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越式发展下的县域电商扶贫梯度策略

2018-09-10赵丽杨文奇

电子商务 2018年12期
关键词:贫困县县域少数民族

赵丽 杨文奇

摘要 关键词

引言

在现有县域电子商务研究及电子商务扶贫研究的文献中[1],总结、宣传国内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电子商务成功案例的较多,比如遂昌模式、东风村模式等,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贫困县电子商务发展现象进行深入分析的较少,而这些正在发展中的地区才是最需要理论指导与策略指引的区域。由此,论文从少数民族贫困县发展电子商务的现实基础出发,分析少数民族贫困县发展电子商务的挑战,针对核心问题给出梯度发展策略建议,为当前县域电子商务发展热下的电商行动提供理性参考。

1、少数民族贫困县发展电子商务的历史阶段差距

电子商务发展有其自身规律,它在东部沿海地区蓬勃发展而不是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萌发,与当地的经济发展基础密切相关[2]。少数民族贫困县多在深山密林中,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意味着生产没有剩余,不能加入市场经济的运行体系。这种低水平的自给自足来源于“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狩采、种植与生产,狩采经济、农业经济与工业经济并存,其中,农业经济具主导地位。老百姓的市场满足意识弱于人情互助意识,人际关系以宗族、部落为区分,形成了一个个封闭、独立、自我保护的村寨。民间技艺带有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在家族内部代代相传,在家庭作坊里生产出品[3]。这种经济社会形态延缓了商业思维和生产技术的传播,知识溢出效应匮乏。

东部沿海地区在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发展的道路上探索了20年,互联网对经济的影响经历了工具时期、渠道时期、平台时期和信息社会时期,生产要素从土地、资本、劳动力向信息、数据扩容,基础设施建设从“铁公机”到“云网端”发展,生产组织形式从分工到大规模协作演进[4]。然而,少数民族贫困县的信息化道路才刚刚开始。

2、少数民族贫困县发展电子商务面临的挑战

电商对贫困户的扶贫是间接的,是在县域电商大户发展起来之后通过价值链的波及效应,带动贫困户百姓加入到网络商品经营的上游或下游价值点上,提供相关业务劳动,获得经济回报。为了实现2020年全部脱贫的目标,少数民族贫困县的电子商务必须高速发展。但是,高速发展容易导致决策急功近利,从而为后续发展埋下隐患。

少数民族贫困县的发展现状与电子商务经济发展的条件要求相差甚远。现有县域电商的成功模式,如沙集模式、遂昌模式等有其存在的客观环境,比如具有商业思维的居民、便利的交通、成熟的产业等,这些模式在少数民族贫困县并不完全适用。先进经验的扩散效应在少数民族贫困县无法发力,这些区域需要依靠自身力量探索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而在这条道路上,少数民族贫困县发展电子商务可能面临的问题是:贫困恶性循环陷阱、双边市场不对称陷阱、后发优势薄弱陷阱、知识经济压力陷阱。

2.1 贫困恶性循环陷阱

电子商务发展初期资本投入与即期收益不对等之间存在矛盾。电子商务发展初期需要投入巨额资金,以开展人才培训、构建通信网络、修筑交通道路、发展特色产业、培育网络商品。这些项目工程属于纯投入,不能即刻产生经济效益。这促使农户或政府需要增加其他收入来源,以维持日常运转。

县域财政抵御风险的脆弱性与电子商务见成效的长期性之间存在矛盾。少数民族贫困县财政积累底子薄,若长期投入不见收益,面临突发事件或其他危急事件时,将会面临财务危机。

富裕农户经营与电商成功盈利之间存在风险,富余资金有可能变成沉没成本。电子商务经营低成本的红利时代已经结束,如果大量老百姓在不具备电子商务经营能力的情况下,把家庭所有积蓄投入到电子商务中,一旦经营失败,将会使这些老百姓沦为贫困户;若是举债经营,将会产生新的债务危机。

2.2双边市场不对等陷阱

县域电子商务肩负着工业品下行与农业品上行的双重任务。在这个双边市场上,当前发展阶段少数民族贫困县的买进市场成熟于卖出市场,县域电子商务商品下行速度高于商品上行速度,大量消費资金外流,本县内的批发商、零售商关门歇业,政府财政收入降低。

