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本土文化自信培养探析
2018-09-10袁勇
袁勇
摘 要:在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大环境中,对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学生进行本土文化自信教育应引起高度警觉和充分重视。通过对当前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本土文化自信缺失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有针对性地提出培养学生本土文化自信的几条路径,即加强党的领导;正确认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科学组织思政教学;丰富校园文化建设。
关键词:教育国际化;高职生;本土文化自信;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346(2018)03-0081-04
本土文化自信是指在全球化时代,人们对本民族文化的价值认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对外来文化的批判借鉴,以及对本民族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1]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深刻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根据《201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普通高校中本科院校1237所,高职(专科)院校1359所,在数量上,高职(专科)院校已超过本科院校。对于正走向现代化和国际化的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来说,本土文化自信培养既是教育文化理念,又是发展指导思想。
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因办学历史相对较短,且直接面向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求新求变意识较强,对与境外高职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交流与合作积极性较高,在一定程度上,高职院校教育国际化参与度和活跃度要比本科院校高。尽管高职院校国际化相对较为迫切,师生交流及国际合作办学也较为频繁和常见,但是高职院校受办学基础、办学条件和生源素养等先天性因素影响和制约,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相对薄弱,很容易被伴随教育国际化裹挟而来的西方文化和西方社会价值观所左右,成为西方文化侵袭的主要对象。
1 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高职学生本土文化自信缺失成因
1.1 缺乏对本土文化的正确认识
“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精气神的凝聚,我们要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要加一个文化自信。”(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贵州代表团讨论时的讲话)高职院校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活跃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可塑性很强。由于受生源质量、培养目标、教育方法、在校学习时间等局限,客观上高职院校学生形成了一个相对特殊的年轻群体。我国高职院校近年来不断发展壮大,在越来越激烈的办学竞争下,越来越多高职院校不断重视和实践教育国际化,期以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并提高办学质量。以浙江省为例,全省49所高职院校,100%开展了教育国际交流或合作。在高职院校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境外思想和文化也在不断冲击着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造成部分学生一味追求境外所谓新思潮,崇尚外国节日,有些学生甚至连中文的正确语句表达都成问题,却把大量宝贵时间用于学习外语,有些学生甚至觉得凡是境外的就是最好的!再加上部分高职院校过分强调中外合作办学的特殊性,一味重视专业技能教育,忽视或放松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致使部分学生迷失人生正确方向。
1.2 缺乏对本土文化继承和弘扬的责任意识
据观察,在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接受中外合作办学教育的学生群体明显在心理上觉得要比其它学生优越,主要体现在拥有相对宽松的个人和家庭经济条件、相对独立的学习场地、比其它学生住宿条件更好、更多的自由空间等等。究其原因,除了比其它学生多缴纳了部分学习费用就应该享受更好的教育条件的心理作用外,主要动因是他们觉得他们接受的不仅是先进的专业知识教育,更是先进的所谓西方文化。因为这部分学生有更多接触外籍教师和了解西方的机会,更容易受外籍教师和西方文化的影响,在言谈举止中容易表现出对自己本土文化的不屑,觉得其它同学甚至是自己同胞的文化呈现,如餐饮、穿着、语言表述等,太out,太low;他们中的一部分学生言必美国如何,行必英国怎样,将自己置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局外人。
举办中外合作办学的初衷和目的是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为我国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提升服务。因为部分高职院校没有正确理清教育国际化的概念和内涵,很容易在外在形式上下功夫,放松或忽视学生的意识形态正确引导和教育,再加上社会大变革时期的大环境影响,直接或间接导致了在中国接受国际化教育的高职院校学生不愿传承自己的本土优秀文化,更没有弘扬自己优秀本土文化的责任意识。
2 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高职学生本土文化自信培育面临的困境
2.1 学业不顺导致文化自卑
当前,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学生基本上都是高考录取的最后一批,而进入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或机构学习的学生又多是最后一批的最后一批,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态度,甚至思想意识形态都或多或少存在不足,这是不容回避的客观存在。在部分教育國际化较活跃的高职院校,参加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习的学生比例呈现逐年增高趋势。以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为例,2017年,参加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学习的学生数为673名,占全校学生数7.3%。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学生受家庭经济条件、人才培养方案、师资和生源等制约和影响,客观上形成了一个相对特殊的年轻群体,他们的行为举止,特别是思想意识形态潜移默化地对其所在院校其它学生,甚至是周边社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样的学生在经历高考失利的沉重打击后,又面临外语加专业的双重学习任务,许多学生在心理甚至生理上不堪重负,要么怨天尤人,要么自卑自弃。这部分学生若没有得到学校中方教师的尊重和关爱,却得到外籍教师的同情和关怀,势必容易造成他们认为西方文化优于中国文化,也容易让他们对西方文化更加亲近,认为西方的一切都比中国先进,相反却对中国文化产生冷漠,甚至是自卑。据调查,在一些高职院校校园,每当外籍教师完成教学工作离别时,许多中国学生会依依不舍,甚至会哭泣。学生与外籍教师的师生情谊,已超越他们与国内教师的师生情谊。
2.2 对华夏民族本土优秀文化了解不深
华夏民族在古代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特色。无论政治、军事、哲学、经济、史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都拥有众多具有深远影响的代表人物和作品。如在西周时期,就形成了完善的文化成就,即礼乐文化。《周礼》有吉、凶、军、宾、嘉五礼,乐在西周尤为重视,有专门职官管理,金文中也记有乐官。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以培养“四有公民”为基本目标,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作为肩负民族和历史重任的大学生一分子,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学生受学制(2.5或3年)、外语和专业课程学习任务繁重等客观条件的制约,对华夏民族本土优秀文化的学习和了解局限于教科书,对本土传统文化了解不全面、不系统、不深入。同时,短信文化、课桌文化等非主流文化严重影响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造成学生对优秀先进文化认同产生巨大冲击。
