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公示语汉英翻译的生态翻译补偿探析
2018-09-10周弘
周弘
(平顶山学院,河南平顶山467000)
1 生态翻译学简述
倡导者胡庚申教授认为生态翻译学是“一种生态学的翻译研究途径”。他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之上,提出了不同的理论研究视角,同时在不同翻译领域里开展的应用研究课题(2017(5):1-7)。他指出,一篇最佳的译文是那种“整合适应选择度”最好的翻译。翻译和翻译各要素之间的关联也是生态翻译理论非常看重的,而翻译过程中的语言维度、文化维度和交际维度的转换以及整体的适应也是生态翻译的核心。生态翻译学理论与其他翻译理论有一个明显的不同之处,那就是在该理论中,译者是处于中心地位的;这一点与传统翻译理论不同,译者地位没有被边缘化。纵观整个翻译过程包括原文、源语、译文、译语、译语所呈现出来的译语语言、译语文化、交际、读者和译者等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要素。鉴于此,生态翻译理论跳出了传统人文学科的窠臼,在新的理论指导下,翻译的实质有了很大的变化,就是在以译者为中心的翻译过程中不断适应和选择的过程。
2 旅游公示语翻译特征解读
旅游公示语翻译的本质是译者在中文认知语境与英文认知语境之间寻求最佳关联性的过程(张志祥,2017:14),而译者的责任就变成了最大限度地寻求最佳关联,使原文作者的意图与译文读者的期盼相吻合。(李占喜,何自然,2006:40)
2.1 词汇特征
旅游公示语翻译的过程作为一种跨文化思想沟通与交流的方法,它涉及翻译的生态环境、翻译的群体、翻译的文本环境等因素。旅游公示语文本用词精辟、精准且精当,感召力强,渲染能力突出。另外,旅游外宣品在用词上注重强调并突显地方特色名词,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游客对该地的旅游期望值。如“高原明珠,蓝色宝湖---中国青海湖”。原语四字格式对应,以城市地名收尾,突显信息,提高游客旅游意识和期望值,译文格式与原文相对应,翻译时直奔旅游主题,突显地域特色。再者,旅游外宣品常以第一人称“我”“我们”作主语,增大语言感染力,显得真挚可信,可以大大提高旅游宣传品的信息传播量。如英文We can explore the whole of this great country.第一人称We的使用,能够是游客站在第一视角感受,增强亲身体验经历,无形中把旅游者转换成施动者,让游客参与到旅游活动中来。
2.2 修辞特征
旅游公示语文本中修辞的使用能使旅游公示语看起来简单明了,信息突出;同时可以借景抒情,借物表意;还可以使语言表达丰富多样,灵活生动,形象更加立体化,更能凸显自身的旅游优势,增大游客旅游期望值。《导览中国》中有这么一段话:“中国拥有世界最高峰,从无垠的炙热沙漠,到麻木大脑的寒冷地带,衍展至蒸笼般的森林中藏匿的各种珍稀动物。”“steaming forests”的使用和相对应的汉语译文“蒸笼般的森林”,突出的就是明喻的修辞手法,给读者栩栩如生地展现出了朦胧的清晨、雾气缭绕的森林、仙境般的美妙画面,仿佛已置身此情此景,令人回味。
2.3 语句特征
旅游公示语在语句的使用上多采用祈使语句,为了能够增大旅游说服力和感染力,常常将动词放于句首,突显旅游信息;此外,旅游外宣品中语句表达比较洗练,句子通常合辙押韵,节奏感强;语句中多使用现在时的主动语态,同时语句内容时尚元素较多,紧跟潮流。英语中以动词处于句首,增加了文本的感召力和呼唤力。
3 旅游公示语的生态翻译学补偿
旅游公示语的翻译是在汉语和英语之间进行的语言文化信息转换的活动,从翻译始,翻译损失就因语言文化、思维习惯、审美价值等差异而一直存在。翻译过程中的损失具有不可避免的性质,在翻译中,文本信息、语用意义、审美差异等会有不同程度的损失。翻译中的补偿就是尽量减少翻译过程中的损失,它和翻译是一种紧密的共生关系。翻译的补偿就是以目的语及整个目的语文化为主要内容,用适应目的语及目的语规范和规约的语言手段、文化手段及交际手段。
3.1 旅游公示语之语言补偿
