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江流域人工营林育苗法类型及其影响研究
2018-09-10马国君肖秀娟张坤美
马国君 肖秀娟 张坤美
摘 要:清水江流域人工营林是指以杉树为优势树种,并兼有常绿乔木、落叶乔木等复合种植的仿生森林生态系统之泛称。从有涉流域内的大小传统文献和田野调查诸类资料中发现,当地各族居民的人工营林育苗法主要有实生苗法、树兜发芽法、刀耕火种法、扦插法、树皮育苗法等类型,这一多类型、多层次的育苗办法,由于与当地生态系统相互兼容,故大大促进了流域内人工营林规模的扩大,林业经济稳定持续发展,500余年来经久不衰。总结其间的经验和教训,发掘不同育苗办法所蕴含的本土知识与技术技能,对今天我国人工营林森林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稳定利用,能够发挥来自历史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清水江流域;人工营林;育苗类型;本土知识
中图分类号:K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099(2018)02-0037-10
Abstract:Plantation management in Qingshuijiang area refers to bionic forest ecosystem with cedar as dominant species, mixed with other species like casuarina and deciduous trees. According to various traditional materials and investigation reports of field from this area, common local seeding methods which are various and multilevel, include seedlings, germination hook, shifting cultivation, cuttage, bark cultivation and so on. They are coordinated with local ecosystem, and enlarge the area of plantation, push the development of forest industry for more than 500 years. This essay aims to draw a conclusion on the experience and failures, explore local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in different seeding methods, providing lessons of history for the sustainable and stable utilization of todays plantation forest ecosystem.
Key words:Qingshuijiang area; plantation management; seeding methods; local knowledge
清水江流域屬我国南方人工营林重点基地之一。就其人工营林经营的树种而言,是以杉木为优势树种,兼种油茶、杨梅、樟树、马尾松、油桐等常绿、落叶乔木的仿生森林生态系统。查阅考古资料,历史典籍等发现,清水江流域的人工林早在宋代就已经开始了。当时他们在经营楠杉等优质原生林的过程中,积累形成了一整套林业育苗、管护等本土知识。有清以降,就人工育苗法类型言,大致可分为实生苗法、树兜发芽法、刀耕火种法、扦插法、树皮育苗法五大类型。正是因为有了这样多层次、多类型的育苗法,故能成功地确保所育人工林的可持续稳定产出,有效促进了这一地区林业经济500余年经久不衰,在黔省山地经济史上写下了辉煌一页①。揭示和研究这样的林业本土知识、技术及其影响,对于推进贵州山地高效农业经济的发展、民族林业文化遗产的申报有着积极的当代意义。
一、人工营林育苗法类型概说
森林是人类美好的家园,人类很早就与其建立了亲和关系,开始了人工营林管护。然而要维护人工营林的稳定,各民族群体在世代实践积累中健全起来的育苗知识和技术,对今天维护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有着很大的启迪价值。就清水江流域各族居民人工营林育苗技术而言,大致可分为实生苗法、根兜发芽法、刀耕火种法、树皮发芽法、扦插法等,本文将以此为序,分别展开讨论。
1.实生苗法
