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益志愿社团组织助残培育及现状
2018-09-10马义哈孙健袁红艳孙世强
马义哈 孙健 袁红艳 孙世强
摘 要:文章以高校公益志愿社团组织参与助残为切入点,通过分析其助残的现状,指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培育助残意识、强化自身建设、创新助残方式、完善保障机制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校;志愿社团组织;助残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69(2018)02-047-03
一、高校公益志愿社团组织助残的现状
1.组织形式呈现灵活性
当前,高校公益志愿社团组织种类繁多、数量庞大,内容丰富,在各高校实行学分制的大背景下,学生在专业学习和时间的分配上有了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这为高校公益志愿社团组织根据自己的喜好开展助残活动提供了时间保证。同时,因社团成员来自不同的年级、不同的专业,有男有女,可灵活安排他们开展助残活动。如2008年北京残奥会,共有7万名志愿者参与了赛事服务,其中大部分为大学生,他们的参与[1],向全世界展示了我国志愿者的良好形象。
2.活动内容呈现多样性
近几年,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公益志愿社团组织助残活动方式和成员组成具有动态的多样性。主要表现为社团种类越来越多,分类越来越细,综合类社团增多,活动内容日趋丰富和活动形式日趋灵活。社团活动可以定期举行,也可以不定期举行,可以是校内活动,也可以走向社会。社团成员结构打破了院系、专业和年级界限,具有不同知识结构的学生融为一体,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多方位的纵横交错的沟通网络,使社团成员之间能够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2]。
3.活动方式呈现网络化
与传统助残方式不同,随着网络信息化的发展,借助新媒体开展助残活动的高校公益志愿社团组织越来越多。尤其是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微博、微信、QQ群、APP等新媒体技术的广泛使用,“互联网+助残”已经成为助残的主要方式之一。这与传统“见面安排”的活动方式有很大的不同,信息传播快,参与方式的约束性小,发表各种意见的自由程度较大,通过网络传播信息引导组织活动已成为主流趋势。
总体来看,高校公益志愿社团组织参与助残活动,作用是突出的,既有效减轻了政府助残的压力,也使得部分残疾人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帮助,更是在一定意义上向全社会营造了人人关爱“残疾人”的良好氛围,对于帮助残疾人同全国人民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有深远的意义。
二、高校公益志愿社团组织助残存在的主要问题
助残活动的持久性不强。参与助残的社团志愿者对助残活动认识不一,一是在大一刚刚入校时很积极,大二时部分能够坚持,大四热情减退,加之写论文,找工作等各种原因,能够坚持开展助残的学生微乎其微;二是每当期末复习考试及寒暑假期间,因要考试或放假回家,助残活动往往中断,缺乏连续性,影响助残活动的持久开展。
助残人员的专业化水平不高。高校公益志愿社团组织中的志愿者绝大多是由于热心公益事业而加入社团的,他们层次不齐,认识各异,在开展助残活动前,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面对残疾人的特殊需求,有时显得很被动,束手无策,感觉光有热情还不够,得有与热情配套的专业知识。
助残活动缺乏社会信任感。个别社团开展助残活动时有做秀的成分或存在“形式化”的倾向,一定意义上既影响自身的现象,残疾人也得不到切切实实的帮助,这些事情的发生让公益志愿社团在组织和开展活动时缺乏社会信任感,一定程度上影响志愿者的积极性和自信。
三、高校公益志愿社团组织助残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政策层面:缺乏法律保障
目前,我国的助残志愿服务活动还缺乏健全的制度性保障,大多数地区还没有专门针对助残志愿服务的政策法规。这就导致志愿者的权益得不到保障,权利和义务不够明确,志愿者们很少有获得专业培训和指导的机会,在助残活动中涉及安全方面的事往往还得不到保障,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公益志愿社团组织参与助残活动的广度和深度。
2.学校层面:缺乏有力支持
在我国高校,所有学生社团都有团委统一管理。且由于团委作为学生青年组织,他们的主要精力在团委和学生会,学校由于团学组织过多,所以在获得的经费支持、给予的场地、安排的老师指导方面非常有限。尤其是资金方面,是制约社团发展的最大瓶颈,社团平时开展活动只能依靠会员缴纳的会费。至于社会赞助,基本没有保证,有时社团为了筹得赞助,还被非法组织所利用。因此,在没有学校经费保障的情况下,社团的发展举步维艰,助残活动的开展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3.社团志愿者层面:缺乏理性认识
