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视野下扬州刺绣的保护与发展

2018-09-10吴春雨

丝路艺术 2018年4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摘 要:起源于扬州的传统扬绣历史悠久,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发展形成独特风格,彰显扬州地域文化特点。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其保护与发展面临瓶颈。针对扬州刺绣的保护与发展,笔者认为可通过刺绣文化资源数字化与完善主题博物馆建设实施整体性保护。利用非遗结合旅游、文化创意产业、“互联网+”思维实现扬州刺绣艺术的传承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州刺绣;保护与发展

一、扬州刺绣的地位与影响

刺绣最早是一种实用的女红艺术,逐渐朝画绣发展,演变为一种既实用又独具陈设欣赏性的工艺艺术品类[1]。 通常认为扬州刺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苏州刺绣的重要流派,而扬州刺绣的起源与发展,独立于苏绣。扬州刺绣源于汉,兴于唐,精于宋,盛于明清[2]。两千多年来,它经历了宫廷绣、庙堂绣、文人绣、民俗绣到艺术绣的发展阶段。

有历史记载的扬州刺绣可以追溯到西汉。现存最早的扬州刺绣实物,出土于扬州高邮天山的西汉广陵王刘胥夫人的墓葬中。隋唐时期,隋炀帝组织开凿京杭大运河,使扬州成为当时著名的经济都会,商品经济的发展带来手工业的繁荣,扬州刺绣在技法与原料等方面日臻成熟。唐代宗教文化兴盛,绣佛像在当时尤为流行,据《唐鉴真过海大师东征传》记载,扬州高僧鉴真还携扬州绣师与绣品东渡日本,这也是我国刺绣艺术早期对外交流的见证。宋代,扬州刺绣迎来转折期。绣师们将传统技艺与美术相结合,从实用性向艺术性过渡,提升了传统刺绣的文化品位。他们偏爱选用名家字画为刺绣蓝本,写意绣的雏形由此出现。明清时期的扬州刺绣在继承宋代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民间日用类绣品与艺术赏析类绣品共同蓬勃发展。清代,扬州出现以“扬州八怪”为代表的文人画派,扬州刺绣借鉴扬州画派,以八怪的画本为主,从题材和技法方面丰富发展了写意绣。新中国成立后,由陆树娴和陈淑仪为代表的扬州刺绣艺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形成了富有诗情画意的仿古山水绣和神韵天然的水墨写意绣[3]。

起源于扬州的传统扬绣历史悠久,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发展形成了着力表现笔墨神韵与中国画人文内涵的水墨写意绣和山水仿古绣,彰显出精致且厚重的扬州地域文化特点,“不是绘画,胜似绘画”的艺术效果在绣坛独树一帜。

作为扬州工艺四大花旦之一的扬州刺绣,早在新世纪初,就与玉雕、漆器、剪纸抱团亮相各大工艺美术展销会,依托“扬州工艺”集体的力量逐步打开市场知名度。凭借独特的艺术风格,《庐山图》、《麻姑献寿》、《天地一沙鸥》、《海峤春华》、《八怪精粹》等一系列优秀扬绣作品,多次在全国工艺美术展上获奖。2007年,扬州刺绣入选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政府在扬州绣品厂的基础上成立了扬州刺绣所,隶属于扬州工艺美术大楼有限公司。积极帮助符合条件的扬绣艺人申报各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资格并为他们开展传承、传播活动。经申报与评审,扬州刺绣现拥有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1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名,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3名,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5人。经过一系列传承创新与努力,2014年,扬州刺绣获批第四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扩展项目。

二、扬州刺绣如何传承与保护

从形式上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依赖“个体传承和群体传承”两种传承维度[4]。笔者调研发现,扬州刺绣的传承仍旧主要以家族传承和师徒传承为主,缺乏群体传承和整体性保护。扬州刺绣亟待遵循非遗传承和发展的规律,进行保存、保护、传承、传播等“整体性保护”。除了在2013年已经建立的扬州刺繡发展与协作联盟,笔者认为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扬州刺绣文化资源数字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就是利用数字技术对项目的核心与代表性内容进行记录,将数据资源进行系统化整合。最终通过数据库等形式,达到非遗资源的数字化保存、管理、交换和利用,达到非遗保护的目的[5]。

