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城市山水步道的构建推动城市绿色出行
——以厦门山水步道系统规划设计为例
2018-09-10庄彩虹
庄彩虹
(厦门高格桥梁设计研究中心,福建 厦门 361000)
1 山水绿色步道环境的构建
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汽车保有量达2.17亿辆,与2016年相比,全年增加2304万辆,增长11.85%。汽车占机动车的比率持续提高,近5年占比从54.93%提高至70.17%,已成为机动车构成主体。城市道路交通的拥挤、造成城市环境污染、非机动环境恶劣等问题都极大地降低了城市中人们的生活品质,影响了城市的发展。在城市空间结构正快速调整的时期,为解决城市交通日益暴露出的矛盾,建立绿色低碳的交通和城市空间结构,对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在“哥本哈根会议低碳理念的号召下,无论是政府还是媒体都大力提倡绿色出行,越来越多的人把“绿色出行”从口号落实到行动,步行与非机动车出行这一非常健康的出行方式也更加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不能通过强迫人们去选择绿色出行模式,而是应当通过创造步道空间,提升步行品质从而吸引更多人选择绿色出行。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创造良性步道空间,使得绿色交通与城市活力相互促进[3]。
以绿色出行为主的出行方式,很大程度上依存于良好的步道空间建设。随着城市文化建设与福建省绿道建设的开展,步道空间除了承担传统的交通功能之外,城市文化窗口,市民休闲、健身、交往等作用也越加重要,尤其是后者。结合城市山水资源及公共交通,启动城市“慢生活、绿生态”的城市步道系统,将城市的旅游资源及交通功能、社交功能等多方位整合,低碳出行将是提升城市生活品质重要的体现。
2 建设通山连海的城市绿道
在城市山水步道的建设中,路线的选择将串联起城市的山、水、城。势必面临穿越城区高密度住商区,及城市中心密集的交通网络,如何提升绿色步道最大的使用率,及提高市民低碳出行的意愿,将是重点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连结山体公园、水域、绿地并与之城市慢道系统串连,形成整个城市慢行系统网。路线选线应尽量利用水体、山林自然景观资源,充分体现绿色、生态、环保、科技理念,结合环境地理特征、地域文化和周边城市功能、城市空间形态等因素优化线路、节点、景观及配套等要素,选线规划需依据以下原则。
(1)全线贯通原则——架设通山跨桥、过街天桥,降低与城市道路交通交叉,保障全线贯通。
(2)环境保护原则——依山就势架设栈道,避免山体与植被破坏。
(3)以人为本原则——保证设施设备的参与性、公益性,使人们拥有自由享受绿色空间的权利,同时在设计中保证出行者的舒适、便捷和愉悦,串联起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学校、商业区等人群聚集区,便于日常通勤、通学。
(4)标志打造原则——经得起时间、历史和群众口碑检验的城市新亮点,给城市品位和景观做加法,塑造造型优美的整体桥梁景观。从文化上充分展现厦门历史、文化底蕴,建设富有地域特点、文化特质、时代特征及生活特色的景观,从功能上着力打造通山跨桥,过街天桥为城市新地标风景线。
(5)可操作性原则——具有实际的可操作性,设计的理念与方向符合功能定位。
(6)合理利用原则——合理利用公园现有园路、服务设施等资源,使设施利用达到最大化。
(7)与时俱进原则——随着现代城市发展,结合现代技术及市民对生活科技使用习惯,融入到步道设计中,打造城市步道的科技理念,实现网络服务互动平台。
步道选线规划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合理的线路规划,更好的服务于民众,势必提升人们选择“绿色出行”的意愿,使得绿色出行与城市活力之间的相互促进。