要探讨清水江流域实生苗人工营林方法,首先就得考察选种技术,因为它是实施实生苗法的关键。(乾隆)《黔南识略》(乾隆)《贵州通志》(光绪)《黎平府志》(民国)《麻江县志》诸书都有相关的记载,详情参见表1。
从表1可见,涉及选种育苗成功的关键问题有二:一是人工营林所用种子的母树选择必须是“十五年以上的成年杉木”,“枝叶向上”健康。二是获取优良健康种子的途径,是要从母树上采摘,对于自然掉落在地上的杉果,要“弃之”等。这一传统知识除了典籍记载外,在清水江林业契约文书中也多有记载,现摘抄《清水江文书》中一份《采种合约》如下,以供参考。
锦屏县林业部工作站 甲
采种合约称方
茅坪片乡新东社 乙
(一)双方同意,由乙方负责采集杉木种子 壹佰 市斤,价售给甲方,特立本合同,其条件如下,由双方共同遵守。
(二)双方议定每市斤杉种为币陆角正。
(三)乙方必须选择二十年至四十年向阳独立健壮母树之种子,并要采集饱满光泽好的,有病虫害和不到年龄母树的杉种,即不予收购。
(四)乙方须采集之杉种阴干簸净,按期于本年十二月十五日(即古历 月 日)前送交林业工作站收购。不得藉故任何理由少交,多交或不交。
(五)乙方采集种子,必须切实注意生产安全和保护母树工作。
(六)双方同意在签订合同的同时,照采集的数量酌交一部分定金壹拾元,由乙方龙华炘担保人负责,保证如故如期完成任务。
(七)本合约经双方同意签章有效。
甲方 锦屏县林业工作部(盖章)
乙方 茅坪片乡新东社龙华炘(盖章)
公元一九五七年九月廿三日[1]150
此合同值得关注的问题有四:其一是对采集种子的母树选择有一系列严苛规格,树龄必须在20~40年间,长势旺盛,要求是健壮生长于向阳坡的母株,或稀疏林中无病虫害、无人力损伤的孤生母株等条件。据田野调查,杉木须经过15年后,才逐渐结种,到20~40年间,种子才饱满,故有这一规约。将典籍的记载与这份契约文书相比对,不难发现对母树的树龄要求提高了,甚至是要求树龄在40年以上的母树采种,其间的原因在于,在文献记载的时代当地人工林主伐的时间较早,超过20年树龄的母树很少。而到了20世纪中期,树龄更高的母树,由于主伐的时间延长了所以才能够留下,高树龄的母树,但若就采种的知识和技术而言,杉树树龄越高,其所结的种子质量就越好。田野调查中还发现甚至百年老树砍伐时,所获的种子其育苗质量更好。
其二是对采集的种子也要求甚为严格,在时间上,成年杉木果实一般于一年的11月上中旬成熟,种果颜色呈现为黄褐色。清水江流域各族居民采摘时间选定于“霜降前后”,认为此时种子最为饱满,是最富有光泽的健康种子,对病虫害或不到年龄的母树种子不予收购,就是此意。甚为遗憾的是,资料中没有言及怎么识别没有达到树龄的种子。
其三是采种时,直接用扎钩摘下果球,将果球取下采回后,摊在日光下暴晒,待鳞片张口后捶打取出种子簸净,这样的种子就可以出售了。值得注意的是选种不仅取自成年老树,而且杉树籽也不允许接触林地的土壤,必须是采摘果球,促使鳞片开裂,以脱粒使用。目的是避免种籽感染上土壤的微生物而染病。故文献称其为自然“裂口坠地者,弃之”,道理就在于此。
其四是采种的母树必须无病无害,至于如何识别母树的病害,文献中已经提及,凡杉树尖端枝叶拳曲表明该树已经染病,乡民还补充说,“如果杉树的树皮从红色转化为灰色,也是杉树已经染病的表征,凡这样的杉木都不能做母树使用”。上文的合同中还提到要选择长在向阳的,甚至是孤立生长的大树才可供作母株使用,其原因也在于,生长在这些区段的杉树,染病率较低。选择这样的杉木,保险系数较高。
以上三和四恰好是对乾隆年间黎平府各族居民采集杉种技术要求的补充,也说明此类采取杉种经验至今仍然有效。据研究经过此类搜集精选的种子,发芽率甚高,可以达到95%以上。更重要的还在于,用它们所育出的杉树苗具有较强的抗病率,不容易染病。
种子采摘以后,就需要利用其育苗,这就是实生育苗法了。此类育苗法,首先需要选苗圃,其次是整地等。在育苗时,苗圃需要反复火焚。种子播种后,在种子上面要覆盖上杉枝,具体见表2。
值得注意的是,表2涉及关键问题有三:一是林地清理采用火耕的方式,而且不管是育苗还是定植,都需要过火,育苗时更需要严格控制火焚燃烧的速度,目的是,通过火焚去抑制微生物的滋生,确保育苗和定植的杉木免受病害的侵扰;二是育苗过程中,对于染病的树苗要迅速清除,目的是防止病害蔓延;三是为了保护幼苗,还要给杉苗覆盖上杉枝等。有的为了防护牲畜啃踏损坏幼苗,还要“用油桐树叶将杉树幼苗尖包起来,或用牛粪兑水撒在幼苗上,牛不见嫩尖或嗅到牛粪味便不再啃吃”。此外,还得随时检查苗木生长状态,“采取严格的淘汰制,不管是杉幼苗还是移植后的杉树,一旦发现枝叶拳曲,或者树皮由红转灰,都必须果断淘汰,否则会导致病害蔓延。”[2]
这一做法体现了清水江流域各民族同胞已经熟练掌握了一整套选种育苗的技术,此类技术对于维护林木成长甚为重要。需要注意的是,清代以来,清水江流域的林副产品也甚为发达,如油桐树、油茶树的种植,也牵涉到选种育苗诸多问题。(明)《五溪蛮图志》第二集《五溪风土》“土产”载,选桐种母树“最宜斜向东南而不当恶风之山坡。得选壮年树所结之桐球为种”等[3]117。据此可见,果实种子的获取,与人工林业发展直接关联,对探讨清水江流域的人工营林规模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2.根兜育苗法
