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巨变的炼成

2018-09-10周跃辉

人民画报 2018年12期
关键词:公有制经济体制改革开放

周跃辉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我们党在新时代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体制变革道路,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使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大变化。

从整体上看,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在改革开放的第一个阶段,即起步阶段(1978—1984年),首先需要在党的思想路线和工作重心上实现理论突破。在党的思想路线上的理论突破,主要标志是真理标准问题的理论大讨论,由此,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这一战略决策,很重要的就是基于对中国国情的把握,即对中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发展阶段的把握。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提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这一重要论断。

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二个阶段,即改革全面展开阶段(1984—1992年),理论突破主要是围绕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展开的,也就是围绕经济体制改革选择什么样的目标模式展开的。先后曾提出过五种构想:①“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1982年党的十二大);②“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③“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1987年党的十三大);④“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1989年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⑤最后确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党的十四大)。

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三个阶段,即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1992—2002年),理论创新与突破转向如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突出反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制和分配制度这两大重要问题上。

在所有制理论上的突破,主要是1997年党的十五大,突破了社会主义只能是单一公有制的传统观念,首次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并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提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

分配理论方面的突破,提出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并提出“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在打破平均主义的“大锅饭”,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上,开始时提出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党的十四大提出“兼顾效率与公平”。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又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后来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经济体制改革的第四个阶段,即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2002年党的十六大到党的十八大),重大的理论创新与突破,一是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形成;二是党的十七大对30年来相继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作了完整统一的概括和鲜明科学的大整合: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整个历史新时期我们所高举的旗帜,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相应地,把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实践探索中所走过的道路,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五个阶段,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推向了新的高度。自2012年以来,中国的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着力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压茬拓展改革广度和深度,推出一千五百多项改革举措,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领域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全社会发展活力和创新活力明显增强。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所作出的决定,共啟动了60条、300多项改革举措,涉及的范围之广、力度之大,均前所未有。在中央的统筹推进之下,重点改革任务统筹谋划、前后接续、梯次推进,各领域改革不断向中心聚焦、向深处发力。

回过头来看改革开放这40年,一条基本经验就是坚持基层探索与顶层设计相结合,一方面充分发挥基层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又要充分发挥顶层设计的引领和指导作用。坚持基层探索与顶层设计的良性互动,是运用辩证唯物法的生动体现,也是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科学运用。

这是因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无先例可循、无经验可鉴,只有将基层探索和顶层设计相结合起来,才更加有利于推进更大的改革,可以使人民得到看得见的利益和好处,从而为进一步改革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强大动力支持。40年来改革的成功,基层探索和顶层设计的良性互动表现在多个方面。例如,改革先从农村起步,再由中央总结经验逐步向城市向全国推进;价格改革先在一段时间内实行“双轨制”,再逐步并轨实行市场价格;对外开放也是先在东南沿海一带开放,由经济特区先行试验,再推向全国,逐步形成开放型经济体系。具体经验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顶层设计要与基层探索有机结合。中国在不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要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改革开放提供制度保证和法制保障;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有力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积极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包括推进科技、教育、卫生等体制改革,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着力完善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提供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体制改革,是中国整个改革取得成功的宝贵经验,也是各项改革继续健康推进的重要保证。

第二,坚持生产力标准,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邓小平同志曾指出,要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判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依靠亿万人民的主体力量和创新精神。中国推进改革开放是一个崭新课题,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没有现成答案,在现实中也没有现成经验。要胜利推进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只有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尊重人民首创精神、鼓励人民群众进行开创性探索才能取得成功,充分激发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才能取得成功。

第三,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与此同时,积极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加快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适应经济市场化不断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清理和修订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消除体制性障碍。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大力推进市场对内对外开放,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第四,坚持渐进式改革的基本路径,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由点到面。推行的渐进式改革并不是盲目地在全国范围之内统一进行,而是先在小范围内进行试点,通过试点进行创新探索。改革开放初期,经济特区的建立旨在探索现代开放型城市建设理论,率先建设深圳、汕头、福州、厦门四个经济特区,并在经济特区普遍取得良好成果后,通过总结经验,积极创造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开放模式。中国改革开放40年,正是根据中国的国情和实际,在基本不触动既得利益格局的前提下,以渐进式增量改革实现量变到质变。改革的实施遵循从易到难、由点到面,逐步深化的渐进过程。

猜你喜欢

公有制经济体制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40年民族影像志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因改革开放而生 因改革开放而兴
改革开放:干点什么最时髦
关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的实证分析
从劳动主义的角度对当代中国经济问题的思考
习近平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新思想
国企改革与市场经济体制下微观主体建立
论腐败与一党制及公有制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