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与俄远东地区农业合作研究

2018-09-10李睿思

北方论丛 2018年3期

李睿思

[摘要]中俄两国互为最大邻国,双方有4 300多千米的共同边界。我国的粮食需求很大,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远东农业发展的潜力巨大,扩大中俄地区间农业合作,一是要加快我国东北和俄罗斯远东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二是要鼓励有实力的农业企业“走出去”,促进企业向外向型发展;三是要打通农业贸易的物流和信息通道;四是要整合科研机构能力,为农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关键词]“一带一路”;农业合作;俄罗斯远东地区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0 - 3541( 2018)

03 - 0121 - 06一、现阶段中俄农业合作背景

1996年,中俄双方共同发表《中俄联合声明》,这标志着两国将致力于建立面向21世纪平等互信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声明对中俄关系未来的发展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二十多年来,中俄关系在高层的引领和统筹下平稳而务实地迅速发展。2001年7月,中俄两国签署《睦邻友好合作条约》,进一步巩固了双方在彼此政治经济外交领域的重要地位。2009年,两国领导人签署了旨在加强中俄两国地区间合作的《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联邦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 2009-2018年)》。中俄两国分别从促进地区间经济协调和平衡发展的角度出发,针对地方经济发展特点和水平,又分别推出《远东和贝加尔地区2025年前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中国东北振兴计划》。俄罗斯方面,2012年9月,亚太经合组织( APEC)峰会在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召开,此次峰会聚焦东北亚地区的经济一体化进程,成为俄罗斯远东开发的有力助推器。2013年4月,俄罗斯政府致力于推动远东地区开发的《远东和贝加尔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国家计划》生效,根据计划俄罗斯将启动专项资金用于推进计划的落实,并将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当地经济发展环境,提升该地区在国内和东北亚地区中的综合实力。在我国,2009年关于辽宁和吉林两省的具体规划出台,国务院批准建设辽宁沿海开放带和吉林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东北地区作为我国对俄合作的重点地区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2012年,国务院正式对《中国东北地区面向东北亚区域开放规划纲要(2012-2020年》做出批复,为今后东北地区的发展指出了具体方向。2013年,《黑龙江和内蒙古东北部地区沿边开发开放规划》也获得批准,把东北地区的振兴和新时期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发展构想。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中俄间的贸易合作开始迎来新的合作机遇。2014年,对俄合作的重要阵地黑龙江省提出建设东部陆海丝绸之路,加上之前国家批复的辽宁和吉林的开发开放计划,我国的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将成为我国广泛开展国际经贸合作,不断面向东北亚开放的重要地区。这将为东北沿海、沿边地区协调发展和东部陆海丝绸之路建设提供国家政策保障和财政支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深入,我国特别是东北地区的对俄合作面临十分有利的国际和国内发展背景。

二、中俄农业合作的机遇与挑战

中俄两国有着绵长的边境线,仅中国的东北、内蒙古与俄罗斯远东、西伯利亚接壤的水陆边境线就长达4300千米。两国发展区域间合作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缘条件。其中,尤其以黑龙江省的区位优势最为明显,该省与俄方的边境线超过3 000千米,其中水域边境线长达2300千米。在漫长的边境线上,分布着25个国家一类口岸及11个边境互市贸易区,水陆空交通十分便利。