除了实生育苗法外,清水江流域還有根兜育苗法。杉树主伐后,残留在地面的树墩,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当地居民利用根兜能在来年新长成一圈杉树植株幼苗的特点,进而进行管护成林,故称根兜育苗法。(民国)蒋君章著《西南经济地理》一书云,清江、都江等沿岸一带,“种杉者多为苗、侗、瑶诸蛮”,“蛮人善斧斤,秋冬伐木,春来则新芽怒长”。(民国)张肖梅著《贵州经济》亦云,清水江之天柱段、锦屏段有“更新地,即杉木萌芽林,此间杉木造林,多用萌芽植树造林”,等等[4]H1。可见,清水江流域沿岸各族居民采用树兜育苗法,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人工营树林的快速更新。关于此类育苗法之树墩在“清水江文书”中多书写为“老根都”“老根株”“ 老根蔸”“脚木”等,具体见表3。
从表3可见,清水江流域利用砍伐林木的树墩进行育苗技术甚为普遍,为当地居民重视。故在林业买卖文书中表述为“老根都”“老根株”“老根蔸”等。而且对树兜买卖中,双方的权责规定也表述的甚为详细和精准。如表3言嘉庆年间,杉木砍伐出售后,杉树兜仍可出卖用作培育新苗的材料。且有些质量上乘的树兜群还会被连续转卖。又如表3中所提及的姜文玉父子,于嘉庆十年、十五年、十九年连续断卖老根株;杨发龙也于嘉庆十三年、嘉庆十四年,分别卖杉木老根株和山场老根株等等。据研究,有涉树兜育苗法关键技术大致有三:第一是砍树时间,从文书可见,树墩再生技术要求采伐时间大都在交秋以后,此时期杉木处在休眠期,这一时间砍伐可以促进树墩来年迅速发芽;第二是使用的工具一般为斧子、锯子等。但锯子在砍伐杉木时会发热,拉伤林木的形成层,这样砍伐留下的树墩,其再生能力就会下降。因此当地各族居民主张用斧头砍树。砍伐时,树墩出地高达40公分;第三是在砍伐树木时,残留树墩顶端要用斧头砍成圆锥状。须在修剪面上涂抹糯米浆,以此促使被伐树木“伤口”愈合,不会从砍口开始腐烂,致使杉树死亡。有的会在“主伐后留下树墩不加清除,而用火焚烧,以给这些树墩消毒,让其来年萌发新的树苗,这样形成的树苗,不仅能减少定植苗木的投资,还能使林相参差错落,郁闭速度明显提高”。经过这样的技术操作后,树兜来年就会在砍口的断面处长出一圈幼芽来,选择其中长得最好的一两枝幼芽,把其它的幼芽掰掉。这样获得的再生苗不仅免除了移栽定植的劳作,而且可以提早三年成材。用这种办法造林,或者说实施林地更新,好处很多,既省事省工,林地植被又不会中断,还能控制地表的水土流失。这是一种十分快速的育林方式,也是一种极具经济潜力的造林办法。
3.刀耕火种育苗法
长期以来,但凡提及“刀耕火种”,就会想到对生态的破坏。然而在清水江流域,刀耕火种育苗法反而是各族居民重要的秃杉、红豆杉育苗法。秃杉属杉科台湾杉属[5],在古新世时曾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为第三纪古热带植物系的孑遗植物,该植物喜光中性,其幼苗只有在疏林或稀疏的灌木林中才能有效生长,在林冠郁闭度高的林下极少发现秃杉幼苗,偶尔发现也因光照不足生长不良或枯死。为了提高光照度,生息在清水江流域雷山县、剑河县、台江县诸县的格头村、方祥村、昂英村、昂宿村、桥水村、南哨村、白道村、交包村、交密村、巫牛村等地的各族居民的秃杉育苗方法甚为独特,就是采用刀耕火种育苗法。
据杨庭硕先生的调查研究发现,“每株成年秃杉果球呈圆柱形或长椭圆形,长1.5~2.5厘米,直径约1厘米,故种子很小,长有翅膀,一阵风吹过,它就会如烟如雾般满天飞舞。由于种子太小,在森林中自然落下,只能落到树叶上和落叶上,根本无法直接落到地表,这些不可胜数的秃杉树种,要么被小动物吃掉了,要么勉强萌发后,脆弱的根由于接触不到土层而自然枯死。要让秃杉自己发芽长大,就必须对其实施刀耕火种,使得秃杉子飘落到灰地里” [6]79-81。罗康隆教授认为,在烧畲地中,由于地表植物已被全部焚毁,“坚实的土壤彻底暴露出来,秃杉的种子一旦落到地上”,来年就会自然长出密密麻麻的秃杉幼苗来[7]。当地乡民亦言,“秃杉幼苗成长的前三年,生长速度非常慢,而且惧怕暴晒,更怕气候干燥。若为全光照条件,则会出现生长不良。但在烧畲地中,由于生长着很多农作物,可以为秃杉的幼苗遮阴,我们又不需要中耕翻土,不会伤害到秃杉的根,它们自然可以顺利地长大。我们的烧畲地只用一年,第二年就不再用了,野生的杂草长得非常茂密,如果长得太密,也会把秃杉的幼苗闭死。我们这时只需要将这些杂草的幼嫩部分割去,秃杉幼苗也因此能够获得足够生长的阳光。这样的保护工作只要能持续四年,秃杉幼苗就可以长到二尺左右,茂盛的杂草就不可能闭死它们了,秃杉就完全可以靠自己的力量生长壮大了。十年以后,秃杉幼苗可以长到六尺高,进入了生长旺盛期,生长速度比一般杉树要快二三倍,十五年后,秃杉的高度就会超过同时种植的普通杉树,而且会越长越快。长到二十年的时候,无论是高度、胸径、还是积材量,都会超过普通杉树的一倍。”[6]81
