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发展

2018-09-10

现代世界警察 2018年2期
关键词:犯罪心理犯罪人时期

婚前的“谈”和婚后的“模糊逻辑”

主持人:大家好,欢迎来到心理场。本期,将继续由李玫瑾教授带我们去探索心理世界的奥秘。

前不久,有民警问我“能不能请李教授谈谈关于和谐婚姻的话题”。时值春节,还有人留言:“对于单身的我来说真是年关难过啊,家里人几乎天天打电话催我找对象。不是我不想找,但找什么样的人过一辈子才可靠呢?请李教授支招!”

李教授,本期我们不妨就从这个问题开始——如何选择恋爱对象,如何让我们婚姻的“保鲜期”更持久?

李玫瑾:好。我平时外出讲心理学课,很多人都会问我:“您说,怎样才能了解一个人的心理?”是啊,我们不仅在工作和生活中需要了解人的心理,在找对象时就更需读懂对方的心理。2017年春节刚过,上海就曝出一起案件:新婚不久,妻子竟然被丈夫先骗着辞掉了教师工作,然后又被其杀害在家中。一个可爱的女孩遇到这种渣男实在太可怕了!所以,很多女性在找对象时都会问我这个问题:如何选择恋爱对象?也有正谈着对象的女孩问我:“李老师,也不知我这男友靠不靠谱?我改天把他带来,您帮我把把关?”我逗她说:“别啊,我是研究犯罪心理的,难道让我审查他有没有犯罪的可能啊?”玩笑归玩笑,我还真提出了两条建议,让其自己去“审查”。当然,这两条建议也同样适用于男孩找女朋友。

谈对象的重点是“谈”,谈什么呢?影视剧里的谈情说爱大多是谈文学、谈音乐、谈某些知识或个人见识和阅历。其实,真正谈对象就别扯那么远,要谈就谈点儿真切的、实际的内容。

第一,先问问对方“你家老人都好吧”。为啥先问这个问题?首先,这个问题关乎一个人的“来龙去脉”。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谈对象时,我们的年龄大多都在25岁上下,这时父母一般都在50岁左右,如果家里还有大一辈儿的老人,应该就在七八十岁上下。若对方家中的几位老人都健在,虽不能进一步去查对方的生理遗传有无缺陷,但其长寿健在的老人等同于告诉你这个人的家庭在遗传上没有太大问题。而且,老人长寿,一般还意味着儿女孝顺,因为没人嫌弃他,他的心态就特别好。

第二,跟对方谈谈他(她)的爸妈,问问其爸妈是怎样的人、是否好相处等。如果对方不愿聊其父母,這大概有难言之隐,要不就是对你心有戒备。还有人会说:“咱俩好就行了,你管我们家那么多事干吗?”其实,与一个人结婚,就是与一个家庭结婚,对方的家庭如果不正常,你未来的生活也会有变数。谈到父母,一般就会聊到小时候发生的一些事——了解对方是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心理,就可以从他的这些成长经历中观察。

我在央视“今日说法”栏目中分析过一起骗婚案:某男子转业后,把自己曾经穿着军装的照片传到了征婚网站上。几天后,不少有军人情结的适龄女孩纷纷主动邀约他。见面后,男子不仅以现役军人自称,还开车载女孩到部队大院转了一圈,指着一栋大楼告诉她:“这是我工作的地方,但因为是保密单位,不允许外人进入,我就带你在楼外面看看吧。”部队大院的特点一是面积大、二是环境整洁,这趟转完后给女孩留下了信任和满意的印象,觉得在这里工作的人一定是好人。这男子还问她:“我的工作特殊,经常加班、出差,一周最多在家待一两天,有时执行任务,可能一个月都回不了家。你能接受吗?”女孩很认真地点头:“你是军人,为了国家,我支持你。”没想到这男子又说,他马上要执行任务,二人的关系能否尽快定下来,若能定下来就赶快领结婚证。女方觉得发展得太快,但又生怕错过这个令人满意的男人。于是在他“执行任务前的日期里”领了结婚证,不久还生了一个孩子。可是,这男子总“执行特殊任务”,不太回家。一年半后,女子发现这个所谓的“军人”丈夫竟是一个大骗子,他在外面还有三个结过婚的妻子,同时跟11个女性有“恋爱同居”关系。这几个被骗的女性向警察报案时哭诉:“我们的结婚证都是真的。连民政局都分辨不出的骗子,我们女性怎么防?”主持人也问了我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当你确定跟一个人在一起之前,一定要先见见他的父母和家人,因为从其父母和家人中能发现许多问题。

主持人:这个方法好!谈对象就谈家庭话题,聊老人、聊父母、聊成长背景。这些话题看起来很朴素,却充满智慧,能帮我们洞察对方的心理,觅得良人。还有一句话是“相爱容易相守难”,与相爱的人走进婚姻,又如何将爱进行到底呢?

