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动中国出版“走出去”高质量发展

2018-09-10赵海云

新阅读 2018年2期
关键词:绩效评估出版走出去

赵海云

摘要:过去十年,整个出版行业的“走出去”是在不断认知、不断学习、不断创新。在思路定位方面,到今天我还是认同这样的逻辑,就是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行业在“走出去”方面已经形成了自发、自为、自觉的格局。我们在新闻媒体上可以看到各个企业在“走出去”方面的各种做法、各种创新,这样一种格局是政府、企业共同努力的结果。

关键词:出版 版权贸易 走出去 绩效评估 “一带一路” 企业

回顾过去十年“走出去”的工作,我想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建立学习型大国的一句讲话,“中国一定要成为学习型大国,以学修身;避免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依靠学习走向未来”。过去十年,整个出版行业的“走出去”是在不断认知、不斷学习、不断创新。在思路定位方面,就是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行业在“走出去”方面已经形成了自发、自为、自觉的格局。我们在新闻媒体上可以看到各类企业在“走出去”方面的各种做法、各种创新,这样一种格局是政府、企业共同努力的结果。

现在我们的认知比十年以前有了巨大进步。有一次我与出版单位一位领导聊天,他谈到了我们优质的作者资源如何能与国外出版社联系得更加紧密,我们的出版社能不能到国际市场上联系优质的国际作者这方面的问题。我认为出版单位能提出这样的问题,本身就说明我们这个行业的实力和认知已经到达一个很高的阶段。

国内的出版业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都是瞄准国内市场,而国外出版社的收入有80%都是来自国际市场,像英国、美国的一些知名出版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思考如何推进中国出版业“走出去”高质量地发展。

一、支撑架构:“走出去”拥有完整、完善且齐全的支撑架构

我想重点提一提讲好中国故事的问题,这也是出版行业的工作重心。到底怎么讲好中国新征程故事、传播好中国新时代声音,我引用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金灿荣教授提出的四个维度:一是讲好中国是大国,这个方面就足够我们讲;二是讲好中国延续五千年不断的文明,这也是巨大的题材;三是讲好中国现代化历程,讲中国如何从一个前现代国家变成一个现代国家;四是当代中国伟大的实践,尤其是当下中国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转变的伟大实践。想把这四方面讲深讲好,是需要很大的修炼和本事的。

从逻辑来看,首要的还是如何加强内容的生产。现在正在开展的走出去工程: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丝路书香工程、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中国文化著作对外翻译出版工程、中国当代作品翻译工程、中华学术外译、大中华文库工程、外国人写作中国计划。据不完全统计,这些工程已经支持了1万种图书的对外翻译出版。

二、“走出去”十年效果显著

在版权贸易方面,版权贸易量不断增大。2012—2016年,全国一共输出版权5万多种(次),实物出口量超过1亿美元。

主题图书不断在海外产生重大影响。比如,《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已在全球发行突破1100万册;《摆脱贫困》深受非洲国家政府和智库的高度重视;《习近平讲故事》由斯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团作为总裁工程进行重点出版,正在实施过程中;《之江新语》由英国300年历史的老牌出版社进行国际出版;《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出版了12个语种。

单品种图书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大家熟知的《三体》在北美市场的销量达到30万册。十年以前,有哪一本图书在北美市场销售30万册,恐怕是不敢想象的。曹文轩的《青铜葵花》进入2017年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前十名。我们的作者也是屡屡斩获国际大奖,这些成绩主要得益于出版业同仁的积极努力。

“一带一路”合作取得了很大成绩。2016年,我国与沿线各国的版权贸易总量接近5000种,比2014年增长了2300种。中南出版传媒集团正在通过援外的方式,在南苏丹进行教育和出版援外工作。据统计,各类新闻出版企业在海外设立的各类分支机构有400多家,我们的工程也支持出版单位到“一带一路”国家设立分支机构或开展合作出版。这些成绩也都是在近几年时间取得的。

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是家门口“走出去”的展会平台,规模稳居世界第二位。

针对国外的作者、翻译家、出版人,专门设立了“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目前可喜的情况是出版单位高度重视这些获奖人。过去是他们获奖以后就回去了,现在会同时举办大量的研讨会、座谈会、编辑讨论会,就是要把他们融入到我们的出版链条当中,大家的意识状态是相当不错的。

在渠道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今年要重点推广的“中国书架”计划。已经有企业开发了易阅通外文版中国图书信息整合和推送平台。我们跟亚马逊在推送图书方面也有合作。山东的尼山书屋、上海与法国拉加代尔合作的国际主流连锁书店项目。最近一家民营公司的负责人一直在跟我们商谈,如何把中国优秀的外文版图书输送到美国哈德逊书店。美国大学书店联盟有3000家校园书店,他们正在谋划推出十本书计划。我知道他们在国内的机场和高铁运营的书店,后台支撑有几千种畅销图书。如果可以仿照这种模式,恐怕中国外文版图书的数量已经足以支撑我们挑选出十种能够在国际上进行销售的优质中国图书。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市场是最后的裁判,人是成事的关键。如果企业在“走出去”方面不能发力,“走出去”只会成为一句口号。尽管政府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支持政策和资金,如何从一个保姆型政府转换成服务型政府,全力支持企业在这个方面的各类创新,是明年和今后工作的一个重要思路。如果像家长一样照顾孩子,孩子的精神就会变得萎靡,行动不够果敢。大家一定要把国际市场看成一个真正的市场,是需要我们以创新的精神去开拓的市场,是需要我们用企业家精神去拥抱的市场。