秃杉是国家明令保护的濒危物种之一[8],清水江流域的苗族乡民坚持认为这种所谓的珍稀植物,只要适度地从事“刀耕火种”,这种植物的群落就可以在烧畲地上自然发育起来。秃杉幼苗一旦在烧畲地中萌芽,他们就会精心地加以管护。如果绝对禁止“刀耕火种”,那么成年母树所结种子无论再多,可以萌发出来的幼苗,其成活率也基本为零,就连用人工播种的办法也万难存活。我国著名学者费孝通先生曾言,“刀耕火种的农业技术,它是一种生产力到生产关系,意识形态综合性的概念,一种社会经济模式。我认为通过微观调查,可以得到可取的科学成果” [9]11。对此,费老富有哲理对刀耕火种技术的认识值得我们深思,传统的刀耕火种育苗技术也值得我们每一位学人做出合符逻辑的研究,以丰富和推广我国清水江流域各族居民秃杉育苗知识。
4.树皮、树根、树枝等育苗法
清水江流域各族居民还会利用树木的树皮、树根、树枝等器官进行育苗造林。因所用材料为母株的一个部分,故培育出的幼苗性状特征与母株完全一致,能延续其优秀基因。而且此种方法因完全独立于母树,有其独立的生长系统,少了因多次利用而导致树木衰退的担忧。(道光)《遵义府志》卷十七《物产》载,黔北居民于“冬间取其(白杨)皮,斧细,遍撒土中,来年二三月丛生如林”。就树皮育苗言,清水江流域沿岸各族居民也多用之。(民国)《麻江县志》载,“黄杨,冬时取其皮,砍细遍撒土中,来年二三月即生,此植黄杨之捷法”等
(民國)《麻江县志》卷五《农利物产下》之《木之属》。。白杨树、黄杨树树皮上有众多的树芽,将其皮剥下后,按照树芽分布规律再用刀切成无数小块后,撒播在已经提前整理好的林地中,翌年二至三月即可长出成片的白杨、黄杨幼苗来,这是培育白杨苗、黄杨苗最便捷的方法。此外,也可以将选好的黄杨树枝按树芽的分布情况,砍成若干段,直接扦插在土壤里,也可以长出黄杨幼苗来。严格上言,这也是利用黄杨树皮上的芽进行培养树苗的一种方法。与杨树一样可以用树皮育苗的树类还有桦树、榆树等。
另外树根、树枝也可直接用作育苗材料,如茶树、杉树、楸树等。对此(民国)《黄平县志》载,“茶,灌木常青树,春初锄其根尺许,铲附近土皮和人粪壅之,仍将原土掩其上”。“杉木,蜀人取枝压泥中,亦简便,二十年后收利矣”。“楸,凡植木,必深锄其土,广视布枝,卤莽不繁”等等
(民国)《麻江县志》卷五《农利物产下》之《木之属》。。材料中的茶树,根系十分发达,每年初春,林农在茶树根部附近找到茶树根,用锄头挖断树根,每截长度控制在1尺左右,再用树根附近的土皮和着人畜粪尿将其包裹覆盖,放回原来地方,将原土覆盖其上,每一截茶树根即可长出数株茶树苗。而杉木、楸树则可利用树枝进行育苗,挑选关节较多之树枝,选择一块土壤适宜的土地,将泥土深挖翻松,将挑选好的树枝压入泥土之中,即可长出密集的幼苗等。利用树皮、树根、树枝等育苗造林这一本土知识,反映了清水江流域各族居民对植物属性的精深认识,对维护人工营林森林生态的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五)扦插法:扦插法即剪取茁壮杉枝等扦插繁殖法。此做法一般是从砍伐后的树兜上,剪取新苗进行扦插,有的是把砍下的杉枝直接插在熟地上,也有的是于每年的十二月间砍取1.5-2.0尺的杉枝,先窖在溪边树木荫郁泥土潮湿的地方,经二三个月后,杉枝就会长出细根,然后移苗种植。此类杉树幼苗,多种在已垦的熟地上,成活率高,成长也好。
以上五类育苗法,大大促进了清水江流域人工营林树苗的来源,加之幼苗成活后,流域内各族居民还有一整套植树、管护的本土知识,如栽杉种粟、防火、契约管理等等。这样大大促进了清水江流域人工营林的发展,故下文不得不介绍此类育苗法的影响了。
二、人工营林育苗法的影响
如前文言,由于清水江流域有诸多人工营林育苗法的保障,这样也就维护幼苗来源的稳定,故大大促进了人工营林规模的扩大、林业经济的发展、以及此类知识的传承和传播等。以下即此为序,展开讨论。
1.人工林业规模的扩大
历史上,清水江流域属于典型常绿阔叶林带,其后随着林业贸易规模的扩大,出现了人工营林逐渐取代原有的常绿阔叶林带之现象。《姜氏家谱·记》云,文斗寨苗民于明代时,就开始“挖山种杉” [10]190。“思恩、荔波二县西北界上与贵州烂土、黎平诸夷相接”的“不通王化”处,已经有人工“美杉生山下” [11]153,然从文献记载看,当时经营的人工林范围还十分有限。
有清一代,人工营林面积进一步扩大。(乾隆)爱必达著《黔南识略》言,位处清水江流域的丹江厅、清平县、台拱厅、天柱县等地,多有“山产杉木”“地多杉木”“树多杉、桐”“山多杉木,茶桐次之”等文字记载。(道光)罗绕典著《黔南职方纪略》卷六《黎平府》载,府境“杉木、茶林到处皆是”。(同治)罗文彬著《平黔纪略》载,黎平府属“素产杉木。”[12]134(光绪)《续修天柱县志》载,“柱邑僻介荒服,土产远不及中州,然自城西,汉寨、皮厦以上,地接黎阳,遍地杉山,土产以木植为大宗。”
