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方为教育之本
2018-09-10沈凌峰
沈凌峰
作文导练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教材有一个内容是“动物的生命周期”,让学生亲历养蚕的过程,从而认识到生命的历程。杭州很多学校将养蚕作为学生课外的规定作业。一时间市区出现了“桑叶荒”,于是,有些家长脑洞大开,带着孩子驱车数十公里去乡下采摘桑叶。有些孩子养蚕找到了乐趣,但有些孩子看到蚕虫蠕动的样子感到很恐惧,甚至因此晚上做噩梦。老师们认为养蚕不仅能让孩子体验生命的历程,还可以锻炼孩子的责任意识。家长则对此喜忧参半。此事经几家媒体报道后引发了热议……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社会生活,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审题指导:对于这种教育教学类材料,既要关注学校教学的良好初衷,也要重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做到观点鲜明而不偏激,论证严密而深入,论据丰富而有力。
杭州很多学校的老师为了引导学生体验生命的历程给学生们布置了养蚕的任务,实践中有的学生找到了乐趣,有的却看到幼蚕后心理蒙受阴影。基于学生的不同反应,我只想说,因材施教,方为教育之本。
乍一看,老师们布置的养蚕任务既有效也不乏创意,学生和家长也脑洞大开,想出各种方法完成任务。这既开拓了孩子的视野,又让他们感知了生命的伟大,更锻炼了责任意识,一石三鸟,何乐而不为呢?
然而,这看似成功的实践之后却存在着部分学生反感蠕虫的现象。很显然,老师没有考虑到这类学生的感受,更没有提出避免这类问题的办法。可我不禁想问,作为老师,身为教育者,因材施教,不应是教育的重中之重吗?
每个人从呱呱坠地开始,就走上了一条独一无二的人生道路。每个人的特点各不相同,兴趣爱好也不一样。所以早在数千年前,孔子就提出来“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其目的是使每一位学子能在学习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并因此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实践证明,因材施教最符合教育规律,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最能挖掘出学生的潜能,培养真正的人才。可以说,因材施教,方为教育之本。
就养蚕这件事来说,有学生爱蚕,有学生恶蚕,喜好不一,就应根据他们特点的不同来布置实践作业,而不是一概而论。否则,不仅是学生的悲哀,更是教育的失职。
犹记得,爱因斯坦小时候性格怪异,不同于其他同学,老师视他为异类。但他父母发现他爱思考,数学能力超强的过人之处,循循善诱,激发了他的异常才能。犹羡慕,力学家钱伟长先生在求学中遇到恩师吴有训教授,从教授那里得到详细而有效的特别指导,从而弃文学理,无比痴迷于物理的研究中。
纵观历史,有太多人才被一刀切式的教育碾压成庸才,也有很多怪才通过因材施教的开明方法赢得了成功。孔子曾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不是对智慧超群者的偏爱和对智力平常者的歧视,而是对拥有不同智力不同特点的学生的尊重。只有关注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差异,并给予不同的教育引导方式,才是真正的有效的教育。
陶行知先生说:“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就要同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予以适宜之肥料、水分、太阳光,并须除害虫,这样,他们才能欣欣向荣。”此言道出了教育的真谛,尊重孩子的特点,并由此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所以,我建议老师们以后开展教学活动,布置教学任务时,最好先权衡下学生的特点,征求下学生的意见,然后给学生更多自由选择的机会。
因为,只有在因材施教的教学天地里,才能开出美丽硕大的教育之花。
(作者单位:江西莲花中學 指导老师:倪艳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