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宗教性与宗教的艺术性
2018-09-10俞维维
俞维维
摘 要:从艺术与宗教的历史渊源、艺术与宗教的相互影响与渗透、艺术信仰与宗教信仰、信仰的重塑4个方面探讨了艺术的宗教性与宗教的艺术性。
关键词:艺术;宗教;信仰;终极意义;艺术家;艺术作品
中图分类号:J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2346(2018)03-0068-04
艺术与宗教作为人类不断探索人生终极意义所呈现出的两种基本形态,最敏锐也最直指人心地表达着我们的生命体验,也是人类有别于其他物种成为万物之灵的显著标志。马克思提出:它们二者归属同一区域,因为在认知和控制世界的方法里二者有诸多相似之处。如果宗教可以用亚当来比喻,那么艺术就是其体内一条肋骨——夏娃,宗教需经艺术来进行宣扬,这好比一个父亲需要像夏娃一样的女人来帮其传宗接代。艺术在推动宗教前进的同时,后者也将艺术的感染力在人们的心灵之间传递,二者正是在相互厮磨中共同发展的。
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宗教有效地运用艺术形态进行教义的传播。特别是在13世纪末至14世纪中叶,宗教的地位无人能够挑战,它对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文化影响深远。这种现象不仅出现在西方,在我国也是普遍存在。比如,佛教进入中国后引发的种种艺术变革,通过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和麦积山石窟等,将其在绘画、雕刻、建筑以及文学等领域造成的影响体现得淋漓尽致。宗教艺术在人类发展中的教化作用,与那些低俗艺术不可同日而语;同时它所获得的艺术成果及在促进艺术的提升中所发挥的作用,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也是不容置疑的。艺术与宗教均属于人们心灵的独自表达,是追求美好精神世界的产物,倘若将二者的关系纳入人类的发展历程中做一个合理的评判,那么就会发现,二者具有许多共同点。而宗教艺术作为上述两者融合后的衍生物,更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研究两者的联系,对以前的精神遗产和当前的艺术做一个深入了解,同时也能对两者在认识方面的不同进行研究,特别是在理论层面,意义深远。
1 艺术与宗教的历史渊源
蛮荒时期,人们心智未开,宗教便成为支配人们喜怒哀乐的敲门砖,以此叩门之后领略或美好、或阴郁的纷杂世界。从艺术的起源或称之为艺术的“DNA”说起,艺术归根结底与原始信仰有着强烈的渊源,而这种原始信仰也是宗教的源头。原始人类在巫术及宗教信仰方面的心理作用,是推动原始艺术生成及发展的主要因素。
洞穴壁画,作为最先被考古发现的原始艺术,多用动物形态来表现。此类壁画有的出现在陡峭悬崖凹面,有的出现在岩石缝隙内部,在人类难以轻易涉足的位置进行绘画创作,说明它不是为了满足审美,而是以达到某种诉求为目的的活动。如在壁画上出现的动物,就是原始人意图通过巫术对该动物进行施咒,然后谋求在狩猎时能捕获该猎物。
舞蹈在原始人的宗教信仰与情愫表达中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恩格斯曾指出:原始舞蹈是“一切宗教祭典的主要组成部分”。在进行原始的宗教活动时,尤其是在以敬神和娱神为主的图腾崇拜中,常常伴随着歌唱与手舞足蹈。我国的考古学者也通过对甲骨卜辞中“巫”和“舞”的分析得出歌舞来源于巫术的结论。
