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市流通业发展实证分析
2018-09-10叶影霞
叶影霞
摘要:流通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构建河源市流通业综合发展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利用河源市流通业2006-2016年11年的相关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和回归模型分析,对河源市流通业的发展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河源市流通业发展趋势较好,流通业对河源区域经济影响显著.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快发展河源市流通业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河源;流通业;实证分析;主成分分析
0引言
河源市地处广东省东北部,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也是广东省欠发达城市.“十二五”期间,河源市积极推行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策略,有力地促进了河源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十三五”开局以来,深圳、东莞、惠州、汕尾、河源5市又提出深莞惠3+2经济圈一体化建设方案.为达到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必须通过进一步加强这些区域的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让物流、人流、信息流、资金流充分流动起来.这些都为河源市流通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流通业对城市的地区生产总值、消费、就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均有较大的促进作用,是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竞争力的先导力量,国内学者对流通业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做了大量研究.张建民等应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对湖北省流通业的长期关系和动态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并界定湖北省流通业的定义为:资本流通、劳动力流通和有形商品流通之和,刘根荣等利用因子分析法,构建中国流通业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并计算因子得分和因子排名,杨波等计算发现我国流通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呈現倒u型规律,检验了“流通库兹涅茨曲线”的假说.赵霞利用投入产出关联模型,计算了我国2005-2013年间流通业对三大产业及下属细分行业部门的产出贡献率和经济增长拉动率.结果表明流通业对第一产业贡献最大,第三产业居中,对第二产业产出贡献最小.孙畅采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长江上游地区商贸流通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2005-2013年的面板数据,对相关指标进行计算.结果指出长江上游地区流通业发展趋势较好,但存在地区间非均衡性.基于此,本文在考察河源地区2006-2016年流通业发展基础上,构建河源市流通业发展的评价指标,拟采取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流通业与经济发展的关联性,并给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1河源市流通业发展评价模型构建
1.1研究对象
基于河源市流通业发展特点,本文研究的流通业范围主要包括批发零售业、旅游业、餐饮住宿业、交通运输业及仓储邮电业等,如流通业增加值为批发零售业、旅游业、餐饮住宿业等的增加值之和.考虑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统计指标原始数据均来自于2006-2016年河源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及2006-2016年部分年份河源年鉴。
1.2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模型构建
主成分分析法的原理,首先选取模型的原始数据指标,利用降维(线性变换)的思想,在信息损失很少的前提下把多个原始指标转化为几个不相关的综合指标(主成分),即每个主成分都是原始变量的线性组合,且各个主成分之间互不相关.因此转换后的主成分比原始变量具有某些更优越的性能(主成分必须保留原始变量85%以上的信息),具体计算模型为:
1.3河源市流通业发展指标体系构建
结合河源市发展特点,从河源市流通业发展现状和发展潜力两个维度构建综合评价体系.具体从流通业发展规模、流通业发展密度、流通业基础设施等3个指标考查河源市流通业发展现状,从流通业对经济贡献率和流通业辐射力两个角度考查河源市流通业发展潜力.建立了12个河源市流通业发展的评价指标,具体见表1。
2实证分析
运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20.0对河源市2006-2016年的流通业发展评价指标数据进行分析.因为各项指标的量纲不同,SPSS20.0首先对各原始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及相关系数矩阵求解,结果表明许多变量之间直接的相关性较强,证明指标之间存在信息上的重叠,适用于主成分分析.然后通过分析特征值、主成分贡献率和累计方差贡献率来提取主成分,再通过回归方法计算各主成分得分,并以主成分贡献率为权重,计算河源市流通业发展综合得分.将各年的综合得分进行排名并建立综合发展度与河源市生产总值的回归关系,此外,通过流通业内各行业与地区生产总值的多元回归关系进一步剖析各行业对经济拉动的影响程度。
2.1提取主成分
根据得到的结果(见表2),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两个主成分.这两个主成分累计解释了原始数据89.538%的信息,效果比较理想。
