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共青团工作探析

2018-09-10商金艳

高教学刊 2018年17期
关键词:共青团新媒体高校

商金艳

摘 要:新媒体的迅速发展给大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也给高校共青团工作带来了诸多挑战。面对新形势,高校共青团工作者必须牢固把握新媒体传播特性,将新媒体工具同高校共青团工作有机融合,从根本上实现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创新。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共青团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17-0167-03

Absrtac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ew media has brought profound influence to the thought, study and life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also brought many challenges to the work of th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era, the workers of th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in universities must clearly recogni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ew media communication, combining the new media tools with the work of th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in universities so as to realize its innovation fundamentally.

Keywords: new media; university; Communist Youth League

新媒体是指“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 “新媒体的特点是匿名性、自发性、即时性、传播速度和范围的非完全可控性、社会关系虚拟性、群体开放性、指向随机性,这是信息时代的新特点。”由于大学生思维活跃、创新能力强,在“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等方面,往往高于社会其他年龄段群体”,他们对新媒体的运用更为充分,所受到的影响也更为强大。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深刻影响着青年大学生群体,导致其价值观念、思想状况及行为方式的一系列变化,继而给高校共青团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面对新形势,高校共青团工作必须进行探索与创新。

一、新媒体时代高校共青团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新媒体给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带来了深刻变革,促使大学生思想状况多元化、人际交往虚拟化、新媒体依赖过度化等现象的出现,令高校共青团工作者面临着工作模式、思想教育方法、社会实践方式等方面的多重挑战。

(一)社会环境

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我国社会变迁速度最快、社会结构调整幅度最大的时期。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呈现在新媒体上的就是各种社会现象、社会热点层出不穷,海量信息充斥网络空间,大量不良信息乘虚而入,网络低俗恶俗文化、黄色暴力信息等深深毒害着大学生。美国著名舆论学家李普曼(Walter Lippmann)曾在《舆论学》中提出“拟态环境”理论,“媒体的种种信息成为人们了解外部世界的主要渠道,人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媒体所提示的‘拟态环境的反应,不是对客观环境及其变化的反应。”新媒体成为了大学生与现实社会之间的隔膜,“互联网已经成为青少年看世界的第三只眼睛和‘一网情深的精神家园”。青年大学生对新媒体‘拟态环境的依赖,不利于大学生正确的认识客观世界,影响他们顺利融入社会群体中。这就要求共青团能够始终坚持高校党委的正确领导、旗帜鲜明地抵制各种错误思潮、贴近时代发展的历史进程,能够更加贴近青年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精神需需求,引导青年大学生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构筑精神支柱、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受教育者

“新媒体的出现,令各种新知识、新产品、新技术、新方式层出不穷,对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新媒体的诸多特性极大地迎合了大学生的喜好,同时也对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 思想状况多元化。新媒体的开放性与个性化特性决定了其信息传播的海量与多样,大学生能够从中获取多种多样的知识、思想与观念,令其眼界更加开阔,思维更加活跃,思想更加多元。面对新媒体传递的纷繁芜杂的海量信息,大学生很容易茫然与困惑,无法树立正确的理想与信念,很难形成核心价值观念。此外,新媒体中充斥着大量的不良信息,必然给鉴别能力差、自控能力弱的大学生带来负面影响,不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2. 人际交往虚拟化。新媒体超越了时空的限制,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使一个人的社交面得到了无限放大。新媒体集视频、音频、图像、字符于一体的多媒体传播方式,以及即时的信息传播特性,令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变得更加便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习惯于通过社交网站、网聊工具、微博等进行交际,大学生人际交往趋向虚拟化。虚拟化的人际交往在拓宽交际面的同时,也令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减弱,人际关系逐渐冷漠,不利于大学生良好性情养成及健康人格的塑造。

3. 新媒体依赖过度化。新媒体拓宽了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各类知識的获取更加便捷高效。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多元,知识面更加广阔。大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灵活,逐步由传统的封闭式、同步式向开放式、互动式、自主型转变。然而此种学习方式容易造成大学生对新媒体的依赖,不利于其学习与研究能力的提升,且缺乏调查实践,容易同社会脱轨。

(三)共青团工作者

1. 工作模式方面的挑战。传统的高校共青团工作主要以各级团组织为纽带,以召开会议、组织学习、开展活动等形式开展工作,并以校园广播、校内印刷刊物、校园网等为信息发布的主要途径,工作组织严谨,可控性强。新媒体的发展令大学生的信息获取途径更加广阔,信息发布更加自主,他们对传统校园传播媒介的依赖早已不复存在。现有高校共青团工作模式必须根据工作环境的变化进行革新,要将新媒体作为高校信息传播新工具纳入高校共青团工作,针对新媒体的传播特性为其量身定制工作模式。