人类的繁衍生息在人类文明进程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因此,原始绘画及造型与原始人对生殖的崇拜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世界上有很多著名的宗教建筑物外形都源自对生殖器的崇拜,诸如位于北美印第安人的图腾柱,位于欧洲的十字架和埃及的金字塔等等,其实质都是男性生殖器的象形物,或是来自于对男性生殖器的崇拜。在我国出土的彩色陶器上的鱼纹饰,也是源自于生殖崇拜,原因在于鱼具有非常强的繁殖能力。世界上所有的民族中,最开始出现的人物雕像都是女性裸体,在研究界被誉为“史前维纳斯”。在这些雕像中,面部、四肢及五官大部分被忽略、模糊了,那些和生殖有关系的,诸如胸、腹和臀等部位往往被夸张凸显,非常肥大。从这些现象得出,原始人对具有生殖繁衍的生殖器极度崇拜,转而体现在艺术创作中。
神话的起源,同样诞生于原始人的宗教信仰。在人类的孩童时代,由于对自然的认知能力不足,人类无法借助于抽象思维对事物做出科学的说明,仅仅能够借助于宗教的思维,对事物进行形象化的表达。在他们看来万物都是有灵性的,自然界和人类一样具备思维和情愫,因此产生了有关自然界的多种神话传说。其实质就是原始人“借助于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模式”对事物进行的艺术描述。
原始艺术的诞生及发展离不开原始的巫术和宗教,后者从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推进作用。宗教与艺术之间有着如此密切的联系,就好比双胞胎一样同时诞生同时成长,究其原因,宗教及藝术实际上是原始人在“掌控”世界及“掌控”自我中进行的一系列实践,它们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因此,艺术的宗教性与宗教的艺术性从它们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 艺术与宗教的相互影响与渗透
宗教与艺术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诞生,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着。很多宗教教义要依靠艺术进行传播,且很多信息和表达方式均是通过艺术形式来实现的。宗教促进了世界上很多国家文化的进步和飞速发展,在传播宗教的同时,建筑、雕塑、绘画、文学、音乐等艺术形式也在延续并发展着。古代很多著名建筑风格均明显地体现出了宗教与艺术的结合,比如各种教堂、寺庙等等。特别是各种古代雕像与壁画,均体现了集艺术与宗教于一体的文化发展和沿革。在全球各国文学中,宗教文学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作用,通过各种故事与文物宣传着宗教、传承着文化、并发展着艺术。比如影响了整个欧洲历史的《圣经》,它在传播基督教的同时宣传了西方文化,它在文学史上的影响力不容小觑。再如佛经,通过记载各种典故、阐释佛教教义,进行传教的同时发展了佛教文化。古代很多文学书籍均是在佛经文学基础上进行编写的,在很多文学故事中,总能看到佛学的影子。
宗教作用于艺术,可能产生正面的、积极的促进作用,也可能产生消极的负作用。很多时候宗教的传教过程需要艺术手段的辅助,因此教会会投入大量的资金来建造标志性的建筑或搭建各种艺术舞台,在这个过程中它为艺术家及艺术创作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及强有力的教会力量保护,从这个角度分析,宗教对艺术的发展具有积极促进作用。但很多时候,它又会对其产生消极的负面影响,比如宗教在传教过程中从维护自身权威出发或由于认知短缺会出现各种谬论和曲解,这些谬论导致了很多拙劣艺术的出现,很多优秀艺术遭到了歪曲和摧毁。最为明显的是基督教教会对中世纪欧洲文艺的影响,导致了整个中世纪艺术的普遍衰落。
艺术对宗教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各种宗教传教过程中。艺术刚刚出现时期就是通过各种宗教仪式展现出来的,比如图腾雕刻、绘画或者巫术仪式等。在巫术仪式举行过程中会有狂热激情的舞蹈,还可能出现祈祷或诅咒内容的歌唱,还会通过强烈拍打与敲击某些乐器发出很大的声音,还有各种以绘画为基础的图腾类面罩,以及充满戏曲色彩的宗教礼仪等等。后来才渐渐细分成舞蹈、音乐、绘画、戏曲等艺术形式。宗教的发展促进了艺术的进步,在这个进步过程中,宗教活动始终离不开艺术的参与,如基督教教会中会有专门的艺术家创作各类宗教歌曲,成立唱诗班,在教会的各种传教活动中进行唱诵与宣传。