县域批发商、零售商受到冲击,必然影响这部分具有商业意识的群众寻求出路。对于他们而言,出路就在于转移商业阵地。A县的生意不好做,就到B县,或者直接到大中型城市打工。商业人员的流失是县域经济的重大损失。在脱贫攻坚的征程中,最需要的人才是当地的商人。只有他们才能先行试探商业机会,为县域经济中的商业活动贡献力量,也只有他们才能发挥脱贫致富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商业人才的流失,必然会导致商业活动的减少,从而不利于县域经济发展。

当县域农产品没有形成完整的电商上行流通渠道时,工业品顺畅下行培育了网民的网络消费经验。当消费者习惯于网络购物时,会不自觉地消费外地农产品,从而将本地农产品挤出本地销售市场,出现外力的挤兑效应[5]。

2.3 后发优势薄弱陷阱

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水,这句话从固定资产角度讲非常有道理。但是,当面临市场经济的流动时,青山绿水就不占绝对优势了。由于我国少数民族贫困县大多处于偏远山区,经济水平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状态。然而,在大山之外,世界却在翻夭覆地地变化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连片化农业种植、集体经济、乡镇企业、集团企业,各种生产组织形式推陈出新,土地、劳动力、资本、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生产要素逐一登上舞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正经历着结构性调整,向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的排列次序发展。

少数民族贫困县保留的青山绿水、民族风情是否能够转换成后发优势?这还得打一个问号。至少在当今现代化生活与审美观里,都市齐全的基础设施与便利的交通为消费的可达性提供了条件,将少数民族县域的优势转变成发展的资源要素,这需要思想观念的转变、工艺的革新与市场的接受,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电子商务社会化商业提供的大众消费,与少数民族县域稀有、独特的资源有出入。

2.4 知识经济压力陷阱

电子商务是知识经济的表现形式之一,参与者必须具备一定知识素养,计算机操作、网络营销、商务运作、媒体内容制作、公共关系处理、客户关系管理等等都是技术活儿。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平台商务刚刚进入繁盛阶段,社会化商务兴起;社会化商务刚刚被弄明白,大数据来了。新的商务技术、商务理念层出不穷,这对于以农民为主体的县域民众而言,较低的文化水平与较少的社会交流让他们学习起来面临较大压力。

尽管县政府各级部门非常重视培训工作,电子商务培训、农业技术培训、农村旅游培训、财务管理培训等内容丰富多彩,贴合老百姓实际,但是,短期培训毕竟不同于学校里的系统学习,参与学习的老百姓听课之后似懂非懂,不能独立操作。当培训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时,老百姓参与培训的热情会锐减,甚至还会抱怨培训占用了他们干农活的时间。

电子商务的技术性与知识性让它看起来高大上,老百姓在短期培训依然不知道怎么操作的情况下,就会产生障碍感。这种障碍感会让参与者认为自己不适合做电子商务,从而退回到原来的老路,等待、观望别人开展电子商务[6]。

综上所述,过快、盲目地发展电子商务没有给予县域经济主体准备、调整、适应电商发展的时间。发展电子商务考验的是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综合实力,这种综合实力不仅仅是短期实力的大小,更重要的是长久建设中持续不断地投入与处理冲突的能力。这对于任何一个县域而言,都是一大挑战。

3、少数民族贫困县发展电子商务的梯度安排

电子商务是少数民族贫困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路径之一。跨越式发展是一种快速度的发展,要在遵循发展规律的前提下,用尽可能短的时间达到目标;跨越式发展是一种高水平的发展,要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努力实现产业、技术、质量、效益的新跨越;跨越式发展是一种赶超先进的发展,要在提高综合竞争力的前提下,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甚至赶上和超过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不仅是一种超常规的发展,而且也是一种非均衡的发展,即它不是全面、平行地推进,而是可以在不同的领域有先有后、有所侧重;跨越式发展是一种可持续发展,要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情况下,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使经济社会发展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在熟知跨越式发展的特点下,少数民族贫困县发展电子商务就应该遵从电子商务发展规律及条件,稳步推进电商发展;明晰电子商务发展思路,做好合理顶层设计;夯实电子商务发展基础,塑造本地产业链、农业合作组织;扭转百姓思想意识形态,由封闭向开放、由私有向共享、由守异向追同、由自给向外取、由自足向求富的方向发展。在这些指导思想的引领下,根据少数民族贫困县发展电子商务可能遇到的瓶颈,建议从资金、市场、产业几个方面夯实电子商务发展基础。

