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践中国化“现代学徒制”路径的思考

2018-09-10陈春霞熊海燕

高教学刊 2018年13期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

陈春霞 熊海燕

摘 要: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指出方向——培育专业领域中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匠”型人才。“现代学徒制”的兴起是职业教育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的必要的调整。中国经济发展现状,需要高职教育以选择、辩证的理念发展现代学徒制,提升人才层次、夯实人才成长“后劲”,锻造专业领域中理论水平、实践技术、开拓创新能力均达到一定水平的大国工匠。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工匠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13-0092-04

Abstract: In the report of the Nineteenth National Congress, "building an army of knowledge-based, skill-based, and innovative workers to promote the spirit of worker model and the spirit of craftsmen" pointed out the direc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cultivating "Craftsman" talent of knowledge, skills, and innovation in specialized fields. The rise of the "Modern Apprenticeship" is a necessary adjust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adapt to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require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develop modern apprenticeship with the concept of choice and dialectics, upgrade the level of talents, consolidate the stamina of talent growth, and forge large countries with professional theory level, practical skills and innovative abilities in the professional field artisan.

Keywords: modern apprenticeship; vocational education; artisan talent

現代学徒制,是由学校教育和企业培训相结合,校企共同主导、共同培育创新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一种现代职业教育模式,其特点是校企合作、双元教育、工学结合。现代学徒制由德国、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发起、盛行,为提高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发展输送大量技术技能型人才,由此促进西方国家快速的技术革新、经济复苏。

一、“现代学徒制”概述

20世纪60年代末,德国最早以法令的形式规定、规范了“双元制”职业教育,确立了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的职业教育模式,开创了职业教育的典范。德国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的革新孵化了大批量专业技术人才,为二战后经济快速复苏和崛起提供技术人才保障。此后,西方各国纷纷效仿德国,英国于1993年开始推行“现代学徒制”(MA)计划,同时推进“高级学徒制”项目;澳大利亚于1996年推行“新学徒制计划”。西方国家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的革新,为其发展带来的源源不断人才保障和增长动力,可称谓经济、技术发展的一针“强心剂”[1,2]。

近年来,为适应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适应“工业4.0”时代需求,我国陆续出台相关政策,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2014年06月国务院颁发《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文件提出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人才培养模式,支持、鼓励“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3]。教育部于2015年8月确定首批165个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于2017年8月确定第二批203个试点单位。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财政部等职能部门也相继出台多项政策,推行新型学徒制试点、技术技能人才双元培育试点、创新发展行动计划等系列“组合拳”,提倡更多企业单位参与校企合作育人,深化校企合作发展,鼓励校企共建以“现代学徒制”为特色的新型人才培育模式。

据不完全统计,在2011-2017年间,已公布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政策类文件100余件。为适应现代化经济建设发展、“现代学徒制”推行和实践已成为我国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关键步骤。在国务院、教育部、人社部等职能部门大力倡导下,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的推行和实践已取得显著成效。职业教育人才培育模式大胆改革、大幅创新,教育教学质量大力提升,“教产学研”有机融合,技能技术专业人才孵化升级,相关体系构建稳步推进,劳动者素质短期内普遍快速提升,生产力得到强有力的提高,极大地推动经济发展。

二、“现代学徒制”中国特色发展的迫切需求

(一)全民素质提升需求

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广大人民对自身素质提高、技术技能升级需求日益强烈。职业院校通过广泛推行现代学徒制,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充分调配学校、企业优质科教资源、师资力量,多层次、多角度满足广大劳动者接受科学知识、技术技能、文化艺术、健康保健等方面教育培训的需要,普遍提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提升全民职业技能素质。

(二)人才供给侧改革需求

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模式优化,整个社会都在经历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巨变。作为人才供给主力军的职业教育,应该主动适应社会革新。从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推行效果看来,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的革新孵化了大批量专业技术人才,为二战后西方各国经济的快速复苏和崛起提供技术人才保障。纵观我国经济发展,新材料、新能源、新装备、新农业、新服务、新业态层出不穷,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产业跨界发展快速交融,在这一时代背景下,职业院校推行现代学徒制是契合时代需求的改革,是改进技术技能人才供给的有效策略。

(三)持续全面发展需求

职业教育推行现代学徒制,以制度、模式创新为突破口,有自上而下的政策引导、制度设计的动力支持,不断优化现代学徒制发展的大环境;同时积极主动的自下而上进行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學结合运行机制的探索,持续发展活力,发掘无限潜力。在“一带一路”等国际化战略背景下,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改革的后发优势强劲、发展活力旺盛、经验积累丰厚。校企深度合作模式使学校、企业携手走出国门,广泛走出去办学,把先进的办学经验和教育资源辐射出去,是中国职业教育持续发展壮大的自身需求,是中国的人才、技术、标准走出国门的需要,也是中国发挥国际作用的重要步骤。