(光绪)《续修天柱县志》卷三《食货志》。(光绪)《黎平府志》载,“黎平介楚粤滇蜀之间,先属楚,今属黔,其山多木,木之有益于民者不一,而惟茶与杉最良。黎山万而田一,以山为田,茶实可作油,货之可供食,然茶苍老拳曲,四时不凋,盖松柏类也;黎郡产漆无多,向须贩自他境,近来广为种植”等等
(光绪)《黎平府志》卷三下《物产》。。
民国初年,因树苗来源充足,清水江流域以保甲督办造林约10万亩。[13]295(民国)《黔东杉木分布概况》《贵州清水江流域之林区与木业》[14]《贵州经济》等皆言,清水江剑河县以上杉材,“多利用天然林更新成林”。县以下清江两岸杉木,“全系人工栽培成林”。可见,清水江流域下游的锦屏县、天柱县、黎平县等,已经成为了有名的“杉木之乡”。《台拱县文献纪要》之“物产”项载,“杉木,出县属东南区,满山苍翠,有轮围合抱者。近年来,江路开通,贩运三江出售,其质较他处所产坚实,价值亦较他处为优”
(民国)《台拱县文献纪要》之《物产》。。《贵州经济》载,“查清水江自平越之羊老、经黄平之重安江入剑河、锦屏、天柱等县,……其中森林较多者,首推天柱、锦屏、剑河等县” [4]H29。《黔东杉木分布概况》载,锦屏“农民善于育苗,其一二年生之播种苗,每逢一二三四月的集市场期辄有大批杉苗运至平略、锦屏等处出售,因此购苗者亦多。茅坪有老绅士杨东林,年已72歲,一生在茅坪姊妹岩附近栽杉五十余万株” [15]。
杉木林能够得到如此快速的扩大,除了市场的拖动外,更关键的原因还在于当地各族乡民拥有了丰富的育苗知识和技术,因为只有通过以上所介绍的育苗技术,培育出来的树苗不仅能够满足扩展林区的需要,而且这样的树苗抗病能力强,对当地的环境适应能力高,集材量也比自然长成的树苗要大得多。因而,几乎可以这样说,没有以上的各种育苗技术和本土知识,就不可能有杉木林的扩大,相关的各族村寨也不能因此而发财致富,如果换一个视角,从林业经营的习惯法入手,我们还可以发现,清水江林业文书中所涉及的林木产权转移的相关契约也得靠特殊的育苗法去作出有力的支撑,其依据在于这些林区转让极为频繁,产权转让后的林地更新,如果没有先进育苗技术的支撑,产权的转让就不可能如此频繁
另从目前所发现的清水江林业契约分布地天柱、三穗、锦屏、黎平、剑河、台江等县言,也可以反映了人工营林规模的扩大。如张新民先生主编的《天柱文书》,范围涉及天柱、剑河诸县之竹林、高酿、坌处数乡镇近万分文书,计有林业文书达2 000余件。张应强等主编的《清水江文书》,范围涉及加池、文斗、平略诸地。其中《清水江文书》(第一辑)整理出版的林业契约凡594件,《民间法》(第3卷)整理出版的林业契约130余件等,内容涉及林地权属转让、活立木买卖、租佃、伐木分银单、林业纠纷调解,等等。王宗勋整理出版的《加池四合院文书考释》凡四卷,搜集的“1200余件文书中,就有75%左右是记录和反映林业以及管护林业方面的”,内容涉及“山场和林木所有权的转让,林业土地与劳动力之间的关系,木材贸易,林业收益分配,林业产权纠纷以及解决形式,林业生产技术及管理”,等等[16]5,足见人工营林种植范围的广阔。
杉木是一种生长在海拔1 000~2 500米山区寒带上的植物,也是清水江人工营林的主要树种,据研究清水江地区杉木种植由高海拔山区地理位置逐渐下移的现象。吴声军在《清水江文书》(第一辑)中,选取了今文斗四周的白号山、番故德、松离、下冉下宜、凉亭坡、假堵、白斗、党宜、翁扭、冉安、乌号山、乌冉、污泥、乌鸠、党加、党兄山、九龙山、冉丰浓、因堆等19块林地进行田野验证,发现以上林地此前能正常生产的人工杉树林,大部分都低于450米[17]38-40。此处属高度湿热的自然地理环境,土壤质地极其粘重。这与杉树原生地的生存环境差异很大,在此类自然地理环境下,杉树肯定难以健康成长,进而形成茂密连片的纯杉树林。故就《清水江文书》提供的乡土资料论,在二至三百年以前,当时这里原有的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就已经被人工杉树林所置换了。
清水江流域除人工种杉外,也宜种桐、油茶等经济树种。1931年,民国锦屏县县长通告全县,强令种植桐树,漆树20万株。在政府的倡导重视下,锦屏县,1940年植桐达1 028亩,1943年发展到2 243亩,到1944年全县共有植桐面积2 323亩[18]22-23。人工桐树林在政策推动下的飞速扩大,必然表现为当地森林生态系统的人工改性,进一步置换了残存的常绿阔叶林。这样的置换同样是先进育苗技术和本土知识助推的产物。
2.林业经济发展
清水江流域诸民族到底何时开始经营人工林,就目前文献看,还难以查证。但可以清晰说明的是,(宋)朱辅的《溪蛮丛笑》“野鸡斑”项就已经提及了清水江流域的各族居民[19]125感受到了林业对其生活带来的好处。有明以降,随着皇木采伐在此规模进行,当地林业经济较前代发展,如(明)《五溪蛮图志》中“采楠木”“锯杉板”“取降香”等皆有记载[3]28-32。随着林木贸易的扩大,当地各族居民开始了“挖坎植杉”。《百苗图》“清江苗”项载,清江苗“广种树木” [20]165。黑仲家“以种树为业,其寨多富。汉人与之往来,可以富户作保,出树木合伙生理” [21]179。“黔诸郡之富最黎平,实唯杉之利”
