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水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初探
2018-09-10张目
张目
摘要:城市水文化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州作为一座因水而兴的“千年商都”,其发展和繁荣皆与水有着密切的关联,水文化构成了广州城市文化的重要精神内核。充分发掘和丰富广州的水文化内涵,科学合理的利用和开发广州水文化旅游资源,有利于进一步丰富广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有利于提升广州城市文化形象。
关键词:城市水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517(2018)03-0068-03
水是物质的主要载体,也是精神文化的重要源泉。两千多年来,江海之水不仅滋养了广州城市的繁荣,也孕育出了底蕴深厚、内涵丰富的广州水文化。广州水文化是广州城市文化的精神内核,也是广州重要的旅游资源。深入挖掘广州的水文化精神内涵,合理开发和保护广州的水文化旅游资源,是促进广州经济发展和创造更舒适人居环境的需要,也是提升广州城市形象的内在需求。本文试从水文化与水文化旅游资源的概念、水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水文化旅游资源的类型以及水文化资源旅游的开发与保护原则等几个方面,对广州水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进行初探。
1 水文化和水文化旅游资源
在我国,对于水文化的系统研究出现较晚,在当前学术界对于水文化的基本理论问题皆尚存争论,水文化的概念也尚未形成权威说法。但经过学界的共同努力,相关探索已取得极大进展,其中郭发明、冯广宏、李宗新等一批国内研究者从社会文化、行业文化和中华文化等角度对水文化概念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们的观点有的侧重精神文明,有的侧重物质载体,也有的强调精神和物质的综合。[1]
几类观点虽侧重各有不同,但若抛开分歧之处,综合各家观点仍可得出一些共性的认知,即水作为一种维系人类生存的基本物质,其本身并无文化内涵,只是当人类出现并开始开发、利用水资源后,才将物质上的水利技术、水利景观建筑,以及精神上的治水理念、用水习俗等附着在水之上,从而形成了以人水关系为核心的水文化。因此水文化是人类在开发和利用水资源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对水的认识,既包括精神上的习俗、信仰、哲学思考、美学认识,也包括物质上的水利技术、水利工程、景观建筑等,它是精神和物质的总和。
水文化本身具有抽象性,其文化内涵丰富而内隐,水文化的体现必须依赖于一定的物质实体,如节庆祭祀活动、饮食、语言、景观建筑等,只有通过物质实体人们才能具象的感知和欣赏水文化的内涵。而这些具有欣赏和审美价值的物质实体不仅呈现了水文化的内涵,也同时赋予了水文化本身以旅游价值。根据旅游资源的一般性定义:“旅游资源指客观存在于一定地域空间内,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并可能被利用来开展旅游活动的一切自然存在、历史文化遗存或社会经济现场”[2]。水文化丰富的精神内涵和物质形式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其本身可归为一类重要的旅游资源。合理的利用和开发水文化旅游资源,能够将水文化内涵以更加直观的方式予以呈现,有利于大众更好地了解和欣赏水文化,充分发挥水文化的资源价值。
2 水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价值
与水文化相关的旅游资源是水文化精神内涵的具体体现,也是城市或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利用和开发水文化旅游资源,充分发掘水文化的精神内涵,有利于保护地方传统文化,有利于提升城市和地域的形象,更有利于打造特色人文景观,优化人居环境。
2.1 开发水文化旅游资源,有利于保护地方传统文化
水乃生命之源,人类的文明史即是一部亲水和利用水资源的历史。孔圣人曾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千百年来,在日常生活、生产过程中,人们不断与水相处,形成了一系列以水为主题的民间习俗和节庆活动。如广州以水为生的疍民群体,他们在日常生活和生产过程中形成了以水为居、靠水为生、听水而歌的习俗,唱咸水歌、食艇仔粥、拜龙王是疍民特有的水文化民俗。以广州疍民的民俗为代表的水文化是地域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核心部分。然后,随着历史的发展,疍民群体逐渐消失,其所特有的水文化习俗也随之逐渐无人传承。而通过旅游资源的开发,对水文化进行深度发掘,有利于保存包括水文化在内的传统文化,有利于地方文化的发掘。
2.2 开发水文化旅游资源,有利于丰富地方水文化内涵,提升地方文化形象
