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开发肇庆市红色旅游资源的调查与思考
2018-09-10冯瑞琼
冯瑞琼
【摘 要】红色旅游资源是我国革命活动的历史遗迹和精神瑰宝,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政治优势,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活教材。肇庆市红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红色文化内涵深厚,教育意义重大,具有深度开发价值。为此,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红色资源与当地旅游文化产业开发相结合,探索一条在红色旅游中实现革命传统教育与文化产业发展互利双赢的新途径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红色旅游资源;现状分析;对策
习近平同志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红色文化的重要论述,为我们传承和弘扬革命传统、保护和利用红色资源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原则。红色旅游资源是我国革命活动的历史遗迹和精神瑰宝,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政治优势,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活教材,具有独特的教化育人功能。红色旅游作为革命传统教育和旅游产业结合的产物,不仅在精神方面有利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革命精神,在物质方面也能促进革命老区经济建设。为此,如何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红色资源与当地旅游文化产业开发相结合,探索一条在红色旅游中实现革命传统教育与文化产业发展互利双赢的新途径,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1 肇庆市红色旅游资源现状调查
肇庆市红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据不完全统计,全市著名的红色旅游资源约40个,分布在8个县市区,具有代表性的有阅江楼叶挺独立团团部旧址、周其鉴故居、沙浦革命烈士陵园、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桂缃边纵队司令部旧址、高要鳌头村抗日自卫队成立旧址、绥贺支队司令部旧址等。其中,广宁县红色旅游资源特别丰富。广宁县是广东三大革命老区县之一,全县有10多个红色旅游景点,著名的有广东农民运动领袖周其鉴故居、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桂湘边纵队纪念馆和司令部、革命老区上林村三十二烈士纪念馆、中共第五届中央候补委员薛六故居、广东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广东第一个农民协会旧址、西江流域第一个苏维埃政府旧址、彭拜旧居、宾亨带洞烈士陵园等。这些红色旅游资源各具特点,分别反映了从大革命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党领导人民艰苦斗争的历史遗迹,红色文化内涵深厚,教育意义强大,具有深度的开发价值。
2 肇庆市红色旅游资源现状分析
2.1 红色旅游资源优势
一是种类齐全,主题突出。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建设等各个时期的遗迹都有。二是多数遗迹保存完好,历史资料丰富。每个遗址都可点可视,都有资料可查可阅。三是分布广。肇庆市的红色旅游资源主要分布在全市“千里旅游画廊”的环市公路线上,广宁县的红色旅游资源分布在17个乡镇,然而它们都可以串点成线。四是区位优势明显。全市红色旅游资源所在地距离广州1.5 h车程范围内。
2.2 红色旅游资源不足之处
2.2.1 深度开发力度不足
在如何变红色资源优势为社会发展优势特别是变为经济发展优势的问题上,多数县市(区)重视不够,尤其是对红色旅游资源深度开发力度不足,主要表现在对资源粗开发,停留在对场所做简单修缮,摆放一点资料,挂一些图片便对外开放。没有深挖其内涵和充分收集有关历史资料,历史资料征集不足使得导游的解说苍白枯燥、不生动、没有感染力,难以调动游客兴致;展示内容没有做到图文声物并举,没有与现代教育相融合;红色景区内没有培养专职讲解员,也没有与开发相关产业相结合。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单一的游览观光形式很难满足游客需求。
2.2.2 交通不便
红色旅游资源一般坐落在比较偏僻的地方,部分红色旅游点交通条件滞后,如周其鉴故居、宾亨带洞烈士陵园等景点因路窄或弯多旅游大巴很难到达。
