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改居”社区老年居民参与社工机构社区教育项目问题初探
2018-09-10贾冰齐凯凯
贾冰 齐凯凯
【摘 要】“村改居”社区老年居民参与社工机构的社区教育项目情况并非如社会工作者预期一样乐观。评估老年居民对社区教育服务的需求是社工机构开展项目之前必须认真做好的功课;同时还应了解“村改居”社区老年居民与城市社区老年居民的区别,找出影响“村改居”社区老年居民参与社区教育意愿的因素。对这些问题的准确判断是顺利推进社工机构“村改居”社区老年居民教育项目的关键。
【关键词】“村改居”社区;老年居民;社工机构;社区教育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18)05-0256-02
“村改居”是我国消除城乡二元化、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城乡融合、使农民成为城市居民的渐进過程。在“村改居”社区里,村民变为居民并不是简单的身份上的改变,还意味着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居住方式、思维方式等多方面的深刻改变。由于“村改居”社区里的老年居民数量较多,而且绝大多数老年居民很难在短期内转变原有的农村生活方式和固有的传统思维,因此他们在适应城市生活、融入城市社会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困难和阻碍。开展社区教育,帮助“村改居”社区的老年居民增强对城市生活的适应性和促进其融入城市社会,在微观层面有利于提高其个人的幸福指数,在中观层面有利于促进社区家庭、邻里之间关系的和谐,在宏观层面有利于推动“村改居”顺利进行和加速城镇化进程。
当前,我国社会工作发展方兴未艾,社工机构通过项目形式开展社区教育服务有效地补充了传统社区继续教育在教育对象数量有限、教育形式单一、教育场所短缺、师资力量不足等方面的短板,体现出了教育对象准入门槛低、教育受众广泛、教育形式丰富多样、教育场所有保障、教育资源充足、教育服务更加人性化和专业化等优势。从理论上看,这些优势的存在使社工机构在“村改居”社区开展老年居民教育服务应该容易被接受,相关项目应该容易推广。但现实中,社工机构在“村改居”社区开展的老年教育服务却经常遇到项目不温不火甚至在短期内就遭到冷遇而难以向前推进的情况。这种情况与城市社区老年教育服务项目的风生水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村改居”社区老年居民是否有接受社区教育服务的需求,在参与社区教育活动中他们同城市社区老年居民有哪些区别,他们参加社区教育活动的意愿受哪些因素影响;对这些问题的准确判断有利于社工机构对项目的有效性进行客观评估,对不适宜的项目可及时调整服务目标、内容及实施方案,使受到冷遇或阻碍的“村改居”社区老年教育服务项目得以顺利推进,从而达到增进老年居民福祉的积极效果。
1 “村改居”社区老年居民对社区教育服务的需求
笔者对某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简称H机构)在“村改居”型社区(简称G社区)开展老年教育服务项目进行了跟踪观察。H机构在城市社区老年教育服务方面具有较丰富的经验,其开展的一项旨在帮助老年居民适应信息社会、接受新时代生活理念、适应年轻人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的教育项目受到城市社区老年居民的特别欢迎。但是,当H机构将该项目“移植”到“村改居”型的G社区时,项目却遭到了冷遇。G社区有340余户居民,青壮年人大多数出国或去一线城市打工,剩下的居民主要是老人和儿童,其中60岁及以上的有能力参与社区活动的老人有136人。H机构在G社区居委会的协助下,面向60岁及以上的老年居民共开展了8次社区教育服务活动,但是居民的参与情况并不乐观:整个活动共有32名老年居民参与,不足136人的1/4;32名老年居民参加每期活动的情况详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到,除了第一次活动以外,其余7次活动参与人数都不及服务总人数的一半。因此,H机构的社会工作者在反思项目服务活动内容、项目服务中的社工表现等问题之前,首先需要认真思考的是“村改居”型社区老年居民是否有接受社区教育的需求。
一般来说,“村改居”社区老年居民对社区教育服务的需求取决于其市民身份转变的时间长短、居民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居民的平均年龄、居民的文化水平、过去居住的乡村的生活习俗等。转变为市民身份时间较长的、相对年龄较小的、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同其他居民熟识度高或联系密切的老年居民对新事物接受较快,适应能力较强,因此对社区教育服务有需求且部分居民需求较为迫切;反之,原有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的惯性较大,就会缺少对社区教育服务的需求。而原居乡村的生活习俗也会影响“村改居”社区居民对社区教育的看法,很难想象一个玩牌盛行的村落里的居民在进入城镇后会立刻放弃原有的娱乐方式而加入社区学习者的行列。