水作为人生存和发展所需的基本元素,不仅塑造了一个地域或一座城市的基本形态,也深深影响了这片地域上居民的生产和生活,塑造了这片地域的文化形态,促使了地域文化的形成。梅契尼柯夫曾说:“水不仅仅是自然界中的活动因素,而且是历史的真正动力……是刺激文化的发展,刺激文化从江河系統地区向内海沿岸并从内海向大洋过渡的力量”[3]。通过开发水文化旅游资源,来挖掘地方水文化内涵,有利于丰富地方的文化体系,提升地方的文化吸引力,进而提升地方文化形象。例如,广州作为闻名已久的“千年商都”,其商业文化著称于世,但对其内在的水文化却长期关注不足,充分挖掘广州临江面海的水文化,有利于丰富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内涵,进一步提升广州的城市形象。
2.3 开发水文化旅游资源,有利于打造特色人文景观,优化人居环境
通过开发水文化旅游资源,打造特色水文化旅游产品,塑造水文化旅游景观,既提高了游客的游览观赏体验,同时也为水文化旅游资源所在地方的文化建设做了贡献。与地方文化精神内涵相切合的水文化景观等旅游资源能够提高地方文化环境品质,优化地方居民的人居环境,有利于创造出兼具文化气息和生态环保的水文化空间。
3 广州水文化旅游资源的类型
广州作为中国的南大门,位于南海之滨,同时其又处在河网密集的珠江三角洲的顶点。建城两千多年来,广州发展和繁荣与水密切相关,宽阔的珠江为城市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必需的水源,而江海联运的优越地理条件又成就了广州“千年商都”的繁荣。水作为广州的生命线,维系着广州的生存和繁华,也连接着广州的文脉,构成了广州文化内涵的核心部分。水文化是广州文化的重要核心构成,悠久的广州城市文化处处体现着水文化特征,水文化决定了广州多元、开放、务实和重商的文化风格。广州颇具特色的城市水文化经过千年的发展,汇聚了内涵丰富、类型多样的水文化旅游资源,具体包括历史文化类、节庆祭祀类、水上娱乐习俗类等,他们是广州特色水文化精神内涵的外在体现,也是广州城市人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3.1 历史文化类水文化旅游资源
所谓历史文化类水文化旅游资源,主要指与水文化相关的历史人文类建筑和在历史过程中被赋予了一定文化内涵的自然水体景观。广州的历史文化类旅游资源丰富,在两千年的城市发展中,虽几经战乱等原因的破坏,但广州仍保留了相当数量与水有关的历史建筑,如南海神庙、南沙天后宫、镇海楼、黄埔古港、海珠桥等。除了历史建筑外,广州城内的诸多自然水体因久受城市文化的浸染,也具备了丰富的文化欣赏价值,如流花湖、荔湾湖、东山湖、流溪河、白鹅潭、市区段珠江等,他们以旖旎的自然风光为历代游人所青睐,吸引了众多文人雅士赏游题咏,留下了大量诗文佳话。如其中“一湾溪水绿,两岸荔枝红”的荔湾湖,它因汉代贾谊播种荔枝而得名,见证了苏轼“日啖荔枝三百颗”的豪迈,也见证了广州商业文化的繁荣,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这些以荔湾湖为代表的水体景观在历代“羊城八景”的评选中他们也都分别跻身八景之列,成为了广州重要的水文化旅游资源
3.2 节庆祭祀类水文化旅游资源
在江海环境的影响下,人们以江海之利为生,以江海神灵为信,广州逐步产生了许多与水有关的节庆祭祀活动,如对于南海神、天妃、龙王的信仰和相关祭祀活动。其中尤以南海神的祭祀活动最具特色。
南海神信仰是广府地区特有的海神信仰,南海神原为古代国家四海祭祀体系中的组成部分,经过千百年的演化,逐步呈现出了民间化的趋势。在广州百姓心中成为能够护佑航行、降雨消灾的地方保护神。位于广州黄埔区的南海神庙是目前我国仅存的海神庙,也是广府地区最大的南海神庙,除南海神庙外,南海神的祭祀场所还包括数量众多的洪圣大王庙、洪圣庙和南海王庙等。
南海神的祭祀活动历来丰富多彩,除了古代国家定期举行的官方祭祀活动外,在每年农历二月十一至十三还会举行隆重的波罗诞,其中十三为正诞。波罗庙会期间,珠三角一带善男信女便结伴从各地赶到黄埔的南海神庙,进行祈福、观光或购物活动,参观游览人数可达数十万。广州俗语云“第一游波罗、第二娶老婆”,可见庙会影响之大。宋代刘克庄在《即事》诗中也对波罗诞的盛况记载有:“香火万家市,烟花二月时。居人空巷出,去赛海神庙。”[4]
3.3 水上娱乐习俗类水文化旅游资源
广州的水文化内容丰富多彩,其中最具特色的当属水上娱乐习俗类水文化资源。水上娱乐习俗基于广州的江海环境而生,是在千百年来形成的,广州人民特殊的水文化情感表达方式。广州的水上娱乐习俗种类多样,包括赛龙舟、沙湾飘色、沙涌鳖鱼舞等。其中以赛龙舟最为知名,持续数日的端午赛龙舟已成为广州民众最盛大的节日活动之一。每至端午前后,广州荔湾泮塘、天河车陂、珠村、猎德等地皆会聚集附近村乡的龙舟队一决高下。而近年来广州市政府每年举办的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也使赛龙舟活动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4 广州水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原则
4.1 广州水文化旅游资源需坚持保护性开发的原则