(咸丰)《黔语》卷下《黎平木》。。“黎平实惟杉之利,商贾骈比土,赍刀布而治质剂者,岁以数十万计,黎人之以木富也”
(咸丰)《黔语》卷下《黎平木》。。“苗疆木植,杉木为最,木商出入,彼此呼为同年”。据研究显示,“清代晚期,政府每年从清水江上征收的木材贸易税折合人民币为1.6亿元,其木材贸易总量如折合人民币为20—30亿元” [22]1。宣统年间,“仅锦屏‘三江共有木行80余家。其中,茅坪30家,王寨33家,卦治21家。从业人员120余人,拥有资本6千至7千银元,总营业额300多万元。”[23]23(光绪)《黎平府志》卷三《食货志》载,“黎郡产杉木,遍行湖广及三江等省。远商来此购买,黎平府杉木岁售百万斤,在数十年前,每岁可卖二三百万金,今虽盗伐者多,亦可卖百余万”。
民国时期,清水江流域之施秉县境“柏木,本地商人运往洪江一带出售,价值较他处为优,年约值银数千元”。“杉木,运销洪江常德等处,年约值银数千元”
(民国)《施秉县志》卷一《物产》。。据研究,民国初年,清水江流域年外销木材总额600万元。民国八年,锦屏“三江”地区的木材斧记就有400余家。其中,山客300余家,行户80余家,全年经营木材达12万两左右,(折合材积近20万立方米)。杉木销售价格,从民国元年至十四年(1911—1925年)锦屏、靖县每两码子(条木)约十二、三元”,“民国三十八年,锦屏、天柱两县从事木业的大小木商有2 374人”。 [23]26《贵州近代经济史资料选辑》载,有清一代:“锦屏木业依照过去情形,每年自元宵节后,即逐渐开始,各地木商云集,其当江之埠,市况特别繁荣,过去每年营业总值最盛时曾达二百万元,最低亦约七八十万元,平均每年均在百二十万元之谱” [24]339。从上可见,正是因为有了人工营林幼苗的充足来源,以及管护技术的保障,进而推动了清水江流域人工林业经济的发展。
3.林业知识的传承和传播
林业规模的扩大,林业经济的发展,都不能离开林业知识的传播。如前文言,清水江流域各族居民在长期的林业生产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育苗及管护本土知识,要维护林业经济健康稳定,就离不开这些知识的传承和传播,故人工营林的发展又推动了人工营林的教育发展,具体表现一方面是政府的宣传,一方面是林业学校的开办。对于政府的宣传言,主要体现在有清以降,诸类文献对清水江流域人工营林种植、管护等知识的记载,如(乾隆)《黔南识略》(乾隆)《贵州通志》(咸丰)《黔记》(光绪)《黎平府志》等,文献记载进一步传播了清水江流域各族居民有关人工营林育苗、管护的本土知识,进而也使得各族居民纷纷学习人工营林知识。(乾隆)《黔南识略》卷十三《清江通判》载,清江地区树木多松、杉,“往时苗人未习种杉,近亦效为之。放木筏顺流而下,获利甚厚”等
(乾隆)《 黔南识略》卷十三《清江通判》。。
随着历史的发展,黔东南农林职业技术教育亦发展迅速。《贵州教育官报》载,八寨“筹设农林小学堂并设劝学所,提倡蚕桑、杉木、蓝靛诸利”
《贵州教育官报》,载《文牍》,辛亥年第一期。。贵州省教育厅批文,“查农林小学堂名目与定章不符应改为初等农业学堂,该厅既宜林蚕,即可先办林蚕二科”
《贵州教育官报》,载《文牍》,辛亥年第一期。。故在民国时期清水江流域出现了一批农业、林业职业技术教育学校,如民国九年创办了三穗乙种农业学校,民国二十五年创办天柱初级林业职业中学,民国三十年创办了贵州省立锦屏职业学校等等,这些学校在课程设置上注重于林业有关的专业性知识传播。如《奏定初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规定农业之实习科目凡八:“一、土壤,二、肥料,三、作物,四、农产制造,五、家畜,六、虫害,七、气候,八,实习。林业实习科目亦八项:一、造林及森林保护,二、森林利用,三、森林测量及土衣,四、测树术及林价算法,五、森林经理,六、气候,七、农学大意,八实习”等[25]36。贵州省立锦屏森林科初级实用职业学校更是以“培植森林干部,使其熟于普通林学理论之应用,林业技术之娴习,擅长桐油、茶、漆、银耳等森林副产品之培训与改良,以发展林业,改善国民经济”,“以设置示范农场、苗圃、林场,既训练附近农民改进农村之经营,又辅助黔东南各县造林运动”为目标,还开设了植物、造林学、通论、各论、森林经营、林业管理、森林保护、森林利用、森林测量、气象学、土壤学等专业课程。学校有专门的实习林场,用来进行杉木营造,另有速生实验林、桐油林、青林等[26]758,为给学生创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契机。应该看到民国时期清水江农林職业技术教育注重农林专业技术的传授,大大促进了林业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清水江流域各民族乡老对林业知识的传播甚为重视。