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教师社会学”理论建构与实践愿景:教师组成结构视角

2018-09-10周仕德刘翠青

高教学刊 2018年17期

周仕德 刘翠青

摘 要:当前我国社会学视角研究教师教育主要聚焦在教师教育政策、教师专业发展、教师职业道德、职前职后教师教育、教师职业身份认同五个层面。从教师组成结构视角考察其呈现出来的演变特征研究,国外已得到高度关注且成果集中在美、英、法等发达国家,我国这方面研宄明显不足。建构我国教师社会学需要从目标、要素、思路、方法四个层面,这一研究助力对教师教育新领域的探讨和分析研究,为教师教育制度政策变革提供了新的对策视角,可更好地为我国教师教育服务。

关键词:教师社会学;理论建构;实践愿景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17-0139-03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study of teacher education in China focuses on five aspects: teacher education policy,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eacher professional ethics, pre-service teacher education, and teacher professional ident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achers' compositional structure, the study of the evolutionary characteristics presented by them has been highly concerned and the results have been concentrated in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such as the United States, Britain and France.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sociology in China needs four levels: objectives, elements, ideas and methods. This research helps to explore and analyze new areas of teacher education, and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for teachers' education system policy changes. Serve the education of teachers in China.

Keywords: teacher sociology;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practical vision

一、教师社会学:一个亟待重视的视域

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的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其主要旨趣是在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中的人及其由此所造成的社会体系,社会团体,与社会组织,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情形[1]。2013年,前教育部长袁贵仁指出“必须认真研究我国知识分子的新特点,教育系统知识分子最密集、最集中”[2]。中小学教师群体是知识分子范畴重要的构成部分之一,也是我国社会阶层构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近年来社会学视野下对我国教师的研究出现了不少的研究成果,代表性的如:叶菊艳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小学教师身份认同的建构及其类型-基于歷史社会学视角的案例考察》[3]、宋立华和孙久艳的《社会学视角下特岗教师生活世界探析》[4]、尹泳一和李海霞的《21世纪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社会学研究评述》[5]、张根应的《社会学视域下中小学教师退出机制的现实困境与应然性分析》[6]、韩月的《男性文化、女性文化与社会文化-小学男教师缺失现象的社会学分析》[7]、史晖和陈会兵的《教师权威的社会学分析》[8]、张梅梅的《教师日常行动的社会学研究》[9]、张伟的《教师身份的社会学考察》[10]、武秀霞的《从依附者到行动者-关于专业化背景下教师角色的社会学审视》[11]、董芬的《难道女教师不影响学生一生吗》[12]等,“我不相信只要研究过去就能发现未来,但这种想法促使我产生一个念头:了解我们从过去的研究中究竟能学到些什么,这是极有启迪的。”[13]仔细考察发现,国内从社会学视角研究主要聚焦在教师教育政策、教师专业发展、教师职业道德、职前职后教师教育、教师职业身份认同五个层面。

“洞见或透视隐蔽于深处的辣手是很艰难的,因为如果只是把握这一辣手问题的表层,它就会维持原状,仍然得不到解决。因此,必须把它连根拔起,使它彻底地暴露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开始以一种新的方式来思考。”[14]从教师组成结构视角考察其呈现出来的社会特征研究,国外已得到高度关注且成果集中在美、英、法等发达国家[15]。与国外研究的活跃态势相比,无论是从深度还是广度上说仍相距甚远,研究成果尚处于分散和零散的前理论状态,有待给予更加充分和系统的理论综合和深度实证研究,从这一视角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师社会学”亟待引起高度重视。

二、建构教师社会学的理论认知:教师组成结构视角

(一)建构目标

所谓教师组成结构,一般意指为教师队伍或教师群体的基本构成及其地位与相互关系。它是一个地区、一所学校、一个国家教师功能的潜在形式,其在总体上体现了一所学校或一个地区、某一个特定时段或某几个历史时段内的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也在整体上制约和决定着一个地区、一所学校、一个时段内的办学水平。教师结构包括层次上的学历、职称、年龄结构,也包括类型上的地缘、专业、身份、性别结构等。从发展眼光看,教师组成结构的任何方面不是静止状态,而是动态的发展演变状态。