俄远东联邦区由滨海边疆区、雅库特共和国、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阿穆尔州、堪察加边疆区、马加丹州、萨哈林州、犹太自治州,以及楚科奇自治区等9个行政区划组成。俄远东地区的总面积为620多万平方千米,占全俄总面积的近40%,这里的常住人口有600多万,占俄罗斯总人口约5% (p.60)。俄罗斯的农业用地占国土面积近13 010,约有2.2亿公顷,农业用地不仅面积广阔,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黑土带也在俄罗斯境内(pp.44 -45),富含有利于农作物生长的矿物质的黑土带可谓天然的发展农业的优质条件。俄罗斯的耕地面积约为1. 25亿公顷,人均耕地面积达到0.84公顷。随着农业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农业劳动力的人数近些年出现下降趋势。目前,远东地区的农业劳动力有800余万人。俄罗斯远东地区土地资源多,自然资源非常丰富,其中石油、天然气、煤炭、黄金、森林等资源储量十分突出,该区森林面积达11 720万公顷,占全俄森林面积的1/3,木材蓄积量占全俄28. 6%(p.103),但劳动力资源相对匮乏。要解决远东地区的开发问题,对于俄罗斯来说,融入亚洲市场是绝佳选择,俄罗斯在远东的发展是其经济新的增长点。远东地区的农业和养殖业发展潜力巨大,通过发展农业和养殖业,俄罗斯有希望成为向我国及亚洲其他国家出口粮食和肉类制品的重要基地。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开发的总体规划中,加快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是首要任务。各行业发展的未来规划不仅要从综合分析行业未来发展的潜力出发,还应该考虑到俄罗斯远东的邻居,即亚太地区的市场需求。虽然需要重点发展的行业种类会随着经济发展形势不断变化,但是农业一直是贯穿各个行业发展的基石。

(一)我国的粮食需求

从需求来看,我国理应是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农产品的主要消费者。在我国,随着居民收入的增长,居民对于富含蛋白质成分的食品需求逐渐增长。这一现象通常是居民收入增加、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我国人均对动物蛋白的需求量从1980年至2013年增长426%。根据联合国粮食和农业组织1985年的统计结果,我国人均每年对肉类的需求为19.6公斤,而2013年这一数据则是61公斤。不仅数量增长明显,我国居民对肉类产品的需求结构也发生变化,对猪肉的需求从1990年的79%下降到2000年的64%。牛肉则从4%上涨到8%。鸡肉则从13%增长到22%。从2000年开始,需求结构没有实质变化:2000-2013年间,所有肉类产品

122的需求都增长40% -60%。对鱼类和其他海产品的需求动态发展趋势也基本符合这个特点。牛奶的消费总额则出现了猛增,从2000年到2013年,增长了3.5倍(p.437),受城市化、居民收入增加和消费者消费习惯改变的影响,奶制品工业和市场销售渠道的发展也十分迅速。

居民对肉类产品的需求增长也刺激了饲料生产行业的发展。水稻和小麦的消费总量从1990年开始并没有太显著的增长,被广泛用作动物饲料的玉米和大豆消费总量从2000年的76%增长到187%。

从我国粮食进口的现状来看,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國粮食生产能力基本上可以满足不断增长的粮食需求。我国的农业产量在1978-2012年之间保持每年4.5%的增长。农产品的需求量虽然高速增长,但是近年来,需要依靠进口满足需求的情况也只在2004年开始出现过5I。根据联合国粮食和农业组织的统计,中国目前只有2.0%的大米、3.4%的玉米、6. 0%的小麦、2.6%的猪肉、9. 8%的鸡肉和10.3 010的牛肉需求依靠进口。只有牛奶、鱼类和海产品的进口依赖度略高,分别是12. 7%和18. 5%。

考虑到我国市场庞大的容量,即便是小的比重也意味较大的总量和规模。我国是澳洲、加拿大和美国的主要小麦种子生产出口对象国。牛肉进口从2004年到2013年增长4.2倍。这使中国成为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经济的稳定增长点之一,并且帮助拉丁美洲的农业快速发展。2003年,我国原本是玉米的出口国,而如今,中国已经进口玉米达到720万吨[4 ](p.437)。

