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真理面前,愿我们都是孩子
2018-09-10张昊
张昊
周末的下午,倚在床头,拜读李淼老师的新作《给孩子讲相对论》,一眼望去的是窗外明媚的阳光,阳台上晾晒着的衣物迎着微风摇曳,耳畔传来孩童们的阵阵嬉闹。
忽然回想起童年无数个这样的午后,我翻开一本本科普读物,如痴如醉地沉浸在科学家的故事里,仿佛置身于无数古往今来人类智慧火花闪耀的瞬间,当时我就在内心中认定了今后努力的方向。我今年32岁,多少算是个科学工作者,儿时的理想最终得以实现,应该也可以说是一种幸运了。
如果说到底是什么因素促使我对科学产生兴趣,我想中小学时期大量的科普阅读应该算作其中的主要原因。一本好的科普读物可以影响一个人一生的职业选择,这也是我目前在工作之余坚持科普创作的原动力之一。
李淼老师是我非常欣赏的中国科普作家之一,他的文字严谨而不失活泼,颇有老一辈科普作家叶永烈先生的风范。他所创作的诸多青少年科普作品在我看来都是提高青少年科学素养的绝佳读物。
拿这本《给孩子讲相对论》来说,从最初引入光速不变概念时制造的悬念开始,就让我禁不住想要继续读下去,看看这不变的光速到底是怎样的存在。紧接着,作者主动解开悬念,自然地引导读者循着科学家思考问题的轨迹展开思路,他就光速不变这一问题的实验验证做了着笔甚多的描写。
接下来,他以现代粒子物理研究中常用的大科学装置——环形加速器中观测到的基本粒子寿命变化为例,将“尺缩钟慢”的相对论效应深入浅出地呈现给读者,让读者体会到科学理论的力量。设置了科学问题,再用科学方法去解答,将科学家验证理论预言时的所思所为呈现出来,这对于引导孩子们建立科学的思考方式大有裨益。
用孩子们都能理解的语言去解释深奥的理论物理问题,对于科普作者来说是最大的挑战。以我自己编辑和审阅科普文章的经历来看,很多专业能力很强、学术水平过硬的作者并不擅长把深奥的东西用普通人可以明白的语言讲述出来。读者需要的是山水画或者浮世绘一般的图景勾勒,绝非是油画一样的分毫毕现,过多的细枝末节只会将读者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之中。对于青少年科普来说,这一点尤为关键,而李淼老师的这本著作,我认为在向读者勾勒物理图景方面可以说是非常出色了。
文章对量子力学建立过程中的泰斗级人物狄拉克做了一个妙趣横生的速写,很多关于他的逸事我也是头次听说。在事例的选择方面,作者的技巧也十分高明,既体现了狄拉克的天赋异禀,又反映了他的特立独行。将科学家的形象描绘成类似于美式超级英雄电影中的科学怪才,这样的处理方式应该是当代青少年非常乐于接受的。
其中,我最喜欢的部分是狄拉克与他的太太在相识相爱过程中的几段逸事,一个如美剧《生活大爆炸》中主角谢尔顿一般的形象立马在我的脑海中鲜活了起来。从最初霸道总裁一般的傲娇抗拒、自由自我到最后的互敬互爱、牵手终生,再恃才傲物的大科学家也不能不食人间烟火。至于他曾经在信中对恋人宣称自己不会爱上别人,更无法理解常人的爱,我们只能替他的夫人说,谁叫你有那个时代最聪明的大脑呢,即便说过孩子气的话,也只好选择原谅你了。
在这里不得不稍加感慨的是,在我小时候阅读过的科普著作中,对量子力学相关内容的描述和讲解少之又少。我想,这一方面是因为当时量子力学相关内容的学校教育在科普作者这样的群体中尚未得以普及;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还远远不像今天的信息时代一样,建立在微电子技术的飞跃发展之上。
我个人直到进入大学和研究生课程之后,才通过学校教育接触了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基础知识。对于如今的青少年而言,如果到大学阶段才正式接触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恐怕确实有点跟不上身边科技发展的潮流。从這个意义上来说,李淼老师的两本书,《给孩子讲相对论》和《给孩子讲量子力学》都是顺应潮流、与时俱进的范例。我们科普界应该鼓励更多的作者和资源单位去创作相关的青少年科普作品,毕竟从小就对人类智慧在现当代的最高成就耳濡目染的群体,才会真的具有面向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李淼老师在文章中戏言,因为孩子们的头脑中没有思维定式的禁锢,他常常感到与孩子们的交流反而更加容易。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接受科学素养训练这件事情上,孩子们所具备的可贵之处绝不只是思维活跃、定式少这么简单。孩子们天生具有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都驱使着他们去探索未知,追寻答案。在成年人眼中平凡无奇的世间万物,在孩子们眼中却充满谜团。我们人类科学史上的先贤们正是因为有孩子一般的好奇心才会在不同的时代艰辛求索,只为找到一个答案。
在真理面前,愿我们都是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