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的马克思”

2018-09-10王丽芹

度假旅游 2018年12期
关键词:马克思文明人类

王丽芹

(商丘工学院,河南商丘476000)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②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是十八大报告第一次长篇阐述生态文明,“美丽中国”首次被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而高高确立,将生态文明以如此高的姿态出现,一方面体现了党中央对中国未来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正确认识,另一方面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也彰显了中华民族对后代子孙、对世界文明主动承担责任的伟大精神。从另一层面展示了党中央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将马克思主义真正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路线。

1 生态文明与“绿色的马克思”③

理解生态文明,首要任务是将生态与自然区分开。一般理解,生态环境近似自然环境,其概念十分相近,很多时候人们都会将其混用,但是严格意义上,生态环境并不等同于自然环境,通常来说,自然环境所包含的范围比生态环境要广的多,自然环境除了包括人类生活的一定范围的生态环境,还包括生物环境和地下资源环境,即生态环境包含于自然环境之中。自然环境几乎包括了各种天然因素,而生态环境是指具有一定生态关系构成的系统整体。生态环境仅是自然环境的一种,二者具有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1.1 生态文明与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升华,是一种更高级别的形态,生态文明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的美丽景象,是人类文明在社会历史更迭交替中,在科技进步、发明创造的推动中的进一步转型与升华。具体而言,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碰触自然、发现自然、改造自然的不断进步中,从最初的以生存为目的,到需求提升,以谋福于己为目的,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相依和谐为终极目标而做出的全身心的改造,从一定程度上而言,人类获得了成果,从侧面展示了人与自然间的良性循环,既包括人类在改造中逐渐建立的生态保护意识,从思想上营造保护自然环境的合理理念,还逐步制定了相关的规章制度以及法律政策,也包括为了可持续发展,创造生态平衡的可能现实而不断探索的科学技术,还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组织机构并采取了相应的实际行动。[2]

生态文明的概念最早是由生态主义者总结的。“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④这是人与社会共同进步的标志,反映了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界关系时由敌对到和谐的改进程度,是人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其实,人类本身就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胡总书记曾说:“自然界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3]生态文明的建设,最重要的是为人类自身生存的利益,优良的生态环境,是人类获得幸福生活所能保障的重要因素。因而,为了人类能够获得幸福的生态文明环境,在建设过程中,必须明确人类自身的主体地位,不应该是被动地接受。

生态文明的建设对于人类,其重要性显而易见,它既不是一时的冲动,也不是消极的归顺,而是积极的应对态度。人类不会机械的顺从自然,也不可能“主宰”或“统领”大自然。换言之,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人类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进而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础。

生态文明建设的另一科学性,表现在它建立于(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价值观的基础之上的,是马克思主义中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思想的完美体现。

1.2 “绿色的马克思”

马克思本人坚定地反对“农村生活的愚昧状态”⑤,坚信人类能够支配自然,但是在贯穿了许多马克思关于自然的零散的著述中,也存在相当多的歧义,生态主义者在设法发现一个“绿色的马克思”[1]。

马克思在“经济学与哲学手稿”中直截了当地阐释:“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1975:398)⑥。对于马克思来说,“自然界没有制造出任何机器,没有制造出机车、铁路、电报、走锭精纺机等等。它们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是变成了人类意志驾驭自然的器官或人类在自然界活动的器官的自然物质”(Marx,1973:706)⑦。这一论述也含有人类支配自然的观点。然而,当马克思描述了城乡之间的壁垒分明和如此典型的增长中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时,他能够批判地指出这种壁垒已经扰乱了“人类与地球之间的新陈代谢;即重新恢复被人类以食物和衣服的形式消费的土地成分,因此,破坏了维持土地持久肥力的永久自然条件”(Marx,1973:505)。马克思可能会因此充分理解在当今时代农业的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影响。对马克思来说,事实上存在着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4]另外,去区分转型的劳动过程与其他过程,比如在农业中,在某种程度上人类劳动被运用于促进自然增长过程,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可能与马克思的思想是一致的。[5]“工业文明的发展是以环境破坏为代价的,这足以造成人类文明的衰落。”⑧另外,马克思系统阐述了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就是此处明确的,并对工业革命以来的发展所导致的生态失衡和环境污染做了严重的批评,我们从中能够看到一个伟大的“绿色的马克思”。

2 生态文明建设顺应时代的要求

1978年对于中国,是一个伟大时代的开端,自此,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尤其是经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就国民总收入而言,按可比价计算,中国在1979至2005的26年间,年均增长速度为9.7%,即国民收入总额从3645.2亿元增加到了183956.1亿元。而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人均381元到2005年人均140140元。中国人民的生活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享受到了现代化给他们带来的幸福生活:人们曾想也不敢想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现代化生活,早已成为理所当然、习以为常,就连超现代化的私人轿车、花园洋房、出国游学等也成为不少人的现实生活。这就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带给中国人民的福利。

但是,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体,即“福兮祸所伏”,要想得之先于与之,好东西的获得通常会要求一定的付出。经济的急速发展,伴随而至的是环境被破坏、河水被污染、生态失衡、气候变暖等等,人类终于为了现代化生活而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一半是痛苦的,生态破坏、环境恶化给人们带来的痛心的教训。

例如,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的《2010年中国环境公报》显示,目前我国地表水污染严重,七大水系总体为轻度污染。现有水土流失面积356.92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37.2%。自90年代以来,中国每年新增加的水土流失面积多达1万5千多平方公里、土地“石化”面积2500平方公里。中国全海域发生赤潮多次发生,有毒藻类引发的赤潮次数和面积大幅增加。

