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小浪底旅游风景区的发展现状、不足之处及应对策略
2018-09-10刘喆刘凯王玮
刘喆 刘凯 王玮
摘要: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风景区(以下简称小浪底景区)地处河南省洛阳市和济源市交界,倚凭秦岭太行山脉,扼守黄河中游最后一段峡谷出口,总面积7.5平方公里,拥有十大景点,是一处以水利工程文化为特色,以厚重的黄河文化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为内涵,集科普价值和美学价值于一体的生态旅游精品景区。
关键词:小浪底景区;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517(2017)10-0115-03
小浪底水利枢纽的建成运行,不仅呈现了宏伟壮观的工程景观,同时也衍生出这一区域繁杂多样的自然生态景观,昔日浅滩荒泽变成了高峡平湖。小浪底景区群山绵延,森林繁茂,绿化率达到92%,272平方公里的库区碧水呈奇,翠岛百姿,自然风光旖旎,生态环境佳绝。在这里,不仅能欣赏山水之美,得到耳目之娱,更能亲身感受人类改造自然的智慧与勇气,探寻浩瀚渊深的黄河文明。2008年10月,小浪底景区被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小浪底景区还先后荣获“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河南十大旅游热点景区”、“中国最具吸引力的地方”等荣誉称号。
小浪底工程是治理开发黄河的关键性工程。該工程投运以来,发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为保障黄河中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做出了重大贡献。小浪底水利枢纽水利风景区建成和对外开放后,陆续取得了良好的综合效益但也存在不足之处,需要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不断调整和改进。
1 小浪底风景区发展现状
1.1 生态效益成效显著
小浪底工程把环保生态建设同工程设施建设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为了给质量一流的工程配上一流的生态环境,小浪底工程建设管理局统筹安排工程建设,充分利用上亿元国家预备费,进行大规模生态环境建设。小浪底水利枢纽坝后保护区原地貌条件极差,主要为沙砾石覆盖层,周边区域植被覆盖率不足30%。1997年工程截流以后,小浪底建管局委托上海园林设计院对坝后保护区进行地表整治、防护和设计规划工作。
保护环境和资源是旅游开发建设的大前提,在发展过程中,景区严格按照总体规划要求,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有步骤开发、有重点保护”的方针,经过多年的综合治理和建设,坝后保护区的环境面貌得到了很大改善。景区环境优美,灌木、乔木、绿地相间布置,绿化率达为92%,植物种类达106种,四季常青。景区内严禁建设工业项目,污水集中处理,达标排放;空气质量达一级,噪声质量达到一类标准;景区绿化覆盖率达92%。
1.2 社会效益取得丰收
一是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建设。自景区对外开放以来,共接待社会各界人士达千万人次,景区的工程文化和黄河文化无不给参观者留下深刻印象。小浪底是弘扬爱国情感、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阵地,也是青少年开阔视野、陶冶道德情操的重要课堂。景区坚持优惠政策,定期开展主题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二是主动实施帮扶政策。景区建设前,周边村民生活用水条件很差,为解决村民实际困难,景区出资50万元,分别为大屿镇、河清村、双堂村、泰山村修建了蓄水池,有效保障了村民的饮水健康。修建小浪底专线公路40多公里,公路修建后,不但方便村民出行,而且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官庄村为例,道路交通的改善,促动了该村发展旅游产品的积极性,特色种植的薄皮核桃和无籽石榴为村民带来了更多经济效益。2012年,景区还与大屿镇养老院结成帮扶对子,定期组织慰问,开展爱心活动。
1.3 经济效益日益凸显
2014年,小浪底景区接待游客30.5万人次,门票收入1609万元,拉动当地相关产业发展,实现综合效益上亿元。
一是带动当地的产业升级转型。依托小浪底景区的龙头带动作用,近年来,孟津县和济源市的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旅游业的GDP占比逐年提升,实现了由“工业城市”到“优秀旅游城市”,由“黑色印象”向“绿色主题”的成功转型。
二是促进当地农民增收。景区发展起来以后,依靠旅游业的带动,使当地经济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目前,景区自有员工100余人,带动当地1000余人从事旅游相关行业,实现了旅游促进发展,发展反促旅游的良性循环。
三是带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孟津县位于小浪底景区南岸,在深入推进“小浪底大旅游”战略的同时,把目光投向了周末休闲游,大力发展接地气、短平快的乡村游,草莓园、石榴园、玫瑰园等一批生态旅游庄园快速发展,以节促旅是近年来当地推动特色农业与生态旅游相融合的重要抓手。
