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研浙派的江成之先生,看这位早期西泠印社社员的篆刻和收藏
2018-09-10宗禾
宗禾
近日,由海上印社、上海书画善会主办,海上印社艺术中心承办的“光前裕后——江成之篆刻艺术暨藏品展”在上海市海上印社艺术中心揭幕。被誉为“当今浙派第一高手”的江成之先生逝世已经三年多了,此次展览共展出江成之篆刻、书法作品及篆刻、书法、印谱等藏品近二百件,再一次全面地展示这位西泠印社早期社员的艺术和收藏。
对于江成之先生的“深研浙派,守成有方”,知名评论家江宏说:“守成是不是创新?其实有许多人误解了创新——把创新总认为一定和前面不同,其实不同也可以,但是你一定要有来龙才有去脉。”
江成之(1924—2015),原名文信,号履庵,斋号亦静居。1943年起师从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的王福庵先生,1947年加入西泠印社,1998年被授予“西泠印社荣誉社员”称号,2011年获“西泠印社社员功勋章”。曾任上海市书法家协会顾问、海上印社顾问、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等。江成之深研浙派篆刻,尤钟情于陈鸿寿、赵之琛,又上追秦汉,旁及宋元及明清诸家,形成工致稳健,清刚整饬的艺术风格。他认为“印风平稳工致不等于平庸刻板,平稳中的细微变化,可造成大气磅礴的气势;工致间的些许率意,往往有点石成金的妙趣”。
本次展出的一百余方江成之篆刻作品原石,创作年代跨度大,包括上世纪七十年代刻的简化字印章,能全面地体现江成之各时期的篆刻风格。
为钻研浙派篆刻,江成之曾在王福庵的掌眼下,留意收藏浙派印章,《西泠印社志稿》曾记其“收藏八家印颇富”。同门吴朴堂逝世后作品散出,江成之又以戒烟之资,尽力收藏了一批朴堂遗作。这次展出的50多方江成之藏印,不仅有西泠八家赵之琛、钱松等浙派前贤的作品,还有王福庵、童大年、唐醉石、方介堪、方去疾、吴朴堂、叶潞渊等名家之印,记录了江成之与这些前辈印人的交谊。
1987年,江成之作为上海篆刻家代表团的一员访问了日本。在日期间,受到了梅舒适、川合东皋、尾崎苍石等日本同行热情款待,纷纷拿出他们藏品来交流观赏。大家谈印论艺,畅抒情怀,真是其乐融融。
1990年,上海书店出版社为江成之出版了《江成之印存》,内中收录了四十余年来各时期篆刻作品三百多方。没过多久,五千册书即告售罄。江成之印谱受到读者如此青睐,更证实了他的篆刻艺术观。对于历史上印学流派,江成之独钟情于“西泠八家”,这可能与其艺术个性相合之故。长期以来,在学习、研究浙宗上积累了不少心得和体会。1992年,上海书店出版社为推出“明清篆刻家丛书”,邀江成之为特约编辑,整理编辑了《丁敬印谱》、《赵之琛印谱》、《钱松印谱》这三本印谱,同年十月正式出版。此三本印谱所收录印章在数量和质量上,就目前来讲是较为详实完备的。因而,没过多久也相继售罄。
江成之好收藏,自年轻时开始学习篆刻,便留意收藏历代印谱和前贤遗范,虽经济条件有限,然细水长流,五十余年来旋得旋失。尽管经历了“丙午之劫”,箧中旧印总算还存几许。好的传统应代代相传,弘扬光大。江成之于1995年精选出百钮,由学生钤拓成谱,名为《履庵藏印选》。该谱上下二册为一部,共拓十五部,并以“嘉兴江氏成之所辑履庵藏印选之记”此十五字来分别各部之序。台湾书法篆刻名家王北岳见而好之,依原样在祖国宝岛台湾影印出版,使之在海峡两岸传播发扬。就在这一年,江成之荣幸地被上海市市长聘任为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江成之生前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海上印社顾问、上海书法家协会顾问。出版有《江成之印谱》《江成之印集》《履庵藏印选》等。
此次展出的江成之藏印“兰枝印章”,为赵次闲刻,边款两行:“丁卯二月朔,为春府大兄作,赵之琛。”赵之琛(1781—1852),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次闲,号献父、献甫,又号宝月山人,斋号补罗迦室。赵之琛是浙派篆刻的代表人物,继“西泠四家”(丁敬、蒋仁、黄易、奚冈)之后,入列“西泠后四家”(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前后四家合称“西泠八家”。为陈豫钟弟子,又取黄易、奚冈、陈鸿寿三家之长,在篆刻技法上可谓集浙派之大成。
