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实务导向的MAud课程体系创新研究
2018-09-10西京学院陕西西安710123
□(西京学院 陕西西安710123)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管理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审计不论是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方面还是在保障经济社会有效运行方面,都发挥着极为重要的“免疫系统”功能。政府组织、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及非营利组织对高层次、应用型审计专门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财政部在《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的发展目标中明确指出,到2020年涉及会计审计实务、会计理论研究和会计管理等方面的各类别高级会计人才总量增长50%。审计硕士作为我国第39种专业硕士,2011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8次会议审议通过,2012年开始单独招收审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虽然审计硕士招生单位现已扩大至37家,但培养数量及质量还无法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审计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
一、审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构建理念分析
课程体系是审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确保培养质量和实现培养目标的主要抓手。因此,建设完善科学的课程体系对保障审计研究生课堂学习效果、提高审计人才培养质量极其关键,更是当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改革的紧迫任务。
(一)以审计实务应用为导向
专业学位硕士相对应的是学术学位硕士,审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即学术型硕士)教育是以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为主,培养目标要求能胜任审计理论的研究与教学及相关审计实务工作。审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即专业型硕士)教育则是培养能够创造性进行审计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审计专门人才,更加注重审计实务应用的导向。因此,审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应以审计实务应用为导向,要注重将审计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联系,特别是核心课程应针对审计实务的需求来设置,加强对审计方法与技能的训练、考核。这就需要在课程设置方面采用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等多种方式,加大审计仿真实验、审计软件实训等校内实践教学的学分及学时投入。
(二)以满足审计职业需求为目标
今后,随着审计全覆盖要求的提出,审计涉及的领域和项目类型将越来越广,对精通企业审计、内部控制等专业化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审计硕士教育旨在以职业证书对接进行职业化培养,以满足审计职业需求为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应与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内部审计等审计业务所需职业能力衔接,要与学院所设培养方向的核心专业课程相对应。审计专业的应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也有相对应的职业证书考试,例如注册会计师(CPA)、国际信息系统审计师(CISA)与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CIA)等资格考试在国内外审计领域认可度非常高且供需缺口也在进一步扩大,将这些考试科目或考试内容作为审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设置的重要参考,不仅能帮助研究生获取审计相关职业资格的认证从而赢得较好的职业前景,更重要的是考试科目所涵盖的知识与审计职业能力需求是吻合的。
(三)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能力的提高为核心
审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不仅需要系统掌握审计学科领域的现代理念和专业知识,还要能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现实问题,需要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应用知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职业判断能力。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能力的提高为核心的培养目标主要突出以下三个方面的课程设置:一是专业知识相关课程的设置,应系统安排审计理论与实务、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等核心课程,并补充计算机审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管理咨询等选修课程;二是实践技能相关课程的设置,即审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应接受一定量的审计案例教学、审计软件实训等,从而增加对审计实践的认知、培养应用知识能力;三是职业操守相关课程的设置,由于审计工作的特殊性常常存在经济利益的博弈,所以对审计从业人员特别是高层次审计人才的职业素养要求极高,仅重视审计知识和实践技能的课程体系是不够的。
二、审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的现存问题剖析
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审计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我国从2012年开始招收审计硕士,2014年才拥有第一批审计硕士毕业生。在短短四年时间里,30多家培养单位对审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体系、课程设计、研究方向都在不断地进行探索研究,也取得显著的进步和发展。本文通过比较分析法、文献研究法及实地考察培养单位等多种调研方法,发现目前审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还未建立起一套能以审计实务应用为导向、以满足审计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能力的提高为核心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建设所存在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目标同质化,课程设置受制于MPAcc和学术型硕士的影响
从学科历史的发展过程来看,审计原本是会计的一部分,后来随着审计实践的发展逐渐从会计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概念独立、具有专门职能的学科,所以审计专业教育的发展完善既受益于会计专业也受制于会计专业。据统计,审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大部分下设会计学院,因MPAcc、会计学术型硕士先入为主和会计学科发展较为成熟等种种原因,审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出现培养目标的同质化现象,只是简单地按照审计主体不同便将其研究方向统一设置为政府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和内部审计三类,未充分考虑学院优势学科、特色专业、师资力量的建设与发展。