如锦屏魁胆“十大杉木王”王佑求言,我们“不仅要留下清杉满山岭,更要传授育林经”。于是在党支部的带领下,1965年建立魁胆大队林业学校,聘请杉木王王广谋为专业教师,专教青年们栽树造林,抚育幼林技术和经验。据统计魁胆大队林业学校“第一年的学员有女青年14名,男青年5名。当年造林5亩,抚林950亩”。除开林校外,林场又开办夜校,一方面传授三季栽杉、两季育苗、林粮间作以及抚林管育的技术。王佑求进而还编成杉木种植顺口溜,以传授给年轻人。顺口溜云,“全面整地宽大窝,阴天栽杉最适合。宜用一年健壮苗,根散压紧填满窝。打下桩子挡泥土,杉苗尖子朝下坡。林粮间作双管理,保证树苗快成活”等。这样的几句顺口溜其实内涵了他们的育苗、抚育等一系列本土知识。20年来,王佑求为魁胆大队培养了241名林业技术人才[27]431。这一知识的传播使得清水江人工林业的发展有了人材的保障,因而大大亦促进了林业经济的发展和林业规模的扩大。
总之,黔东南地区之林木贸易规模庞大,长期以来已渐成为当地各族居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因此发展贵州山地经济就应该因地制宜,不要粗浅的复制内地的经济发展模式,同时在经济改革过程中,也得注意地方的传统民族文化,因为这些文化才是地方经济发展的根。这些根也就是我们的经验和智慧,只要使用得当,当然也能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三、余论
近年来,清水江文书、清水江林业问题、社会问题等已引起了学界广泛关注,但是对于其隐含在诸类文书背后实情言及甚少。从上文可见,清水江流域800余年的林业贸易繁荣史,与各族居民在长期经营的林业过程中所形成的人工育苗、林业管护的本土知识直接关联。因此发掘和研究这些本土知识,对于推进清水江人工营林发展,推进清水江学研究有着积极意义。因此要深入清水江林业问题研究以下几点还得引起学界关注。
1.注意正史文献与乡土文献的结合
历史上清水江流域森林茂密,素有“树海”之称,涉及其森林状况的资料甚多,在正史文献、档案文献、地方方志、乡土文献等资料中皆有记载,以上诸类文献中正史、档案资料及地方志可以为清水江林业问题研究提供所需要的历史背景,而乡土文献资料恰好对其他文献可以提供林业种植的具体情况记载,因此展开清水江林业问题研究,就必须注意以上诸类资料的结合,只有通过各类资料搜集、整理和排比,总结其间的经验教训,通过田野调查就可以找到地方经济发展的新路子,进而也可以推动清水江人工营林经济的研究。
2.注意少数民族本土知识的发掘和研究
近年来,林业文化遗产引起了学界广泛关注,然作为林业文化遗产重要内容的各民族林业育苗、种植、管护等,目前还存在诸多研究不够,为了丰富其内涵,就需要对我国各民族林业文化内涵进行发掘和研究工作。清水江流域是民族地区,涉及的民族主要为百越、苗瑶族系民族,以上诸民族在长期的与森林亲和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人工育苗、管护诸类知识,如刀耕火种育苗、栽杉种粟、炼山等,这一整套知识不仅大大推进了清水江人工营林的发展,而且也是林业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因此发掘、搜集和研究此类知识,对于今天如何做到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推进山地经济的发展有重要借鉴价值,进而亦可为黔省民族林业文化遗产的申报提供了可能。
3.加强跨学科研究,促进学术交流
历史上清水江人工营林发达,就林业发展本身言,涉及气候学、土壤学、林学、历史学、民族学、法学诸多学科内容。值得一提的是,清水江流域林业问题早就引起了国内外学界的高度关注,如民国六年,奥地利人韩马迪(Handehlmazzetti H)就到此采集森林植物标本,并将其成果发表在《中华农学会报》《韩马迪树木园季刊》上[28]6。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清水江流域林业问题再度引起了外国政府与学人的关注,英国、美国、前苏联、新西兰等国专家多次赴清水江流域考察,他们一定程度上对清水江林业问题都有精深的研究,故要推动清水江林业问题探讨,就需要加强跨学科互动交流,促进国内外学术合作,这样才能真正推动清水江人工营林的大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应强,王宗勋.清水江文书:第三辑:4册[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50.
[2]马国君,罗康智.清水江流域林区时空分布及树种结构变迁研究[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3(3)