2 小浪底景区发展的不足之处
1) 小浪底景区属于观光型水利景区,淡旺季比较明显。旅游高峰期参观人数井喷,因人行索桥荷载能力有限,造成游客排队等候时间过长。直到2015年,随着新建交通桥的建成运行,这一瓶颈才得到彻底解决。
2) 景区配套设施不够完善,特别是停车场容量不足,在旅游高峰充分暴露出这一短板。当单日接待人数达到10000人以上,道路交通拥堵现象较为突出。
3) 小浪底景区在智慧景区建设中仅仅拥有电子门票智能管理系统,其是采用TCP/IP通信协议,将售票、检票、系统中心管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连成一个独立的网络系统,使各点售票、检票上传的数据与中心服务器的数据实时同步,实现整个景区一体化管理。
4) 现阶段景区管理方式不能适应游客需求,同时给管理人员带来很大麻烦;粗放式的管理造成管理成本过高,管理效率不理想。
5) 景区现有系统相对独立,无法互联互动,各部门缺乏统一高度,部门联动机制不健全。
6) 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特别是随着软硬件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特联网技术的发展。对景区管理者来讲迫切需要先进的科学管理手段和技术;对游客来讲个性化旅游要求更高,而景区现阶段未将现代先进技术引入到游客互动体验中去。
3 小浪底景区未来发展的应对策略
3.1 依托水利工程和生态工程“双工程”联建筑基础
黄河小浪底工程利用部分世界银行贷款、实行国际招标建设,在十多年的建设期中,不光工程建设管理上与国际惯例接轨,环保也逐渐向国际标准看齐。小浪底的水利工程及相应工程建设中把生态工程项目列入成本,一并考虑,分期分步建设。1994年外国承包商建小浪底营地时,为了保护树木,多次修改建筑图纸。其生态建设成果来之不易,因此在景区开发过程中,始终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出台各种措施手段,全力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
一是加强周边环境综合整治。通过调整用地、拆除违章建筑、绿化周边湖岸等措施加强对景区范围内的环境整治建设,从源头上治理和预防点源、面源以及空气的污染。建立景区生态环境检测系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使生态环境得到长期有效的保护。
二是加强水体保护。实施截污设施建设,同步配套建设景区及其周边的截污排污管网,将收集的污水通过污水处理系统,严禁直排。制定了有效的生物综合净化水质措施,引入芦苇、菖蒲、睡莲等适宜的水生植物,发挥水生植物改善水质的功能。
三是维护生物多样性。最大限度保护原有生态,通过人工适度干预,修复或重建生态景观。加大植被特别是水生植物的种植和保护力度,同时考虑其景观性和生物多样性的要求。加大水生动物的保护,整治和改善野生动物的栖息地。据观察,每年在小浪底越冬的候鸟数量达到了万只以上。
举例:2003年,由国家环保总局首次组织开展的“国家环境保护百佳工程”评选中,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因注重环境保护获奖。
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1994年主体工程开工时,便率先引进了环境监理制度,这在我国大型水利工程建设中属首例。据统计,在整个小浪底工程建设中,施工区共完成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面积1085公顷。经调查评估,工程区扰动地表治理率为86.2%,总治理度达到了85%以上,水土流失强度控制在国家允许的土壤流失量以下,大大小于原地貌的水土流失强度;以工程拦挡为主的防护措施,拦渣率达96.5%;植被恢复系数达到96%.
3.2 依附水利元素与景观元素“双元素”联姻拓空间
水利风景区以区域内的水体和水利工程为依托基础,如何实现景观元素和水利元素的有机融合是水利景区建设的重要研究课题。通过多年运行,小浪底水利枢纽风景区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一是凸显水利文化特征。景区工程文化广场地理位置紧临坝下,该片区设置有佩尔里尼大型装载车、钢模台车以及大坝模型,这些留存的设施不仅营造出非常浓郁的工程文化氛围,还成为别具一格的景观符号,基于眼前实物的深度体验感往往能够引起游客的强烈共鸣。另外,像雕塑广场、建设者纪念碑、水利移民旧址等景点也都凝聚着丰富的水利文化元素,它们默默地向参观者“诉说”着水利工程建设背后动人的故事。
二是因地制宜改造景观环境。景区核心区域分布着众多枢纽工程配套设施,承担着水、电等基本运行功能,设施物外观形象与周边环境基调格格不入,影响整体景观效果。本着旅游让步工程管理的原则,无法对现有设施和布局进行调整,只能因地制宜地对部分设施进行安全隔离和景观美化。为此,景区在实践中采取了很多举措,例如对大坝主体梯级平台覆土增加植被;将山体渗水引流至河道,改造成瀑布溪潭;狭长的排水洞内养殖了大鲵;渗水池养殖观賞锦鲤;配电房和泵站房改造成园林式建筑外观;污水处理设备用绿植遮掩等。
三是注重使用功能与景观规划的结合。枢纽管理大门建筑采用了汉代阙楼造型,整体风格浑厚大气;连接坝后东西区域的跨河交通桥采用索道式结构,在满足水文观测工作的同时,也为游览过程增添了休闲情趣。
