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淼:科普,要做就做最好
2018-09-10张晓磊
张晓磊
初闻李淼大名,是在一年前,我刚开始接手运营中国科学探索中心的微信公众号时。当时公众号的定位比较小众,发稿量也不多,所以阅读数总是寥寥无几。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以转载的形式发布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做《论科学与佛学的关系》,作者便是李淼。文章语言风格娓娓道来而不失风趣,行文基调平和却掷地有声,从物理学角度进行客观分析后给出答案——让科学的归科学,宗教的归宗教。那篇文章的阅读数破天荒达到了四位数。以我们平均阅读数在200上下徘徊的常态,忽然面对过千的点击率,感觉有些不可思议。当即上网输入“李淼”“科普”,当“物理学家”“网红科学家”“科普作家”“跨界达人”“诗人”“2015年度十大科学传播人”一连串的搜索结果出现在眼前时,我的第一反应却是:他们是同一个李淼吗?
答案是肯定的。
物理学家、网红科学家、科普作家、诗人,哪个是他?
作为物理科学家,李淼有着令人羡慕的科研经历和学术成就。就像他在采访中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的那样:“我的科研是很厉害的!”他是中山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院院长及筹建人,是“天琴计划”①的领头人。他被学界誉为国内弦论领域最有发言权的科学家,学术论文《一个全息暗能量的量模型》得到全世界同行的认可。他所著的《暗能量》是国内暗能量研究方面的第一本学术专著。
李淼是科学家,而且是知名科学家。如果还要给他的科学家头衔前面加一个定语的话,“网红”无疑是最合适的。中国科协评选他为2015年度“十大科学传播人”,获奖理由中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他在网络上拥有几十万的粉丝,从博客‘闲谈物理,到微博再到专栏文章,唯一不变的是他用讲故事甚至是谈八卦的方式讲科学道理。他纵论热点事件,爱在网络平台上与网友互动,乐于将自己关于物理的思考传播给公众。”从拥有50万粉丝的微博科学大V到喜马拉雅电台《淼叔开脑洞》的主讲人,从知乎达人、饭团团长到做客知名媒体直播间解读“天宫”一号重返大气层,他有着超出这个年龄的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自如行走在层出不穷的新媒体平台。与大众印象中科学家不修边幅的形象不同,李淼对衣着穿搭颇有心得,他甚至专门为时尚专栏“衣物理”撰稿,写下了《男人,你为什么不在意如何穿衣》《烫衬衫的哲学》等。李淼热爱运动,游泳是他工作之余最好的放松方式,也得益于此,他一直保持着健美的身材。无论出现在电视屏幕、媒体封面还是接受一次普通的采访,你都会看到这样一个李淼,挺括考究的衬衫,匀称挺拔的身材,温暖爽朗的笑容。在韩剧《来自星星的你》热播的那段时间,李淼被称为中山大学的“都敏俊教授”,走在校园里经常会被女生围住要求合影。
在科学家身份之外,李淼还是一位成功的科普作家。他坚持以写书作为他科普的主要形式。2013年,他第一次出版科普人文随笔《越弱越暗越美丽》,内容涵盖了科学与生活的方方面面,他把弦论、暗物质、黑洞等高深的物理问题,与诗歌、音乐、神话、科幻、时光机器等通过奇思妙想构成一部和谐的交响曲。他用科学之眼透视世界,带领读者走进一场天马行空的奇幻之旅。豆瓣读书的读者对这本书评价不俗,不少读者表示“可读性强”“一口气都读完了”,还有读者感谢李淼为身为文科生的自己打开了一扇通向科学的窗。自《越弱越暗越美丽》后,他的科普著作便一发而不可收。2015年,李淼出版了《{三体)中的物理学》,在科普界引起不小的震动。李淼很喜欢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但是作为物理学家,他在阅读中还是随手记下了小说中的物理学硬伤和破绽,便借书中的物理学内容侃侃而谈牛顿力学、相对论、量子力学、弦论、多维空间、黑洞等科学的奥妙。他的分析冷静却不尖刻,娓娓道来中透露着对小说的欣赏:
超弦理论认为组成质子的夸克还是零维的,虽然在看不见的空间中是测不准的。当然,既然是科幻,允许想象。
展开质子是大刘最美丽的想象……《三体》作者刘慈欣在《{三体)中的物理学》序言中也毫不吝啬地表达了对李淼才华和胸懷的敬佩:
从牛顿力学到相对论,从量子力学到弦论,从多维空间到黑洞,从宇宙的诞生到最后的终结,甚至还从物理学的角度探讨了自由意志的命题。本书几乎涉及物理学和宇宙学前沿的所有方面,在一本篇幅不长的书中展现了如此广阔的视野,呈现出如此丰富的内容,令人赞叹。
《<三体>中的物理学》一书热卖,对李淼的触动很大,他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科普图书在国内有着广泛的阅读群体,写书就是他做科普最好的方式。如果说以前李淼做科普是出于兴趣,那么从这时起,他开始有意识地向科普行业靠近,把科普创作当作一项专业来做。在国内图书市场中,科普图书难以占有一席之地,为数不多的科普图书还是国外引进多于国内原创。李淼的作品是个例外,2017年,他创作的“给孩子的物理学”系列作品《给孩子讲量子力学》《给孩子讲宇宙》两种图书推出后极为畅销,在当当网和亚马逊网的科普图书畅销榜上经久不衰。就在我写这篇稿件时,李淼的《给孩子讲量子力学》从人选的60种图书中脱颖而出,获得了第十三届“文津图书奖”。
也许是他的故乡——江苏涟水这座千年古城在血脉深处赋予他的灵气,也许是孤独清冷的童年养成了他独立而自由的个性,李淼爱诗歌,也写诗歌,他被誉为“写诗的人当中物理学得最好的”。在李淼看来,诗歌与科学具有共性——美。他读《千家诗》,读《古文观止》,但他最爱的还是现代诗。他笑言,如果哪一天科普不再需要他,他就躲起来专心写诗,只写给自己读。他的诗歌在灵性与理性之间自由徜徉,就像他写下的诗句——“我是觅食者,在科学与幻想之间穿越千年”。
做科普是顺势而为,要做就做最好!