[3]沈瓒编撰,李涌重编,陈心传补编.五溪蛮图志[M].伍新福,校点.长沙:岳麓书社,2012:117.
[4]张肖梅.贵州经济[M].重庆:中国国民经济研究所,1939:H1.
[5]王孜昌.秃杉在贵州省自然生长与引种栽培研究[J].贵州林业科技,1995(1)
[6]杨庭硕,罗康隆.美丽生存——贵州[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2:79-80.
[7]罗康隆,吴声军.民族文化在保护珍稀物种中的应用价值[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
[8]于永福.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工作的里程碑[J].植物杂志,1999(5)
[9]胡启望.盘村瑶族:序[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3:11.
[10]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等.贵州六山六水民族调查资料选编:苗族卷 [G].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8:190.
[11]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辑佚校注[M].胡起望,校注.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6:153.
[12]罗文彬.平黔纪略[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134.
[13]黎平县志[M].成都:巴蜀书社,1989:295.
[14]王启无.贵州清水江流域之林区与木业[J].启光月刊,民国三十二年,第1卷第四期.
[15]黔东杉木分布概况(上、下)[J].农业推广通讯(三卷),民国三十年第八—九期.
[16]王宗勋.加池四合院文书考释:加池四合院文书综述[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15:5.
[17]吴声军.论林业契约对林地产权的维护功能——以清水江流域文斗寨为例[D].吉首:吉首大学,2010:38-40.
[18]侗族社会历史调查[M]. 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88:22-23.
[19]符太浩.溪蛮丛笑研究[M]. 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3:125.
[20]李漢林百苗图校释[M]. 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1:165.
[21]徐家干.苗疆闻见录[M].吴一文,校注.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179.
[22]吴中伦.杉木[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4:1.
[23]贵州省志:林业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23.
[24]贵州省档案馆等单位编.贵州近代经济史资料选辑:上:第一卷[M].成都:四川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339.
[25]朱有献.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2辑:下册[M].武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36.
[26]贵州省锦屏县志编纂委员会编.锦屏县志[M].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758.
[27]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等.贵州六山六水民族调查资料选编:侗族卷 [G].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8:431.
[28]周政贤.贵州森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6.
(责任编辑:杨军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