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的新时代论析

2018-09-10许春玲刘东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许春玲 刘东

[摘要]习近平的马克思主义观是在新时代的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和伟大梦想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和根本看法的高度凝结。对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生成理路的梳理、理论内涵的总结、多元特征的归纳和当代价值的阐释,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的新时代探求与回应。

[关键词]习近平;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观;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志码]A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1]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以及“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很多阐述,凝炼出了颇具中国特色与中国气派的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观。马克思主义观是指人们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这一“本体论”的基本认知以及“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一“实践论”的实际践行,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认识。我们黨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伟大胜利与社会主义建设巨大成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我们党的领导人始终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发挥了引领作用。当前,站在新的历史方位,面对新的时代背景,对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的梳理、归纳与总结,有利于深化对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的理论认识,进一步推进对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的全面挖掘,深刻把握对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的实践精度。

一、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的生成理路

习近平作为新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基于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的战略高度,深刻论述了如何认识、对待与践行马克思主义这一“新时代课题”,充分体现了其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主要观点与根本方法,是对新时代背景下曲解、质疑马克思主义之声的有力回应。习近平的马克思主义观是新时代、新阶段以及新方位下的马克思主义观,有着特殊的生成理路。

(一)理论渊源与理论自信: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继承与当代诠释

一个政党的指导思想是它的精神旗帜,更是其不断成长壮大的精神给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所以能够持续地迸发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就源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沃土的丰富给养,充分领悟与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方法论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伟大成就的重要思想根基。如果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的重要理论来源,那么习近平系列讲话就是其马克思主义观的主要输出路径。此外,习近平的马克思主义观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观的继承与发展。以毛泽东、邓小平等人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涵、理论逻辑、理论场域、理论特征及其价值意蕴等众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的阐述与科学的总结,形成了科学认识与理性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习近平的马克思主义观的形成必定要建立在这种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的基础之上,前者是其得以产生与形成的思想前提和理论借鉴。

(二)实践基础与道路自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刻总结与理论升华

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源于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科学化总结与时代性把握,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成果及其指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现实境遇奠定了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产生的实践基础。改革开放的几十年间,我国所取得的累累硕果与党的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道路、理论和文化的一以贯之密不可分。当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背景下,面对新的主要矛盾,如何进一步深化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蕴含与实践指向,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势,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更好的进行经验总结、理论升华与实践指导,是新时代党的领导人的重要责任与担当,更是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产生的实践基础。

(三)独特情怀与前途自信: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与不懈追求

习近平指出:“我们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2]作为一名共产党人,习近平的马克思主义观的产生不仅源于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内容,更与其独特情怀、个人追求等主观要素有着很大关联。不可否认,对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仰与不懈追求是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得以形成的一个重要条件。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的独特情怀和个人追求与其特殊的成长经历和优良的教育素养密切相关。父亲的“红色情怀”、多年的基层工作阅历和深厚的理论修养使其始终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有着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奋斗终身的崇高理想与信念,正是基于这样的个人成长背景,习近平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才会如此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才能如此成熟。

二、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的理论内涵

习近平的马克思主义观是对前人理论的当代继承与创新,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经验的总结与升华,是其个人追求与独特情怀的时代凝练与成果,是新时代对马克思主义的准确把握与科学论述,有着极为丰富的理论内涵。

(一)认知与诠释: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的核心要义

习近平的马克思主义观集中体现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立场、方法。习近平强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3]中国共产党人要志矢不渝地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的指导地位、为人民服务的价值立场、理论联系实践的固有品格、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这个基本的问题的论述。主要是从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精神实质、基本特征和主要功能进行分析总结,指出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完整性、动态性和应用性。二是习近平对“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把握与解答,习近平从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重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与宣传、继承与坚持、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和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五个方面做了阐释。当前,我国迈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更要强调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真诚,做到知行合一;更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继续在创新马克思主义的学术概念、学术语言、学观点和学术方法上下足功夫,赋予马克思主义以实践性、民族性和时代性。

(二)继承与创新: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的时代维度

習近平的马克思主义观是其关于新时期中国发展的新的思想和新的论断,包涵了联系观、发展观、学习观、实践观、社会治理观等各个方面。联系观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四个部分形成合力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发展观所倡导的新发展观是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为一体的新发展理论。习近平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社会发展的各种理论思想和战略方针,必须积极运用于实践之中,必须经过现实的考验。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的突出贡献集中体现在回答了“‘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一根本性问题,强调以人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深刻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逻辑结构及其时代发展脉络,坚持在马克思主义批判性与实践性基本特征上进一步拓展视野、深化认识。通过对如何学习、应用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的的科学回答,彰显了习近平在理论与实践的互为转化、继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中发展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心和伟大决心。

(三)战略与改革: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的外化场域

习近平的马克思主义观离不开实践,实践不仅是检验马克思主义是非对错的根本标准,更是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的重要内容之一。摒弃对马克思主义理解的谬误之处、突破对马克思主义束缚的教条式藩篱,必须始终以实践检验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是习近平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论述,也是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的核心内容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五大发展理念”等一系列重要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也是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理论内容的重要构成部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是经济领域的伟大改革,也是习近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阐释和解决当前中国发展问题的外化表现,保证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供给的引领性、精准度和有效力,习近平的一系列战略思想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根基、以人民群众为中心、以客观实际问题为指向,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观的科学性、革命性与现实性,是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理论外化的实践场域。