针对扬州刺绣文化资源数字化,首先,制定扬州刺绣数字化采集方案。通过普查、收集、考证、保存,厘清扬州刺绣的历史发展脉络,收集整理资料、实物,并予以存档和保存。其次,对刺绣艺人先根据地域和年龄进行整理、排查,逐步进行采访,以摄影、摄像、录音、笔录等形式,留存口述史料,完善档案和数据库。这一举措也是在实施抢救性保护,正所谓有传承才能有发展,而传统手工艺的传承离不开人才。扬州刺绣源远流长,技艺的衍化和传承多数靠前辈的口传心授。针对不少传承人年事较高的情况,必须抓紧时间收集、记录、整理、研究。再次,逐步实施数字化管理,并适时纳入资源共享工程。这项工程不仅仅是保留“扬州刺绣”的文化基因,也是将其通过现代高科技手段和创新思维,在坚持原生态的基础上进行数字化再创造。

(二)完善扬州刺绣主题博物馆建设

扬州市政府计划在湾头打造大运河非遗博物馆,包括刺绣、剪纸、漆器等主题博物馆。主题博物馆应当弘扬和传播“扬州刺绣”文化,成为人们了解扬州刺绣的最佳去处。

博物馆对非遗的陈列,需要强化它无形的内容,兼顾有形的物质载体[6]。扬州刺绣作为手工艺,主要是通过技艺、实践等方式而存在。对此,有形的物质载体不仅包括扬州刺绣作品、文字和图片介绍,也能够以时间脉络展示从古至今刺绣的相关材料和工具。那无形的内容从何展现呢?笔者认为需解决绣制中针法、绣线等这些晦涩难懂的信息问题。扬州刺绣可以采用“动静结合”的形式来展示——邀请刺绣大师进行活态展示,现场讲解。笔者曾在走访过程中观看绣师们绣制的过程,她们技艺娴熟、手法高超,作品栩栩如生,引得旁人啧啧赞叹。成功策划此类活动,可以调动参观者的兴趣,架起与观众沟通的桥梁。

在展示形式方面,现代人们审美理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声、光、电与智能化系统影响着生活的方方面面,陈旧且过时的静态语言设计已经很难再满足当前人们的审美需求。上文论述到,现今扬州刺绣题材主要来源于中国文人画,文人画赋予刺绣作品更大的观赏性和艺术价值,因此可以将文人画与优秀的绣品相结合展示。静态陈列、声音解说、视频和数字化媒体技术,不仅从视觉上欣赏,更从触觉、听觉等多维度感受仿古绣、写意绣丰富的文化内涵,体会其中的文化精神。

扬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展馆设计可以运用大量数字化设备,营造独特的地域文化氛围。时尚的现代互动体验与古意盎然的展馆设计相结合,辅以热情周到的讲解,那定能激发参观者的欣赏热情,而传统的艺术也能焕发新的光彩。

三.扬州刺绣的发展对策

自2005年来,扬州市逐年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工作力度,扬州刺绣属重点项目之一,经数年努力也取得阶段性成果,但是,扬州刺绣在保护性开发上还存在问题:比如对扬州刺绣与其他非遗项目的联动发展的重视还不够,旅游开发和保护措施也不够深入有效;扬州刺绣产业定位模糊导致盈利缺少、业绩难以提升;扬州刺绣销售渠道过于单一,研究和宣传渠道仍需扩大。 因此,本文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为扬州刺绣的发展提出建议:

(一)“非遗 旅游”——加强扬州刺绣项目保护性旅游开发

旅游开发是非遗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方式。随着国家文化发展政策以及非遗保护政策的推进,地方政府渐渐重视旅游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扬州人文、自然旅游资源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格外丰富,发展旅游业有独特的地域优势。

1.建立集聚区,非遗项目联动发展

刺绣旅游的亮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刺绣产品本身,二是刺绣的制作工艺[7]。扬州刺绣成品具有收藏价值、实用价值和观赏价值,可产出观赏性的扬州刺绣作品甚至高升值潜力的收藏品,旅游购物商品种类丰富。扬州刺绣的制作工艺精湛,可衍生出现场展示、亲身体验刺绣等可参与体验的旅游活动。

2015年,“扬州486”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聚区正式落成启幕。集聚区共整合了68个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建立非遗品牌经营商户、大师工作室、非遗项目活态展示区、非遗作品公共销售区等区域,打造适应非遗与人文旅游融合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但笔者调研后发现,在“扬州486”集聚区,扬州刺绣等手工艺旅游忽视了制作工艺展示这一内容。为加强游客的旅游开发支持度,笔者建议一是联合其他非遗项目,合理配置资源,将扬州刺绣非遗旅游开发从“购物游”变为体验旅游。二是增强专业解说及公益性文化宣传,提升商业氛围,加深游客们的旅游深度和对非遗的认识,感受扬州的非遗文化。