3.3 依赖水利部门与旅游部门“双部门”联动谋双赢
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初期景区管理的架构形成了由小浪底建设管理局、河南省小浪底旅游管理局以及济源市和孟津县旅游管理局四方共同参与的景区管理体制,景区门票收入采取比例分成办法。在运行前期,多头管理的种种弊端暴露出来,曾一度出现各自为政的现象,在相当程度上制约和阻碍了小浪底的旅游发展。
2006年,借鉴云台山景区实行的大部门管理体制模式,小浪底景区管理各方达成共识,确立以小浪底建设管理局为主导的景区一体化管理体制。同时,建立了与省、市、县旅游主管部门定期召开旅游联席会议机制,商讨并解决景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确立统一宣传营销模式,形成市场合力。另外,公务接待采用工作票形式,一律按流程操作,留案备查。透明的体制和科学的机制,为景区持续、快速、健康、有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3.4 依靠水利景区与旅游景区“双景区”联创助提升
为提升综合管理水平,景区以创建国家5A级景区为契机,紧紧围绕“保护水资源,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维护水工程,弘扬水文化,发展水经济”的六大核心理念,努力打造最具有水利特色的旅游景区。
一是大力整顿旅游市场环境。景区会同小浪底公安局、孟津旅游促进局执法队等机构展开联合行动,先后对无证经营、欺客宰客等不文明行为进行整治;对车辆乱停、黑车拉客等问题进行处理。安全有序的市场环境不仅为广大游客提供了和谐舒畅的游览氛围,也为小浪底赢得了良好口碑。
二是完善基础建设,提升服务功能。景区按照5A标准建立完善了景区的标识系统;景区内建设生态步游道50余公里,布局合理,景景相连,并在游览线路上设立了多处游客休闲设施;完善无障碍化服务措施,开设绿色通道,为特殊群体提供游览方便;景区配备了11辆观光电瓶车,为游客提供便捷快速游览服务。
三是打造优美整洁的公共卫生环境。景区现有保洁人员数量、垃圾箱数量、公厕数量和分布严格按照5A景区卫生管理标准要求和ISO14001:2004标准要求配备充足,对垃圾进行分类管理、日产日清、集中处理。景区保洁人员50余人,垃圾箱90个,公厕13座,其中水冲式10座,无水生态环保厕所3座,各座公厕都设置了无障碍通道和残疾人厕位。
四是增加旅游购物体验。景区设立了多处购物服务站点,除为游客提供简单饮食用品外,还特别推出具有小浪底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如黄河奇石、小浪底风光文化牌、小浪底纸皮核桃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商品,备受广大游客的喜爱。“黄河鱼宴”也成为景区响亮的餐饮名片。
五是注重软环境建设。关注游客需求,从“微笑服务”再到“标准化、差异化、亲情化”的服务方针,使景区服务水准不断提升。在全体员工内形成“人人都是环卫员、人人都是安全员、人人都是导游员、人人都是服务员”的服务氛围,为游客提供及时周到的服务。景区将“精细化管理”理念“植入”日常工作的全过程,抓好服务细节。景区从导游讲解服务入手,以提高讲解水平为重点,全面提升旅游业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六是智慧景区建设卓有成效。2013年6月,景区启动“数字小浪底”建设工程。两年来,景区按照数字化建设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立足于“智慧管理、智慧服务、智慧营销”三方面着力打造“指尖上的小浪底”智慧旅游景区,设计开发了小浪底旅游景区官方网站,实现了线上、线下门票在线网银购票等功能,景区管理效率显著提升。
3.5 加强智慧景区建设、提高景区核心竞争力
为将小浪底水利风景区打造成为“智慧景区”,着力提高景区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景区基础数据库建立、景区APP、自媒体建设、游客车辆流量监测、报警设施、信息发布渠道、在线预订、订餐服务、线下支撑、网络营销、在线交易占比、景区视频监控、移动网络、WIFI覆盖、信息发布渠道、导游导览系统、官網建设等。
智慧景区建设用以满足多景区(小浪底、西霞院、翠绿湖)集中管控需求;实现景区、酒店、餐饮等领域的多产业整合,实现管理提升服务、服务促进营销、营销反馈管理的运营模式;解决客流高峰期的业务系统的服务优化问题,系统软件、硬件出现故障时的应对措施,景区发生突发性事件或自然灾害的时候能通过综合调度系统实现快速疏导和救援;实现景区业务系统线上线下一体化,观光、消费一体化,安防、调度、监控服务系统一体化管理。
4 结束语
小浪底旅游风景区未来要夯实旅游发展基础,瞄准创建国家 5A级景区目标,争取在2020年将小浪底景区升级为AAAAA级景区。把小浪底景区打造成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水情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
参考文献:
[1] 王会战,田克勤.黄河小浪底风景区旅游开发的外部性及其内化探析[J].水利经济,2007(3).
[2] 工程简介[EB].水利部小浪底水利枢纽管理中心网站.
[3] 小浪底旅游网[EB/OL].Http://www.xiaolangd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