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把孩子们放归山林
2018-09-10刘锋
刘锋
读过一则新闻,说是杭州市的学校将养蚕作为三年级学生的课余“规定作业”,结果有的学生乐此不疲,有的学生却因为害怕幼蚕茶饭不思做噩梦。我心中泛起了一阵阵涟漪。让孩子们养蚕,使他们开阔视野,感知生命的伟大,锻炼责任的意识,这本是一件好事。但有必要“规定”每个孩子都一定要养蚕吗?实现教学目标只有养蚕这一条途径吗?
大家都知道,蚕在其幼年时期是一种白白嫩嫩的,到处蠕动的毛虫,有的孩子可能对它很感兴趣。但俗话说得好“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所以也必然有不喜欢,甚至害怕、厌恶蚕虫的孩子。若硬性规定所有孩子养蚕,岂不伤了部分惧怕蚕虫的孩子的心,消了他们的学习热情?想要达到教学目的,何不将孩子们放归山林,让他们自己去寻求属于自己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放归山林,就是让孩子们自由选择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完成学习任务的学习途径,就是让孩子们主动、积极地去放眼世界,寻找属于他们自己的蓝天。我喜欢养蚕,你喜欢种树,他喜欢浇花……既然各有所好,各有所长,那么教学中就要关注这种区别和差异,认真对待这种真实存在的差异。放归山林,不是对孩子教学的松懈,而是对孩子们不同天性的尊重和理解。
放归山林,是对孩子天性的解放。它是对孩子兴趣特长的最大限度的挖掘。正如多伦多大学校训所言:“像大树一样茁壮成长。”智慧的加拿大人明白,一个人要像大树一样,生于自然,长于自然。既要走近自然,接受阳光雨露的滋润,感受气象万千的自然风光,更要顺应天性,发展天性,接受适合天性的教育。要知道,猪圈难养千里马,花盆难成万年松。培养真正的人才,绝不能靠一刀切的统一式教学。
放归山林,更是对孩子的引导。让他们自由选择完成课余作业的方式,不是对孩子的学习过程放任不管,也不是对孩子的教育漫无章法,更不是对孩子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坐视不管。它是一种循序渐进因人而异的引导。不干涉孩子的自主选择,只是重在关注孩子学习过程中的状态,及时发现问题并引导他们找到解决的办法。老师们希望孩子懂得生命的伟大,那么学生们不爱养蚕的,尽可以养鱼、养鸟,养自己喜欢的东西。只要孩子目的明确,主动参与,积极配合,老师们尽可以放手。
將孩子放归山林,给他们自主学习的广阔空间,是学校老师的责任,是家长的责任,更是社会的责任。它的达成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所以,请那些老师不要再硬性要求每个学生都养蚕了,提个建议做出引导就行了。
狐狸投掷于野,乃成其灵巧,而家猪的进化,却只是快速长膘而已。愿每个孩子都能在自由的学习天地里,尽情嬉戏,找到学习的真正乐趣。
(作者单位:江西莲花中学 指导老师:倪艳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