3.1 进行产权变革创新,引进社会资本,避免资金链断裂

农民的贫穷是现金流的缺乏,是固定资产无法参与商品经济流通、不能变现的机制贫穷。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大片土地被分割成若干小块,由家庭负责耕种与收获,这在20世纪末是解放生产力、促进农村发展的重要举措。然而,当我国进入工业经济发展阶段,大量农民放弃肥沃的土地,变身为车间工人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减少,土地单位产量骤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效力在减弱。只有进行产权变革,将土地的所有权、经营权和使用权三权分离,实现土地流转,进行土地资源集约化生产,才能实现劳动力、土地、资金的有效流动。当土地变为资源后,需要充足的资本投入生产。股权式农村合作和众筹式项目融资是以资源换取资本的可取方法。

3.2 引导传统工商企业经营转型,开辟电子商务新市场,避免倒闭潮

传统工商企业是县域电子商务发展的主体,应该引导县域传统工商企业向电子商务转型,发展网络批发、网络代购、网络服务等新业务,给予补贴使其成为本县农产品的网络经销商。引导本地中间商向农产品经纪人转型,使其为本地农业合作社寻找外销渠道,连接种植与销售环节,促进农产品出山。引导当地的客运商、货运商组建顺路捎带物流服务组织,实现商品流通与农村电商服务点的对接。

3.3 深度挖掘本地资源,沿着产业链布局招商引资,避免区域间重复生产

产业链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依托本地资源发展产业,切忌盲目引进外来产业。比如,台江县是苗族自治县,在民族文化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精湛的蜡染艺术,而蜡染所用的染料是当地天然植物藍靛的提取物。除了蜡染外,还有用天然植物色素做成的五彩姊妹饭,色泽光鲜亮丽,美味可口。这些天然染料曾经被日本、韩国的生产商家所觊觎,但是由于产量太少,并且当地的提取技术达不到国外标准,因此一直没有大规模生产。如果以天然染料为核心,实现规模化种植与深度化加工,形成天然染料生产、配色与着色的一条龙服务,将是本地最有特色与优势的产业。这种产业是其他地区无法模拟与超越的。反之,如果看见别的县在做稻田养鱼、种植红香米、金钩藤,养殖黑毛猪,本县也跟着发展这些产品,必然会形成恶性竞争,得不偿失。

4、研究总结与展望

少数民族贫困县脱贫攻坚的任务非常繁重。发展电子商务是促使县域实现经济全面变革的着力点,少数民族贫困县需要正视所处的环境,结合自身的特色产业来发展有别于他县的新电商业务,政府从人才、资金、基础设施建设来帮扶发展电商所存在的知识压力陷阱、贫困循环陷阱和后发优势陷阱。为了使这场变革能够稳中取胜,希望领导人在看到电子商务发展益处的同时,也能给予县域地方政府充足的时间,耐心等待变革成功。

参考文献:

[1]杨会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研究述评[J].安徽农业学,2014,(05):1539-1541.

[2]郑亚琴.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区域基础设施发展水平的主成分聚类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07,(01):119-122.

[3]庄天慧,张海霞,傅新红.少数民族地区村级发展环境对贫困人口返贫的影响分析—一基于四川、贵州、重庆少数民族地区67个村的调查[J].农业技术经济,2011,(02):41-49.

[4]程红莉.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模式的分析框架以及模式选择—一农户为生产者的研究视角[J].江苏商论,2014,(11):28-31.

[5]吴汉洪,孟剑.双边市场理论与应用述评[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4,(02J:149-156.

[6]戚安邦,杨玉武,廖媛红,翟磊.面向知识经济与创新型国家的项目导向型组织和社会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04):70-76.

猜你喜欢

贫困县县域少数民族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山西省58个贫困县产品将陆续走进84所高校
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山西已实现41个贫困县脱贫“摘帽”
153个:全国153个贫困县已摘帽
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县域就诊率为何差了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