三、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的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的马克思主义观紧扣新时代中国的阶段特征,是对当前中国历史方位的科学思考,具有鲜明的理论特征,是以现实为导向的科学的、创新的、革命的马克思主义观。

(一)现实性:坚持以现实问题为导向

习近平的马克思主义观是以现实问题为导向的马克思主义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五大发展理念”等一系列重要战略思想和时代命题蕴含了其马克思主义观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的内在特质,是对新时代发展趋势的哲学式把握和顶层概括,彰显了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内涵的独到理解与精准施用,做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与新时代中国发展实践逻辑的现实衔接,集中体现了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的现实性特质。

(二)科学性:强调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

习近平的马克思主义观强调坚持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思想路线,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发展理论,具有方法论上的唯物辩证性和创新科学性。习近平在分析和解决新时期中国面临的众多现实问题时,能够灵活运用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原则,将宏观部署解决问题的任务和微观指导如何具体实施的方法巧妙结合,极大提高了各项工作规设的科学性、发展的可预性和开展的创造性,体现了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的科学性。

(三)人民性: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马克思主义是“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钥匙的新派别,一开始就主要是面向工人阶级的,并且从工人阶级那里得到了同情”。[4]258因此,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强调发挥马克思主义这个思想武器在无产阶级与广大劳动人民获得自身解放中的重要作用,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贯彻群众路线,与人民群众心心相印,努力凝聚群众智慧与力量,大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力争让人民有更多的幸福感、获得感。习近平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本质要求是对“以人为本”思想进一步发展,强调了人的“根本”地位,是一种极具人民性的马克思主义观。

(四)创新性: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创新

习近平的马克思主义观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开拓创新和与时偕行,强调马克思主义不可能一成不变,必须坚持发展的观点、实践的观点推进马克思主义的横向发展与纵向深入,将理论与实践有机衔接,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观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事业与民族复兴的新篇章,真正做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认识与灵活运用,充分实现了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理解与运用的与时俱进,是一种具有创新性的马克思主义观。

四、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的时代价值蕴含

习近平的马克思主义观既符合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又回应了人民群众的时代呼吁,基于国家发展与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深化了对实事求是和群众路线的认识,是理论与客观实际相结合的当代马克思主义观的典范,具有的重要的价值蕴含,包括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两个方面。

(一)对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的深化、拓展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安身之基础、立命之根本。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的深化、拓展与创新主要体现在:一方面,习近平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观深化和拓展了之前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继承了中国共产党人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理论、基本结构和强大生命力等一贯思想,同时又明确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以人民为中心,强调了学习马克思主义必须将诚“学”、弄“懂”、真“信”、实“用”四个方面辩证地结合,肯定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与理论底色,积极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突出民族底色、凸显实践本色、彰显时代特色。另一方面,习近平指出:“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都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大时代课题,这就是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围绕这一时代课题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的重要理论外化和现实回应,使党对治国理政有了新认识,达到了新境界。“中国梦”、“四个全面”等重要战略思想的提出是历史与人民的必然选择,是应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要举措,是持续有力推进现代化建设关键步骤,也是习近平对以往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的新超越,是唯物史观中国化的思想结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注入了新鲜血液,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新发展。

(二)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上的指导与引领

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上的指导与引领集中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习近平的马克思主义观对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全面凸显马克思主义新时代价值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习近平的马克思主义观内涵丰富而新颖、论述深刻而独到、结构全面而严谨,可以使人们更好地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当代魅力,真正做到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信、懂和用。其次,习近平的马克思主义观全面而科学地论述了如何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拓展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相关课题的理论空间,是当代共产党人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范本。努力学习和掌握习近平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生机、彰显当代价值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再次,新时代的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提出的一系列战略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式创新与发展。认真学习研究习近平的马克思主义观,深刻理解和掌握其理论内涵和价值旨要,在实践中有力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最后,习近平特别强调“要加强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学习研究,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更好地用科學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5]34习近平特别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转化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与大众化的基础上形成了系统而全面的马克思主义观,以此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思想供给和力量之源,保证了新阶段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思想理论供给的引导力和精准度。

五、结语

通过对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的全面探究和论述,基本理清了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的理论构架、点明了主要观点、确立了基本方向。对于习近平的马克思主义观,不管是基于理论层面的进一步深化,还是因理论须结合现实而做的价值发掘,都必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阶段的思想财富。

当前正处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阶段这个新的历史方位,如何使习近平的马克思主义观在国际大环境中占据意识形态话语权,如何让其在后现代语境中焕发出蓬勃生机,如何在新阶段青年教育工作中充分发挥其思想引领力,既是对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当代价值的探求,也是对其实践指向的新时代思考。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18.

[2]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7930.

[3]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72.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 2016年版[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6]陈加飞.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探析[J].牡丹江师范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6):17.

[7]曾楠.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贡献[J].牡丹江师范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2):14.

[8]陈加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的思维解析[J].牡丹江师范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6):1723.

[责任编辑]王立国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
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浅析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发展状况
如何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条件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王晓晖: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