与李淼交流,你很容易感受到他的真诚和坦率。在采访中,我问起他投身科普事业是出于何种情怀,我以为他会用诗一样的语言抒发情感,没想到他很认真地告诉我:“谈不上情怀,做科普是爱好,是事业,也是顺势而为。”既然做便要做到最好,做科研是,做科普亦然,这是他的性格。
李淼是个追求完美的人。做科学家,他是世界顶尖的;做作家,他的作品是最受欢迎的。采访中,我兴奋地提到微信公众号转载他的文章后点击率很高。他笑,一副意料之中的表情。他告诉我,名气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受众的人数。他说,有人通过研究畅销书的案例总结出规律,一本书是不是畅销,50%与作者的名气相关。他丝毫不介意“网红科学家”的头衔,反而坚定地认为,“网红”是件好事。他的这一人生态度被他写进了《我的人生规划,兼致小闺女》,文中重新定义了“贵族气质”:
一个贵族,他应该自觉地保持与人群的不同,保持与体制的不同,而这种保持不同不是为了不同而不同,是发自内心深处的需要。他要活得更加自觉些,更加明白些,不能因为饿了才去找饭吃,不能因为穷了才想到挣钱,不能因为心灵饥荒了才想到找精神依靠。
在采访中,他也谈起女儿的前途,他建议在美国攻读生物细胞学博士的女儿毕业后进入企业工作,因为就女儿的专业前景而言,进入企业远比在高校从事科研工作取得的成就更高。
十几年前,因为兴趣,李淼在《新发现》与《环球科学》等刊物上开辟专栏撰写文章,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科普工作。但是把科普当作事业,还是在《(三体)中的物理学》出版并热卖之后,那一年,他53岁。李淼坦言,纵观他所从事的理论物理专业,50岁以后,大部分研究者研究能力下降,能做出卓越成绩的人少之又少。但与此同时,沟通能力、语言能力,特别是把科学讲得接地气的能力却在不断进步。李淼笑言,投身科普事业也是顺势而为,在最适合的年龄做最适合的事。李淼不鼓励年轻的科研人员做科普,因为这不仅影响科研工作,而且他们的知识储备也不够,他认为科研人员从事科普至少要在40岁之后。
科普,最重要的是趣味性
作为科学家,李淼非常赞同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上提出的两翼论,他把科普比作科研的土壤,只有土壤肥沃了,科技创新才能取得更丰硕的成果。他说,科学知識作为一个人的基本素养,应该像我们读古文和莎士比亚一样。在科普作家中,他欣赏伽莫夫和叶永烈,在科普作品中,他喜欢《十万个为什么》。在文学作家中,他最喜欢王小波和王朔,喜欢他们的黑色幽默。在李淼看来,好的科普作品有三个要素:严谨、深入浅出和趣味性。在采访中,李淼知道我在科协工作,便谈到几年前他曾经在中国科协做过一场讲座,探讨科普作品如何吸引读者,当时他把严谨排在了第一位,第二位是深入浅出。随着近几年科普创作者整体素质的提高,知识中出现硬伤的现象已经很少,于是李淼重新排了个顺序,有趣放在第一,第二是深入浅出,第三是严谨。他笑道,最优秀的科普工作者,应该具备科学家和段子手两种能力。他说,我们给到受众的,应该是用最接地气的方式,传播最核心的知识点。讲故事、聊八卦,然后悄悄在故事里融人知识点才是最好的科普方式。
李淼的科普作品《给孩子讲相对论》已出版,他目前正在进行天文学历史方面的科普创作,这是一套写给孩子的科学绘本,他负责提供文字。采访的最后,我问他做科普最希望得到什么样的奖励,他笑道:“科普做好了,市场自然会给我奖励。不过,如果再有‘十大科学传播人,这样的荣誉,我还是很想得到的。”
尽管他掌握像量子力学这样高深的物理知识,他却不讲玄奥的大道理;尽管他笔下的诗歌唯美得令人心醉,他也不喜欢煽情,他只是听从自己的内心,做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李淼在诗歌《石头还会开花》中这样写道:“走过多少春天,消磨了多少年华,春天近了,石头还会开花。”也许只有透过他的诗歌,我们才可以更真切地感受到他广阔的人生阅历和丰富的内心情怀吧。
参考文献
[1]西篱.弦与光[J].十月,2014 (1): 198
①“天琴计划”是中山大学发起的科研计划。中山大学正在组建研究小组开展我国空间引力波探测计划的预先研究,制订我国空间引力波探测计划的实施方案和路线图,提出“天琴”空间引力波探测计划,并开展关键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