一方面大多数学生加入志愿社团组织,目的是端正的,小部分学生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入社的动机不纯,想着借助社团这个平台,能够获取更多的好处,如综合测评加分、获得奖学金,取得推优入党名额,就会使许多大学生参与助残志愿服务的活动动机发生歪曲;另一方面一部分志愿者是在没有对助残服务了解的情况下加入的,他们对服务内容、形式的认识不到位,有些志愿者只是片面地将同情残疾人的生活状况,认为这是慈善的举动,把助残看成是对残疾人群体简单的物质关怀,这样就无法满足残疾人们的实际需求。
四、高校公益志愿社团组织助残活动提升对策
1.培育助残意识
大学生是我国助残事业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开展助残活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通过调查发现还有40%的大学生没有参加助残活动,这就表明大学生参加助残活动的意识还有待提高。笔者认为,作为高校公益社团组织,强化志愿者的助残意识,应重点抓好三个环节:一是把好社员的入口关,在社团纳新时,明确告诉加入者,该社团的性质,主要开展的活动,活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这样使加入者从一开始就知道该社团是以“帮助他人、奉献爱心”为遵旨,不至于很盲目;二是把好社员的教育培训关,通过了解残疾人的状况,生活现状、观看残疾人的视频片等形式,使社员从心理上产生关爱残疾人的强大动力;三是把好助残关,安排社员通过照顾残疾人、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为残疾人儿童支教助学等服务,通过残疾人身残志坚的精神感染志愿者,使他们坚定志愿精神和助残的信心。
2.强化自身建设
一是培养一支专业的志愿者助残队伍。通过培养助残知识、专业技能等方式,健全大学生参与助残活动的培训机制、评估机制和激励机制,提高大学生对助残志愿服务活动的认识和服务意识。二是精心设计活动,增强造血功能[3],牢固树立项目意识、品牌意识,打造届次化、规模化的特色助残活动,不断提升战略谋划、项目运作和宣传推广能力,努力提高助残活动的质量;三是始终强调志愿社团的公益性原则,让社员以“奉献爱心,帮助他人”为志愿服务目标,抛弃在社团当官、捞好处等功利化的思想;四是建立助残志愿者培训制度。志愿服务不能仅仅依靠热情,由于残疾人所需的服务不同,这就需要通过讲座、培训、沙龙讨论等方式强化志愿者的专业知识;五是强化对志愿者的思想引领,通过部门会议、团委的培训会、名家讲座等方式,引导志愿者正确处理好学习与社团活动之间的关系。
3.创新助残方式
一是利用移动互联网,通过微信、微博、APP等新媒体,通过“互联网+”推行富有创意的微公益助残活动,如,针对聋哑人可以在微博平台發起关注聋哑人的接力爱心签名与捐赠活动,针对不同类型的残疾人可研发简易购物APP等;二是发挥大学生自身专业优势,引导社员跨专业、跨年级、跨校组建“科技发明型”的助残团队,如,研究发明新型盲人行走导航仪、听力障碍儿童便携式专用助听器、聋哑人手写平板发音设备等有助于给各类残疾人提供生活便利、提高生活质量的助残仪器;三是打造“众筹式”助残平台,通过与有意愿助残的企业及社会组织进行洽谈、合作,共建校企“众筹式”助残联动机制,由公益志愿社团进行助残活动策划和执行,企业及社会组织提供必要的经费和物品等支持;四是尝试开展精准助残工作,通过高校公益志愿社团与特殊教育学校、城乡街道建立帮扶对子关系,进行“一个公益志愿社团”对“一个学校”“一个街道”开展“一对一”助残的精准助残工作。
参考文献:
[1]周大鹏.后奥运时代对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志愿者体育知识普及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2010-09(上):231.
[2]蒋娇龙.高校学生社团特点分析及发展对策[J].中华文化论坛,2009(07):82-83.
[3]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民政部,教育部,财政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关于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的意见[EB\OL].[2016-07-12].http://www.xinhuanet.com/2016-07/11/c_1119199194.htm.
[4]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纲要的通知[EB\OL].[2016-08-03].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08/17/content_51001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