1996年我国进口市场政策放宽后,由于国内市场的需求越来越依赖进口,大豆已经成为最主要的饲料进口作物之一。如果说玉米、水稻和小麦的进口数额从1990年至2010年间并没有显著增长的话,那么根据数据显示,大豆的国外供应量增长17倍。在饲料作物的比重里,增量达到20%(1996年为3.2%)现在全世界有一半的大豆出口是运往中国市场。由于大豆和玉米作为饲料的进口数量增长,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我国已经不仅要面对粮食安全的问题,还要面临饲料安全的问题。

从未来进口的发展前景来看,在全世界粮食市场,许多国家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是中国何时开始提高肉类产品的进口。由于在我国国内市场上,本土肉类产品的生产尚可以满足需要,因此,肉类产品进口始终规模较小。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大量的进口饲料可以保障动物养殖业的需要,同时国内的劳动力成本较低,这就使得中国的农产品价格低于进口商品。虽然国家对国内生产商的税收优惠政策也起到重要作用,但这种平衡不会持续太久,对肉类产品的需求增长虽然不如从前那么迅猛,但总的发展趋势仍在保持持续上升。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涨,国内和国际肉类产品的价格差距将逐渐缩小。国内生产的减少意味着满足市场需求将更多依赖进口产品。由于以上原因,我国已经在最近10年之内成为世界主要肉类进口国家之一。随着对肉类产品需求的增加,由于缺乏足够的可用耕地和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导致的土壤质量下降,国内经济作物的生产将会受到影响,并且同时继续促进肉类进口的增长。这将不可避免地造成对玉米的进口依赖。而这种依赖已经开始出现。

根据目前中国市场上主要农产品的贸易和需求的前景,可以预测除了鸡肉,其他农产品的进口都将呈现增长的趋势。我国市场对农产品的进口依赖突出体现在玉米、大豆、羊肉和牛肉等,但与其他国家相比,比例还属于较低的水平。我国农业市场需求量不断增长,俄罗斯是否能够利用这一趋势有所作为,将拭目以待。

(二)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远东的农业发展潜力

俄罗斯在世界粮食市场上有两种作物的产量占有绝对重要地位。一是小麦。俄罗斯出口的小麦数量连续三年创纪录,根据2015年和2016年的农业数据统计,俄罗斯第一次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小麦出口国(约3 000万吨)。主要出口目的国是北非和中东,生产基地主要集中在俄罗斯的欧洲部分,包括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二是鱼类和海产品。2014年俄罗斯这类产品的出口数量占世界第15位。2015年由于欧洲对俄罗斯鱼类产品进口进行制裁造成出口略有下降。和农作物不同,俄罗斯的鱼类产品生产主要在俄罗斯的亚洲部分。太平洋水域保证了78%的全俄鱼类捕捞数量。在耕种和畜牧方面,西伯利亚和远东的产量占比较小。考虑到俄罗斯,特别是远东地区的自然资源优势,有充足的理由认为,俄罗斯农业资源的大部分优势还没有得到高效利用。

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农用土地为5490万公顷,占俄罗斯的28%,占全世界的1.1%。阿尔泰边疆区拥有俄罗斯联邦所有主体中面积最大的耕地,为1060万公顷。西伯利亚曾经是全俄最主要的农业地区之一。1950-1970年,这里曾有超百万公顷的土地得到开垦,随后进行大规模农业机械化和肥料的推广运动。到1950年年底,俄罗斯成为最主要的小麦、土豆、甜菜和黑麦的产地。然而由于之后农业发展的方向性错误,加上苏联解体和经济危机也给该地区带来负面影响,导致如今在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有俄罗斯一半以上的废弃耕地。

