行的流程时,擅长处理群体内频繁交互行为的多Agent仿真方法更适合于表达流程的运作过程[37]。
因此,对于企业流程管理这样的运作管理问题,运筹优化加计算机仿真是常用方法,只是在传统环境下,受限于信息获取的滞后及不对称、以及可支配资源的有限,这样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面对小规模的对象,是从输入/输出的角度开展,难于介入其中间过程,即难于实施过程管理[39]。
而在物联网环境下,由于各类流程所依附的组织结构是大规模的、多元的、处于动态条件下的复杂网络[14],流经组织结构的流程也就呈动态的“网”状[10],具有并行运行特点[5],而且不是传统环境下的相对静态的“链”。这需要运用动态网络分析与计算机仿真相结合的方法,动态网络表达流程网络即任务网(Task network)[40],而任务网络的运行是计算机仿真过程。
任务网络设计的理论基础,还是离不开业务流程重组理论和方法。传统业务流程重组的特点,主要是借助于信息系统使业务流并行化,但这是在任务流已知的条件下进行的,物联网环境下任务的实时产生、产生位置的不确定性,就需要借助新的理论和方法。
因此,物联网环境下企业组织流程的科学问题和基本研究方法见表4。
4.3 物联网环境下企业组织行为设计与优化
企业组织结构与流程的设计与优化,如果不考虑工作在其中的人的行为特点,那么,“优化”的组织结构和流程就是没有意义的。不同行为特征的人,会造成组织结构和流程具有不同的运行效果,这也是行为运作管理兴起的原因[41]。
表4 物联网环境下企业流程的科学问题
1)个体行为的快速计算研究
顾客行为是组织结构和流程设计的驱动力,竞争者行为可作为组织结构和流程设计的干扰因素,而员工行为会直接影响组织结构与流程运作的设计,如人-岗匹配、人力资源调度等具体的优化问题,也直接决定了组织结构与流程运作的效果,即配置上如此行为特点的人力之后,组织在运行过程中组织结构的效率和成本如何?稳定性如何?
目前物流业界对从业人员行为、组织行为、企业文化等的研究,主要是通过观察、统计、思辨等方法来开展。但物联网环境的动态实时性,要求我们对顾客、员工行为进行快速计算与预测。
在传统环境下,顾客的信息来源没有“物”的支持,相对滞后,对企业的忠诚度、对企业产品的购买意向、以致实际购买行为的发生,不会出现过于及时的反转现象。而物联网环境给顾客行为的实时变更提供了条件。那么,对于物联网环境下顾客行为及其变更的及时捕捉,需要将该领域传统的实证研究方法与数据驱动的计算方法结合起来。
传统环境下,信息相对滞后,信息来源有限,员工行为相对稳定。物联网环境下,员工的行为具有双面性,在不同的场景和条件下,其行为处在不同的面,而物联网对员工工作场景和条件的快速切换提供了可能。由于员工行为如认知能力、情绪、工作态度等,对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的设计都有巨大的影响,因此,需要将传统的心理学理论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方法)与计算方法结合起来,开发智能环境下员工行为快速建模与分析方法。
2)半人工智能化群体行为研究
员工群体行为形成了企业组织内部的软环境,会间接地影响组织结构和流程的设计、及其运行效果,因为它对个人行为具有约束和引导作用。企业之间的组织行为,则为企业集群提供了社会规范,是集群企业运作弹性、高效的社会基础。
在社会计算领域,对群体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规律的把握,在心理学、社会学和计算机仿真方法的结合上,已有大量的研究工作和成熟结论。
在物联网环境下,群体成员中有“物”的加入,形成了人与智能“物”的混杂群体,其群体行为的形成与演化过程、以及演化结果,必然带有半人工智能的特征,人与“物”的和谐与否,决定了群体行为演化的方向,因此,物联网环境下由人与“物”交互形成的半人工智能化群体行为[5],它的建模、成长与演化,将成为智能环境下群体行为新的理论研究方向,需要将传统社会学与计算组织理论结合起来,创立新的理论。
因此,物联网环境下企业组织行为的科学问题和基本研究方法见表5。
表5 物联网环境下企业组织行为的科学问题
4.4 物联网环境下企业组织的运作管理
在组织结构、业务流和组织行为设计之后,要投入使用,就要使它们运行起来,就需要对流程的运作进行管理。具体来说就是在任务(业务)网络的各个节点上配置资源,以一定的时间延迟来完成这个节点的任务,即以任务完成的效率为优化目标,进行任务-资源配置[42]。
在物流行业,资源如人、运输或交通工具和其它设备等,因为它们所含有信息是实时的、透明的,并且可调用资源(包括资源池中的服务资源、物联网系统中的装备资源等[16])相对丰富,管理中心就可以实现流程运作的过程管理,在实时信息驱动下有条件实现粒度更精细的管理[2],具体体现在对资源的碎片化调度与管理上。