3 步道环境的构建与城市山水的贯穿
设计中将涉及到与城市公共交通路网的叠加人车分流的解决方式、地形高落差的连接处理形式、与公共交通设施的有效衔接等问题,将以厦门山水步道系统规划设计为例,对这几大要点通过实际环境的处理及设计,进行分析说明。
项目串联了厦门岛中北部重要的生态节点,形成贯穿厦门岛东西方向的山海步行通廊。该项目的建成将给沿线市民提供一个集休闲、健身、旅游、通勤等功能于一体的步道系统。对步道的建设提出应坚持生态、人文、人本、景观和可操作性等要求,规划目标将打造出一条具有厦门特色的绿色低碳与自然融合的城市“山水步道”,提升城市景观形象(图1)。
图1 厦门山水步道的构成
针对厦门这样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城市,把城市中山、海、湖串联起来,在设计中提出了以下几大策略。
3.1 叠加
在连续性、通达性、便捷性三大层面上进行突破,通过空间叠合的方法确保山水步道建设理念能够自始至终的连续,并且在不影响城市环境的基础上,提高通行的便捷性、舒适性。
城市交通的叠加:在串联城市山地、公园、湖泊的通道在空间上定会与城市主干道交叉、重叠选择将人行与车行系统分离,向上局部高架步道系统,构建独立路权空间,架设人行通道(图2)。
图2 步道与城市主干道交叉、重叠
步道功能的叠加:步道不仅仅是人行通道,更将是融入市民健身运动、漫步、骑行、通勤、旅游、社交等功能为一体的游憩型绿色长廊。步道空间功能的交互性,将使绿色出行与城市活力之间相互促进(图3)。
3.2 跨越
借由东西向通山连廊的打通,提高山体公园的可及性,东西互通,地面车行系统相对分离,构建独立的路权空间,不影响城市公共交通的同时,将更好的提高出行的安全性。
天桥的架设:步道的设计中,涉及到步道连接将跨越城市交通主干道,在设计中考虑架设人行天桥,人行天桥的布设将是连接城市的山与水主要的串联形式,城市中的桥梁,在设计上对造型及体量感的要求较高,建议选择轻巧、凸显城市特色的桥梁设计,在城市夜景打造上,对桥梁夜景也将提出更高的要求。
图3 架设高架步道系统
垂直电梯的运用:山体与城市步道的连接形成高程落差大的地势环境。跨线路段山体与地面的高差较大,设置坡道路线较长,设置楼梯,通行的便捷性差,因此设计中考虑使用自动扶手电梯和垂直电梯。电梯作为垂直交通工具,其运量大,效率高,保证无障碍要求的同时,还具有较强的吸引人流的作用(图4)。
3.3 互联
城市山水步道的构建,势必与周边环境相互影响对接,产生互动、关联。
交通互联:山水步道的构建,要与周边公共交通(地铁、公交站、BRT、公共自行车站点等)有效连接,提高连接后通达的便捷性。
社区互联:城市山水步道构建为周边社区居民提供重要休闲活动场所,借由东西向通山连廊的打通,提高山体公园的可及性,拓展居民的活动领域,并强化社区间的联系交流。步道服务于周边社区满足通勤、运动、休闲娱乐等多功能的使用。
商业互联:城市山水步道要与周边大的商业体衔接,提高步道使用率的同时,带动商业中心的人气,也满足周边社区居民的购物需求。
信息互联: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行为模式,移动网络的发展让步行系统与车行系统的对接更高效。虚拟空间是物理缓冲与交流空间的有效延伸。
运用城市网络覆盖,提出智能步道的设计理念,设置一系列安全监控、信息互动、人员定位及地图导览、路线规划、对外交通查询体系等(图5、图6)。
3.4 拓展
沿线步道节点景观空间环境的拓展,互动空间的延伸。
城市山水步道设计,可以在步道沿线设置节点景观及观景台,便于市民休憩及社交互动,通过良好的步道节点景观环境,使得步道公共空间活动能吸引人群到达,步道环境的构建,节点景观空间的塑造可以鼓励更多的绿色出行,并且在其中采取绿色出行方式活动,而且这种到达与其中的绿色出行,也为步道环境提供了良好的反馈,使得两者相互促进。同时创造良好的步道空间也有助于鼓励社区活动,提升区域市民交往,从而产生情感、公共活动等方面的价值。而这些方面,正是城市交通建设的根本目的之一——促进城市活力。