李玫瑾:你一定听说过“结婚前睁大你的双眼,结婚后闭上你的一只眼”。为什么?因为结婚前你有选择的机会,可以换人,所以一定要看清楚再选择;相反,结婚后,法律已经锁定你们二人的关系,一旦再有孩子,你就得从长远选择而不是从横向选择了。长远选择是孩子的幸福决定你晚年的幸福,如果不顾及孩子,他一旦出现问题,你的后半生将充满痛苦。婚姻既然之前有选择,十全十美的事情不存在,所以婚后要闭上一只眼——这是为了只看对方的优点、不看对方的缺点。

要记住,结婚之前不要急,一定要舍得花时间。有一句名言是“日久见人心”,人心需要时间来检验。结婚意味着要与一个人共同生活,担负家庭负担,共同养育孩子。这个过程是漫长的,并且一定会有摩擦。漫长虽可顺其自然,但摩擦弄不好要起“火花”,甚至“燃烧致婚姻毁灭”。如何将婚姻的危险降至最低,就需要挑对人:对方首先要善良;其次要大度、能包容;再次要讲理;最后要有责任感和一颗坚守的心。一颗坚守的心,需要时间来检验。在较长的婚前考察和接触中,最好两人已经发生过短时分别、摩擦等情况,可以从中观察对方的人心和品性。这个时间至少需要一年至两年以上,并且,接触频率要在每周两次以上。

当经过一定时间的考察与选择后再走进婚姻殿堂,这时就进入了第二个阶段,即结婚。

婚后遇事则要“睁一眼闭一眼”。夫妻之间不必事事较真儿,例如,有的夫妻经常会为“你家怎样、我家怎样”吵架,为谁家拿多、谁家拿少算账;有的夫妻还私查对方短信等。一旦心存计较,互不信任,心理一定都不舒服。心有芥蒂怎么相亲相爱?婚姻就会转入“没意思”地互相伤害中,生气、吵架、冷战等恶性循环的结果最终会伤害了婚姻。所以,在婚姻家庭生活中,与对方最好的相处之道是“隐约知道又不大清楚”,使用“模糊逻辑”处理家道,“难得糊涂”便是婚姻的相守之道。

可能有人会问:李老师,照您这么讲,我丈夫(老婆)跟别人跑了怎么办?我答:这种事情的前提是有一方没有工作,或者完全没有工作能力。如果没有工作和能力,自己的生存就有困难,那你可以通过离婚诉讼提出过错方赔偿。婚姻法明确规定离婚中要保护无过错一方和孩子。当今社会,但凡上过学、受过教育、在城市生活的人大都有找一份工作的能力。同时,婚姻只是一纸契约,保护一种关系,并不是把两个人“打碎重组成一个人”,结婚中的两个人在人格上仍是独立的。婚姻只是找一个相伴的人共度人生,但真正的“婚姻相伴”也只是人生中的一段。婚前,我们是一个人过活;晚年也会遇到有一方单独生存的情况。所以,想明白这一切,心无恐惧也就不要纠结婚姻内的一些细节。一句话,心有多大,你的人生、家庭生活就有多大的空间。如果真的相爱,本可以原谅对方的过错;如果真的爱自己,就应该珍惜自己的孩子,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给他营造一个完整的家庭。

动作与言语也是人的行为证据

主持人:李教授,您在讲课和文章中经常提到,很多犯罪人的犯罪原因都与他们早年生活的家庭不幸有关。因此,您特别强调“一个人的早年成长经历对其个人心理发展的影响”。这也是您特别重视家庭完整、呼吁慎重对待婚姻关系的原因,对吗?您是如何把这方面的研究用于分析犯罪人的犯罪心理,包括在侦查中分析犯罪心理的?

李玫瑾:是的。我认为,犯罪人即使避人耳目实施犯罪,其犯罪行为中也一定会折射出他生活经历的一些内容。

犯罪心理研究不同于任何一种心理研究。例如,心理学研究最多的是教育心理,研究如何学习,怎么提高记忆力、理解力和推理能力等,研究对象在课堂上就能找到;研究健康心理,可以在门诊咨询中通过病人的病情询问,以获得研究素材。可研究犯罪心理,首先是看不到犯罪人的犯罪全过程,其作案是隐藏的;其次,你问他们做过什么、是怎么想的,他们一般也不会如实回答。因为如实回答会涉及犯罪动机、涉及罪名,为了减少惩罚,他们不愿主动配合。我曾问一个犯罪人:“你是一个合群的人吗?”他反问我什么是合群。我就很耐心地向他解释:“就是不愿意一个人待着、希望与别人在一起,如打牌、聊天等。”他又反问我:“那我高兴的时候想找人聊天,不高兴的时候就想一个人待着。你说我是合群还是不合群?”以上我问的还不是具体犯罪问题,他都不配合,更別说涉及案情的问题了。所以,研究犯罪心理最困难的就是如何了解犯罪人的真实心理。