语言补偿,是译者在翻译中对语言形式做出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旅游公示语翻译最忌讳源语与译语之间的信息有差距,信息之间的差距会影响译文的交际功能。正如王德春(2000:264)所言“交际最忌信息差”,而信息差的产生是由于不同的语言对事物的概念采用不同的覆盖范围和不同的划分方式所引起的。(万华,2017:39)因此,旅游公示语的翻译更应该充分考量翻译生态的整体环境,对语言形式做出相应的补偿。“桂林山水甲天下”一语早已名满天下,其英语译文的佳作是吴伟熊(2007)套用英语中的谚语East or west,home is the best,将该句创造性地翻译为East or West,Guilin Landscape Is Best。吴教授自己谈及翻译体会时曾言:East or West没有天下之行,然天下之意却跃然纸上;Landscape一词没有提及桂林的山与水,却又显山又露水。吴教授的译文让桂林的“山与水”跃然屹立于“天下”,美感陡然而生,其关键词“甲”的最高级别的立意也得到了充分的表达,符合“基于客观,实事求是”的翻译原则。这一切通过语言的补偿,实现了交际功能。
3.2 旅游公示语之文化补偿
文化补偿是指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仅关注语言层面的适应转换,而且更加关注文化在不同语境下的传递和阐释。作为旅游外宣品的译者,要熟悉英汉旅游外宣品在结构上和表达上的巨大差异,熟悉其在各自语言使用中的具体特征和社会文化规范,在实现旅游公示语语言维适应转换的同时,努力实现其文化维适应转换。一些服务场所常常会有“顾客是上帝”这样的服务标语,旨在向人们展示自己热忱的服务热情和态度,是商家表示对顾客的尊重和提供优质服务的宗旨表现。令人叹息的是,Customer is the God一句常常是众多商家的宣传英语译文。翻阅《现代汉语词典》,其对“上帝”一词的解释为中国古代主宰万物的神,同时也指西方基督教中所尊崇信奉的神,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者。细品之下,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中的“上帝”所指的并不是一致的文化内涵,尤其是“顾客是上帝”一句中仅表明商家的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与宗教无关。考虑于此,可以忽略文字上的字字对等,而是从文化内涵上加以补偿,将其翻译为Customer is the First Priority。这样的翻译兼顾了语言学层面上的词汇补偿以及语篇补偿,也遵循了需求原则和等功能原则(夏廷德,2006:191)。
3.3 旅游公示语之交际补偿
交际补偿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将翻译的焦点放在源语和译语的实际交际意图的转换。与语言补偿和文化补偿相比,交际补偿除了关注语言信息和文化内涵的传递外,更多的侧重点放在双语之间的交际意图和交际功能上。旅游公示语中常常会出现“遵守游览秩序,坚持五讲四美”这样的标语,直译的译文往往忽视了英美文化中的主流文化特征,同时也忽视了译文读者受众的文化审美接受能力。在中国这个大文化环境中,五讲四美的内涵不言而喻,但是如此具有浓厚中国文化色彩特征的表述在没有任何调整的情况下直接译成英语,恐难以为英美文化审美环境下的读者受众所接受,故而改译为Observe the Tourist Order and Keep Good Manners。改后的译文将汉语中的“五讲四美”这样具体化的汉语词汇转换成英美文化所熟知的Good Manners,耳濡目染于西方文化中的读者看后就能知悉具体含义,从交际功能上实现了文明旅游的文化认同。
4 结语
本文从生态翻译学补偿视角出发,探讨了旅游公示语中的语言补偿、文化补偿和交际补偿。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首先要熟知中文环境下的旅游规范与旅游文化,通过寻找中英文文化中最佳的关联选择,调整文化心理,在英文旅游规范与旅游文化环境下找到最佳的对应选择,最大化的补偿文化内涵,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满足国外游客的旅游期望值,激起他们的旅游欲望,进而推动中国旅游市场的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