又如,自然资源严重短缺,开发利用不科学、不合理。我国最严重的资源短缺是水资源,据统计,目前在中国有100多个城市都存在严重缺水的现象。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仅有1.4亩,还不到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一半。在中国,人均森林面积为1.9亩,而世界人均占有面积是9.5亩,仅仅是它的1/5;人均森林储积量为9.048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储积量的1/8。据有关部门估算,中国仅破坏而废弃的土地约2亿亩,而原因是各种的人为因素,可怕的是这个数字每年在持续增大。

生态环境的问题在日益恶化,如若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和改善,不仅会使人与自然不和谐,也会使人与人之间更加不和谐。据报道,近年来因环境污染而引发的群体冲突事件愈来愈多,愈演愈烈。这些事件正催醒着中国人民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也迫使政府出台相应政策,强化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其实,中国古代就有“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即“天人合一”的理想,经过历史长河的掩抹之后,现又再度掀起波浪,在中国知识分子的眼界中引起了极大反思。近几年,诸如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生态平衡、“绿色GDP”、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词汇成为国内知识分子和政府相关部门议论最多的话题。人们的呼声终于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得到了回应,为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人民群众的要求得到满足;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战略目标,环境保护得到响应,生态文明建设得到重视,提到了社会建设重要策略之中。当然,生态文明是一种值得大力弘扬的人类理想发展状态。

3 生态文明建设在马克思主义中的体现

现阶段中国为解决环境问题所做的种种努力充分表明,中国始终立足于中国自身和全球自然生态环境逐渐发生负面变化的实际,积极响应并推进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生态文明建设。在此过程中,中国坚持和充分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要做到消灭剥削,消灭不平等,防止拜金主义无限滋生,避免逐利欲望无限膨胀,为了追逐资本对自然界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坏。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的观点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固然能够带来经济的快速发展,推进生产力的发展,但同时,它也将带来负面的消极影响,如对自然环境的大肆破坏,对生态平衡的异化以及劳动力的异化⑨。人类需要一种制度来解除人与自然的对抗关系、优化生态环境,这就是社会主义制度。

第二,在充分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尽量克服盲目性。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要采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正确看待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避免形而上学,破坏人与自然之间的良好关系,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持续性。当然,在建设新事物的同时,必然伴随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人们无法阻止问题的发生,但是有能力及时解决问题,防止恶性事态的发展扩大,即使有环境破坏的问题出现,也必将之扼制。马克思曾经预言:生态文明化必然成为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一个基本方向。马克思指出:“在工业中向来就有那个很著名的‘人和自然的统一’,而且这种统一在每一个时代都随着工业或慢或快地发展而不断改变。”

第三,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要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自然的和谐共存。在推动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统筹经济与社会、历史与文明间的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文明社会,“竭泽而渔”是工作的重点防御,“现在的人吃子孙的饭”的事情做不得。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源自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资源虽然丰富,但人均资源极其匮乏,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极端重要性在中国显得尤为重要。100多年前恩格斯就提出了对人们的警告:“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第四,一味追求资本造成的全球化环境破坏问题严重。环境问题之所以会波及全球,与经济的全球化、资本的全球配给息息相关,经济的全球化使任何关乎人类的问题都可能发生蝴蝶效应⑩,环境更是如此。环境问题关乎全国人民的生存健康和生活质量,中国政府在面对民生大计时做出了主动回应:在中国主权范围内将积极解决环境问题。采取的具体措施有:与周边国家进行合作,认可并遵循部分国际规则;积极制定新的规则以将环境治理制度化等,作为全球环境问题的主动解决者参与到国际环境保卫战当中。马克思曾经规划的蓝图:共产主义即是自由人的联合统一体。他指出,共产主义社会中,“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

时至今日,虽然我们离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状态还有一段距离,但是她是我们对美好未来的规划和期待,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在国家发展经济的同时,能够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控制污染环境的废气排放、垃圾处理等行为,那么,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将不再是幻想,她终将成为我们美好生活的未来。

4 小结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全球经济的全速发展,不仅国内的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全球生态环境也悄然发生着变化,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方式之间的矛盾逐渐在各个方面突显,经济发展的周期、人类健康的状态、生存危机的忧患等不仅直接影响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也破坏了人类生活的美好景象。因此,保护环境并建设良好的生态文明,走出生存危机,成为全球共同的话题,也是关乎人类发展前景的重大问题。[6]而作为世界第三大国的中国,解决这一问题当义不容辞。然而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和方法,即历史唯物论和辩证法,是中国在解决国内环境问题是的重要依据,马克思的生态思想是中国人解决当代中国生态问题、建设中国生态文明的最重要的思想依据。生态文明建设高调出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正是体现了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对打好环境保卫战奠定了思想基础。

注释:

①“绿色的马克思”是一个生态主义的前卫术语,引自孙文亮、李安增、铁省林主编的《马克思在21世纪——晚期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383.

③“绿色的马克思”即体现生态文明、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态文明观的马克思.

④“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关系浅议”,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李屏南.

⑤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276.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45.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六卷(下),人民出版社,1979,219.

⑧魏海清.生态文明——人类文明发展形态的新定位[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4(3).

⑨对异化概念的理解,有两个基本的前提或出发点:一是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相分离,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相分离,二是劳动者与劳动的客观条件相分离.

⑩蝴蝶效应也叫拓扑学连锁反应,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

猜你喜欢

马克思文明人类
马克思像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请文明演绎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人类第一杀手
漫说文明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习近平:马克思是“千年第一思想家”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