依据表3可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流通业固定资产投资、货运量、公路通车里程、汽车保有量、流通业企业数、流通业对经济贡献率等指标在第一主成分有较高载荷,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反映了河源市流通业的投入产出情况及物流基础设施情况,可将其命名为流通业规模主成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均密度、流通业对经济拉动率、进出口总额、流通业增加值人均密度等指标在第二主成分有较高载荷,有较强解释力,反映了河源市流通业贡献主成分,因此,两个主成分是可以基本反映全部指标的信息,
2.2计算主成分及综合得分
可以看出,2006-2016年,河源市流通业发展整体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得分自2013年开始由负转正,可见河源市流通业发展态势迅速,流通业对经济水平提高正向作用显著.2008年排名最低,这主要是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辐射,河源市经济下滑,2008年河源流通业固定资产投资较上一年减少22.30%,导致流通业对经济拉动率下降了4.36%,直接使得本年度河源市流通业发展得分最低.除2015年略有下降之外,河源市流通业发展上升趋势非常明显.“十二五”期间,河源市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河源市流通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
2.3确立流通业综合发展度F与GDP的关系
为进一步明确河源市流通业发展与区域经济的相关性,建立河源市流通业综合发展度F和地区生产总值GDP的一元回归模型,运用SPSS20.0的回归分析方法,可得表6一表8。
由表6可知,R2为0.857,调整后为0.841,表明模型与数据间的拟合度较高;表7中,F=53.718,Sig=0.000,小于0.01,可以显著地拒绝总体回归系数为0的假设;表8中,t=7.329,Sig=0.000,小于0.01。
T检验效果显著,表明回归方程有效,回归方程为:GDP=444.025+226.903F,R2=0.857
回归结果表明,河源市流通业发展度与河源地区生产总值之间存在直接显著的正向关系.河源市流通业发展综合度每增加1个单位,河源市地区生产总值将增加226.903亿元.因此,有效提升河源市流通业的发展水平,对河源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至关重要。
河源市流通业主要包括批发零售业、旅游业、餐饮住宿业、交通运输业及仓储邮电业,以2007-2016年河源市流通业各行业数据为基础,分别建立各行业与地区生产总值的回归关系,结果见表9所示
3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河源市流通业发展的主成分分析、对流通业综合发展度与区域经济发展进行回归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河源市流通业发展总体趋势较好,流通业规模不断扩大,但流通业贡献有所起伏.流通业内部各行业对区域经济的贡献率也大不相同.其中,以餐饮住宿业、仓储邮电业最为突出,旅游业、批发零售业稍显缓慢.河源市作为珠三角的后花园,有与杭州千岛湖齐名的万绿湖等著名景点而闻名,目前旅游业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对经济的带动效应相对稳定并一定程度有限,而与旅游业相关联的产业,如餐饮住宿业、仓储邮电业正发展迅猛,对经济的贡献值不容小觑。
此外,这也可能与河源市流通业集中度低,流通资源人均占有量少,流通业综合服务能力不高等因素有关.河源市流通业对河源市经济发展有直接的正向关系,流通业对进出口的引导作用还没有完全显现,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建议如下:
3.1整合流通业内部行业,实现流通业综合发展
河源市政府可出台相关政策,从财政支持与税收减免等措施入手,不断完善金融、信贷、价格管理以及信息平台等各个方面的支持政策,持续减少管制,为流通行业发展营造更加宽松便捷的环境.最大程度地发挥流通业及餐饮住宿业、仓储邮电业等对区域经济的提升作用.针对传统批发零售业,利用电子商务、互联网+等等形式,激发原有活力,突破既有的消费方式,实现较快发展.加强流通业与各行各业的联系,真正发挥流通业的资源流通职能.加速淘汰流通业落后产业,以流通业的升级带动资源配置的效率。
3.2加快现代物流建设,完善流通业基础设施
流通业是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河源市整体上看经济相对落后,流通业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流通业规模普遍较小,规模效应难以显现.政府部门应该通过相关政策加大对流通业的扶持力度,扩大完善河源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升级改造交通运输系统、仓储配送中心等,促进河源市与深莞惠及珠三角城市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的互联互通,彼此渗透,从而增强河源市流通业发展的活力,进一步发挥出流通业对河源市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3.3通过优化产业结构达到优化流通业结构
近年来,河源市三大产业结构比例不断在调整完善,服务业占比逐步缓慢提高.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带动了流通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其中,运输、仓储及邮电业比例上升最快,批发零售业居中,住宿餐饮业等相对增速较慢.政府应通过积极引导产业部门改造升级及行业供给侧改革,达到优化商品市场结构,从而达到优化河源市流通业结构的目的。
3.4推进流通业信息化工程,发挥联动效应
河源市属于粤东北山区城市,市县一城镇一乡村三级结构之间的流通网络体系目前还不够畅通.政府部门可在现有的发展基础之上,推进河源市流通業信息化一体化建设.构建现代化流通信息系统平台,快速响应各个行业对交通运输、仓储邮电、住宿餐饮等流通业领域的需求.具体可包括交通运输信息化平台、仓储邮电信息化平台、旅游住宿餐饮信息化平台等,各信息化平台之间可以相互关联.积极推进深莞惠(3+2)经济圈五市物流运输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着力承接珠三角物流供应链分拨功能,进一步加快交通建设互联互通,积极发挥流通业内部联动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