于是,我另辟蹊径,不问他的现在,而是问他的过去;我不问其犯罪的事,而是与其聊生活上的事,包括他小时候的生活。例如,“你父母今年多大岁数了?”“小时睡觉都谁陪着你呀?”“你在六岁之前与谁最亲?”这些看似婆婆妈妈的问题,反而能让我知道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了犯罪事实,又有了犯罪人的成长经历,当我可以在这二者之间找到某种联系时,就能逐渐找出各种犯罪人的人生轨迹,进而沿着这种轨迹去分析犯罪人的特征。

举一个案例。2006年,山东警方破获了一宗持续十余年的系列抢劫强奸杀人案。犯罪人起初在河南商丘一带作案,后来流窜到安徽、山东等地,作案地跨越三个省市。在2005年年底时,此案还没侦破,我偶尔参加了一次该案的分析会,并谈了自己的分析意见,其中,在谈到作案人的家庭背景时说:“此人在家中排序较小,上面有姐姐且不止一个。”第二年,警方在巡逻时抓获了此人。当时,山东的同志给我打来电话:“李老师,人抓住了!我得向您报告一下:有一个细节您分析得特别对,您说这人有姐姐且不止一个——抓住的这个嫌疑人有六个姐姐,他排老七,老幺!”后来,我去安徽出差,遇见了2005年年底时一起参会的刑警队长,他对我讲:“李老师,说实话,我们做刑侦的不太懂心理分析,当时在会上听了您的分析,我们都觉得您说的那些内容特别玄。您也知道,刑侦分析讲具体证据。但您的分析与刑侦分析完全不同,似乎没什么根据。可现在,嫌疑人被抓了,我们发现,你分析的几点都挺对,尤其是他在家中的排序。您能告诉我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吗?”我向他解释,我的分析不是没有根据——我的根据就是他的犯罪行为表现:从动作到言语。动作与言语也是人的行为证据。具体分析就是:嫌疑人持续多年作案,被害女性有的被杀、有的没有被杀。从法医检验可以看出,死的女性大多反抗激烈,而活下来报案的女性大多提到自己当时没敢怎么反抗。不反抗就不杀,说明嫌疑人对女性很熟悉,知道她们一般不敢声张。嫌疑人在生活中,其身边应该天天接触女性,因为熟悉,所以敢欺负并敢放了她们。此案发生的地区全在农村,所以,我判断他应该是案发地区的农村人。在农村,哪里接触女性更多?农村没有室内工作场所,所以,这种接触应多发生在家庭内。家里只有一个妈妈,所以最大的可能是姐妹,而哥哥一般是不会欺负妹妹。如果只有一个姐姐,弟弟应该对姐姐是比较依赖的,关系也应该不错。农村在乎男孩,生了女孩往往会追生男孩,所以最大的可能性是姐姐多,生了几个女孩后才有了一个男孩,这个男孩不仅被祖辈、父母宠溺,姐姐们也都得让着他。因此,这才形成了他既熟悉女性且不怕女性的特点。这种生活经历就出现在他对被害人的选择与作案时对被害人的态度中。我对他家庭状况的分析也是犯罪心理画像的一个指标。

心理风格

主持人: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家庭和成长背景,可以决定他成年后的许多心理状态?

李玫瑾:是的。清楚一个人的家庭和成长背景,就能基本清楚这个人的心理状态。在上一期,我们曾谈到“社会问题是人的问题,人的问题在早年,早年的问题在家庭”,我现在结合“人的成长年龄段”再详细谈谈这个话题。

从表格1中看,人的一生可分为十个时期,即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初期、少年期、青年初期、青年中期、青年晚期、中年期和老年期。这十个时期的长度并不均等,有一年、两年、三年一个时期的,还有六年、七年、十年、25年一个时期的,只有60岁以上没有限制,用N年表示,意为可活一年或几十年不等。我需要逆向介绍以上心理变化历程。

老年心理有什么特点?最大特点是心理不同于外貌,60岁与90岁的外貌差别会很明显,但心理上却没有太大差别,即人在晚年时的心理风格基本不变了。我说的是风格,不是心理能力。心理能力会退化,但心理风格,例如思维方式、做事信念、性格、涵养等不会有明显的改变。所以现在,当社会上有些老年人为老不尊时,人们常常纳闷:怎么人到老了能变坏呢?其实,这种人不是老了才变坏,是他原来的心理就有问题,如同网上说的“是坏人变老了”。