2.2.3 建设用地缺乏
红色旅游资源遗址所在地由于历史原因常常表现为零发展空间,在开发过程中建设停车场、拓宽道路等基础设施几乎无地可用。
2.2.4 红色旅游资源保护缺少长效机制
中央和省市县曾经出台了一系列关于保护红色旅游资源的文件,但是在基层执行过程中有些地方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出现了资源被私人占用、设施被人为破坏、遗迹没有及时修缮的问题。
2.2.5 开发的类同性比较普遍
在项目规划上,许多地方政府急功近利,见其他地方开发有效益,也照样画葫芦。项目开发没有从唯一性上下工夫,使得游客不禁发出“红色景区咋都一个样”的疑问,进而产生了“游一当十”的心理,影响了红色旅游市场的良性发展。
3 肇庆市深度开发红色旅游资源的对策
3.1 深挖内涵,促进深层次教育
红色旅游资源的挖掘与开发的主要的目是利用它的精神对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群众爱党、爱国、爱社会的精神,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如果浮于形式,粗糙开发,必定让人无法领会其精髓,难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难以达到教育目的。只有深度挖掘红色资源的内涵,才能达到深层次教育的目的。如何才能做到深挖内涵?首先要把事件历史背景讲清,突显其艰难性。其次要把重点的故事讲透彻,让人动之以情。再次要把历史遗物展示最大化,让人明白当时条件的恶劣。最后要讲清牺牲的代价,让人知道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并懂得珍惜。
3.2 实施龙头带动战略,打造精品线路
在肇庆市红色旅游资源中,每个县市区都有一个影响力比较大的代表点。龙头带动就是把人力、物力、财力集中起来,把具有代表性、影响力比较大的红色景点打造成有质量、有档次的能代表一个地方杰作的红色基地,通过这个基地的影响力与辐射作用带动其他红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种做法就是树典型、抓重点、呈亮点。当8个县市(区)根据自己的实际打造出一个重点红色基地后,由市级牵头把它们串起来,形成一条代表肇庆市特色的环市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各县市(区)也以自身的重点红色基地为龙头打造本地的红色旅游圈,带动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形成自身的红色旅游线路。例如,广宁县以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桂湘边纵队纪念馆为主,打造粤桂湘边纵队纪念馆—周其鉴故居—农民协会旧址—八一农场—薛六故居—粤桂湘边纵队司令部旧址—上林村三十二烈士陵園红色旅游圈,形成环广宁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使本地红色旅游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利用,实现变资源优势为社会发展,特别是变为经济发展优势的目的。
3.3 实施差异性发展战略,增强生命力
红色旅游资源深度开发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差异性发展,避免同质化,否则对游客没有吸引力。怎样才能实现差异性发展呢?首先要做到全市一盘棋,统一规划,优势互补。其次要做到一县一主题,实现县与县之间的红色教育内容有差异。再次要做到建筑风格具有地方特色、尊重历史。最后要培养乡土讲解员。各县的红色资源主题不同,各具特色,对游客的吸引力就强,这样的红色景点就有生命力。
3.4 实施“三结合”发展战略,致富于民
“三结合”就是红色开发与绿色生态旅游、乡村农家乐旅游、精准扶贫旅游相结合。红色旅游的特点之一是视觉局限性大,说教性强,游客参与性相对弱。同时,红色旅游资源普遍坐落在相对贫穷但又为夺取红色政权做出重大贡献的乡村。让红色资源开发既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又达到致富于民的目的,促使农民积极参与,实施“三结合”战略是一项有效的举措。具体做法是红色旅游开发的建设与绿色生态旅游紧密结合,充分利用红色景点周边的自然生态资源建设赏花区、农耕文化体验区、林间狩猎区、古战场模拟、退役武器陈列展示、军事文化拓展区、攀岩探险区、休闲度假区等项目,丰富红色景区内容,增强景区的吸引力。红色旅游线路的规划要与绿色旅游景区串联起来,形成“红色”带动“绿色”,“绿色”促进“红色”,“红绿”优势互补的格局。