三、“现代学徒制”中国特色发展实践路径思考

从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模式升级的战略角度出发,政府大力推进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改革、教产学研的有机融合。在这一背景下“现代学徒制”得以快速起步、发展,相关体系构建稳步推进。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已完成校企共建现代学徒制养特色学院6个,校企共建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2个,取得了以现代学徒制为特色的教学模式改革、以创新创业的教学目的升级的阶段性成就。文章对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对实践中凸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对有效“本土化”、“中国化”现代学徒制进行探索性研究和建议。

(一)明确一个目标,统一双方思想

1. 明确一个目标

现代学徒制的推行,最终目标是为了满足中国特色的人才需求。十九大政府报告中提到“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明确了提出现阶段我国广大劳动者的素质要求——具备扎实的知识积累,掌握娴熟的技术技能,并能爆发出有效的创新能力。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模式优化,整个社会都在经历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巨变。随着传统的劳动力密集型向现代的知识技术密集型发展模式的转变,社会劳动者素质也需要从传统的单一技工型,逐步向技能型、创新型、工匠型全面发展[4]。春秋战国时期的《周礼》中说:“知(通‘智)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作也。” 现代技能创新型人才正是“智者”和“巧者”有机高效的融合,古人称之为“圣人”,现代称之为“现代工匠”。职业教育应该适应中国当下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式,紧跟科技进步与产业发展,以培育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现代工匠”为蓝本,及时调整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源源不断地为新时代输送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

2. 统一双方思想

在思想意识层面,校企双方应充分认识到“现代工匠”“高级工匠”型人才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正确解读国家大力提倡“现代学徒制”的战略意义,对这一新型教育模式的理解和认知应高度统一到国家发展层面,致力于现代学徒制长期性、持续性、全面性发展。“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职业院校应跳出抢手专业、网红专业、热门专业的局限,由“促进就业”转为“优势就业”;企业单位应避免急于扩张、急功近利的浮躁思想,由追求廉价员工转为高含金量员工。校企“二元育人”以培养“现代工匠”的长远目标,从服务企业实际需求为起点,助力学徒高层次成长为宗旨,应充分发挥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育“德、智、体、美、技”全面发展合格、可靠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二)建设工匠型制度、法律、机制

1. 建设健全“工匠型”制度保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欲培育工匠型人才,先打造工匠型教育。现代学徒制横跨教育、产业、人力资源管理等诸多领域,需要综合利用国家政府、高等院校、企业单位多种社会资源,其实施和运转过程需要:配套的规定保障其规范性、合理的制度保障其纯粹性、完善的法律保障其公平性、适当的扶持保障其持续性。目前有关现代学徒制的研究、论文呈百家争鸣之势,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各个地区、省份、学校、企业均不尽相同,相关规定、制度设计也应与时俱进、尽快出台,以保证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规范性、纯粹性、公平性、持续性。

2. 制定完善 “工匠型”法律保障

在法律保障层面,《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就业促进法》《劳动法》等诸多法律中缺少关于学徒制的明确规定,缺乏与参与方权利和义务相关的核心法律、法规,使得在推行这一制度时主要依靠企业“自愿参与”的原则。应在现有律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在实践现代学徒制中遇到的普遍问题、特色问题,增补相关法律条款,利用法律、法规的明示性、规范性、强制性、透明性,保证现代学徒制教学实践的强制性、导向性、普遍性,如既是学生又是工人的学徒身份的法律定位,校企双方责任、义务、权益等重要事项的法律规定。

3. 打磨细化“工匠型”运行机制

现代学徒制的校企“双元”培育模式中,运行机制是保证结果的根本。校企双方在“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机制建设中进行深入的融合、互动,对于学生的流动和培养,不应是“学校→企业”的简单接力模式。学校应改进现行工作机制,实施积极、开放的政策、制度,鼓励、吸纳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校企双方对于人才培养的介入方式、时间、程度做到早期深度协同培养计划、中期深度融合理论体系、后期深度优化职业技能。

(三)搭建营造工匠型教学环境

1. 统筹教学人才,夯实师资力量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韩愈《师说》中对教师的定位是“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并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资队伍建设是任何类型教育的根本,现代学徒制的成功实践对师资力量的要求更高。学校专职教师优势为教育理论谙熟、教学方法灵活、知识体系全面,而其不足为企业经历匮乏、技能水平有限、实践经验欠缺;企业工程师一般是学历高、技术高、职位高的高科技人才,但多存在教育理论欠缺、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时间紧缺的现象;企业技工其优势为实操技能娴熟、实践经验丰富、教学环境务实,其不足为欠缺专业理论知识、系统法规知识。对于现代学徒制的师资建设,需要多角度搭建、营造师资队伍,对于各种类型的“师”扬其所长,避其所短,充分发挥其优势,使学生汲取各个领域的优势营养,全面涉猎理论型、方法型、经验型、实体型各方面的技术知识。