对于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大部分地区,政府要大力发展农业需要克服一些困难。以西伯利亚联邦区为例,只有1%的优质土地适宜进行农业耕种。这与俄罗斯的欧洲部分相比相差太远。与此同时,虽然远东有的地区农业发展成绩显著,但发展潜力仍并没有得到全部发挥。除了阿尔泰边疆区,还有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的米努辛斯克盆地和哈卡斯,以及拥有非常大农业发展潜力的赤塔区和布里亚特,阿穆尔州南部,犹太自治州和滨海低地。其中,滨海低地在大豆生产方面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对于俄罗斯远东来说,提高农业发展有几个重要途径,其中之一是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农产品产量。在西伯利亚联邦区,农业产量与全俄平均水平相比差距较大。2000年以后,这里的产量甚至持续下降,其中也包括西伯利亚阿尔泰边疆区。农业产量的低迷不仅与土壤的质量有关,肥料投入不够、劳动力的缺乏、农业生产设备的不足和低劣的作物种子也是重要因素。实际上,所有这些农业发展的障碍广泛存在于俄罗斯全境,而非局限于远东地区。另一个限制俄罗斯农业生产总量增长的因素是对于转基因作物的限制。这尤其限制了俄罗斯大豆和玉米两个作物的种植量,而这两种作物在中国市场非常受欢迎。但同时,这也使得俄罗斯的农作物对于我国这类对转基因农作物认可度极低的国家有更大的吸引力。影响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农业发展的其他重要影响因素是劳动力的缺乏、农业发展领域所特别需要的相关基础设施的不健全和交通。其中阿尔泰地区的农产品就是由于地处偏远和交通运输的欠发达,导致该地区的产品无法从当地狭窄的区域市场走出国门。

俄罗斯政府已经开始采取措施缓解上述负面因素对远东地区农业发展的影响。从2016年5月2日起,关于远东土地使用的法律条文生效,根据规定每个俄罗斯公民都有权利在远东地区分配一定面积的土地用于耕种、居住或从事商业经营,而且从第六年开始,土地拥有者可以将土地进行出租。该措施的目的在于吸引更多的人来到远东地区,并且借此提高远东地区的认知度。根据远东发展部的相关负责人公布的数据表明,有60%的俄罗斯公民支持这一决定,并且有20%的俄罗斯人正在考虑加入这一计划。

实现俄远东地区农业发展的另一个途径为建设以农业为主要经济增长点的超前发展区:米哈伊洛夫、别洛戈尔斯克和南方超前发展区。以上三个超前发展区在关税和涉及商业经营活动的相关行政规定上享有优惠待遇。超前发展区周边的基础设施建设则由政府财政拨款。2015年后,超前发展区正式投入使用。与此同时,针对农业领域发展项目的投资也在向其他超前发展区倾斜。远东发展基金会和其他专项投资项目也陆续得到国家政府的支持。其中大部分正在规划或实施中的远东地区发展项目均与该地区范围内农业的发展息息相关。这将有利于提高俄罗斯农业对俄罗斯国内政治形势的积极影响,缓解受经济制裁的影响,以及从西方国家进口粮食受阻的压力。

随着亚洲地区对粮食需求量的飞速增长,增加粮食出口和广泛开展国际农业领域合作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对于俄罗斯来说,其中最具潜力的合作伙伴就是中国。远东的玉米和大豆,还有西伯利亚的小麦在我国市场上都颇具吸引力。这些作物的出口将完全有能力成为继鱼类产品、油料作物、肉类(特别是猪肉)、奶制品,以及其他再加工产品之后的“新趋势产品”。

三、中俄地区间农业合作突破路径与展望

(一)加快我国东北地区和俄罗斯远东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

根据我国“十二五”规划,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将建设成为我国通向东北亚地区的重要枢纽,作为我国面向东北亚地区开放,以及对俄合作的重要桥头堡,未来长远的发展战略目标主要以协调东北地区沿海、沿边共同发展,不断加深和加快沿边地区的开发开放程度,推进边境地区城市和口岸的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为主。这需要中俄两国无论从高层,还是到地方政府层级,都将建立健全两国区域间协调合作机制视为推动两国未来区域发展的重要环节,致力于建立由政府牵头、经济发展领域各部门广泛参与的中俄经济合作发展协调委员会,并成立由两国相关部门代表组成的经济一体化领导组。在沟通及时和顺畅的机制保障下,建立健全双方毗邻地区的政府和民间农业合作机制。在2018年3月刚刚结束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记者会上,中国农业部长韩长赋向记者透露,中俄两国农业部正在联合编制中国东北地区和俄罗斯远东及贝加尔湖地区农业发展规划,该规划出台以后可以为双边的农业合作提供更好的指引,为农产品贸易以及双向投资带来更多的便利。中俄两国的地区间农业合作在政府高层的引领下,区域发展與合作的前景十分可观。