在与乡村农家乐旅游结合方面,一是在红色景点区域,通过“公司+农户”等方式,利用当地闲置民房发展民宿旅馆、吃红军餐、体验红军长征时期生活、农家亲子劳动培训等项目,即使红色景区的教育与食住玩元素得到深度融合,又使农村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二是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乡村农家乐旅游相结合,可以进一步调动农民参与的积极性,提高资源利用率,减轻资金投入的压力,促进农民增收。在与精准扶贫结合方面,主要是进行红色旅游景区有关项目开发时,要把中央、省、市、县关于精准扶贫的政策融入其中,特别是把扶贫项目和扶贫资金融入其中,把扶贫对象的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融入其中,既达到红色资源开发与贫困户脱贫双赢的目的,又能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3.5 注重延伸产业链,拉动经济发展
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产业链延伸就是延伸与红色教育相关的产品开发,如开发红色音像品、故事书、纪念章、工艺品、农特产品、竹编织品等旅游产品。通过延伸产业链带动乡村发展小型加工企业,解决城乡居民就业和原材料出路,对拉动当地经济发展、增加收入和地方税收有重要作用。
3.6 创新宣传方式,提高知名度
即便最优秀的产品,如果不进行宣传,其名也难以远扬。如今,传统的宣传方式已难以提高产品的知名度。要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必须创新宣传方式,不要停留在上电视、登报纸、外出推介等简单方式。创新宣传方式首先要善于运用现代发达的网络系统,如知名网站、微信等。其次可以拍摄微电影、创作歌曲、小说。再次是运用名人效应带动,开展重走长征路活动。组织在当地参与过革命活动的革命老前辈的后代开展寻根之旅等活动,借助他们的力量进行对外宣传。最后是与各类学校及社会组织结亲联动,定期开展红色教育活动和游学活动。
3.7 丰富旅游项目,增强游客参与度
目前,大多数红色资源开发简单,以静态观光的内容较多,容易让游客产生视觉疲劳,与市场需求差距较大。因此,红色旅游资源在开发设计过程中应增强体验、参与、互动等元素的挖掘,充分调动游客的积极性,提高对游客的吸引力。一是利用现代科技进行烘托,如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运用高科技手段在景区内设计“模拟历史情景”和“实景体验”等产品,让游客进行实景体验和角色式参与,使其能成为老年人怀念“激情燃烧岁月”的良好载体,又能成为满足年轻一代猎奇心理需求的有效途径。二是增加互动体验式项目,如通过重走红军路、再尝红军饭、团队模拟战斗、军歌比赛等体验方式,调动游客的参与兴趣。
3.8 健全管护制度,实现健康发展
红色旅游景点(基地)打造出来后,如何确保其设施完好和不断发展,确保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除了确保资金投入外,健全管护制度并使之落到实处是关键。采用立法保护、落实层级责任、加强国民素质教育等措施,实现红色旅游健康发展。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在红色旅游开发中,一定要发挥党委、政府的作用。一是党委、政府要改变认识,将红色旅游开发与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及促进区域协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目标联系起来,充分做好红色旅游的宣传动员工作。二是党委、政府要做好红色旅游开发的组织协调工作,尽快在全市、县建立起常态化领导机构。三是党委、政府要做好对红色旅游的监督管理等基础性工作。在这方面,外省已经走到了我们的前面。比如,江西省将红色旅游开发视为全省工作的重要任务,把建设“红色旅游强省”写入党代会报告。河北省为提升红色旅游的规范化建设,专门制定《红色旅游景区服务规范》《红色旅游景区设施规范》等4项地方标准。这些有效的做法无疑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宝贵经验。
肇庆市红色旅游资源丰富,门类齐全,特色明显,教育意义重大,可开发性强。通过深度开发必定能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
参 考 文 献
[1]罗泽,姜华帅.梁弄镇红色基地现状调查[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2,23(3):49-50.
[2]金勤文,王志红.论红色革命价值引领与绿色文化产业发展的互利双赢——基于安徽金寨“将军县”红色旅游的实证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2,23(6):22-26.
[3]高居华.关于加强红色资源保护利用的实践与思考[J].福建党史月刊,2011(24):9-11.
[4]丁慧民,张任远.红色基地对当地文化及爱国主义情怀傳承影响——以安徽省小岗村为例[J].红色文化资源研究,2017(2):96-104.
[责任编辑:高海明]