因为资源(包括人、“物”)空闲状态的时间、位置、以及其他状态信息能实时跟踪,那么,任务流动的线路、处理任务的资源等就能够实时设计和调度,业务流和物流都存在这种情况,业务流的可用资源包括人、装备“物”、以及资源池中的服务,物流以电商物流为例,其可用资源如快递员、工具等。
因为任务源的分散性以及实时发生等特点,同时,人和“物”等资源也具有移动性,因此,任务-资源配置是一个典型的分布并行优化问题。又因人的信息来源有局部性特点,人的决策行为是及时的,因此,任务与资源配置也带有局部性、及时性。
传统的研究方法显然不能解决上述设计与调度等优化问题,当然,优化问题仍然离不开运筹学方法。网络化特征问题,需要复杂网络模型来表达。并行化问题,需要并行分布式仿真方法来解决。多元化特点,则表明复杂网络模型是面向多元的、动态的。而要考虑行为演化及其对优化的影响,则涉及到行为运作管理领域。这些方法要集成起来,产生运筹优化与复杂网络相结合的新的优化理论与方法。
因此,物联网环境下企业组织运作管理的科学问题和基本研究方法见表6。
表6 物联网环境下企业组织运作管理的科学问题
4.5 物联网环境下企业组织管理的新研究方法
根据前面的分析,实时、移动、分布式、并发、动态、多元网络、极化/反转频率快等,是物联网环境下企业组织面临的主要特征,解决具有这些特征的企业组织结构、流程和行为的设计与优化问题,显然无法依靠传统的管理学方法。传统的数理模型方法(如运筹优化、博弈论方法等),擅长于小规模的、静态的、理性的、理想的环境。传统的系统分析方法(如计算机仿真、统计分析等),面向的是边界固定的、模型结构稳定的、数据充分的问题。传统的实证研究方法(如调查法、试验法),则无法跟上智能环境下的研究对象的结构、行为、数据等的变化节奏。为此,我们开发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新的研究方法。
1)分布式实时数据驱动的建模和分析方法
由于物联网技术对企业组织的资源(如人、装备)、“物”(如产品、任务)等的地理位置可实时定位,对他们的属性及状态可以实时跟踪,这意味着,驱动企业决策的事件是地点分布的、时间实时的。这就要求用于企业决策的优化模型或仿真模型的建模、求解和分析,是受分布式实时数据驱动的。不同地点和不同性质主体发生的数据,致使模型的结构发生变化,需要重建,比如,某个送货员(或车辆)完成送货任务后不一定返回,而是原地安排新的任务;某处又新发生了一项送货任务,需要重新调配资源、重新做调度计划等等,这些发生数据变化的时间、地点都是不确定的。
2)大规模动态网络结构下的运筹优化方法
互联互通、网络化是物联网环境的本质特征,传统环境下的组织结构、信息流、业务流和物流,在物联网环境下都要用网络来表达,传统环境下小规模、静态的研究方法,在物联网环境下都要改造为适应大规模、动态的、多元网络的方法,因此,运筹优化方法、仿真建模与分析方法,要和动态网络模型相结合。网络模型可以表达大规模动态的组织和流程的结构,即对要素之间的关系建立动态复杂网络模型,运用运筹优化方法,解决局部的优化问题,因而优化工作是移动的。比如,某个全市范围终端配送的物流网络中,从复杂网络的评价指标中判断物流网络的重心、瓶颈,当然随着时间推移,重心和瓶颈是移动的,那么,不断调用运筹优化方法,对移动的重心和瓶颈区域进行优化。
5 结语
本文以物流企业组织体系为背景,分析了物联网系统的互联、定位、跟踪、计算服务等基本特征,分析了物联网系统和技术致使物流企业的运作带有实时的、透明的、移动的、局部的、人-“物”之间互操作等特征,即物联网环境的基本特征,进而从结构、流程、行为和环境四个方面,分析物联网系统和环境引发了企业组织所表现出的特征和性能。
基于这些分析,本文提出了物联网环境下企业组织管理研究的科学问题,包括:物联网环境下企业组织结构、流程与行为等的设计与优化、企业组织的运作管理研究。相应地提出了物联网环境下企业组织管理的新研究方法、及其设计思路,包括:分布式实时数据驱动的建模和分析方法、和大规模动态网络结构下的运筹优化方法。
效率和成本是企业管理追求的永恒的目标,但在社会实践环节,以电商物流企业为例,管理者更注重企业组织及其运作不确定环境下的持续的稳定性,即弹性能力[43]。
在信息实时、万物互联的物联网环境下,对于由众多社会化企业或个体聚集而成的集群组织而言(见图1),消费者、竞争者的任何举动,往往借助网络的逐级放大而突然极化,形成对组织的打击。这些打击,会一时造成组织能力的损毁,又由于组织的适应性,总会促使组织能力得到一定的恢复,这就是组织的弹性特征。而有些情形,超过了弹性阈值,集群组织最终会变形甚至崩溃。那么,物联网环境下企业组织具有怎样的弹性规律?也是企业管理研究者和实践者在智能时代面临的问题。
总之,物联网系统和环境的基本特征、以及给企业组织带来的特性变化,致使企业组织管理出现了全新的问题,同时,传统管理科学研究方法无法适应新的环境和新的问题,为此,我们要探索和开发适合物联网环境的管理学新理论和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