广州水文化资源旅游的开发与其他旅游资源一样,也要注重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但水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应更注重生态因素,需坚持保护先行。之所以要坚持保护性开发的原则,主要是由于广州水文化资源本身的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所决定的。伴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广州原本丰富的水文化资源却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破坏,各类水体污染或消失、水文化民俗无人传承、城市水文化记忆日渐模糊,南国水乡风貌不再显著。
面对着日渐严重的水文化资源保护危机,水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全过程皆应将旅游承载力和文化的真实性作为主要考虑内容,任何的开发形式都不能破坏水文化原本的形态。水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应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加强对资源开发的规划,并需注重建设后的管理与监督,将保护性开发的原则贯彻到开发的全过程。
4.2 广州水文化旅游资源需坚持分类性开发的原则
广州的水文化旅游资源内容丰富、内容多样,对于它们的开发应避免不加区分的粗放式开发,应针对不同类型资源的特点,深入分析,进行分类性开发。广州现有的水文化旅游资源,主要包括历史文化类、节庆祭祀类和水上娱乐习俗类等。
4.2.1 历史文化类水文化旅游资源
它是广州城市发展史的见证者。它们以水体、水利工程或建筑作为物质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底蕴。对于这类旅游资源的开发要努力还原历史的真实性,最大程度的体现他们的历史文化底蕴。而不能为了凸显景区的规模而大量仿造古建筑或建设跟景区主题毫不相关的大型现代建筑,如此只会使景区走向平庸和同质化,从而失去了灵魂。广州的历史文化类水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应以就地展示和休闲观光为主。就地展示就是要凸显旅游资源的历史真实性,不加过分修饰,更多的是做好修缮保护工作,此类景区如越秀公园内的镇海楼、南海神庙等。休闲观光主要是让游客在水文化景区内,通过欣赏水体的自然之美,进而感受其深层的人文底蕴和历史积淀。如珠江夜游即可以在休闲观赏两岸风景的同时,与古人同游一江水,感受珠江千年的水文化底蕴。
4.2.2 节庆祭祀类水文化旅游资源
它源自于广州先民对水的崇拜与信仰,是他们在长期与水的交往乃至斗争过程中形成的特殊民俗。这一类旅游资源的存在依赖于特定的水环境,更依赖于稳定的受众人群,需要观念上的认同和代际间的传承。因此,在特点上它们具有地域性和相对稳定性。对于节庆祭祀类水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我们应体现旅游者的体验参与性,并且增强节庆祭祀活动的延伸性。在体验参与性方面,应该让游客置身于节庆祭祀活动中,而非看客,如南海神庙每年的祭祀活动“菠萝诞”可进一步增强游客的参与性,在祭祀儀式中加入游客的参与。在延伸性方面,在“菠萝诞”期前后应加强对南海神和海洋文化的宣传,借助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吸引年轻群体了解南海神信仰及广州的海洋文化。
4.2.3 水上娱乐习俗类水文化旅游资源
它是在广州特有的水环境下形成的水上娱乐习俗,兼具历史性、文化性和娱乐性。对于此类旅游资源的开发应凸显其娱乐休闲性,加强大众参与。同时也应坚持时代性的发展方向,与时俱进的完善开发方式。如赛龙舟是最具广州特色的水上娱乐习俗之一,应在进一步挖掘端午龙舟习俗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群众性龙舟运动。同时也应适应时代的发展,建设水上娱乐习俗主题乐园,将赛龙舟、飘色等元素作为主题纳入其中,吸引年轻群体关注和传承水上娱乐习俗。
4.3 广州水文化旅游资源需坚持整体性开发的原则
早在20世纪90年代,钱学森先生就曾率先提出建设山水城市的概念[5]。所谓建设山水城市,不仅要将城市的山水环境进行综合治理和保护,同时也要深入挖掘和保护山水环境背后的历史文化和精神内涵,进行整体性开发。诞生于云山珠水间的广州,自古以来就是山水俱佳的城市,山水旅游资源丰富。对于广州的山水文化,特别是水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应坚持延续两千年来的山水格局,将山水旅游资源进行协调开发和保护。同时也应加强对山水环境背后的文化内涵的建设,自然与人文建设并举,通过整体性开发擦亮新时代山水广州的城市名片。
参考文献:
[1] 冯媛. 天府水文化旅游开发研究——以成都市温江区为例[D]. 成都:四川师范大学, 2010.
[2] 程道品. 旅游学概论[M]. 大连: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5: 74.
[3] 梅契尼柯夫.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52: 35.
[4] 刘克庄. 后村词笺注[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2: 69.
[5] 钱学森.钱学森论山水城市[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