在必要的情况下,双方应互设商务代表处,利用中俄间业已存在的展会、洽谈会和国际经济论坛等交流平台,定期开展农业领域的合作会议,推动建设双方省级行政区划间的沟通和交流机制。将《中华人民共和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联邦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2009-2018年)》和《黑龙江和内蒙古东北部地区沿边开发开放规划》的落实与俄罗斯远东开发的实施相结合,寻找双方在国民经济发展各领域的区域间合作机遇。

(二)鼓励有实力的农业企业“走出去”,促进企业向外向型发展

在中俄未来的农业合作中,有实力的企业是市场竞争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以黑龙江省农产品的出口种类结构为例,目前,大米、玉米、大豆、蔬菜、畜产品等初级产品居多,缺乏农产品精深加工产品和系列产品。虽然随着东北地区经济的发展,不断有黑龙江省农产品企业走出国门完成出口创汇,但这些企业普遍存在企业规模小、贸易额低的发展局限性,当这些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参与广泛竞争的时候与发达国家的大型企业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显得竞争力不足。若想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就需要通过打造有实力的企业并把对俄农业贸易合作作为企业投资重点。通过借助政府对地方企业的扶持力和企业自身内部的发展优势潜力,加快发展一些有地方发展特色的作物的种植加工一条龙生产线。以黑龙江省为例,大豆、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的种植一直是当地农业作物的主要品种,通过精加工和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是这些传统作物品种焕发新的市场活力的重要途径。除此之外,对于畜牧和养殖业来说,集种、养、加于一体的有发展潜力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是今后工作的重要方向。

随着我国国内市场对粮食生产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提高农业发展水平和农产品质量,满足居民生活和国家粮食保障安全的需要,也是我国农业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要想充分利用区域经济一体化带来的对俄合作的良机,打造自身的市场竞争综合实力也是我国农业,尤其是东北地区的农业今后发展的重任。无论是粮食种植,或是畜牧养殖的初级生产和深加工项目,企业应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积极推广标准化和产业化生产经营模式,采用最新的高效合理的管理方法。在高层的积极引导和扶持下,各级政府应根据地方的具体实际情况,通过组织种、养大户和加工企业举办座谈会、研讨会等形式加强与俄罗斯农贸企业的沟通与对接,借助俄罗斯企业对本土市场更了解的优势,利用掌握的有效信息扩大对外合作。

在加快与远东地区次区域的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应加大对东北地区的农业领域企业在金融、财政和税收等方面的扶持力度。比如,为积极稳妥地推进农业经济合作的发展,可以按照一定的比例,召集有各级财政出资补贴,参保人通过缴纳保险金的方式共同出资,成立农业合作发展保险基金和用于抵抗农业贸易过程中的金融风险基金,从而为企业的“走出去”提供切实的支撑。

(三)打通农业贸易的物流和信息通道

根据俄罗斯《2025年前远东发展战略》规定,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发展战略将以每五年为一个发展阶段,其中,2016-2020年为第二阶段,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实施大型能源项目和完成核心运输网络建设,增加精深加工产品的出口力度。在农业领域,俄罗斯远东地区将通过高新技术和引进新型资源的方式继续保障农业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大幅度提高对亚太地区的农产品出口。这对我国东北地区特别是黑龙江省打开贸易窗口,加快中俄农产品的贸易发展是重要机遇,而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即为商品的物流运输和信息的交换。