国兴系教育,教育关键在教师,探究并努力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师教育体系,无疑是一项具有国家战略意义的宏伟工程。目标聚焦在:1. 我国官方颁布文本如何论说中小学教师的?我国教师教育教科书中如何叙写教师的?这些论述或叙写折射我国中小学教师什么?[16]2. 中小学教师呈现出来的社会特征(包括社会经济背景、性别等)为何?是否随着时代变迁而有不同?不同又在哪些地方?3. 男、女性教师的比例是否有城乡之别?4. 教师是否为较弱势团体向上社会流动的职业?5. 师范类毕业生任教职者与非任教职者的社会经济背景有无差异?

(二)建构要素

“历史应该提供我们一种超越时间的前进意识和一种决定与挫折为伍的进步的本质、方向和程度的视角”[17]。试图系统地梳理新中国以来中小学教师组成结构的变迁轨迹,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中小学教师作为知识分子演变中呈现出来的多种社会特征,并提出未来我国在教师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层面的建议,其研究主要内容由六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中小学教师特征的理论梳理。研究:1.我国政府颁布的文献如何论说教师;2.教师教育领域文献又是如何叙写教师[18]。第二部分,中小学教师性别分布。研究:1.教师中的男女性别整体分布;2.随着时代变化,男女教师性别变化的趋势;3.不同区域男女性教师的比例差异及各自比例变化趋势;4.教师男女性化的现象在城市和农村地区的时间。第三部分,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程度。研究:1.教师四个教育程度的整体样态;2.男女性别教师教育程度的比例情形。第四部分,中小学教师的出身背景[19]。研究:1.教师的父亲职业类别变迁对教师出身是否有显著影响;2.不同历史时期教师出身背景的差异比例趋势;3.不同时期男女性教师出身背景在教师中的性别呈现情况。第五部分,中小學教师的社会流动。研究:1. 整体而言,教师从事教职而协助其向上层社会流动、水平流动和向下社会流动比例;2. 随着时代变迁,教师在流动倾向上的趋势;3. 教师社会流动在不同类型学校的比例情况以及在不同类型学校流动中的男女性别样态。第六部分,较高学历毕业任教者与非任教者出身背景的比较。研究:1.文化程度不同毕业生任教职者出身于白领或蓝领阶层家庭的比例情况;2.不同历史时期男女性别的毕业生任。

(三)建构思路

基于学术史视角、采取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微观考察和宏观特征、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思路,并在各个层面与侧面上各有侧重,期望将研究结果建构在文献研究分析和实证研究双重向度上,以增进研究结果的可信度。

以跨学科的多维视角透视和基于教师演进史的基本立场,将传统教育学“自上而下”的、从理论出发的严密逻辑推演和论证与“自下而上”的社会学研究方法相结合。尤其是对我国中小学教师组成结构的历史与现状的分析基于CGSS普查数据报告的一手资料基础之上,从而使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从新中国成立以来至今变迁的历史视角,特别从教师组成结构比例变化的视角分析教师发展建设问题,这对系统总结教师结组成构变迁的成就与经验教训,系统研宄和总结教师组成结构发展规律,推动教师结构正向功能的形成及其合理化发展。

(四)建构方法

方法Ⅰ:跨学科视景透视。将质性研究与量化的实证研究紧密结合,以数量具体准确反映事实。强烈关怀现实,立足现实,总结过去、展望未来。强烈地反映现实问题,并期待着对现实问题的解决。调查访谈体现了马克斯·韦伯所谓社会科学研究中价值无涉学说的基本方式,整体建立在社会学、教育学、历史学、统计学交叉透视基础上的研究方法。

方法Ⅱ:历史比较法。基于对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和对照,并分析其异同及缘由,从而寻求历史规律的一种方法。分析中小学教师组成结构变迁特点、原因中,将通过典型学校、不同区域内不同时期、不同教育阶段教师男女性别结构、学历结构、背景结构、身份结构、社会流动等方面进行比较,探索和总结路径和轨迹,揭示特点、规律和发展趋势,剖析呈现社会特征。