但是艺术与宗教还是有着本质的区别。马克思指出:“宗教中提炼出的磨难是实际生活中各种困难情况的一种展现,同时也体现出对这一情况的不满。它是各种不平等灵魂的一种反抗形式。它通过一种无形的信仰来引导无知的人们形成思想的统一。宗教是人民的鸦片。”马克思通过实事求是的分析,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宗教形成的历史原因和社会环境。实际上,宗教是人们在没有精神支柱的情况下寻求的一种精神食粮,而艺术则诠释了人们对自由的向往;宗教通过一种根本不存在的信仰将人们带到另一个刻画的、想象出的精神世界中,而艺术则是激励人们珍惜当下;宗教是一种安抚的思想行为,让人安于现状,期盼来世,而艺术则是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体现,它强调和谐与特色的传承。
卢那察尔斯基在《为什么不能相信上帝?》中有过精辟的论述:“如果艺术为宗教服务,那么宗教就庇护它;若艺术能够召唤世界的欢声笑语,宗教则是背道而驰的,它将这类积极向上的艺术定义成邪恶与罪孽,尤其是在它们之间产生矛盾时,在艺术展示宗教的各种欺诈与贪念时矛盾更加深刻。”
3 艺术信仰与宗教信仰
艺术可以使人清醒地认识现实,找到适合实际的人生需求,而宗教则直击人的灵魂,宣扬一种精神,对人们的思想影响最为严重。著名学者康德曾指出:这个世界有着对人们影响深刻的东西,它们既可以使我们产生深思,造成很深的影响,能够唤醒我们内心深处的灵魂,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与日俱进,这就是星空与身心的道德定律。另外使得我们进步的还有与宗教联系非常紧密的艺术。
欧美艺术界一直盛行一个古老的传统信念:艺术工作者应承担一种责任,将神的意愿传递给人们,艺术并非是对现实生活的表达,它是脱离当下、抛弃现状的一种丧失自我的展现,受到另一种不存在的精神幻想的引导。纵观艺术发展的历程,艺术工作者就是通过这种人生感悟以艺术形式来告知人们生活的真谛的。艺术和宗教是人们生活的两个形式,能够较好地表达出人们的生命体验。虽然每个个体均是有思想的生命体,均能感悟到自身的生活经历,并提炼出这种经历带给自身的影响。但真正的艺术家却具有更为强烈的“生命体验”,也必然拥有能感悟到人生空漠的敏感性格,利用多样的艺术形式来展现对生活的感知与认识,并将刻骨铭心的体验记载下来。宗教亦是如此,各个宗教均为精神信仰树立了多种修炼逾越手段,且它们各自具有一个精神世界中的完美形象:上帝、佛陀、真主等等,他们在人们的心中是无所不能的。这些神可以跨越各种时间与空间的界限,随时随地存在着,他们主宰着整个世界,把握着每个人的人生。
中世纪欧洲艺术的发展离不开基督教,很多艺术家就是虔诚的教徒,他们将神的意愿以及个人的仰慕和敬爱之情采用各种艺术手段展现出来,这一阶段出现的很多著名艺术作品均来源于《圣经》。很多作品不仅带有神秘的敬畏感,还能够展现出仁慈、善良、喜悦的情怀。比如拉斐尔的所有作品始终是在表达宗教思想与宗教人物,由于他的思考方式与创作题材受到了信仰的限制,使得他最终未能超越这一领域,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诸多艺术大师从各自信仰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和灵感启示,秉持着信心、希望和仁爱的创作理念。我们所说的大师,其艺术关怀是普世的。你可曾注意过身边的一草一木?一粒石子,一缕阳光,随风摇摆的树木,幼小的昆虫和爬行的动物,这些很普通的现象,却是大师们普世关怀的具体表现,只有细致体验生活的人才能感觉到,并在其作品中体现出生命的内涵,使其作品具有生命的张力,帮助人们领略这个世界的美与感动。