此印为赵次闲典型的浙派切刀朱文印,线条老辣,可见刀锋起伏顿挫。四字基本均分,唯“兰”字横笔较多,向下扩展借用横笔较疏的“枝”字空间。“兰”字为协调全印的疏密基调,作了简化处理,“艹”“柬”皆如楷书写法,减省了笔划,“柬”首横作横点,嵌入“门”框内,这些都是浙派篆刻的篆法特征。
印主孙兰枝,生于1781年,字春府、春甫,斋室名“雷溪旧庐”,浙江仁和人,祖籍安徽休宁,嘉庆六年举人,嘉庆十五年至道光十三年历任阁部多职。道光十三年,时任给事中的孙兰枝上奏:江浙两省钱贱银昂,商民交困。引起道光皇帝重视,发出“每年出洋银数百万两,积而计之,尚可问乎”的感叹。嘉庆十二年(1807),孙兰枝因丁忧归里,赵次闲为孙兰枝刻了一批印,其中有白文“孙兰枝印”,白文对章“孙兰枝印”“春甫”,朱文“雷溪旧庐”以及这方“兰枝印章”,上款都称“春府大兄”,可见两人关系密切。
“杨雅南”,钱松刻,两面边款,一面云:“雅南精八分,伊墨卿后一人也,手书见赠,报之。叔盖记。”另一面是王福庵观款:“此叔盖真迹也,朴堂得自西泠,将以持赠履庵,过我寓斋,共相欣赏。福庵记,己丑三月。”錢松(1818—1860),清代篆刻家。初名松如,字叔盖,号耐青、铁庐,斋名未虚室。浙江钱唐(今浙江杭州)人,流寓上海。工书善画,嗜金石文字,篆刻造诣甚高,为历代印人所推崇,并将其推为浙派“西泠八家”之一。
此印用典型的浙派切刀朱文印法,结构大都方折,为呼应全印较疏朗的章法,“雅”字遵古体写作“疋”,“疋”字笔划较疏,“南”字略作盘曲,以填其空。“杨”字拉长,“勿”部作斜线,与印中其他方折的线条成对比,使章法富有变化而不觉呆板。印文逼边,印框略细,更突出主体的印文。此印的用刀亦见曲折,转角方棱,内角略见留刀,这些都与浙派切刀的特征一致,不过钱松执刀较斜,走刀成披削状,所以线条更显浑厚。从此印的风格更可证,钱松确是继承浙派的传统,尤其在章法、篆法的处理上与浙派前辈如出一辙,但是在用刀上有所创新。
从边款可知,印主杨雅南是一位书法家,尤其隶书颇得钱松欣赏,钱松自己也擅写隶书,称杨雅南为伊秉绶后一人,可见评价之高。而另一面边款记载三位西泠前辈的雅谊:吴朴堂从西泠印社购得这方印后,送给同门江成之,又一起到王福庵家里,请老师过目掌眼,王福庵欣然刻款,为弟子记下这段友情。
“文通后人”,王福庵刻,边款:“福庵治印。”
“文通后人”,吴朴堂刻,边款:“效西谷老人印,厚庵。”
吴朴(1922—1966),原名朴堂,后改名朴,字厚庵。浙江绍兴人。王福庵弟子, 1946年因王福庵之荐,任南京总统府印铸局技正,专门负责官印之篆稿。1947年时25岁加入西泠印社,建国后,得陈叔通之荐入上海博物馆工作。1966年6月23日,因受迫害自戕,年仅45岁。
师生同刻的“文通后人”两印,趣味迥异,王印用铁线篆,结篆略显方整,使章法饱满,“文、人”疏朗,“通、后”绵密,恰成對角呼应,“后”古文从“辶”,此处用之,更与“通”字呼应。框线贴近印文,线条略细且作残破处理,以其虚对应印文之实。吴印则用浙派的切刀朱文,结构方折,“通”字“辶”、“后”字“夊”皆如隶书写法,章法更显生动。吴印款文云“效西谷老人法”,西谷老人也是一位江姓印人,即江尊(1818—1908),字尊生,号西谷、太吉,浙江钱塘人,是赵次闲的入室弟子,《再续印人传》评曰:当时“浙中能刻印者故多,能传次闲衣钵者,惟江尊一人而已。”江尊也刻过一方“文通后人”,边款云:“曼生先生有是印,此作拟之。丁巳十月,西谷并记。”陈鸿寿的“文通后人”今不可见,而吴朴堂的“文通后人”则逼似江尊。
“文通后人”出自江姓的典故,江淹(444—505),字文通,南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江淹少时孤贫好学,六岁能诗。相传有一天,他漫步浦城郊外,歇宿在一小山上。睡梦中,见神人授他一支闪着五彩的神笔,自此文思如涌,成了一代文章魁首,“梦笔生花”的故事就出自江淹。
展览“光前裕后——江成之篆刻艺术暨藏品展”将展至8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