方法Ⅲ:田野调查的个案选择与方法。需要研究者进入教育场域并尽可能“贴近”其研究主体-教师。选择有典型意义的中小学校作为田野调查个案,采取文献分析,深度访谈,问卷调查的定量研究和分析。

三、建构教师社会学的实践愿景:教师组成结构视角

从我国中小学教师组成结构变迁视角研究教师社会学问题,可以提炼和透析整个中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变迁的特点与轨迹,揭示教师组成结构变化的基本规律,丰富和发展教师结构功能理论、结构变迁理论。

新中国成立以来,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变化甚大,教师组成结构亦随着社会变化而有改变,实有必要探究其长期追踪轨迹,有其重要价值:第一,现有教师组成结构演变的研究都集中在英、美、法等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拥有最完整长期追踪记录,我国则缺乏系统研究,我国研究的结果或有助于此项领域知识的扩展;第二,我国中小学教师组成结构变化的实证研究结果,可与发达国家和不同历史时期教师的历史轨迹进行比较,鉴往知来;第三,本研究可作为多元化、市场化今天的教师教育培养方式教师组成结构变化情形的比较基础,为国家决策、教师教育、学科建设服务,具有显见的理论价值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因此,从教师组成结构的视角来建构教师社会学,能够使其研究成果在实践中为我们今后提出和制订教师学历、性别、年龄、流动等结构标准,为更合理的教师组成结构组成提供依据,弥补教师结构整体性、长期性演变研究上的实践缺失,提出一些具有实践价值的对策思路,对教师地缘结构、教师结构及其变化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和专门性研宄,这在以往学术论文和学术专著中尚无发现。对教师教育新领域的探讨和分析研究,为教师教育制度政策变革提供了新的对策视角,可更好地为我国教师教育服务。

当前或今后对教师教育领域的研究-教师社会学建构来说都非常值得高度重视,相信这一研究必将产生重要的实践成果,也必将助力教师多层面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社会学[EB/OL].https://baike.baidu.com/item/社会学/283098?fr=aladdin.

[2]袁贵仁:高度重视知识分子工作[EB/OL].http://media.people.com.cn/n/2013/0922/c369229-22988116.html.

[3]叶菊艳.改革开放以来中小学教师身份认同的建构及其类型-基于历史社会学视角的案例考察[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5(4):143-161+188.

[4]宋立华,孙久艳.社会学视角下特岗教师生活世界探析[J].当代教育科学,2016(8):11-14.

[5]尹泳一,李海霞.21世纪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社会学研究评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26):37-39.

[6]张根应.社会学视域下中小学教师退出机制的现实困境与应然性分析[J].基础教育研究,2014(10):3-5.

[7]韩月.男性文化、女性文化與社会文化-小学男教师缺失现象的社会学分析[J].基础教育研究,2012(23):17-19.

[8]史晖,陈会兵.教师权威的社会学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1(11):65-68.

[9]张梅梅.教师日常行动的社会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

[10]张伟.教师身份的社会学考察[D].山东师范大学,2012.

[11]武秀霞.从依附者到行动者-关于专业化背景下教师角色的社会学审视[J].教育学术月刊,2014(3):69-73.

[12]董芬.难道女教师不影响学生一生吗——对苏教版、人教版、北教版小语教材中教师形象的社会学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2014(2):68-70.

[13]施良方,唐晓杰,崔允 .国际教育展望[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330.

[14]维特根斯坦.札记[A].皮埃尔.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李猛,李康,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1-2.

[15]周仕德,刘翠青.国内外中小学教师组成结构研究比较及启示[J].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8(2):21-27.

[16]周仕德.从教育学教科书看我国60年来的教师叙写[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3):119-124.

[17][美]丹尼尔·坦纳,劳雷尔·坦纳,等.学校课程史[M].崔允 ,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序言1.

[18]周仕德,黄小玲.中美教师教育教科书“教师”描写比较及反思[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16(5):131-135.

[19]周仕德,孙金莲,刘翠青.家庭背景对不同年代教师的影响初探[J].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7(5):4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