除此以外,还可以将扬州刺绣融入到各种民俗文化活动中。比如根据特定节日,可以策划“非遗一日游”“亲子体验馆”等活动,针对不同的年龄段决定形式和内容,采用亲身体验、寻访对话、情景再现等方式實现互动。

2.重视非遗文化旅游文创产品设计

旅游商品是游客在旅游过程中购置的物品,是旅游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开发有地域特色的旅游纪念品,不仅推动旅游经济发展,同时也是旅游城市历史与文化的缩影。

扬州古代民间刺绣就有雅俗兼备的民俗秀,小到日常用品,如平常衣物、荷包、鞋面、香袋等,大到床帏、被面、门帘等室内生活用品。这类实用品与时俱进可以演变成现代的卡包、手机袋、钥匙包、围巾、披肩等,如此不仅可以将传统扬绣融入现代生活,且与艺术精品比起来,它们价格实惠、有更高实用价值。笔者调研发现,在扬州著名旅游景点瘦西湖、个园、何园等地,景区旅游商品售卖区均有扬州刺绣旅游纪念品,但其中一些产品艺术性差、地域特色不明、机械复制甚至有相互抄袭的现象,无法达到文化创意产品的艺术水准与文化内涵。扬州刺绣文创的本质仍是手工艺品,它带有精神属性,应体现一定的文化附加价值与艺术价值。所以纯粹的复制、粗制滥造,长久发展下去会逐步丧失对消费者的吸引力。

实用性强的文创产品,因为同时兼顾文化审美品位和实际使用价值,会占有更大的市场空间[8]。譬如笔者在调查中发现了一类以扬州刺绣为卖点的折扇,绣制的内容主要取材于“扬州八怪”的图案以及他们的诗文。从文化底蕴看,它源自于扬绣中最具特色的写意绣,具有扬州特色。从创意来看,产品将诗文与折扇相配合,生产时机绣与手绣相结合。从实用性看,除了扇风祛热外,文人墨客爱执折扇,它也是智慧、儒雅的象征,迎合了当代人的心理需求。

综上所述,扬州刺绣的旅游文创产品设计应强调体现扬绣与扬州文化的内涵与特色,提升产品的文化附加价值,开发特有的文创产品及衍生品。

(二)“非遗+文化创意产业” 实例——宝应乱针绣

扬州刺绣作为手工艺非遗项目之一,要实现对它的保护,需要利用其手工艺产业优势,寻找一条适合的市场化路径,从而能调动生产者与传承主体的积极性,通过文化附加值增加其经济价值。作为扬州刺绣类别之一的宝应乱针绣文创产业便是精品战略与适量生产成功结合的典范。

乱针绣自上世纪80年代传到宝应县后,起初是为开发农村妇女闲置劳动力而引进,后逐步形成了具有宝应特色的重要产业。开始时乱针绣产业主要是委托加工生产的方式,缺少精品与著名品牌,且市场上绣品质量良莠不齐,行业发展不健全。为了改变发展困局,宝应县紧贴本地特色产业发展需求,积极搭建乱针绣产业基地。

为扩大产业规模,当地政府围绕集聚发展制定政策,整合资源建设乱针绣产业园区。深知技艺传承创新的重要性,政府与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采用人才“引进来”和绣娘“走出去”结合战略,以提升传统产业的竞争力。笔者了解到,宝应定期选送乱针绣人才分批参加创新高研班,特聘全国织绣类5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1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担任技术指导老师,联合上海、南京等地工业设计公司,集刺绣基本功与设计能力为一体,积极培养年轻后备人才,引领传统产业的转型和提升。

宝应乱针绣,如今已经在以鲁垛镇为中心的地区形成了规模较大的刺绣园,刺绣作品实现了梯度化保护,打造了区域刺绣文化圈,并且带动了乡镇劳动力就业,创造可观的经济价值。

乱针绣文化产业的成功建立给予扬州刺绣产业发展许多启示:一是打破精粗与雅俗的藩篱,调整扬州刺绣的品牌定位。二是创新、设计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不二法门。宝应县“设计立县”的战略也能给其他文化产业发展以启发借鉴。

(三)“非遗+互联网”——拓宽宣传与销售渠道

由于人力、资金的缺乏,使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社会传播效果不好和产品销售困难等问题[9]。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本身拥有平台优势与整合能力的电商已经介入了非遗市场。