2. 思想教育方面的挑战。新媒体为各种言论和思潮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平台,海量信息充斥网络空间。由于对新媒体的信息监管难度大,监管技术缺失,大量不良信息乘虚而入,网络低俗恶俗文化、黄色暴力信息等致使部分学生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发生扭曲,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同时,新媒体的发展使后现代主义思潮极度膨胀。反中心化是贯穿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对传统的东西持怀疑和批判的的态度,主张对之进行摧毁和解构,同时进行建设和重构。后现代主义表现出的总体特征为:“不确定性替代确定性,破碎性替代整体性,非正统性替代正统性,非主体性替代主体性。”活泼叛逆的青年大学生是后现代主义的积极倡导者,他们在网络“伊甸园”质疑和批判任何传统和权威,令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陷入被动,使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树立变得艰难。

3. 社会实践方面的挑战。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共青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培养和锻炼大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而新媒体的发展对此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同时,新媒体极强的互动性及无限开放的互动平台让大学生形成了新的组织形式和集结方式,他们沉浸于网络虚拟环境,他们热衷于在网络社区、论坛、博客、QQ、网络游戏等进行交际互动或组织参与活动,对现实生活中的社会实践活动倍感厌倦,不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及人文素质的提高。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共青团工作现状

目前高校共青团工作已普遍运用新媒体为工作手段和信息传播渠道以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积极探索新媒体与高校共青团工作的融合模式。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时效性强,具有高度的开放性与互动性,融合了印刷媒体、视听媒体等多媒体因素,是最具吸引力的高科技传媒,它代表了一种社会生活发展新趋势,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扩充知识量,扩大交际面。

(一)新媒体应用的积极影响

时效性。新媒体的开放性和即时性拓展了高校共青团的工作平台和内容,有利于提高工作的时效性。新媒体依托数字技术、移动通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形成了开放的网络信息系统,它信息丰富、传输快捷、受众广泛、跨时空,打破了时间、空间的屏障,改变了学生在规定时间到规定场所接受教育的传统的封闭式传播方式,并且通过语言、文字、图片或者互动交流等方式,更为灵活和快捷地使正面的主流信息传递给受教育者,思想教育更及时、更直接、更深入和更具感染力。

实效性。新媒体的平等性和隐蔽性加强了师生交流的平等性与信任度,有利于提高共青团工作的实效性。新媒体可以方便不同需求的学生在同一时间里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内容和形式选择,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沟通交流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在新媒体人际交往的隐蔽环境下,学生以匿名的方式与老师交流,拉近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降低了心理顾虑,学生更为真实地展现个人的内心世界和所思所想,真正实现畅所欲言。

(二)新媒体功效发挥不足

新媒体日新月异,门户网站、聊天工具层出不穷,大学生紧跟潮流用新媒体,共青团为了团的工作“青年化”而紧跟大学生建设新媒体平台,终究是处于落后、被动局面。新媒体平台多但学生覆盖面都不广、工作内容重复但都形不成完整的体系。共青团的工作运用新媒体是必然,這也是团深入研究青年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生活需求而选择的工作方式,鉴于上述共青团集结方式重复、分散的情况,共青团只有提高工作效率、加快工作模式创新速度,加强青年工作的专业传媒建设,建立教育和服务广大青年的专业传媒,可以给青年人提供较为权威、及时和稳定的信息资料和需求服务,才能更好地贴近青年大学生,才能快速地将先进的思想、理念、价值观传达给他们,培养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

三、新媒体时代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创新

新媒体的发展对高校共青团工作既是挑战又是机遇。面对新形势,高校共青团工作必须大力创新。要牢牢把握新媒体的传播特性,趋利避害,扬长避短,有效将新媒体融入高校共青团工作,在工作中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对现有共青团工作方式方法、工作模式等方面进行革新。

(一)引入新媒体工作手段,整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效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目前大学生普遍习惯于运用新媒体,高校共青团工作必须以新媒体为工作手段和信息传播渠道,才能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达到理想的工作效果。相对于封闭、稳定的传统教育模式,新媒体的出现增加了工作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共青团工作者应把握机遇,直面挑战,自觉提高自身能力,培养敏锐的政治感悟力、快速的信息感应力、积极的网络情商力、准确的信息分析力、灵活的公关宣传力,从而实现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升级与转型。高校共青团要继续提升共青团工作中的新媒体利用效率,充分发挥各类新媒体在高校共青团工作中的作用,积极探索新媒体与高校共青团工作的融合模式、及时创新工作模式,不断创新工作机制。