2.3 对境外文化不加甄别完全接受
受日韩等动漫、影视及歌曲影响,许多学生,尤其是参加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或机构学习的“90后”学生,一方面,他们以会唱日、韩文歌为荣,认为英语是世界上最有用的语言,热衷于过圣诞节、复活节、感恩节、情人节等,喜好和模仿海外娱乐节目,跟随日韩风,认为海外的一切都是好的,不加甄别,盲目全盘接受;另一方面,这些“90后”中有许多人竟然连请假条也难书写准确,对于中国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置若罔闻,认为过时、土气;餐饮势必咖啡、牛排、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不屑于中国茶叶、豆浆、油条;言谈多为美国大片、韩剧或日本动漫,很少提及京剧、国画等中国文化内容,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兴趣不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感缺乏。
3 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高职学生本土文化自信培育的有效途径
3.1 加强党对中外合作办学工作的正确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2]
作为举办中外合作办学的高职院校必须提高政治站位,明确党在中外合作办学活动中的核心地位。一是要明确告知院校中外合作办学是党领导下的中外合作办学,明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是要清醒地认识到: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在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师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也容易受到随之而来的西方意识形态影响。基于这种国内、国际大环境,高职院校举办中外合作办学活动的组织者必须牢牢把握中外合作办学政治方向,加强党的建设,健全党组织设置,加强党建队伍建设,坚持“四个自信”,强化思政类课程在教学内容中的设置,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和意识形态工作的能力,帮助和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3]各举办中外合作办学的高职院校必须以党建工作为重要抓手,明确党在中外合作办学活动中的核心领导地位,始终把党的领导贯穿于高职教育对外开放的全过程。
3.2 正确认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世界文化灿烂辉煌的历史是由多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共同组成的,犹如一座姹紫嫣红的百花园,一支支赤、橙、黄、绿等五彩斑斓的花朵共同组成了百花园的色彩缤纷和千姿百态,每支花朵都是不可或缺的唯一。同样,民族文化没有优劣之分,只是在不同的人类历史发展阶段,随着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发展变化,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发展会随之发生相对趋同性发展,也即主流与非主流的发展。主流与非主流文化的发展并非水火不容,也不是非主流文化只能一味闭关自守就能永保不灭。非主流文化在与主流文化相向发展过程中,可以通过学习、借鉴和吸收主流文化适合自身发展需求的经验和营养,才能不断发展壮大,直至轮回引领世界文化发展潮流。世界文化的发展也是在这种各民族文化之间既协作又竞争的历练中不断得到推动和前行。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史,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以其独有的民族特性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和世界文化的发展和繁荣。由于历史、政治、经济等种种原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正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发展危机和挑战,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承,是广大中国青年,包括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
3.3 科学组织思政教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学生发展为学校教育中心,构建新时代大学生期待的思政教育。[4]思政教育一定要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和学生身边切身鲜活事例,对教学活动必须进行精心设计、科学组织和认真实施,说学生感兴趣的话,讲学生听得懂的道理,思政工作者争取做到能用最通俗语言阐述最深刻的哲理,教学中要能够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让学生感觉有收获和实用;同时,必须加强对思政教师的培训和教育,特別要高度重视对接受国际化教育的高职院校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教师的意识形态培训和教育,贯彻“一条红线”,坚定宣传党的理论。
3.4 丰富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共同创造和享有的学校各种文化形态的总和,它是一所学校的灵魂、一种氛围、一种代代相传的学校精神。校园文化通常由3部分组成,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学校的硬件设施、校园环境等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条件构成了物质文化;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各项规章制度、约定俗成的一些习俗等构成了制度文化;学校的历史传统和为广大师生,以及社会公众所认同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信念等构成了精神文化,也是一所学校薪火相传的校园精神。
人类学认为,组织的一切活动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展开,并反映一定的文化观念。组织的活动说到底是一种文化活动。丰富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抓住文化基本属性,突出文化育人功能,不可以生搬硬套或采用拿来主义,需要有自己的特色和积淀。如作为浙江省高职院校教育国际化综合水平领先的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坚持将红帮文化作为校园文化长期建设,大力弘扬“敢为人先、精于技艺、诚信重诺、勤奋敬业”的红帮精神,精心设计和建设了红帮文化长廊,大力开展阳光校园和“一院一品”等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在学生本土文化自信培育方面取得了杰出成效。所以说,校园文化需从自身特点出发,遵循导向性、开放性和个性化原则,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无疑成为必然。[5]
总之,加强对国际合作办学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本土文化自信培育是新时期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必然要求,无论是对学校还是对学生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学生对本土文化自信心受外部客观环境和自身修养交互作用,培养对提升高职院校教育国际化内涵具有深远意义,是高职院校教育对外开放提质增效的有效手段,也是辐射和带动高职院校整体教育教学向前发展的重要路径。
参考文献
[1]黄秋生,薛玉成.当代中国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现状及其对策分析[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10-110.
[2]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EB/OL].(2016-12-08)[2018-03-13]. http://www.moe.edu.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612/ t20161208_291306.htm.
[3]华长慧.探索中外合作大学党建工作新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3(5):31-32.
[4]何旭娟.构建新时代大学生期待的思政教育[N].中国教育报,2017-12-07(005版).
[5]周海容.语文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6(20):126-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