为加强我国东北地区同俄罗斯远东地区的贸易合作,保障商品的及时运输,国际大通道的建设势在必行。这要求我国东北地区应着力构建水运、陆运和空运立体交叉的运输网络,将东北地区特别是黑龙江地区建设成为东北亚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在提高本地区商品运力的同时,积极发挥交通运输要素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能力,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为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动力。大力发展黑龙江地区的江海联运,通过借助沿途开放港口的建设增加江海的联运吞吐能力,加快我国黑龙江、松花江,以及乌苏里江沿线的港口建设工作,为打造东北亚陆海联运的大通道加大政府和地方资金投入。除此之外,加快建设抚远、佳木斯、漠河、虎林、哈尔滨和牡丹江等城市为始发站的电气化铁路货运专线。加快哈牡客运专线、哈佳快速、牡佳客运专线、哈站改造等工程的建设速度。加快建设我国东北地区与欧亚大陆桥的铁路连接。通过黑龙江省哈尔滨至佳木斯至同江铁路,连接俄罗斯的下列宁斯阔耶市到哈巴罗夫斯克,并与西伯利亚铁路相连。通过对现有机场的改造升级和拥有更大货物吞吐能力的新机场的建造,发展哈尔滨、牡丹江、齐齐哈尔、长春、沈阳空中港口的空运能力,打造东北亚地区的重要空港交通枢纽。根据2018年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政府工作报告》显示,近五年来,黑龙江省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是历史上水利、铁路建设投资最多的时期。其中,水利投资达到767亿元,铁路投资1150亿元。在公路建设上,黑龙江省近五年投资757亿元用于新建各类公路,其中包括建成高速公路425千米、一二级公路3 500千米、农村公路1.9万公里等。抚远、建三江、五大连池机场通航,哈尔滨机场扩建T2航站楼竣工[8]_。今后,我国东北地区特别是黑龙江省的交通运输能力将得到根本改善,并成为加强中俄毗邻地区商品贸易往来的重要助推力。

在商品的物流运输能力得到大力加强的同时,贸易信息的沟通与交换作为无形的“交通”,也迫切需要打通渠道。应建立中俄经济贸易信息交换中枢,利用电商企业的行业优势,建设跨境贸易试点城市,从而逐步建立起电子商贸网络,形成信息更新及时、内容翔实精准的商贸信息沟通媒介,完善农产品的贸易信息交换平台。着力推动各省经济贸易部门与对俄合作,特别是农业合作的重点城市建立定期的长效信息交流和沟通机制,打造中俄间区域经济发展信息交换网络和中转站,便于双方通过及时有效的信息沟通,进行针对国家层面宏观经济政策、发展水平和地方具体行业领域对外经济贸易情况的信息共享。同时,利用该信息平台的辐射和协调作用,统一规划建设中俄农产品交易市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在俄罗斯境内选择符合条件的城市作为仓储基地,从而提高对俄出口农产品的附加值,推进中俄跨境农业经济合作和农产品贸易。例如,在适宜的城市建立工厂或租赁仓储库房,通过利用大宗仓储的优势,发展果蔬类产品的加工,果汁、罐头及各类精深加工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业务。目前的中俄贸易信息沟通平台存在信息不对称、产品信息发布滞后、平台功能单一和缺乏高质量的后期维护等问题,建议由政府和相关行业的部门牵头,参考较成熟的信息发布网站的运营模式,吸引专门的企业及人才的加入,合力打造运营稳定、信息周转高速高效的信息平台。