2 “村改居”社区老年居民和城市社区老年居民的区别
从人群特征来看,在参与社区教育服务活动时,“村改居”社区老年居民和城市社区老年居民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学习心态和学习内容的倾向性上。
首先,在学习心态方面,城市社区老年居民大多持有积极乐观的学习态度。参与社区教育活动的城市社区老年人基本属于家庭经济情况较好,生活压力和负担较轻,为排解孤独、结交朋友、丰富生活而参与社区教育服务项目。他们尊重教育者和社工,同时也需要得到来自教育者和社工的尊重,他们容易与教育者和社工形成平等的、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村改居”社区老年居民大多会受到传统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城乡不平等的思想影响,认为农村人不能跟城里人比,因此在社区教育服务一开始,社工通常会明显地感觉到他们对社工的两种极端表现,要么如局外人一样看社工自说自话,要么对社工表现出绝对服从。这种不平等的初始心态的存在,往往要求社工要用较多的时间去帮助“村改居”社区老年居民形成自我的概念,承认自我价值并学会与他们所谓的“能人”建立平等的关系。
其次,在学习内容的倾向性上,城市社区老年居民比较看重学习内容的思想性、文化性、艺术性、时尚性,他们希望通过学习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提高自己在人际交流、社会融入方面的能力。“村改居”型社区老年居民更看重学习内容的有用性,希望社区教育活动能够对他们谋得经济利益有所助益,因此一些技能型的社区教育颇受他们的欢迎。
3 影响“村改居”社区老年居民参与社区教育意愿的因素
在上述H机构针对G社区开展的老年居民教育服务项目中,笔者发现老年居民参与意愿比较低,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首先,服务对象招募困难,当社工在社区进行招募时,许多老年居民第一时间是拒绝的。H机构只能依托社区工作人员的鼓動和协调来招募服务对象,最后招募到的基本是参加各种活动都比较积极的老年居民。其次,服务对象参与社区教育活动缺乏持续性。每次开展活动都会有先前服务对象流失,参与了所有活动的服务对象几乎没有。再次,参与社区教育活动中的互动积极性较低。在活动中,服务对象与社工互动较少,缺乏融入感,部分服务对象甚至会在中途撤出。
“村改居”社区老年居民参与社区教育活动的意愿较低主要受到居民自身因素、社工机构因素和社区环境因素等多方面的综合影响。
从居民自身角度来看,大多数“村改居”社区居民对社区居委会、社工机构等组织缺乏社会认知经验,对社区活动和社工机构项目的信任度和认可度都比较低。同时,“村改居”社区老年居民更怀念和依恋乡村的熟人社会,对社区的归属感不强,因此他们参加集体活动的意愿不高。
从社工机构角度来看,首先,社工机构的发展是近几年的事情,媒体宣传较少,社会认知度仍然较低。其次,社工机构工作人员自身能力素质还有待提升,特别是针对不同人群灵活开展服务的能力不足。再次,社工机构在项目评估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比如需求评估工作不到位、过程评估走形式、结果评估不规范等。这些专业性上的不足往往会导致项目设计与服务对象需求相偏离或项目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从而降低服务对象参与项目和协助推广项目的积极性。
从社区环境来看,很多“村改居”社区硬件设施建设不到位,工作人员数量不足,工作内容千头万绪,使社区工作者无暇顾及社区服务的发展,社区领导对社会工作服务缺乏认识等,这些因素都不利于社工机构社区教育项目的开展,自然也难以激发社区居民参与社工项目的积极性。
参 考 文 献
[1]顾永红,向德平,胡振光.“村改居”社区:治理困境、目标取向与对策[J].社会主义研究,2014(3):107-112.
[2]胡敏.“村改居”农民参与社区教育意愿的调查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6(12):92-93.
[3]陈奕如.社工机构参与社区养老的问题研究——以A社工机构为例[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7.
[责任编辑:高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