部分院校还出现重视学术型硕士、轻视专业型硕士的现象,甚至是专硕研究生和学硕研究生一起上课,共用同一份人才培养方案。在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可查,云南财经大学在会计学院同时开设审计学硕士和审计硕士,审计学设置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国家审计与政府债务治理、舞弊审计与法务会计等三个明确研究方向,却未对审计硕士区别研究方向。
(二)课程改革存在困难,研究方向不明确
MAud的培养方式要重视运用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应加强案例教学,注重实际能力培养。然而,在传统的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中,专业课程中的方向选修课一般是依据导师研究方向而设立,这类课程具有很强的“科学研究性”,而非“专业实践性”,课程建设的主要控制权在导师,存在个性较强而公共性较弱的特点,因此增加了课程改革的难度。
明确的研究方向和独特的专业特色对课程体系建设的影响很大,需要彼此间紧密结合,例如南京审计大学突出发展以“国家审计”为核心的研究方向,不仅于2015年成立政府审计学院这一特色学院,还开设了国家治理与国家审计精品课程。但很多高校并未对研究方向进行特色凝练,有的是直接根据审计对象把研究方向直接分为政府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和内部审计三种,造成方向选修课的开设缺乏依据,师资力量分散在不同的二级院系,对审计硕士的培养难以突出特色。
(三)课程内容选取不当,对职业操守教育不重视
经调研发现,不少培养单位根本没有开设审计职业道德相关课程,也缺少系统的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教育措施,部分院校则是按照审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指定的《审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将《审计职业道德》设为方向选修课,还有的培养单位将其开设成系列讲座形式来进行,但因选修课和系列讲座不具有强制性,自愿选修和主动参与的研究生并不多。
审计职业道德规范对高层次审计专门人才的要求极高,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跟审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密切相关,其职业特性要求须具备独立、客观、诚信、审慎、清廉、依法、责任感等人格特质。而从审计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现状来看,对职业操守和人格特质的培养教育不够重视。
(四)实践课程落实不力,校外导师功能虚化
由于审计专业硕士设立时间较短,很多培养单位还没有专门的审计专业实验室和相应的审计实训软件,再加上任课教师的工作经历限制和审计行业保密性要求,供课堂教学的会计审计相关案例严重缺乏。虽然中国专业学位教学案例中心已收集450个会计案例,但专门针对审计课程的案例较少。不少审计研究生培养模式还停留在“粉笔+黑板”的传统纯理论教学方式。许多实务类课程需要邀请企业、政府、行业专家来讲授,借助实务部门的资源才能有效地实施,而由于高校与企业或实务部门是特性不同的组织,在课程教学的合作上存在工作时间冲突、授课地点偏远等困难,很难采取协调一致的措施保障。
虽然大多数培养单位都实施双导师制度,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校内外导师的职责分工不明确,缺少对校外导师的津贴报酬和培养考核,导致校外实践导师仅仅是挂名或提供实习岗位、功能虚化的现象出现,无法给予在校研究生实质性的指导和帮助。
三、审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改进建议
(一)明确课程体系建设目标,采用模块化课程结构
MAud课程建设要逐步形成“相对稳定基础主干课+方向特色明显的专业选修课+动态学科前沿讲座课”的课程体系,课程建设内容应向实践性、创新性倾斜。基础主干课由公共必修课和专业核心课组成,具体参照全国审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指导委员会组织专家制定的《审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试行)》,其中专业核心课可根据培养特色进行适当调整。专业选修课应综合考虑所设研究方向、培养单位的学科特色以及人才需求等方面开设方向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
MAud的人才培养应建立“三平台,四模块”的课程体系:“三平台”是指基础能力训练平台、职业能力训练平台、创新能力训练平台;“四模块”是指公共基础模块、专业技能模块、实践创新模块、职业素质模块。具体如图1所示。
(二)实施“三位一体”教学方法,凝练研究方向开设选修课
审计硕士课程设置要将审计组织、培养单位和个人职业发展要求有机结合,要将课堂讲授、模拟实训和企业实习融为一体。“三位一体”即在课堂教学中解决“应知”的问题,在实验教学中解决“应会”技能的问题,在实习企业中解决“应识”的问题,即得到技能的熟练和职业素养的培养。重视运用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情景模拟等方法,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职业技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根据审计主体,可将审计研究方向划分为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目前部分培养单位还开设了信息系统审计、工程审计等方向。方向选修课可以在《审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试行)》中拟定的15门课程(例如财务审计、绩效审计等)中选修,还可根据培养单位的学科特色与优势开设新课程。例如,南京审计大学曾隶属于审计署,在国家审计研究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资源,又作为我国唯一一所以“审计”命名的大学,故研究方向以国家审计为特色,在MAud(即审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中安排了国家治理与国家审计课程,选修课程也设置了经济责任审计、公共预算与绩效审计、环境资源审计、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等相关研究方向支撑学科建设。
(三)精心选取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教育相互衔接
图1 MAud课程体系的框架构建
审计专业硕士培养应用型的高素质人才,人才培养应满足行业的职业需求,与行业认证相结合,在专业选修课课程设置上可参考注册会计师(CPA)、国际信息系统审计师(CISA)与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CIA)课程,培养行业精英和应用型人才。研究生可根据研究方向和职业发展选取与考试科目或考试内容相近的选修课程。
根据 MAud未来就业方向或职业能力来设置不同课程群,主要分为四大模块:公共基础职业素养课程群、专业基础课程群、专业方向课程群和选修课程群。精心选取每个课程群的课程内容,为培养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全面立体的专业知识构架和熟练的专业技能,能够高效解决审计实际问题的高素质审计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以审计项目为抓手,认真落实实践教学
目前,移动互联网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审计领域广泛运用,审计方式发生相应改变,对审计人才的需求也在向复合型、应用型方向改变。据统计,南京审计大学、西京学院等多所学校目前招收的审计硕士生源大部分是应届毕业生,还有一部分学生为跨专业录取,没有审计、会计等方面基本认知和实务经验,这就需要以审计项目为抓手,加强建设案例教学、软件实训、校企共建课程等多元化校内实践教学的课程设置体系。
MAud的培养实行“专兼结合、主副配合”的双导师负责制,要求校内主副导师长期深入实践,不断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单位通过培训、引进、外聘等途径优化导师队伍结构,并积极选聘具有丰富审计实践经验的审计界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担任校外导师,高度重视对“专兼结合、主副配合”共同负责的导师队伍的构建。逐步形成校内导师主要负责案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学位论文的选题与指导,校外导师主要负责实践教学、企业实习、指导研究生参与至少一项完整的审计项目的职责分工。另外需要落实校外导师的津贴报酬,实施灵活的校外导师考核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