2. 革新教育理念,引领“创新”教育

創新教育就是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政府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力求以创新驱动发展,完成“中国制造”宏大计划,创新教育的推行亦是当前教育的重任,尤其是为制造业直接输送人才的高职教育更需大力推行。“创新”是一种综合素质,包含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二者综合体现在以工作实践为母体孕育创新,并以工作实践为载体实现创新。推行创新教育是“现代学徒”成长为“现代工匠”至关重要的一环,用创新思想武装的学校、教师才能培育、孵化人才的创新素质。职业院校推行现代学徒制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创新,应在创新模式中“二次创新”,及时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学习创新教育理论,改进教学管理,灵活操作管理机制,深度体现“创新教育”内涵——充分发挥人的价值、挖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形成科学、严谨、生动、活泼、宽松的教学氛围,以利于发挥教师、学生的创新能力。我校来自计算机信息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和电子信息工程三个不同专业的三名学生,联合完成“电池剩余放电时间预测”研究,并获得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一等奖。

3. 升级软硬实力,塑造工匠摇篮

当前信息、技术更新迭代日新月异,现代学徒制中“现代”性的体现,要求教育软、硬实力必须亦与时俱进。在教育“软件”方面,前苏联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只有教师的知识面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多,他才能成为教学的精工巧匠。” 教师不仅要做到知识宽广,更要意识超前、学问前卫,及时关注专业前沿,时时提升自己,做到传播的知识新,对事物的看法、观点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新。在教育“硬件”设施方面,实验设施、实训基地、电子图书、纸质文献、中外文数据库等的配置和升级,可有效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探索性。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成立生产性、技能大师型、创业型等各类实验基地项目10余项,为人才快速成长创造肥沃土壤。

4. 因势利导教学,因材施教育人

高职学生具有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实践能力强的优点,也具备理论知识学习能力差的缺点。高职教育尤其需要结合学生特质,因材施教多层次鼓励创新、引导创新,培养创新思维、锻炼创新能力。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高职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应得到保护、鼓励、发挥。在激发想象力的同时,通过“寓教于做”“第二课堂”“反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把想象力嫁接在理论知识、技术知识上,再为创新能力的培育补充足够的知识土壤。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长期的、持续的、渐进的过程,需要全民参与:政府、高校创新教育的理念先行,教师创新教学的能力提升,合力为之才能切实推动、发扬创新教育,经年积累才能收获创新之果。

5. 打造文化环境,营造创新氛围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提出,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对职业精神养成的独特作用,推进优秀产业文化进教育、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目前职业教育大力提倡创新教育、创新办学,不仅要重视知识应用能力、专业技术能力、继续学习能力,更应重视人才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坚持“德育先导,以文化人”的理念,将创新创造价值观贯穿于现代学徒制实践的全过程,举办创业经验分享讲座,举办创新创业校园活动,武汉软件职业学院成立“创新学院”,配备专职导师指导学生创新,设立专项基金扶持学生创业。2017年武汉市大学生创业资助项目,武汉软件职业学院学生申报8个创业项目,全部获批立项,成功营造了“理实融合、学以致用、大胆创新”的教风、学风。

四、结束语

随着改革的深入、经济的发展,政府提出“中国制造”“三步走”的宏伟计划,以期在新中国诞生百年之际能做到“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中国制造2025”已在征程,提出的行动方针为: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结合国家发展需求,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育新型技能型、科技型、技术型的“现代工匠”,是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历史重任[5]。

为了推动职业教育的改革,国家从2011年不断发文、发声、发力,可见政府盼“才”“匠”之心殷切。现代学徒在校企双元教育模式下,经过系统培训,通过学徒期、职业期的砺练和沉淀,逐步在特定门类、专业中掌握核心技能、技艺、技术,在职业素养、理论水平、行业标准、实践技术、开拓创新等方面可逐步实现高水平进阶,必会有大量“业精于勤”者脱颖而出,完成由“现代学徒”到“现代工匠”的华丽蜕变。这应是职业教育实践现代学徒制战略核心目标所在,也是学徒个人自身成长、提升的目标需求。现代学徒制的践行,应坚持中国特色的路线,服务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人才高水平成长,为实现国家美丽中国梦、人民美好新生活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参考文献:

[1]沈小碚,雷成良.现代学徒制的探源、践行及其审思[J].职教论坛,2016(1):32-36.

[2]谭少娟.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应对与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7(13):39-44.

[3]张祺午.“十二五”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的分析与评价[J].职业技术教育,2016(12):22-27.

[4]徐春辉.德国“工匠精神”的发展进程、基本特征与原因追溯[J]. 职业技术教育,2017(7):74-79.

[5]庄西真.了不起的“工匠精神”[J].职教论坛,2016(10):1.

[6]余磊,顾家铭,冯薇薇,等.现代学徒制在中国职业教育中的现状与前景[J].高教学刊,2018(02):176-178.

[7]张岩,杨绍先.英国现代学徒制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J].高教学刊,2017(14):12-14.

猜你喜欢

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
现代学徒制在创新型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应用
浅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现代学徒制在经管专业的实践应用与探索
利益相关者视域下有色金属行业现代学徒制长效推广机制的构建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