基于互联网的大众市场的知识服务本质上是对传统出版业的促进。如果我们是讲融合,我希望可以从积极面来看。特别是个体创业行业与互联网的结合直指出版业的痛点。目前各种媒介的竞争,包括出版业和其他行业的竞争,本质上是对时间的竞争。大家应该关注,为什么“头部内容”变得越来越重要?亚马逊为什么会拍《海边的曼彻斯特》这部电影?因为涉及流量的问题。“头部资源”吸取的流量是极大的。

从机制来看,虽然我们认为“走出去”似乎是一个单纯对国际市场的事情,但是,到了一定节点上,你会发现我们现在所面临的“走出去”的深层的机制问题,仍然跟国内出版产业的体制机制有关。主要表现在协同能力比较弱,尤其是学术领域,斯普林格拥有的学术期刊3500种。如果我们还是在小而散的状态,如何能积极的参与国际竞争呢?

我们的认知已经在升级,但还不普遍。很多出版企业还认为“走出去”就是简单地把中文内容翻译成英文,要提高翻译的质量。实际上更深層次的是叙述话语转变的问题,是话语体系的问题。最近我看到一些国内优秀出版单位出版的图书已经收入剑桥文库。作者用中文写作的时候已经是按照西方的表述方式来讲故事。如果行业能够接受这个概念,对于“走出去”的内容基础和潜在动力将是极大的推动和提升。

最后一点不足是人才制约。去年我参与了十名国际编辑来华的研讨会,他们是编辑翻译出版名家作品的,他们讲到一个问题,很希望跟中国的出版社发生联系,很希望出版中国的作品,但关键问题是看不懂。我们一年出版几千种、上万种的小说,可是对于这些在纽约、伦敦的编辑来讲,他们不知道这些东西是什么。另外,我们自己的编辑或者外贸人员能够打通国际国内,对国际和国内市场看得比较清晰,而且能够开展专业对话的,这样的人才在全国都是很少的。我建议学习外语的学生不一定要往翻译的方向去培养,而是要往通识教育的方向去培养,让更多学习外语的学生嵌入到出版行业,能够嵌入到国内出版行业和国际出版行业广阔的中间地带上来。

三、2018年“走出去”重点工作

第一,抓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图书的对外翻译出版工作。

第二,实施“走出去”内容创作扶持计划,做好“走出去”内容。以2018年改革开放四十周年、2019年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2022年党的二十大等重要时间节点为坐标,研究制定出版“走出去”重大内容生产规划,建设优秀选题储备库,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外文版当代中国图书。以前是有什么就报什么、做什么、翻什么。现在要主动出击,按照时间节点,如果有好的选题,我们会进行重点资助。

第三,实施中国书架工程。按照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采购、读者受惠的建设模式。过去我们简单地认为把中国的图书放到国外的书店或者书架上就可以了。如果这些品种不能动销,你费再大的劲,最后还是要撤下来的。这就是我们根据国内书店经营的逻辑,设计如何把中国的图书放到国外的书店和书架上去。

第四,进一步深化中外合作出版机制的建设。推动国内出版单位与国外出版企业联合设立主题图书编辑室,建立合作出版中心或开展合作出版系列项目。支持国内出版单位优化海外布局,在全球实现专精特的国际合作,以及本土化的运营机制,在重点国家进一步落地扎根。我听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跟国际上一家企业,每年定制、合作出版300种关于中国主题的系列图书。

第五,制定“走出去”的绩效评估。

第六,建立全国出版物的版权贸易统计数据库、建立“走出去”的示范项目库。在目前这个阶段,我们希望可以对优秀项目进行提炼和总结,把这些项目的道理、逻辑和经验在全行业进行推广和传播。

其他方面:进一步实施以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丝路书香工程为代表的一系列内容出版扶持计划;办好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和第二十届中华图书突出贡献奖;支持上海国际童书展;推动“一带一路”学术出版联盟等“走出去”协作体联盟的可持续发展,推动“一带一路”学术出版联盟、中国出版“走出去”联盟、丝路童书国际合作联盟、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联盟等发展壮大,推出一批有实质性效果的成果;建设具有品牌影响力的当代中国研究数字出版产品和数字营销论坛;在人才方面,继续举办国际版权贸易培训班、小语种翻译人才培训班;举办古巴哈瓦那国际书展的中国主宾国活动和意大利博洛尼亚书展中国主宾国活动;继续组织行业参加法兰克福、伦敦、美国及“一带一路”沿线重要国家的国际书展,并举办相关交流活动;继续推动中国出版物国际营销渠道拓展工程,推动中外图书互译出版项目。

(作者系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进口管理司副司长)

猜你喜欢

绩效评估出版走出去
政府绩效评估方法的多视角研究
论当前我国普法措施的转变
众筹出版是一种出版创新
民国时期老课本出版略探
玛丽·安·伊万斯小说在中国的出版与接受
从西方青年学者与翻译家看中国出版“走出去”
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的困境,原因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