中年期一般指36歲至60岁,这时期的年龄跨度达25年,但心理上已经比较稳定了。35岁左右正进入事业稳定期,一些优秀的人才也进入各种重要岗位。但是,在权力岗位上出现问题的人也大多集中在35岁至60岁这个时期。曾有领导问我:这些人又是出于什么心理呢?我回答,人的心理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特点,不了解这些特点可能事倍功半。这些年,我们党开展了力度颇大的反腐教育,但为什么仍出现一些领导干部腐败和胆大乱为的现象?有的人在讲台上一本正经地讲话,下了讲台就能去做荒淫之事。显然,他不是不知,是他自信没人能发现并惩戒、处分他,他们很现实。因此,对这些人进行再教育的效果一般也不会太理想。2005年,我去澳门廉政公署讲学,他们带我参观当地社区的工作点,我发现这个三层的工作点包括两项任务:第三层是接受秘密举报的地方;第二层和第一层是社区幼儿园的孩子常来的地方,幼儿可以在二层大厅观看廉政宣传动画片,还可以在挂满心愿球和卡片的一层玩耍,那些心愿球和卡片上写的都是“做个清廉的人”“愿社区更廉洁”“反对腐败”等。把守法和廉政教育放在六岁之前,这样做特别聪明。

青年晚期是人逐渐走入成熟的时期,这个年龄段的人工作大多仍在起步期,勤奋、努力、收敛是这个时期的人的心理风格,同时也是其事业最辛苦的阶段。青年中期则不然,由于选择学校、选择专业、选择职业、选择对象都集中在此,同时,父母尚在壮年,自己还未成家立业,“一人吃饭全家不饿”,许多“未定数”让这个时期的人充满变数,许多人在寻求谋财之道中出现不择手段;在选择对象时会出现急则暴力的行为。所以,青年中期是犯罪率最高的人生时期。青年初期与少年期可合并称为“青春期”,即人的性功能发育期,这是生命中最躁动的时期,其人生风险仅次于青年中期。

最后看12岁以下,六岁至12岁被称为学龄初期,弗洛伊德称其为“潜伏期”。这一时期,人的问题看不出来,相对安静或平静。再就是六岁之前,根据表格1,可看到这短短六年却包含了三个时期——乳儿期、婴儿期和幼儿期。

人的时期划分可以揭示人的心理的重要问题。观察人生这十个时期,很容易发现,18岁以内没有任何时期会长于七年。18岁,人生若活到60岁,它不足三分之一;若活到80岁,它不足四分之一;若活到100岁,它不足五分之一。然而,18岁之内却包含了十分之六的人生时期。时期多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转变多。转变多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可塑性强。可塑性强的时期恰恰是教育的最佳时期。现在,再把18岁均分成“三个六”:哪个时期最多?不容置疑,是六岁之前。表格1已说明一个重要事实:人心理问题形成的重要时期是在六岁之前,奠定人一生的心理风格的重要养育期也在六岁之前。可是在这六年中,大多的父母与家庭关注的是孩子吃喝拉撒,少数家长知道人的情感、人性、脾气、言语表达、与人友好的社会性,还有令出能止的控制力、与人相处的性格等塑造的关键时间都在六岁之前。这也就是我刚才为什么说,澳门廉政公署将廉政教育重点放在幼儿园是聪明之举的原因。

许多父母感觉教育孩子的困难期是在青春期,即“第三个六”的时期,他们诧异“这孩子小时候很听话啊,怎么越大越不听话了”?其实,这种“反差”的原因在于父母在孩子三岁至六岁时对其性格没去有意识地培养。十年后,孩子都十几岁了,出现问题时再去矫正必然会非常困难。因此,我经常强调的一句话是“心理问题往往滞后表现”,同时也强调社会问题是人的问题,而人的问题关键在早年。

下一期,我将带着大家深入地分析一至两起案例,来充分地理解这一点。

主持人:再次感谢李教授的悉心讲解。

当各位读者朋友拿到本期杂志时,我们已经入农历戊戌年。在此,谨代表本刊向李玫瑾教授、全国人民警察及家属致以新春的问候!

下期再见。

猜你喜欢

犯罪心理犯罪人时期
特殊时期中俄文化交流持续在线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与犯罪人的再社会化
开心一刻
一战时期蛰豪战(10)
犯罪心理痕迹应用现状与反思
犯罪心理画像初探
盗窃罪发生机制及干预策略分析
加罗法洛法律思想探析
浅析犯罪人格与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