笔者调研关于扬州刺绣的网络宣传情况时,仅仅发现诸如“卫芳大师刺绣工作室”之类的网站,而其在网页设计、交互体验、信息更新等各方面尚有极大提升空间。除此之外,扬州刺绣、扬州剪纸、扬州玉雕等传统手工艺,都缺乏线上销售活力,分布在扬州各地的手工艺非遗资源,仍旧处于较为个体、零散、封闭的生产状态。对此,笔者认为,扬州刺绣可以整合资源,建立非遗网店,利用数字化信息与网络媒体的交互性辅助营销。具体做法有如下建议:一是优化分类与检索功能,方便消费者选购。二是利用多媒体传播手段完善介绍,增加产品内涵。包括利用精美的图片展示精致的扬绣成品和复杂工艺,利用文字和视频介绍绣师们高超的技艺和与之相关的动人故事,同时针对扬绣的特点设计网店整体风格。

结语

扬州刺绣是我国民间刺绣的组成部分之一,历史悠久、古朴纯雅的古城扬州孕育发展了扬州刺绣这样一朵奇葩。它“不是绘画,胜似绘画”,以山水仿古绣与水墨写意绣见长,体现着中国水墨画的韵味和扬州城市的精神气息。作为地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艺术也面临着种种危机,亟待转型发展。总的来说,扬州刺绣的传承与发展需立足传统,把握其精髓和特色。通过组建扬州刺绣联盟、建立扬州刺绣数据库、完善扬州刺绣专题博物馆,实现整体性保护。其次,为了使其更好地活化发展,可以借助其他非遗项目和旅游结合、雅俗结合发展刺绣文化创意产业、利用“互联网+”的思维寻找一条更适合扬州刺绣的市场化路径。期待着更多的力量参与到扬州刺绣的传承与保护中来,这样遗产才能世代传承,民族文化的血脉才不会中断。

注释:

[1] 李杨 熊莹.传统与创新之间:苏绣的传承、保护与产业发展研究[J].民族艺术研究,2017,9:119-126

[2] 杨天.扬州刺绣传承现状的问题及反思[D]扬州大学,2014:6

[3] 杨天.扬州刺绣传承现状的问题及反思[D].扬州大学,2014:17

[4] 周耀林 黄川川 叶鹏.论中国刺绣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基于群体智慧的SMART模型[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6,2:100-112

[5] 宋丽华 李万杜 董涛.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知识整合平台建设[J].图书馆杂志,2015,1:73-81

[6] 艾晶.对博物馆陈列“非遗”文化的方法探讨[J].中国博物馆.2014,11:105-109

[7] 杨天.扬州刺绣传承现状的问题及反思[D].扬州大学,2014:41

[8] 张锐 王凯伦.文创产品中的文化元素——以《山海经》中的鱼元素所做的文创产品设计研究[J].大众文艺,2016,4:114-115

[9] 陈美琦 陈湛 蒋不鸣 王世奇 李金融.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网店的建设途径探析[J].品牌(下半月),2014,10:47-48

参考文献:

[1]陈美琦 陈湛 蒋不鸣 王世奇 李金融.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网店的建设途径探析[J].品牌(下半月),2014,10:47-48

[2]艾晶.对博物馆陈列“非遗”文化的方法探讨[J].中国博物馆.2014,11:105-109

[3]宋丽华 李万杜 董涛.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知识整合平台建设[J].图书馆杂志,2015,1:73-81

[4]周耀林 黄川川 叶鹏.论中国刺绣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基于群体智慧的SMART模型[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6,2:100-112

[5]張锐 王凯伦.文创产品中的文化元素——以《山海经》中的鱼元素所做的文创产品设计研究[J].大众文艺,2016,4:114-115

[6]李杨 熊莹.传统与创新之间:苏绣的传承、保护与产业发展研究[J].民族艺术研究,2017,9:119-126

[7]王欣.当代苏绣艺术研究[D].苏州大学,2013.

[8]杨天.扬州刺绣传承现状的问题及反思[D].扬州大学,2014.

[9]杨陈希.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台州刺绣的发展思路探究[D].中国美术学院,2015.

[10]魏艺佳.无锡刺绣的传承发展及衍生品设计研究[D].江南大学,2017.

[11]沈蓓.繁华见风物——扬州民间工艺[M].扬州:广陵书社 ,2013.

作者简介:

吴春雨(1996—),女,汉族,籍贯:江苏常州,单位:扬州大学文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传承戏曲艺术的重大举措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试析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中的传统建筑营造技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
现今社会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探索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