从事艺术工作不同于从事生产劳动,艺术作品更多反映艺术创作者在精神、意志,特别是信仰方面的特质。藝术与宗教皆关注人类的生存与死亡、善良与邪恶、灵魂与肉体,所有这些问题,都形成其统一研究和呈现的主题。好的艺术作品更多体现在能够打动人的心灵或触及人的灵魂,宗教信仰乃至艺术信仰必然会体现在艺术家的艺术作品中,从这个方面讲,二者是一致的。
4 信仰的重塑
艺术与宗教都能给人们提供一种信仰,一种寄托,一种淡泊宁静的心态。它们能让一个人跳出世俗的框架,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去审视生命,审视自我,从而获得精神上真正的安宁。在各宗各派的宗教教义中,都无一例外有这样的劝诫:孝敬老人,做善事,互助友爱,不偷盗,不淫欲,不造谣,公平公正,表里如一……这些劝诫同社会的伦理道德完全相符,是最现实版的人性思索,也可以这样描述,宗教的思想观念就是遵循人与人之间的伦理道德。谈到信仰问题,人们第一时间呈现的是宗教观念,往往不考虑艺术的存在,实际上对艺术崇拜的人非常之多。我们周围到处可见为艺术而奉献自己毕生精力的人:街头摆地摊写字的老人,公园里高声歌唱的男女,市集上剪纸和捏泥人的民间艺人,坐在草地上描绘自然风景的绘画爱好者……他们对艺术的痴迷程度,不亚于任何宗教崇拜和信仰。
如今的中国人信仰什么?有人说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没有统一的信仰,这种说法是有误的。中国人信仰“道”,只不过随着层次不同,认知水平存在差异,它的表现形式也不同而已。可以这样说,中国人的信仰内涵,其实就在“道”里面。道,自然也,万事万物的运行轨道或轨迹,因一切事物非事物,不约而同,统一遵循某种东西,无有例外。当前的中国处于一个复杂的历史转型时期,社会普遍充满了急功近利的浮躁和短视,权力和金钱成为社会这个大名利场被纷纷追逐的主角。文革十年对传统文化、道德信念的毁坏,加上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传统的价值观念观遭到冲击,很多人迷失了自我,自然信仰缺失,这样的大众已经普遍不具备创造有价值艺术作品的特质和智慧。而艺术没有了信仰的支撑,也难免走入浮躁、功利的怪圈。
审视当今,除了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我们的教育是否应该再加入信仰教育?所谓信仰教育,就是使学生养成洁净、感恩、尊崇、仁慈和友爱之心,提升其精神层次的教育,重塑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艺术创作需要这样的力量,在艺术思维枯竭的时候,信仰的力量可以帮助我们汲取灵感并获得新的突破。
尼采曾说过,上帝若逝去,人还有什么信仰呢?他认为人最终的意境还是艺术,人能够通过艺术拯救自身。假如,我们能够从真实、善良、美好的角度来诠释这些内容,那么艺术就是最好的信仰和宗教。科学求真,少美;宗教求善,失真;艺术求美,却是真善美的完美统一。生命的特性就是艺术真实的反映,艺术上所体现的善,往往也是人们内心所追求的。具有感染力的艺术作品,能够大大激发人们的审美情感。人们在感受艺术魅力的同时,能够寻觅到美的真谛,享受艺术带来的快乐,不仅拯救了自身,也极大充实了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明确了人生的意义。
真、善、美对于艺术与宗教而言都是极为重要的,也是世间最珍贵的事物。艺术活动所显示的宗教性与宗教活动所需要的艺术性,是人类精神家园永远的支撑。人类的学识和道德规范需要与宗教、艺术相结合,形成一个新的空间,在此空间里,人们会更积极地投身其中,探求到真理,寻觅到纯真与美好。
参考文献
[1]蒋勋.艺术概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
[2]保罗·韦斯.宗教与艺术[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3]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快乐的科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