(二)创新社会实践模式,组织丰富的虚拟校园活动

传统的大学生社会实践皆立足于现实社会环境,通过组织开展各类活动实现。新媒体催生了一个虚拟的社会环境,且吸引众多大学生参与其中。高校共青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时必须考虑网络虚拟环境的存在。要以网站、论坛、博客、QQ群等为载体,开辟网络社会实践基地,如筹建博客团组织,建立共青团社会实践论坛等。在此基础上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团委书记恳谈日、时事探讨、趣味知识竞猜、征文比赛、心理访谈、网络之星评比等。在活动形式和内容设计上充分迎合大学生的兴趣爱好,最大程度地调动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增强共青团的凝聚力。同时,充分发挥现实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培养大学生人际交往等多方面能力、塑造大学生良好人格等方面的优势,将网络社会实践活动同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实现网上网下积极互动,将现实环境与虚拟环境有机融合在一起。比如在组织策划一项活动时,可以利用网络宣传造势、聚集人气、征集活动方案等,活动结束后,还可以在网络中发起讨论、总结得失等。

(三)抢占网络思想文化高地,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

依据传播学理论,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是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主体只有努力吸引受众的注意力,才能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共青团工作的核心,新媒体时代,只有努力建设网络舆论阵地,有力抢占网络思想文化高地,才能有效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一是全力加强校园网、校园论坛建设。校园网站、论坛是高校思想教育及文化建设的中心,目前,多数校园网站、论坛内容呆板,形式单一,无法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关注度低。必须努力提升校园网站、论坛的吸引力,对页面进行个性化风格设计,多用Flash动画、图片、视频等表现手法,及时发布大学生感兴趣的信息,努力呈现精彩纷呈的内容,巧妙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及校园文化建设融入其中。二是努力打造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开设共青团社区、大学生论坛、团委书记博客、辅导员微博等大学生思想教育平台,努力提升关注度,大力发展大学生会员、粉丝,为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有力支撑。三是大力培育网络意见领袖。“意见领袖”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著名传播学者拉扎斯菲尔德提出,指信息传播过程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人的思想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网络环境中各类信息纷繁芜杂,各类思想相互交织,且负面信息与负面思想充斥,容易让大学生感觉混乱与茫然。应将高校共青团工作者中的先进分子及大学生中的优秀、积极分子培养成网络意见领袖,使之活跃于网络社区、论坛、博客等,对网络舆情进行引导,对网民思想施加影响,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的思想及核心价值观念。

(四)提升大学生新媒介素养,促进新媒体管理制度构建

新媒体是把“双刃剑”,运用不当会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危害。新媒体运用的极度自由与开放给监管带来很大的难度,只有设法提升大学生的新媒体运用能力,增强其对网络不良信息的免疫力,才能有效趋利避害。因此,高校共青团必须将提升大学生新媒介素养提上工作日程。美国新媒介联合会在 2005 年发布的《全球性趋势:21 世纪素养峰会报告》中曾把新媒介素养定义为“由听觉、视觉以及数字素养相互重叠共同构成的一整套能力与技巧,包括对视觉、听力力量的理解能力,对这种力量的识别与使用能力,对数字媒介的控制与转换能力,对数字内容的普遍性传播能力,以及轻易对数字内容进行再加工的能力。”

新媒介素養的实质是信息接收者怎样正确处理与新媒介的关系问题。高校共青团要推动学校开设专业的新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定期聘请新媒体专业人士开展讲座、讨论、学术报告等活动,提高大学生同新媒体互动的能力,以及对新媒体信息的理解、鉴别、评估、质疑、思辨能力。同时,还要通过新媒体素养教育让大学生了解国家有关新闻出版、知识产权、网络管理等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策法规,避免侵犯知识产权、学术剽窃、传播不良内容等违法行为的出现。

总之,新媒体的发展与膨胀势不可挡,大有取代传统媒体而成为主流媒体之势,新媒体对高校大学生的影响会更加普遍与深刻。高校共青团工作者必须认清形势,勇于面对挑战,牢固把握新媒体的传播特性,有力推进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开拓与创新,为大学生提供健康良好的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1]匡文波.2006新媒体发展回顾[J].中国记者,2007,1.

[2]赵健.新媒体环境下学生工作的原则与边界[J].高校辅导员,2012,1.

[3]杨敏.当代大学生“宅”生活的调查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1(01).

[4]姚静仪.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J].中国青年研究,2011(04).

[5]陈菊平.新媒体对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山东省团校学报,2010,3.

[6]解战原,文兵.反中心化:后现代主义哲学的总体特征[J]新视野,2005(05):56-58.

[7]伊哈布·哈桑.后现代转折[M].哥伦布:俄亥俄州大学出版社,1987.

猜你喜欢

共青团新媒体高校
第二课:共青团的创立之时代背景
最勇敢的决定最美丽的少年
“全国优秀共青团干部”名单(共三百五十七人)
共青团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名单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