图4电梯形式的选择
图5 智能步道
4 人性化的城市山水步道构建
未来城市建设和对城市道路交通的改善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人的发展、生活品质的提高为目标,提供当下以及后代可以享受的健康城市生活环境,使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以及行动不便者都能从中受益。交通出行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必须充分考虑人们在出行过程中的体验,而不是像可以移动的物品一样被运送到城市的各个地方。另外一层要求是城市开发和交通建设要以方便人们步行出行为导向。城市原本是我们能够方便步行的地方,而实际上许多城市建设已使人们在城市中步行变得越来越困难。无论是人行环境还是非机动车出行,均需要线性的公共空间来容纳,需要依赖于良好的慢速空间,而这一空间更多的呈现人性化设计,因此需以人为本构建城市步道环境。
人性化设计的影响因素:
(1)流线组织方面因素——交通功能是是步道最核心的功能,步道的流线组织应当放在首要位置进行考虑。各种不同的道路交通状况,造就不同的选址与选形,选址应该首先考虑满足交通的需要以及行人的便捷。
(2)无障碍通行方面因素——无障碍设计划分为行为无障碍设计和无障碍引导设计。行为无障碍设计主要为盲道、扶手、无障碍坡道、电梯等;无障碍引导设计主要通过无障碍引导标识系统来实现。
(3)安全性方面因素——滑倒因素,通过设计降低滑倒事故的发生率。坠落因素,包括行人的坠落和高空坠物。振动因素,主要表现在桥梁上,影响行人通行的安全感。
(4)舒适性方面 因素——舒适性包括知觉舒适性和行为舒适性两个方面。舒适的步行空间主要满足以下要求:空间宜人,施设完善,景观悦目,环境具有亲切感和人情味。
通过案例分析说明城市步道空间环境人性化体现。 步道串联厦门岛内8山3水,线路所经区域高差较大,步道的坡度控制是人性化设计的重点之一。 步道的线型均采用S形的线型设计,利用线型的长度优势降低坡度,保证步道通行的便捷性和舒适性。
无障碍设计需考虑老人、小孩等体力较差人群的通行,跨线路段山体与地面的高差较大,设置坡道路线较长,设置楼梯,通行的便捷性差,因此设计中设置自动扶手电梯和垂直电梯。电梯作为垂直交通工具,其运量大,效率高,保证无障碍要求的同时,为地势高的山地环境提供更安全的保障(图7、图8)。
5 城市山水步道的构建,融入地域特色,展现城市文化
城市文化及城市形象要素作为城市巨大无形资产的重要性已逐步成为共识;文化已经跃升成为衡量城市发展与城市文明程度众多因素中,极为重要的“软实力”,文化也成为一座城市是否同时拥有历史底蕴与先进价值理念体现的重要标尺。城市步道作为展示城市文化底蕴提供平台,通过对不同环境与地段历史人文底蕴的串联和展示设计,城市山水步道构建将推动区域文化品位和区域人气的提升,带动城市旅游业及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引发区域土地价值升值的联动效益(图9)。
图7 坡度近控制是人性设计重点
图8 设置电梯满足不同人群需求
6 结语
城市山水步道的建成,不受平面交通影响的天空廊道,提供城市市民另一出行的绿色交通选择可能性,造型轻巧的倚山栈道与跨越城区的通山连桥,形成城市一道景观新亮线,这条带状休闲走廊,与城市相连接,提供多元化的静态与动态休闲活动设施,倡导一种健康,自然和安全的生活方式;即是城市旅游观光带的延伸,更是提升整个城市生活品质的体现。
图9 城市文化在步道中体现
设计中提出相关要素与原则对我国现阶段城市环境的适用性还有待探讨;尤其是如何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步行环境的优化设计来引导与促进健身行为与意识,是健康城市建设的要点之一,也是健康城市设计的重要研究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