(四)整合科研机构能力,为农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在我国开设俄语及俄语相关专业的院校中,东北地区无论从培养学生的数量,还是相关的科学研究水平来看,均占有重要地位。这里的俄语教学有优良的传统和丰富的經验,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培养对俄人才的重要阵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就业市场对俄语人才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从过去单纯考查学生的语言翻译和沟通能力,逐渐向不但精通语言,而且了解和掌握一定专业领域知识或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发展,其中也包括对农业领域有涉足的俄语人才。随着我国东北地区逐渐面向东北亚地区开放,在对俄合作和涉外贸易过程中,需要大量熟悉国际贸易流程并能够熟练运用俄语进行沟通的专业人才,这对传统和现行的教育体制模式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加强既懂俄语又对国际贸易流程和农业生产领域较熟悉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东北地区高校的重任。

从东北地区对俄人才培养的发展现状来看,东北地区高校对俄人才的培养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第一,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翻译课程内容陈旧、课时不足的问题。学生在课上的翻译理论学习的占比重较大,实践课时比重过少。第二,在师资特点方面,缺乏拥有丰富课堂翻译教学经验的教师资源。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院校对教师后备力量培养和提高专业综合素质的培训工作仍不到位。第三,文化背景类通识课程的教学效果差强人意。根据现有的课程设置,俄语人才培养主要以语言能力培养为主,国情和其他通识类课程仍没有得到合理安排和落实。这直接导致学生普遍偏重语言知识的积累而忽略对文化和国情知识的主动了解。目前,东北地区高校俄语专业的划分仍以语言、文学、翻译等传统俄语专业为主,而对俄罗斯经济发展急需的例如国际经贸、商法、经济管理等专业开设的院校非常少。

建议今后的对俄罗斯人才培养应将课程体系设置改革融入地方经济发展战略中。根据对俄罗斯经济发展需要,制订与地方支柱产业或对俄罗斯特色经济体的需求相符合的人才培养计划,可以有计划地与地方重点行业

和企业合作,实现人才的定向培养。一些有条件的院校可以与具体经济发展领域的专业人员或企业对接,成立联合培养基地或学生社会实践中心。通过参加社会实践和专门场景的业务演练达到全方位锻炼学生能力的目的。

除了高校的对俄人才培养以外,应重点关注科研机构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俄罗斯的远东地区拥有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各部委和大学院校下属的科研机构共计数百家之多,该地区还分布着众多军方研究机构。顶尖科研人才和尖端科技代表的聚集使俄罗斯东部地区技术优势十分显著。这对加强中俄地区间的科研领域交流与互动是非常重要的利好条件。但需要看到的是,目前在东北地区,针对中俄贸易合作的研究仍处于比较分散的状态,加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科研机构和院校的学术和研究互动,加快科研领域的共同开发与合作的任务仍十分艰巨。鉴于东北地区各研究机构之间由于缺乏有影响力的共同沟通平台,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差异也较悬殊,建议成立相关科学研究方面的学会或论坛,并在论坛框架下有针对性、系统性地组织专家、学者或相关行业代表对具体行业领域的发展过程中面对的问题和困境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集思广益,充分将正确的科学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生活中,发挥高端智库体系的科研优势,为政府和各级管理部门提供决策依据,从而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战略的实施提供智力支持。

四、结论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提高我国的农业发展水平不仅对其他产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还对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积极促进作用。中俄两国毗邻地区的经济合作历史悠久,产业结构发展和自然资源禀赋的互补性强,两国将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框架下,展开涉及各领域的对接合作,这对地区间的农业发展合作来说是十分重要而宝贵的机遇。我国东北地区,特别是黑龙江省应抓住机遇,通过高层策划引领、地方政府和企业共同参与的方式加快农业对外开放合作步伐;通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交通运输能力,打通地区间物流运输障碍,引导地方企业通过各种形式参与中俄农业合作,打造一批市场竞争力强、经营模式先进的农业综合型企业;善于利用各级科研机构和各级院校的人文智力支持,积极推动中俄跨区域的农业科研和开发项目,积极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使农业在高科技的推动下快速健康发展,从而为推动中俄地区间的贸易合作,不断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